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私人保镖,在白宫玩不转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amis_Ro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思·席勒是美国前退役海军,在特朗普身边已18年,是特朗普除家人外最信任的人
  “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敬佩两个人:罗马教皇和我的老板特朗普。”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私人保镖基思·席勒曾如是对记者说。从特朗普经营公司、竞选总统到入主白宫,席勒为其鞍前马后,被视为除家人外特朗普最信任的人。两人共事18年,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常一起看球赛、吃晚餐,形影不离,惺惺相惜。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近日,席勒透露,他将在一个月后辞职。目前,他已搬离了白宫。并肩作战多年后,这对亲密无间的战友将分道扬镳。紧随近期辞职的首席战略师斯蒂芬·班农其后,席勒成为特朗普政府第八位离职的高官。
  忠诚成就了他
  席勒已婚,和妻子育有一女。他的高中同学西格尔形容他“动若脱兔,静若处子”。身高1米89、重190斤的他,外形魁梧,做事果断,“如果对一些事情看不顺眼,他(席勒)会伸出手,用拳头摆平,但不会惹是生非”。他平时为人和善,很绅士,甚至有点腼腆。这样的行事风格和个性,跟他的成长经历不无关系。
  席勒出生在纽约布朗克斯区一个叫新帕尔茨的小村庄,是家里5个孩子中的老三。18岁时,身高已蹿到1米83。在新帕尔茨高中读书时,他学习成绩差强人意,但朋友很多,是校运动队的风云人物,在足球队打边锋,在篮球队是前锋。打球时,他身手灵活矫健,百折不挠,有种舍我其谁的霸气。
  读高中时,一场家庭变故改变了席勒的成长轨迹。1975年,他的母亲洛雷塔在一场大病中离开人世。当时年仅16岁的他,在困顿生活的打磨下,仿佛瞬间成熟。两年后,他高中毕业,参加了海军。1984年退役后,他一时找不到工作,于是去了纽约州青年劳改中心当志愿者,一干就是8年。其间,他兼职做纽约警察局的片警,因“在执法中感觉很刺激”而迷上这个职业。1992年,他通过考试,正式成为一名巡警,后成为便衣缉毒警察。
  在此期间,定期处理窃听、搜查等事项,破获大规模的毒品交易,是席勒工作中的重头戏。为了提供相关证据,他一周中大部分时间待在曼哈顿区地方检察官的办公室里。
  1998年,席勒的命运出现转折。当时,在地方检察官的办公室里,他正处理曼哈顿街区的一宗毒品案子,偶然遇到了梅普尔斯——特朗普的第二任妻子,她正在保镖的陪同下状告她的一名前雇员偷了自己200多双鞋。
  那段时间,席勒正在找一份兼职。当他看到那个比他瘦弱很多的保镖时,“脑海中灵光一闪,心想:‘保镖,我也能干这个’……把手放在别人身上(推出去)这事儿对我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就这样,1999年,在一位助理检察官的引荐下,席勒进入特朗普的商业帝国,成为一名兼职保镖,于2004年转正。他从一个无名小卒成为保安队长,后成为特朗普的私人保镖,至今已整整18年。
  席勒在纽约警察局的上司大卫认为,作为一名保镖,席勒的身高和大块头是优势,但他的忠诚最终成就了他。这种品质也是特朗普所看重的。
  特朗普麻烦的“终结者”
  对于一个在纽约小城长大的孩子来说,这份自带光环的工作让席勒大开眼界。他经常和特朗普一起出席晚宴、秀场、棒球场等各种场合,时刻盯着人群中想靠近这位富商老板的人。
  竞选期间,席勒跟随特朗普到处竞选拉票,在夹杂着支持者和反对者的混乱人群中,在媒体记者的刁难质疑中,全力保护这位总统候选人,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在外人看来,如果特朗普遇到了麻烦,他就是麻烦的“终结者”。
  2015年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乔治·拉莫斯就移民问题向特朗普发难,把特朗普搞得很不耐烦,高大威猛的席勒很快出现,从特朗普身后穿过,接近拉莫斯并迅速用一只手抓住他的肩膀,另一只手放在他胸口,把拉莫斯推到门口。
  在记者眼中,席勒不仅仅是一名保镖,还是特朗普的“新闻把关人”。当他不对记者大喊大叫的时候,或许是在检查记者拍摄总统的角度是否最佳,以确保他的老板照片形象没有问题。
