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当“房奴”,是无奈还是盲从

来源 :新传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tana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居住的改善”被一味定义为“面积的增加”时,所有造成“住得偏小”的社会公共问题,都被转化为小家庭理应承受的赤裸裸的经济压力,以便买房买车,凭一己之力最终过上“好日子”。而如此奋斗的轨迹,既成为后来者向往和模仿的对象,又往往构成更新一轮的社会压力。
  住房经济下的“居住理性”
  青年人的所作所为,一直是当代社会关注的焦点。新世纪以来,这一关注明显增加了新的议题,那就是城市青年与居住问题。这倒不是说,在过去,城市青年没有居住上的困难;而是说,居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年轻人,大规模地更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和判断标准,牵制他们的热情和想象力,甚至于改变了原有的理想、事业和爱情之间的格局。
  可惜的是,到目前为止,人们总是把重点落在“是否应该买房”“如何顺利获得住房”等经济考量或制度建议之上,而忽略由住房经济所主导的城市青年在经济感觉和社会想象上的整体变化。然而,当“裸婚”需要被大声喊出、论证其对错的时候,当“房怒族”(虽工作勤勉但无力购房,由此感到低人一等的易怒青年)需要被特别命名、以示警惕的时候,这样的变化不可谓不鲜明。如何思考和理解这一青年自身的变化,也就变得格外要紧。
  显然,居住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和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方式密不可分。首先就是二十多年来中国城市的大规模扩张,不仅就业机会高度集中,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也聚集于此。受此驱使,年轻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市,寻找属于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不过,等到他们登上城市这个舞台的时候,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已基本结束,商品房市场一家独大的局面业已形成。将住房视为商品,成为社会主流的看法。
  表面看来,城市青年对待住房的态度,几乎千篇一律,绝大多数人的心声都是“我要买房!”。这样的态度,也很容易被看成新自由主义大获全胜的又一例铁证。不过,如果仔细考察的话,便会发现,在这千篇一律的背后,实际上是一套综合了经济计算、价值观念、欲望与审美、对公共服务的考量、对稳定生活的理解、对未来社会的判断等多重因素后形成的新的“居住理性”。它既非铁板一块,也并不那么斩钉截铁,反而常常自相矛盾,既充斥着生活的正常感觉,又不乏妥协和盲从。至此,如何理解其中的矛盾,伸张生活的正常感觉,指出混乱与盲目,为后续思考提供新的线索,也就构成了讨论“居住理性”的基本目标。
  住房是资产吗?
  对持续膨胀的商品房市场来说,人们仅仅知道“住房是一种商品”仍是不够的。一个更为基础和重要的“常识”还在于,“住房即资产”。
  通常人们会认为,在商品经济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城市青年,对这一信条的接受程度自然更高。尤其是在他们花了大价钱购买产权房之后,更是应该将住房视为资产无疑。不过,实际的情况显然要比这一笼统的判断来得复杂。
  首先,虽然在调查中,有54.1%的人拥有产权房,59.7%的人将房产视为家庭资产,不过,如果仔细分析这个“59.7%”的话,便会发现,它所包含的群体,并不与“54.1%”重合,反而由一系列奇怪的錯位构成。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三类青年。
  一类是租房居住者。他们暂时还没有属于自己的住房,但在住房经济的熏陶之下,不假思索地认可了“住房即资产”的说法,以至于认为家庭资产就应该包括房产才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目睹了大城市房价的迅速上涨,了解了“住房即资产”的知识却又无力购买,只能退而求其次,在房价较为便宜的家乡积极入市,占得先机。
  与之形成对比的一类,是还清房贷的购房者。按照一般的理解,他们已经无债一身轻,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把住房视为家庭资产的一部分看待。不过,在他们中,却仍有25.6%的人不接受这样的看法,拒绝将住房视为自家的资产。他们认为一旦付清了贷款,住房便退出了市场,不再是有待买卖的商品,而只是自己的居所。
