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血球充当“运输员”
我们的体内布满了无数条血管,总长达10万km,如果把这些血管首尾相连,能够绕地球2.5圈。而在这些血管里一刻不停地流动着血液,血液占了一个人体重的1/13。人体的血液中,血浆占55%,还有45%是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也被称为“红血球”。
红血球非常小,1 mm3/的血液里就含有500万个红血球,一个人体内的红血球数可达250亿个!红血球里有血红素,它十分活跃,既能与氧结合,也能与二氧化碳结合。当它与氧结合时,血液就变得鲜红。当它与二氧化碳结合时,血液就变成了暗红色。
血红素不仅能与它们很快结合,也能很快与它们分开。当红血球流经肺时,它这辆“运输车”就载上乘客“氧”,沿着“高速公路”血管把氧运送到人体的各个角落里,让肌肉、骨骼、神经等细胞得到足够氧气,从而能正常地工作。红血球把氧气送出后,又立刻会被这些细胞“送出门”的二氧化碳“拉”上了车,将它们运回肺部,再经由呼吸活动呼出体外。
由于女性所需要氧的量比男性少,所以女性红血球的数量比男性的红血球数量少。健康的普通男性1 mL血液里,大约含有500万个红血球,而女性的血液里约有450万个红血球。
人的血液只有一种颜色吗
正是由于血液在人体中昼夜不息地流动,人才能够存活着,因此在文学作品或其他艺术品中,红色往往成为血液的代表物,而且以象征生命或生命力。现在,世界各国通用的危险信号都是血红色的,这与红色的血有着密切关系。
绝大部分人的血液为红色,是因为血液中含有血红蛋白,并因红细胞含氧量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含氧量多的动脉血是鲜红色的,含氧量少的静脉血则是暗红色的,如果含较多的高铁血红蛋白或其他血红蛋白衍生物,则呈紫黑色。血浆(或血清)因含少量胆红素,呈透明淡黄色,若含乳糜微粒,则呈乳白浑浊;若发生溶血,则呈红色。
但是,人的血液也并不全是红色的,几千个人中常会找到一个具有异常血红蛋白的人。这种异常血红蛋白是在发生突然变异后,珠蛋白中的某一氨基酸被其他种类的氨基酸所替代。M型异常血红蛋白中虽然也存在有血红素和铁的结合,但是在这种结合的附近,如果出现了某个被替代了的氨基酸,这种血红蛋白就不仅不能与氧结合,而且颜色也会发生改变,使这种Hb(血红蛋白)成为咖啡色,含有这种血红蛋白的血液就成为暗红色。含这种血液的人,无论是唇、面、颊、耳垂、指甲和口腔均呈紫色,所以叫做黑血症。此外,还有蓝色的血液。
据报道,一位美国科学家在我国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在空气稀薄、海拔6 km以上的地方,惊奇地发现在那里生活着一些蓝皮肤的人,他们身体健康,还能干重体力活儿。无独有偶,一支考察队在非洲西北部一个与世隔绝的山区,也发现了一个庞大的蓝皮肤家族,他们过着狩猎和穴居的原始生活,他们不但皮肤是蓝色的,就连血液都是蓝色的。
那么,为什么人的血液能够呈蓝色呢?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各种看法。
有些科学家提出,血液呈现红颜色是因为血液中的红细胞含有种叫血红蛋白的红色蛋白质。而蓝色皮肤的人血液中有一种“超高血型蛋白”,使他们的血液呈蓝色。血液的成分与皮肤的颜色关系密切,蓝色血液就使皮肤呈现蓝色。
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因为血液的颜色是由血色蛋白含有的元素所决定的。含铁元素的叫血红蛋白,使血液呈红色,含铜元素的叫做血蓝蛋白,使血液呈蓝色,因而使皮肤也呈蓝色。不管是人还是其他生物,凡是蓝色血液,其中都含有大量的血蓝蛋白。比如,海洋生物中的乌、鳖的血液就是蓝色的。
有趣的是,人造血液竟是白色的,这种白色的人造血液是由金氟化萘经过超声乳化制成的。剧毒的元素——氟与碳结合以后,非常稳定,对人体没有害处,不仅具有良好的排出二氧化碳的能力,还有着惊人的载氧量,它能够输送的氧是人体血液的两倍!情况紧急时,可用来代替血液救人。可以说,它是一种红细胞的代用品。氟碳化合物像螃蟹的螯那样,能够把氧“抓住”,到人体里再把氧气放出来,进行人体内的特种氧化还原反应。而且,它的生物化学性质十分稳定,不管哪种血型的人,都能使用人造帆液。