  通常,当特工担负起保护总统候选人及总统的职责后,就不允许别人插手。但是,特朗普从参加总统竞选到入主白宫,一直将席勒留在身边,先后任命其为竞选安保主管和总统办公室活动主任,除了安保,也让他负责特工和总统团队之间的协调,对他的信赖可见一斑。而这一“史无前例”的安排,引起很大争议。特朗普就职典礼仅三周后,当时的特勤局局长约瑟夫·克兰西就宣布辞职。
  多年来,席勒对特朗普“一心一意,绝对忠诚”,同为老乡的两人建立起深厚的私交。席勒成为白宫最了解总统的人,被认为不仅是特朗普的密友,还是他的盟友和特使。
  《华盛顿邮报》报道称,白宫官员经常从席勒那里打探消息,比如總统心情如何,怎样更好地接近他等。特朗普喜欢私下跟身边的人征求意见,席勒经常是被询问的对象,这意味着,他对政治、政策的看法经常会进到特朗普的耳朵里。
  报道暗示,联邦调查局(FBI)前局长詹姆斯·科米的辞职,席勒发挥了作用。报道称,席勒曾向身边人抱怨,FBI对希拉里邮件门的处理不够激进。今年5月9日,他被拍到手持一个马尼拉纸信封进入FBI总部。当他走出大楼时,手里的信封已经不见。随后,科米被开除的消息传了出来。
  这并非头一次有迹象显示席勒直接卷入重大事务。今年4月,高级顾问、特朗普女婿库什纳前往伊拉克,与美国在当地的盟友库尔德人会谈。在这次重要的中东之行中,一些此前常见的伊拉克问题专家却被拒绝前往,理由是飞机上没座位了。但照片显示,席勒却身着阿迪达斯休闲装,与一群西装革履的官员同坐一桌。他的朋友没想到,这位没有任何政治背景、曾经帮他们溜进酒吧的小伙子,如今居然成了总统的左膀右臂。
  几乎把特朗普“击垮”了
  席勒离职的消息不胫而走,外界纷纷猜测他离职的原因。正如坊间流传的员工离职 “铁律”:要么钱没给到位,要么人受委屈了。据他的朋友透露,他离职的原因二者兼有。
  席勒工资比之前低,这事不能怪特朗普小气,因为行政部门的工资由联邦政府设定了上限,工资标准要按工作等级来定。席勒“总统办公室活动主任”的职位,使他得到和白宫新闻秘书、办公厅主任相当的年薪,即16.5万美元(约合108万元人民币)。相比在特朗普就任总统前,作为特朗普集团雇员、特朗普的保镖和一家私人保安公司老板时,他的年薪少了将近一半。
  但是,促使他离职的主因,还是心受了伤。
  今年7月,白宫办公厅主任约翰·凯利上任后,规范了白宫的日常运转,收紧了白宫官员和总统的联系,并会仔细审查送给总统的文章或者信件。
  此前,席勒可以自由出入总统办公室,和其对话。如今,他只能通过电话转接才能和特朗普说上话。从白宫西翼通向总统办公室的会客厅和走廊全部被封堵上了,“之前,这里像兄弟会的大开间,现在变成了一个军事基地、一个牢笼。”
  一位白宫官员称,特朗普接受了这一改变,认为一个规范化的流程,让他有更多时间思考。席勒却因此失去自由出入总统办公室的特权。此外,他认为自己的工作被架空,因为总统有特工保护,有助手替他接通电话,有专人处理总统办公室的一切,自己成了多余的人,于是,萌生退意。
  特朗普的一位朋友称,这位伴随特朗普近20年的心腹出走,几乎把特朗普“击垮”了。在白宫官员和特朗普之间,席勒起着润滑剂和黏合剂的作用。白宫的官员深知,和特朗普能顺畅沟通的最好方式就是听听席勒的建议。而席勒的离开,或将使总统和白宫西翼之间失去平衡。特朗普和凯利之间的矛盾也在所难免,因为上任仅仅几个月的凯利并不了解特朗普的行事风格。
  自特朗普入主白宫后,其核心团队成员的命运如旋转木马般沉浮不定,席勒则一直被视为特朗普团队的“定盘星”。如今,这颗“定盘星”也将离砣而去,特朗普及其政府的命运将何去何从,像谜一样引人关注。
其他文献
王权衰落和殖民版图的崩溃是王朝宿命,但君主们以展示爱国情怀和灵活务实精神,赢得了民众的认同。  在伦敦市中心的格林公园响起41响礼炮。泰晤士河畔的伦敦塔,也呼应着鸣放了62响礼炮。  这是2017年2月6日,一个看似寻常的星期一。但英国皇家礼炮队只有在极为特殊的时刻才会鸣放103响礼炮。而这一天确实是个大日子,是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登基65周年纪念日,按英国人的说法,这是“蓝宝石禧年”。  这一天
毛尖:浙江宁波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专栏作家,影评人,著有《非常罪,非常美》《乱来》《例外》《夜短梦长》等。2018年8月,出版最新随笔集《一寸灰》。  从《万象》的台柱到“沪上第一影评人”,她的文章成为一代人的影史科普与观影指南  如果说影评人是电影的筛子,那么毛尖就是影评人的筛子。  1998年末,《万象》杂志创刊,承续了上世纪40年代老《万象》以“趣味”为帜的特点,品评琴棋书画,回忆民国掌故
