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宋历次变法的思想渊源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you06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唐宋几次大的变法都发生在社会危机之时,以批判现实和革除积弊为己任,积极推动政治法律的改革,其目的无非是要恢复君仁、臣忠、民安、天下一统的社会状态。这种高扬变革的精神,力倡革新的思想,最终是对以人本主义、君主主义等为目标的儒家法制思想的复归,实质是对儒家正统思想的权变而已。
  关键词唐宋变法思想渊源变与不变
  作者简介:胡登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研究生。
  唐宋时期的变法,最具影响的是唐中期王叔文、柳宗元推行的“永贞革新”,以及北宋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这些变法充满了“变革天下之弊法”的通变思想,又未走出儒家正统思想之道义。
  一、因时而变
  变法思想不可能凭空产生,总是有现实基础,产生于社会需要。这三次大的变法都发生在封建统治出现危机之时。
  永贞革新发生在唐帝国由鼎盛开始滑向崩溃之际,即中唐时代。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引发安史之乱、建中之乱。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现象已达“无法收拾之地步: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依托强豪以为私属,贷其种食,赁其田庐,终年服劳,无日休息,罄输所假,常患不充;有田之家坐食租税,贫富悬绝,乃至于斯。”“开元之季,天宝以来,法令驰坏,兼并之弊,有逾汉成、哀之间。”①吏治腐败、赋税繁重,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中唐的经济、政治、社会秩序一片混乱。
  北宋时期,“不抑兼并”、“不定田产”的政策使大官僚、大地主竞相兼并农民土地,造成“势管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②的局面,广大农民无法生存,起义连绵不断。同时,东北部的契丹(辽)和党项(夏)贵族,不断对北宋王朝进行侵扰和掠夺,统治者屈辱求和,每年送给辽、西夏大量金银和绢帛。统治阶级把这些巨额赔款都转嫁到人民身上,形成了“国帑虚竭,民间十室九空”③的状况。封建统治的腐朽,农民反抗的加剧,民族矛盾的尖锐化,一批锐意革新的政治改革家深刻认识到,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必须进行变法改革,于是出现了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二、应势而变
  面对深重的社会危机,变法者首先要求改革,变革不合时宜之法律、制度。柳宗元在《论时令》里提出要变革过时的政策制度,以切合实际。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总结当时社会形势时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纵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王安石认为,“视时势之可否,因人情之患苦,变更天下之敝法。”他们这些倡导变革的思想源远流长。一是深厚的哲学思想。《易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迁流之中,整个宇宙是一个变化的大历程。《易传》更认为惟有变化宇宙可以不穷而久,《系辞下传》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老子说:“大曰逝,逝曰远”(《上篇》),宇宙是逝逝不已的无穷历程。汉初贾谊论万物之变化云:“万物变化,固亡休息。翰流而迁,或推而还。行气转续,变化而嬗,沕穆亡间,胡可胜言。……千变万化,未始有极。”(《服鸟赋》)二是先前的革新思想。商鞅说:“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民主张,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商君书·更法》)。《吕氏春秋》载“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韩非子》也主张变更旧制,运用历史进化的观点和事例说明“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的道理。汉代淮南王刘安也有应时而变的思想,他说:“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淮南子·汜论训》)。即认为变更旧法,制定新律是国家兴盛的动力,而“法古”、“循旧”会导致国家灭亡。
  三、变不离宗
  唐宋变法发生在整个封建社会的相对稳定时期,中国的法律思想从唐朝时也趋于定型,儒家法律思想一统天下的格局完全稳定并长期延续,唐宋的变法思想也未超出这个范围。儒家思想首先将天下置于个人和国家之上。孟子说:“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④在儒家那里,国与天下是有区别的。儒家的“天下”一词含有“人民”“民心”“道德”之意,体现了儒家心系天下的忧患意识和博大情怀,这也是其法律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范仲淹及其他改革者无一不是怀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思想,去推动改革。民本思想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之一。儒家比较关心民瘼,认为富国必先富民、立国应先利民,反对不教而驱民上战场,不教而向民施刑杀。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在论君道时强调“保民而亡”“为民父母”。对于吏民关系的认识柳宗元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送薛存义之任序》中指出:“夫为吏者,人役也。”认为人民是官吏的主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大胆地提出了“官为民役”的论断。范仲淹提出“损上益下”的观点,力倡寓富于民,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升华。儒家王道政治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坚持天下统一,反对分裂割据。但他们往往把大一统同尊君权联系在一起。孔子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孟子的“定于一”、“兴仁政而王”、“保民而王”,荀子的“隆一而治”、“一天下,财万物”等等,都是如此。永贞革新力主中央集权,削藩镇,反对分封割據,强调任人唯贤,否定任人唯亲,呼吁合理征赋,谴责横征暴敛,以求社会安定和生产发展,维护唐王朝的稳定。王安石推行兵将法、保甲法、青苗法等,目的也是为了增强军事、提振国力,巩固大宋江山,进而实现宋王朝一统天下的局面。
  四、执中权变