但人造血液并不能完全代替人体内的血液。因为它与人体内的血液相比,还有许多缺点,它不能输送养分,也没有凝固血液的本领,更没有对外界感染的免疫能力。因此,想要研究出人体血液的完全代用品,还需要经过科学家们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
血型能决定人的性格吗
日本学者研究发现,血型决定着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和缘分。科学地运用血型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协调恋爱、婚姻等家庭问题,还可以指导我们选择职业等。
血型为什么能决定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呢?日本学者经过多年研究,认为血型具备有形物质和无形气质两方面的内容。
气质是无形成分,血型的气质表现,就是这类向型的人特有的思维方式、行为举止、谈吐风度等,是生物遗传的结果,例如,A型血的人性格特征是热情、坦诚、善良、讲义气、办事雷厉风行、踏实苦干、效率高;而B型血的人聪明、思路广、拓展力强,但极怕受约束。
日本学者曾经对同一个集体的员工分工搭配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根据血型科学地安排非常重要。比如,A型血的人与B型血的人搭档,不但彼此交流舒畅,还能形成比较良好的气氛,工作效率提高了,心理压力减少了,有利于身心健康。而A型血的人与A型血的人组合就不妥当,他们很容易挫伤对方,且不易弥合。而我国上海滑稽剧团的15个演员曾集体到采血站献血,其中B型血的人达10个以上,而A型血的人只有1人。这似平颇符合血型性格论“B型血的人比较开朗、外向,A型血的人拘谨”的论断。
但是,这种血型决定性格论目前尚未得到确切的科学数据证实,仅属于一种科学推论或调查统计结果。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得到明确证实了。
人的血型真的不可改变吗
目前,人的血型有A型、B型、O型、AB型4种血型,这是按红细胞所含有的抗原来分型的。从胎儿孕育之日起,人的血型就确定了,而且血型一般是不会改变的。但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人的血型也可能发生改变。
首先,进行干细胞移植手术后的患者,血型有可能会发生改变。
当人患了如白血病、再生障碍贫血之类的血液病时,患者机体的造血功能就会遭到破坏,而人的造血功能主要依靠骨髓中的干细胞来完成。此时,患者就需要移植他人的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干细胞后,患者的血型就可能会改变。
已有大量临床报道表明,因移植干细胞而改变血型,是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接受骨髓移植患者的血型会变成骨髓提供者 的血型。这是由于患者自身的造血干细胞功能不健全或已经丧失作用,移植于供者的干细胞就担负起了造血的重任。此时受者的红细胞抗原也就随之发生变化,成为供者的抗原。同时,受者血清中原有的抗体(血清凝集素)也逐渐消失了,于是受者的血型就慢慢地变成了供者的血型。
其次,疾病治疗也会改变人的血型。但此类的血型改变一般是临时的或不完全的血型改变,因此在本质上并不算血型改变。
此类临时改变有很多种原因。如患病(尤其是患癌症)、输血、服药以及接受放射性治疗等,都会在短期内改变或表面上改变患者的血型。例如,若病人在短期内大量输入右旋糖酐等胶体溶液,此溶液中的胶体分子就会吸附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引起服药者血型的改变。
