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农村、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落实,住院患者的增加;社会的老龄化、老年患者的增加;复杂病例及重症患者的增加;住院患者的安全管理,已引起世界卫生组织与众多国家的高度关注,成为医院管理领域最重视的议题之一,风险管理已成为公众关注的问题[1]。为防范意外事件的发生、杜绝医疗事故、减少医患纠纷,加强住院患者的安全管理,落实“患者安全目标管理”,成为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眼科;住院患者;护理安全;干预措施
1 眼科住院患者的安全问题
(1)老年患者增加且多数伴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据统计2006年底60岁以上的老人占住院患者33.3%,跌倒占7.2%,每年有1/3的65岁以上老人、1/2的80岁以上老人都经历过跌倒事件[2]。
(2)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且眼科检查大多在暗室中进行,易发生碰撞及跌倒事件。
(3)眼部手术,左右眼搞错,易引起手术错误。
(4)缩瞳剂、扩瞳剂的使用、瞳孔缩小或扩大导致视物不清,发生碰撞或跌倒。
(5)环境因素:走廊路滑、厕所潮湿、无扶手,路障多,照明设施不完善等。
(6)其他因素:患者鞋底光滑,不合脚;裤子过长,行走过程中易跌倒。
(7)人力资源的缺乏,质量管理体系的不健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护士综合素质偏低,一些低年资低学历的护士由于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只重视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而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对患者的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没有预见性,处理、应急能力差。而住院患者往往存在着多种疾病,涉及很多专业的医疗问题,由于护士知识的缺乏,很难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发现潜在的安全问题,无法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2 干预措施
2.1 建章立制
2.1.1 建立患者安全目标 基础护理合格率≥90%,重、危患者护理质量≥90%,急救物品完好率≥100%,消毒隔离质量100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0.5%,健康教育覆盖率≥95%,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90%,护理事故发生次数为0。
2.1.2 在落实护理核心制度的基础上完善并落实以下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多部门合作手术患者核对制度》、《患者坠床、跌倒报告与伤情认定制度和流程》、《医嘱制度》、《围手术期管理制度》以及“毒麻药品实施流程”、“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等,并定期检查落实情况。
2.2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 加强防范意识的教育,使每个护士自觉建立防范的安全理念,并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来保证患者的安全。培养护士的预见性,提高护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牢固树立患者安全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永恒的主题。针对院内及院外不良事件进行典型案例分析,起到警示作用。
2.3 入院评估 要求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要进行全面、认真的评估,建立符合眼科专业特点的《眼科住院患入院评估记录单》,了解既往史,筛查高危人群,确定是否存在安全问题,做到班班交接,随时巡视,心中有数。
2.4 采取预防性措施
(1)对于有跌倒、坠床及潜在跌倒、坠床高危因素的患者,在床头上挂有“当您下床活动、如厕时,请注意安全”字样的“心”形温馨提示标牌。标牌既醒目又美观,更重要的是达到了“广而告之”的目的[3]。提醒医护人员、患者、家属在患者活动时,及时给予帮助式警告,以防发生意外。
(2)借鉴好的经验:在住院患者一览表中用彩色粘贴图标标识,以确定存在有安全及潜在安全问题的高危人群,以便于个班護士在巡视患者的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观察有重点,预防有措施,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
2.5 把好关键过程管理 强化护理工作的过程管理,例如,碰伤防护措施把好健康教育关:入院时带领患者熟悉住院。
环境,指导患者进行自护能力训练,提高病人自护能力;跌倒、坠床的防护措施把好基础护理关:对手术后卧床时间久的患者提醒做到3个30s,即醒后30s再坐起,坐起后30s后再站立,站立30s后再行走,以防跌倒[4];指导患者穿合适的鞋子,防滑,裤子不要过长;教会患者正确使用床挡,呼叫器;对于手术患者把好围手术期护理关,正确使用腕带,做好标识,告知患者术后应注意的有关事项,防止碰伤术眼;对使用扩瞳及缩瞳剂的患者,做好用药知识宣教关:点眼时防止损伤角膜,压迫泪囊防止全身吸收引起不良反应,视力模糊时,尽可能减少活动,必须时要有人陪同。
2.6 改善环境 保持地面干燥,走廊设置把手,洗手间设置把手、呼叫器、防滑垫,照明设施完好。
3 小结
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且后果严重。通过对高危人群正确评估,强化安全管理,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了护理安全事件的发生。同时增加了护患间的沟通、交流、理解、信任,以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减少纠纷的发生,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服务理念。
参考文献:
[1]陆燕弟.手术室风险管理[J].家庭护士,2008,6(3B):716-719
[2]孙元美.护理警示标识在病人安全目标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9,23(4A)913