  唐宋变法这种变与不变的思想实质是对儒家“执中权变”思想的贯彻,即在坚持仁礼道义下的灵活变通。执中权变就是如何处理“经”与“权”的关系问题。所谓“经”,即在通常情况下所应遵循的不变常法或原则;所谓“权”即在特殊情况下所采取的变通方法,即根据实际灵活地实行常法或原则,通权达变。自孔子始,儒家—般都强调坚持原则,也并不反对权变。《论语·子罕》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孔子如此重视权变,因为权变恰是实现仁义的途径,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荀子在论礼法的损益时说,礼义是“百王之无变”的“道贯”,礼法须“与时迁徙,与世偃仰”。自汉以后,儒家提到“经权”问题时,大多以“反经合道”而概言之。董仲舒曰:“夫权虽反经,亦必在可以然之域”⑤。柳宗元提出经权合一的思想:“知经而不知权,不知经者也。知权而不知经,不知权者也”⑥;“经非权则泥,权非经则悖。”王安石用“辨义行权”来概括二者的辩证关系,“义”通过“明辨”而确立,先“辨义”而后“行权”,“行权”以明确的“义”作为指导。唐宋的改革者正是在新的情势下联系实际,对儒家思想经世致用,极力推动革新,变更不合理的法律、制度,以达到儒家所要求的社会秩序、社会状态。
其他文献
摘要:公平正义作为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尺,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而司法民主正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途径。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更应当牢固树立监督者更应接受监督的理念,将民主贯穿于整个检察执法过程中,全面推行“阳光检务”,实行检务公开。本文以潘集区人民检察院近年来检察业务工作为依据,围绕“阳光检务”这一命题,重点讨论这种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摘 要 随着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不仅为司法警察工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司法法警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基层法院司法警察工作规范化建设,对全面提高司法警察队伍素质、整体推进司法警察工作,确保司法警察依法履行职责,更好地为审判执行工作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江东区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队伍现状为例,就如何加强基层法院司法警察队伍规范化建设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 司法警
摘 要 本案的主要问题在于耿某某、董某是否具有使他人逃避法律制裁的动机,二人的行为是否构成包庇罪。行为人是否具有使他人逃避法律制裁的动机或目的不明确时,需要综合全案考察行为人作假证明的行为客观上是否具有使他人逃避法律制裁的效果,而是否具有这样的效果也不能仅从实然角度考察。  关键词 动机不明确 包庇罪 逃避法律制裁  作者简介:何鑫博,北京市延庆县人民检察院助理检察员;鲁石林,北京市延庆县人民检察
摘 要 法律只是人权保障的方式之一,难免不足,个中局限,有待法学研究机制的弥补。联系《人权:跨学科的探究》一书,本文充分考虑了其他社会学科对人权保障的功用,建议在不失去法学特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其他学科的成果与方法,凡此种种,模式的探寻,皆最终服从于人权保障这一根本目的。  关键词 法律 人权 研究范式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1-003-
摘要:刑法最基本的功能在于处罚犯罪,保护法益。自古以来,人们最单纯的观念在于:一旦有罪,必将有罚。刑罚的威慑性使人们欲伸出犯罪之手时须谨慎思虑。而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有些犯罪,例如有不良人格或缺陷人格的人,其犯罪的原因多数由外部环境所刺激,并非自由意志。但是法的命令要求每个人都服从于法律,有不良人格的人也不例外,不过在触犯最高刑时应谨慎适用。  关键词:不良人格;犯罪;杀人;死刑缓期执行  作
摘 要 我国立法历来严禁非法收集证据,“两院三部”联合发布《非法证据排除规定》,意在彻底根除实践中存在的非法取证现象。但该《规定》的实施,还存在排除难度较大、非法取证证明及制约困难等难题。因此,需以《规定》为基础,针对实践问题,进一步完善立法。  关键词 非法证据 认定 排除  作者简介:粱锵,浙江省丽水市消防支队青田大队。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
摘 要 一般而言,量刑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问,是主审法官的任务,一般民众是没有话语权的,但是“应否判处死刑”不仅仅是一项量刑权,还是一项最基本的涉及到公平正义的是非判断的问题。民众应用自己的良知对死刑案件这类大是大非的问题发表意见,在量刑上提出看法,是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是对国家司法权的监督,是一种推进法治建设、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力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意”的“量刑”是正确的、合法的、可
摘 要 暂缓起诉制度,也被看作是附条件不起诉的一种类型,是我国检察机关借鉴国际经验、顺应追诉制度变革潮流而采取的起诉权改革措施。然而,近二十年的实践经验并没能促进暂缓起诉立法化,使得暂缓起诉有侵蚀审判权的“违法实验”之嫌。本文做一个简单梳理和问题拾遗,先对暂缓起诉制度做一个简单阐述,随即从法理学的视角入手,结合制度细节的构建对该制度的合法性、正当性进行考量。  关键词 附条件不起诉 合法性 正当性
摘 要 人民检察院办理刑事申诉案件,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和完善内部监督和制约的有效途径。检察机关通过办理刑事申诉案件,对检察活动、审判活动和侦查活动实行有效的法律监督,维护司法公正,保护申诉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本文对基层检察机关开展刑申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展开调研。  关键词 检察 刑事申诉 典型案例  作者简介:黄伟洲、李燕华,广州市
摘要:我国当前的水环境形势与水污染防治的情况不容乐观,其中矿产企业所造成的水污染是一大重要的污染源。本文以湘西地区为视角,分析该地区规范矿产企业发展、保护水资源立法中的相关问题,如环保部门执行不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不够等,为缓解由环境问题产生的矛盾纠纷,响应国家号召,落实国家政策,我们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法律对策来弥补该地区水污染立法缺陷,规范行政执法机关各部门的职权,提高企业的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