另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肿瘤患者。如果肿瘤患者接受放射疗法,就可能造成基因突变,并引起红细胞表面的抗原产生变化,从而导致血型改变。此外,肿瘤本身也可能造成红细胞抗原的变化,或使红细胞上抗原的抗原性变弱,好像使血型发生了改变。但这种血型改变只是表象上的改变,并不是基因型变异。这类的血型改变都是暂时的,病情得到控制后就会恢复原来的血型。
白血球:人体的忠诚“卫士”
在我们生存的环境里,细菌无处不在。细菌一旦有机会进入人的血液,就会迅速繁殖并放出毒素,使血液变坏。但人在一年里生病的次数终究还是不多的。这是因为,在人的血液里有一支数量很大的“卫成部队”在不断地跟细菌作战、不断地在消灭各种细菌,那就是白细胞。白细胞也叫白血球,在希腊文里,白血球的意思就是“吞噬细胞”。
白血球的个子要比红血球大得多。它本身其实是没有颜色的,验血时医生为了看清它,不得不对它进行染色。白血球平时在血管里流动,一有“敌情”就能很快“游”出血管,奔向事发地点。为了包围和吞噬细菌,它可以随时变换自己的形状。细菌一旦到了它的身体里,就会被它放出的一种“酶”消化掉。
在人体每立方米的体积里,约有4 000~10 000个白血球,平均约为7 000个。据估计,1个白血球能消灭20个“不速之客”。当然,白血球自己也会与敌人同归于尽。发炎组织里的脓液中就有许多死去的白血球。白血球的寿命通常只有10天左右。
现在,美国癌症研究人员已开始用白血球杀死体内的癌细胞。即抽出白血球后,将它们放在一种特殊的溶液中培养几天,再把它们注入人体。这种与众不同的白血球就能与癌细胞战斗了。
俄罗斯科学家发现了白血球的新作用,说它也能将吸进的氧气运送到全身去,还能“激活”氧,从而大大增加氧离子的数量,同时又提高了其自身的杀菌能力。
白血球是保卫身体的英勇战士,如果白血球过少就会严重影响人的机体抵抗力。但也并非越多越好,除非妇女怀孕、婴儿初生等特别情况,否则若白血球在1 mm3血液中超过10 000,通常都是有病的表现。
伤口发炎红肿就是白血球在与入侵的病菌、细菌进行战斗。如果白血球全歼了入侵者,红肿就会很快消失,伤口也就会很快痊愈。但如果白血球落败,人就会生病了,这就要借助外援——药物来帮忙消灭细菌了。正因为白血球具有这样的防卫杀菌能力,才被称做“人体的卫士”。
我们的体内布满了无数条血管,总长达10万km,如果把这些血管首尾相连,能够绕地球2.5圈。而在这些血管里一刻不停地流动着血液,血液占了一个人体重的1/13。人体的血液中,血浆占55%,还有45%是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也被称为“红血球”。
红血球非常小,1 mm3/的血液里就含有500万个红血球,一个人体内的红血球数可达250亿个!红血球里有血红素,它十分活跃,既能与氧结合,也能与二氧化碳结合。当它与氧结合时,血液就变得鲜红。当它与二氧化碳结合时,血液就变成了暗红色。
血红素不仅能与它们很快结合,也能很快与它们分开。当红血球流经肺时,它这辆“运输车”就载上乘客“氧”,沿着“高速公路”血管把氧运送到人体的各个角落里,让肌肉、骨骼、神经等细胞得到足够氧气,从而能正常地工作。红血球把氧气送出后,又立刻会被这些细胞“送出门”的二氧化碳“拉”上了车,将它们运回肺部,再经由呼吸活动呼出体外。
由于女性所需要氧的量比男性少,所以女性红血球的数量比男性的红血球数量少。健康的普通男性1 mL血液里,大约含有500万个红血球,而女性的血液里约有450万个红血球。
人的血液只有一种颜色吗
正是由于血液在人体中昼夜不息地流动,人才能够存活着,因此在文学作品或其他艺术品中,红色往往成为血液的代表物,而且以象征生命或生命力。现在,世界各国通用的危险信号都是血红色的,这与红色的血有着密切关系。
绝大部分人的血液为红色,是因为血液中含有血红蛋白,并因红细胞含氧量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含氧量多的动脉血是鲜红色的,含氧量少的静脉血则是暗红色的,如果含较多的高铁血红蛋白或其他血红蛋白衍生物,则呈紫黑色。血浆(或血清)因含少量胆红素,呈透明淡黄色,若含乳糜微粒,则呈乳白浑浊;若发生溶血,则呈红色。