[3]王苏娜.香港医院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5):397
[4]马丽娜.实施ISO9001标准加强眼科病人安全防护[J].护理管理杂志,2008,4(4):58
关键词:眼科;住院患者;护理安全;干预措施
1 眼科住院患者的安全问题
(1)老年患者增加且多数伴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据统计2006年底60岁以上的老人占住院患者33.3%,跌倒占7.2%,每年有1/3的65岁以上老人、1/2的80岁以上老人都经历过跌倒事件[2]。
(2)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且眼科检查大多在暗室中进行,易发生碰撞及跌倒事件。
(3)眼部手术,左右眼搞错,易引起手术错误。
(4)缩瞳剂、扩瞳剂的使用、瞳孔缩小或扩大导致视物不清,发生碰撞或跌倒。
(5)环境因素:走廊路滑、厕所潮湿、无扶手,路障多,照明设施不完善等。
(6)其他因素:患者鞋底光滑,不合脚;裤子过长,行走过程中易跌倒。
(7)人力资源的缺乏,质量管理体系的不健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护士综合素质偏低,一些低年资低学历的护士由于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只重视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而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对患者的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没有预见性,处理、应急能力差。而住院患者往往存在着多种疾病,涉及很多专业的医疗问题,由于护士知识的缺乏,很难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发现潜在的安全问题,无法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2 干预措施
2.1 建章立制
2.1.1 建立患者安全目标 基础护理合格率≥90%,重、危患者护理质量≥90%,急救物品完好率≥100%,消毒隔离质量100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0.5%,健康教育覆盖率≥95%,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90%,护理事故发生次数为0。
2.1.2 在落实护理核心制度的基础上完善并落实以下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多部门合作手术患者核对制度》、《患者坠床、跌倒报告与伤情认定制度和流程》、《医嘱制度》、《围手术期管理制度》以及“毒麻药品实施流程”、“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等,并定期检查落实情况。
2.2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 加强防范意识的教育,使每个护士自觉建立防范的安全理念,并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来保证患者的安全。培养护士的预见性,提高护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牢固树立患者安全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永恒的主题。针对院内及院外不良事件进行典型案例分析,起到警示作用。
2.3 入院评估 要求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要进行全面、认真的评估,建立符合眼科专业特点的《眼科住院患入院评估记录单》,了解既往史,筛查高危人群,确定是否存在安全问题,做到班班交接,随时巡视,心中有数。
2.4 采取预防性措施
(1)对于有跌倒、坠床及潜在跌倒、坠床高危因素的患者,在床头上挂有“当您下床活动、如厕时,请注意安全”字样的“心”形温馨提示标牌。标牌既醒目又美观,更重要的是达到了“广而告之”的目的[3]。提醒医护人员、患者、家属在患者活动时,及时给予帮助式警告,以防发生意外。
(2)借鉴好的经验:在住院患者一览表中用彩色粘贴图标标识,以确定存在有安全及潜在安全问题的高危人群,以便于个班護士在巡视患者的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观察有重点,预防有措施,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
2.5 把好关键过程管理 强化护理工作的过程管理,例如,碰伤防护措施把好健康教育关:入院时带领患者熟悉住院。
环境,指导患者进行自护能力训练,提高病人自护能力;跌倒、坠床的防护措施把好基础护理关:对手术后卧床时间久的患者提醒做到3个30s,即醒后30s再坐起,坐起后30s后再站立,站立30s后再行走,以防跌倒[4];指导患者穿合适的鞋子,防滑,裤子不要过长;教会患者正确使用床挡,呼叫器;对于手术患者把好围手术期护理关,正确使用腕带,做好标识,告知患者术后应注意的有关事项,防止碰伤术眼;对使用扩瞳及缩瞳剂的患者,做好用药知识宣教关:点眼时防止损伤角膜,压迫泪囊防止全身吸收引起不良反应,视力模糊时,尽可能减少活动,必须时要有人陪同。
2.6 改善环境 保持地面干燥,走廊设置把手,洗手间设置把手、呼叫器、防滑垫,照明设施完好。
3 小结
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且后果严重。通过对高危人群正确评估,强化安全管理,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了护理安全事件的发生。同时增加了护患间的沟通、交流、理解、信任,以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减少纠纷的发生,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服务理念。
参考文献:
[1]陆燕弟.手术室风险管理[J].家庭护士,2008,6(3B):716-719
[2]孙元美.护理警示标识在病人安全目标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9,23(4A)913
[3]王苏娜.香港医院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5):397
[4]马丽娜.实施ISO9001标准加强眼科病人安全防护[J].护理管理杂志,2008,4(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