1917年,是梁启超与政治最后纠缠的一年。前半年他帮段祺瑞执掌北洋大权,因而被重用,出任各项要职,雄心勃勃,志得意满;后半年,他就在孙中山“护法战争”的逼迫中,不得不递交了辞呈。从此,他告别政治舞台,转而以主要的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这其中,也包括教育他自己的子女。  那一年,一个张姓的大家庭刚刚搬至苏州。家里4间书房,父母各一间,众多儿女们合用两间。母亲亲自为孩子们开蒙读书,还有专门聘
这位挪威前首相是女权先锋,也是 “可持续发展”的倡导者 人物简介 格鲁·哈莱姆·布伦特兰,1939年生,挪威政治家。四度出任挪威首相,后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积极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上海的一次演讲中,挪威女政治家格鲁·哈莱姆·布伦特兰曾引用鲁迅的话说:“其实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她35岁入阁,四度出任首相,执掌世界卫生组织5年,走出了女性从政的新路,并被英国《金融时报
美国《大西洋月刊》11月刊封面文章  11月15日,纽约秋季拍卖开启,其中最吸睛的是达·芬奇的画作《救世主》,有人称它为“男版蒙娜丽莎”。《蒙娜丽莎》已不可能拿来拍卖,能竞拍“男版”也是一桩盛事。两幅画的创作时间均在1500年左右,《蒙娜丽莎》的成就更高一筹。它是达·芬奇集绘画、解剖、光学、力学等知识之大成创作出来的。为画出完美的微笑,他落笔前先往木板上一层层涂白颜料,每涂一层,就观察一次光线折射
最近一段时期,在俄罗斯出现的中国人红色旅游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甚至一家德国知名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报道。文章称,中国游客是赴俄团体旅游冠军,去年有130万中国人赴俄旅游,比上一年多20万,今年上半年的中国游客又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俄罗斯旅游局新闻中心的消息称,2017年上半年中国免签证赴俄游客数量同比增加36%,有些地方中国游客数量增长高达100%。而“红色怀旧与豪华消费的混合”是这一热潮的原因。  
韩国《韩民族21》4月24日封面文章  自去年朴槿惠“亲信干政门”发生以来,韩国  舆论分为两派。一派要求弹劾朴槿惠,发起烛光集  会;另一派高喊“弹劾无效”,要求宪法法院驳回总  统弹劾案,发起太极旗集会。后者引起了媒体的怀疑。  经过调查,媒体发现太极旗集会的背后势力之一是  韩国国家情报院。这个由朴槿惠父亲、韩国前总统  朴正熙1961年成立的情报机关,如今竟然企图收买  青年操纵舆论,甚至
净土宗,是最具群众基础的汉传佛教宗派。这一宗派的修持方法简便易行,特点是“称名念佛”(修行者口念阿弥陀佛,与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后,临终时即得往生西方净土世界)。  西方净土信仰,在西晋时已萌芽。东晋时,高僧慧远(334年—416年)邀集僧俗在庐山结“莲社”,以《般舟三昧经》为依据,以坐禅时心中观想阿弥陀佛为修持,求生西方净土。  其后,昙鸾(476年—542年)又以《观无量寿经》为依据,提出坐禅时
英国《新政治家》6月15日封面文章  1年前,工党领袖杰里米·科尔賓还因为无力阻止英国“脱欧”而饱受诟病,谁想1年后的6月9日,他居然带领工党拿下下议院650个席位中的262个。究其原因,科尔宾有两大法宝:坚持与青年选民泡在一起,改变了英国年轻人对政治漠不关心的态度;坚持“软脱欧”的温和政策,挖了保守党支持者的墙脚。没有内阁参政经验的科尔宾创造了新历史:反对党领袖在开局不利的情况下,打了个漂亮的翻
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便迅速成为一个“热词”。但是,大部分人只知其“热”,对于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故事和现实意义却了解不多。  历史是由人类创造的,丝绸之路更是由人走出来的。从本期开始,《环球人物》将沿着“一带一路”的轨迹,追寻那些曾经行走在这段历史中的人,回味他们书写下的故事。而在踏上这段旅途之前,先要给以下8个问题找到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