  最后一类青年是购买了住房、但仍在还贷征途中的“房奴”。在城市青年中,该群体接受“住房即资产”这一观念比例最高,为81.9%。更有意思的是,在他们中,每月房贷占据工资的比例越高,认为住房是家中资产的比例也越高。乍看之下,这一点颇为奇怪,实际上却更符合“住房即资产”的本意。毕竟,只有当住房仍属于市场中的商品时,价格的涨跌才具有意义,也方能构成所谓的“资产”。对“房奴”们来说,只要贷款一天没有还清,住房就一天没有彻底退出市场。而贷款的数额越高,其参与市场、与市场共振的程度也就越深,住房作为资产的含义也才越发鲜明。
  如果说,上面这几类城市青年对“住房即资产”的态度,并不合乎人们的一般想象的话,那么,把他们自认为的态度和对家庭财产增长的估计联系起来看时,其中的差距就更显得惊人。尽管有59.7%的人将住房视为家庭资产,但在估算近五年来家庭财产的增长时,却只有14.9%的人将房产的增长计算在内。
  至此,如果说,商品房市场得以膨胀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越来越多的人将住房视为资产,加入投资队伍的话,那么,这个前提在城市青年中仍未真正确立起来。此时的“我要买房”,与其说是一种经济理性使然,不若说是青年人对生活的基本要求的伸张。
  “住得偏小”:改善与入市
  看起来,对企图将人彻底经济理性化的“住房即资产”,城市青年有着本能的拒绝。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居住理性”便能据此看清资本的面目,拒绝市场的诱惑。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购买住房为的是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体面生活。实际上,这种“好日子”的生活逻辑,远比“住房即资产”这一类的经济律令更为有效。正是它推动城市青年持续进入住房市场的轨道,欣然接受资本剥夺。
  在被询问“如果今后5-10年,您和家人的收入将稳步提高,且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您首先会做的是什么”时,39.7%的城市青年选择了“买更好更大的住房,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
  调查显示,对那些已经购买了住房的人来说,无论其实际的居住面积是多少,一个普遍的感受就是“住得偏小”。其中,居住面积为96-110㎡的群体,感到“住得偏小”的比例为50.9%,而在住130㎡以上的人群中,仍有27.8%的人觉得“住得偏小”。
  于是,在目前这一套“居住理性”中,无论收入多少、目前的居住面积如何、是否拥有产权房,都不能真正消除“住得偏小”的感受。这意味着,这一感受,与其说是由实际居住面积而来的需求,不如说是弥漫在社会之中的一种普遍的情绪或欲望。这一情绪或欲望的来源,绝不简单。它既包括了主流媒体对“何谓居家”的极力鼓吹,广告在推销商品时对居住的种种暗示,也包括了房地产商持续更新的“家”的标配——“两个洗手间”“衣帽间”……。它既来源于家门之外,不断升级的生活压力,使得青年越发希望在家里拥有更多的空间以便“任性”;也是因为有活力的社会空间持续萎缩,越来越多的生活内容被“强行”塞回了居住空间。“自己的书房”——公共图书馆太远,“自己的停车位”——小区停车位太少,“自己的游乐室”——孩子出去玩太不安全,“自己的别墅”——邻居太吵,所有这些对居住空间的新需求,也就变得大受欢迎。如此一来,实际的居住空间恐怕永远只能“偏小”,因为在生活压力、媒体和房产商的指引下,城市青年感受拥挤的能力,始终飙升得更快。
  正因为如此,在城市青年中,最关注楼市状况的,并非房地产商们宣称的“刚需人群”,而恰恰是那些购买了首套房,可以在商品房市场中,掌握时机,运用公积金贷款,以小换大,不断扩大居住面积的群体。对他们来说,住房从来也不是彻底的资产。然而,将既有的居住面积及时投入市场,加以“扩大”或“改善”,却是其参与市场、在资本竞争和生活重压下保护自己和家人,维持“好日子”的主要方式。
  对此,最敏感的自然是房地产商。近年来,他们的宣传对象已经从之前努力论证的“刚需人群”转移到了这一批数量巨大、有待开发的“改善性人群”之上。
  然而,实际居住面积的增加,并不能真正解决由公共生活的困境所导致的“住得偏小”的焦虑感。更可能的情况倒是,当“居住的改善”被一味定义为“面积的增加”时,所有造成“住得偏小”的社会公共问题,都被转化为小家庭理应承受的赤裸裸的经济压力,以便买房买车,凭一己之力最终过上“好日子”。而如此奋斗的轨迹,既成为后来者向往和模仿的对象,又往往构成更新一轮的社会压力。
  (《中华读书报》 2015.7.29)
其他文献
公务员怎么还在涨薪?他们不敢提“灰色收入”了吗?在这样的“声讨”下,近日,题为《一个乡镇工作15年的公务员的心酸发言》的文章在网络悄悄走红。这篇基层干部的心酸自述发表后即获得了网络数万点击。  基层干部的心酸  文章写道:做为一名在最基层的公务员,我想我最有发言权,对于那些没有深入调研就乱发表评论的人表示无语。  我现年37岁,在乡镇工作15年,2011年提拨的副科级,过渡为公务员的。也就是说我在
期刊
从17世纪开始,华商到东南亚去的人数越来越多,18世纪有了相当大的影响。18世纪,整个东南亚的所有港口,都有华人团体,荷兰人和英国人利用华商,在港口跟本地居民做小生意,再经过东印度公司,或者西班牙在菲律宾的势力,直接跟中国通商。  本文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所长王赓武先生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讲演整理而成。  18世纪,东南亚华商的崛起  秦汉以前,哪里算中国也是个问题。到了东周春秋战