但是,人的血液也并不全是红色的,几千个人中常会找到一个具有异常血红蛋白的人。这种异常血红蛋白是在发生突然变异后,珠蛋白中的某一氨基酸被其他种类的氨基酸所替代。M型异常血红蛋白中虽然也存在有血红素和铁的结合,但是在这种结合的附近,如果出现了某个被替代了的氨基酸,这种血红蛋白就不仅不能与氧结合,而且颜色也会发生改变,使这种Hb(血红蛋白)成为咖啡色,含有这种血红蛋白的血液就成为暗红色。含这种血液的人,无论是唇、面、颊、耳垂、指甲和口腔均呈紫色,所以叫做黑血症。此外,还有蓝色的血液。
据报道,一位美国科学家在我国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在空气稀薄、海拔6 km以上的地方,惊奇地发现在那里生活着一些蓝皮肤的人,他们身体健康,还能干重体力活儿。无独有偶,一支考察队在非洲西北部一个与世隔绝的山区,也发现了一个庞大的蓝皮肤家族,他们过着狩猎和穴居的原始生活,他们不但皮肤是蓝色的,就连血液都是蓝色的。
那么,为什么人的血液能够呈蓝色呢?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各种看法。
有些科学家提出,血液呈现红颜色是因为血液中的红细胞含有种叫血红蛋白的红色蛋白质。而蓝色皮肤的人血液中有一种“超高血型蛋白”,使他们的血液呈蓝色。血液的成分与皮肤的颜色关系密切,蓝色血液就使皮肤呈现蓝色。
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因为血液的颜色是由血色蛋白含有的元素所决定的。含铁元素的叫血红蛋白,使血液呈红色,含铜元素的叫做血蓝蛋白,使血液呈蓝色,因而使皮肤也呈蓝色。不管是人还是其他生物,凡是蓝色血液,其中都含有大量的血蓝蛋白。比如,海洋生物中的乌、鳖的血液就是蓝色的。
有趣的是,人造血液竟是白色的,这种白色的人造血液是由金氟化萘经过超声乳化制成的。剧毒的元素——氟与碳结合以后,非常稳定,对人体没有害处,不仅具有良好的排出二氧化碳的能力,还有着惊人的载氧量,它能够输送的氧是人体血液的两倍!情况紧急时,可用来代替血液救人。可以说,它是一种红细胞的代用品。氟碳化合物像螃蟹的螯那样,能够把氧“抓住”,到人体里再把氧气放出来,进行人体内的特种氧化还原反应。而且,它的生物化学性质十分稳定,不管哪种血型的人,都能使用人造帆液。
但人造血液并不能完全代替人体内的血液。因为它与人体内的血液相比,还有许多缺点,它不能输送养分,也没有凝固血液的本领,更没有对外界感染的免疫能力。因此,想要研究出人体血液的完全代用品,还需要经过科学家们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
血型能决定人的性格吗
日本学者研究发现,血型决定着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和缘分。科学地运用血型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协调恋爱、婚姻等家庭问题,还可以指导我们选择职业等。
血型为什么能决定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呢?日本学者经过多年研究,认为血型具备有形物质和无形气质两方面的内容。
气质是无形成分,血型的气质表现,就是这类向型的人特有的思维方式、行为举止、谈吐风度等,是生物遗传的结果,例如,A型血的人性格特征是热情、坦诚、善良、讲义气、办事雷厉风行、踏实苦干、效率高;而B型血的人聪明、思路广、拓展力强,但极怕受约束。
日本学者曾经对同一个集体的员工分工搭配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根据血型科学地安排非常重要。比如,A型血的人与B型血的人搭档,不但彼此交流舒畅,还能形成比较良好的气氛,工作效率提高了,心理压力减少了,有利于身心健康。而A型血的人与A型血的人组合就不妥当,他们很容易挫伤对方,且不易弥合。而我国上海滑稽剧团的15个演员曾集体到采血站献血,其中B型血的人达10个以上,而A型血的人只有1人。这似平颇符合血型性格论“B型血的人比较开朗、外向,A型血的人拘谨”的论断。
但是,这种血型决定性格论目前尚未得到确切的科学数据证实,仅属于一种科学推论或调查统计结果。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得到明确证实了。
人的血型真的不可改变吗
目前,人的血型有A型、B型、O型、AB型4种血型,这是按红细胞所含有的抗原来分型的。从胎儿孕育之日起,人的血型就确定了,而且血型一般是不会改变的。但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人的血型也可能发生改变。
首先,进行干细胞移植手术后的患者,血型有可能会发生改变。
当人患了如白血病、再生障碍贫血之类的血液病时,患者机体的造血功能就会遭到破坏,而人的造血功能主要依靠骨髓中的干细胞来完成。此时,患者就需要移植他人的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干细胞后,患者的血型就可能会改变。
已有大量临床报道表明,因移植干细胞而改变血型,是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接受骨髓移植患者的血型会变成骨髓提供者 的血型。这是由于患者自身的造血干细胞功能不健全或已经丧失作用,移植于供者的干细胞就担负起了造血的重任。此时受者的红细胞抗原也就随之发生变化,成为供者的抗原。同时,受者血清中原有的抗体(血清凝集素)也逐渐消失了,于是受者的血型就慢慢地变成了供者的血型。
其次,疾病治疗也会改变人的血型。但此类的血型改变一般是临时的或不完全的血型改变,因此在本质上并不算血型改变。
此类临时改变有很多种原因。如患病(尤其是患癌症)、输血、服药以及接受放射性治疗等,都会在短期内改变或表面上改变患者的血型。例如,若病人在短期内大量输入右旋糖酐等胶体溶液,此溶液中的胶体分子就会吸附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引起服药者血型的改变。
另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肿瘤患者。如果肿瘤患者接受放射疗法,就可能造成基因突变,并引起红细胞表面的抗原产生变化,从而导致血型改变。此外,肿瘤本身也可能造成红细胞抗原的变化,或使红细胞上抗原的抗原性变弱,好像使血型发生了改变。但这种血型改变只是表象上的改变,并不是基因型变异。这类的血型改变都是暂时的,病情得到控制后就会恢复原来的血型。
白血球:人体的忠诚“卫士”
在我们生存的环境里,细菌无处不在。细菌一旦有机会进入人的血液,就会迅速繁殖并放出毒素,使血液变坏。但人在一年里生病的次数终究还是不多的。这是因为,在人的血液里有一支数量很大的“卫成部队”在不断地跟细菌作战、不断地在消灭各种细菌,那就是白细胞。白细胞也叫白血球,在希腊文里,白血球的意思就是“吞噬细胞”。
白血球的个子要比红血球大得多。它本身其实是没有颜色的,验血时医生为了看清它,不得不对它进行染色。白血球平时在血管里流动,一有“敌情”就能很快“游”出血管,奔向事发地点。为了包围和吞噬细菌,它可以随时变换自己的形状。细菌一旦到了它的身体里,就会被它放出的一种“酶”消化掉。
在人体每立方米的体积里,约有4 000~10 000个白血球,平均约为7 000个。据估计,1个白血球能消灭20个“不速之客”。当然,白血球自己也会与敌人同归于尽。发炎组织里的脓液中就有许多死去的白血球。白血球的寿命通常只有10天左右。
现在,美国癌症研究人员已开始用白血球杀死体内的癌细胞。即抽出白血球后,将它们放在一种特殊的溶液中培养几天,再把它们注入人体。这种与众不同的白血球就能与癌细胞战斗了。
俄罗斯科学家发现了白血球的新作用,说它也能将吸进的氧气运送到全身去,还能“激活”氧,从而大大增加氧离子的数量,同时又提高了其自身的杀菌能力。
白血球是保卫身体的英勇战士,如果白血球过少就会严重影响人的机体抵抗力。但也并非越多越好,除非妇女怀孕、婴儿初生等特别情况,否则若白血球在1 mm3血液中超过10 000,通常都是有病的表现。
伤口发炎红肿就是白血球在与入侵的病菌、细菌进行战斗。如果白血球全歼了入侵者,红肿就会很快消失,伤口也就会很快痊愈。但如果白血球落败,人就会生病了,这就要借助外援——药物来帮忙消灭细菌了。正因为白血球具有这样的防卫杀菌能力,才被称做“人体的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