期刊
有关部门希望可以通过药企自查,撤销一部分不合格的申请,为早已负担过重的药品审批“泄洪”。  7月2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对外发布《关于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下称“公告”),要求针对部分已申报生产或进口的待审药品注册申请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数据核查。申请人自查发现临床试验数据存在不真实、不完整等问题的,可以在8月25日前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提出撤回注册申请。一时间,
期刊
在很多地区,进入医院等同于死亡,肺结核病人只能任由其咳死在不断呛出的血痰里。医生不懂得消毒,凭着一腔蛮劲儿,用普通的剪刀为战俘剪掉冻伤的手指,用矿场里切金子的锯为战俘截肢,术后三四十天的高烧和几乎百发百中的感染使很多战俘命丧黄泉。  1945年8月9日零时10分,苏联屯驻边境的160万大军突然大举入境。9月2日,全体关东军向苏军投降。在铺天盖地的苏联红色海洋中,昔日傲视东北大地的日本人已无立锥之地
期刊
27年前的夏天,在轰隆隆的雷声里,我的大学梦圆了。家里的喜悦,就如那场暴雨,转瞬散去。我爸的瘦长脸,愁得像藤上挂着的苦瓜。我妈看不惯我爸的苦瓜脸,大声说:“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娃娃读书!”  我家的大铁锅,倒是有两口,柴火灶眼是连通的,一口用来煮饭,一口用来炒菜。那天,妈在呛人的炊烟里咳嗽,爸用锅铲砸响了灶台,粗声粗气地说:“这顿饭吃了,就不用煮了,都卖了去!”爸明显是在和妈赌气,妈正在往灶眼里添
期刊
四川省通江县人民政府网近日发布一则通知,对国家公职人员和群众操办酒席进行规范。通知规定,农村和城镇居民的婚嫁酒、丧事酒、寿酒实行事前申报备案制,婚嫁酒由本人或父母提出申请,必须提供结婚证明;老人年龄70周岁及以上,每间隔10年可操办一次寿酒。此外,乔迁、升学、满月、参军、开业、钉门、立碑、过关、谢师等一律不允许操办酒宴。  这份通知除了约束国家公职人员外,还要求普通群众照办。很显然,普通老百姓操办
期刊
如果说,在美国有一个人能同时代表政、商、学三界发声,那恐怕当首数耄耋之年的基辛格了。“外交神话”、“政商传奇”、“超级外交家”……大师背后,必有伯乐。  他是全球最有发言权的外交家、战略家;他是美国前国务卿,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是尼克松访华特使,为中美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虽已耄耋之年,依旧笔耕不辍,2011年,他的《论中国》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如今,92岁亨利·基辛格的收官之作——《世界秩序》
期刊
7月31日,江苏成为继今年1月国务院提出养老金并轨意见后,又一个公布当地养老金并轨实施意见的省份。至此,山东、上海、四川等多地已公布当地养老金并轨实施意见和办法。这标志着养老金“并轨”也正式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哪些人属于并轨的范畴  根据国家公布的《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三类人属于并轨范畴:按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的
期刊
贫穷之外,家庭暴力也是她们不得不逃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多个“失母儿童”都说,妈妈在时,爸爸经常打妈妈,一点小事就打,看不顺眼也打。妈妈走了,爸爸的拳脚施展到了他们身上。  湖南省邵阳县黄荆乡的闻名,跟一群妈妈出走的孩子有关。据统计,该乡在校的“失母学生”131人,其中母亲逃婚与改嫁的有116人。  “你妈妈不见了”,这是对当地孩子而言极为敏感的一句话。对于黄荆乡“失母”现象的产生,人们普遍把根源归
期刊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新生代流动人口中,各类人群基本上都是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然而在一些关于生殖健康以及艾滋病的悉知情况调查,发现并没有因为学历有差异而在这个方面的认知水平就有特别大的差异。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顾宝昌说,青年人早已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涌入城市的新生代流动人口中,生殖健康问题遂成为无法忽视的社会话题。当城市流动的巨大人流碰上“人流”,呈现的是怎样的现实?  低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