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霜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es_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很凉。呼啸的北风将童海家的门头和窗户上所有的玻璃都画满了“冰凌花”。撩开那由补丁拼凑起的棉布帘,冬日的夜晚狰狞而压抑。一条冰凉的腿突兀的探到了被窝里,童海忍不住打了一个激灵,伸手一摸,哑然一笑地说道:“这个虎儿又蹬被子了。”然后将身子移过去,把自己的被子,盖到了弓着腰、光着腚、头埋在枕头上,像一只大虾的儿子元宝身上。元宝是儿子的小名,童话是儿子的正名。童海将元宝的双脚揽入怀中,虽然有些凉,可童海的心却是暖暖的,就这样嘴角露着浅笑的童海和元宝又沉沉的睡了过去……

一、黑 牛


  童海在瓦渣沟煤业公司的安监站上班,每天早上五点零八分准时起床,洗个冷水脸,就一头扎进黑黑的夜里,有时连他也分不清是在井下长长的巷道中行走还是在深夜归家那窄窄的街道上独行。
  瓦渣沟的矿工们依山而居,井口就在溝底东侧,站在山坡上就能看到出入井的矿工。每到出井的时候,各家各户的二老板和小媳妇们都会聚集在一起,嗑着瓜子,聊着闲篇,眼角时不时瞄一下沟底的井口,看有没有自家男人的身影。 花女是童海的老婆,人厚实,嘴不碎,手勤巧。此时,花女正坐在一个木制的马扎上,给元宝缝补斜挎式书包带子,男孩子们的书包不仅仅装书、装本,更多的时候是“流星锤”,这是儿子元宝站在母亲花女面前得意时说的话。花女只是佯怒地挥了挥手,就去找针线了。于是缝书包带子,很长时间成了花女的日常工作了。
  “花女,记得年初八,来我家吃油炸糕啊。我家那个愣货,多亏了你家那个‘黑牛’,要不,唉……总之,记得带着元宝早点儿过来,我给你们烩羊杂。”“愣头秦”的老婆边说边将一把葵花籽强塞到花女手里,花女推脱不过,只好用围裙一兜接了过来。
  童海其实脸并不黑,身体单薄得像个文弱书生,只不过抓起安全工作来有一股牛脾气,只要是违反了安全不论是谁,丁是丁,卯是卯。脸一黑、牛劲一上,六亲不认。为此他得罪了不少人。故而,大伙儿私下称其“黑牛”。
  “愣头秦”秦猛是瓦渣沟煤业公司综采队的一名跟班队长,要说干活倒是有股猛劲,可就是安全意识淡一些,侥幸心理大一点儿。
  年底,秦猛的综采队过断层,他所在的生产班组产量受限,眼下断层已过,这“愣头秦”打算赶一赶产量,产量可是与工资挂钩的,下井不就是图个挣大工资的吗?挣不到钱,下个?井。于是,就不管不顾了,上一刀刚割完,还没有做前探支护,就急着割下一刀,这“愣头秦”就领着大伙儿只顾低头猛干活,不管抬头“观路”,“安全”二字早已丢到脑后,不知何时,童海出现在了工作面,他用刺眼的矿灯照在工作面前置的煤壁上,扯着嗓子大声呵斥道:“快停下!快停下!”
  一看是童海,秦猛的青筋蹦起老高,急乎乎地喊道:“吼个?!老哥儿几个别尿他,赶紧干完这一茬,天塌了我撑着。
  “‘愣头秦’,现在我不和你争,你赶快给我停下来,做前探支护,磨刀不误砍柴工,生产任务再紧,也得把安全准备夯实了,不要耍愣,犯浑。”“你骂谁愣?”秦猛冲过来就是给童海一拳。童海和秦猛揪扯在了一起。突然顶板发出一声响动。“快闪开!”童海猛地推了秦猛一把。只听“轰”的一声,一块直径足有两米的矸石砸在了秦猛刚刚干活的地方。这“愣头秦”一下子愣在那里,呆呆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事后,“愣头秦”受到矿上和安监部门的严厉处罚。可“愣头秦”秦猛却一点儿也不记恨“黑牛”童海,逢人便说童海是他的保护神、救命人。
  花女小心翼翼的把葵花籽一抖,流进了围裙前的口袋里。“炸油糕。”花娘小时候听老年人讲,以前炸油糕是有讲究的,一般出生过满月炸一锅,结婚炸一锅,死了炸一锅。掐指一算,自己就剩一锅了,而且这一锅自己还吃不上。好好珍惜吧,别总这也舍不得、那也舍不得,舍不得的时候想想你只剩一锅油炸糕了,你就觉得啥都舍得了。想到这里,花女不由得抿嘴一笑,起身喊道:“羊杂多放些辣子。”

二、家 风


  童海的爷爷二十八岁那年才从识字班“毕业”,对于这个刚刚从农村上来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而言,这是个天大的事情。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高小学历就算是“知识分子”,能识文断字在他看来已经很荣光了。童海的爷爷一贯反对那种撕扯书本的行径,认为那是对文化的大不敬,不论有用或无用的书籍、纸张、报纸,甚至是仅有几行小字的纸条,他都用手抹平,规整好,放起来。童海爷爷常讲的一句话就是“莫拿有字的纸如厕”。在他看来“字”就是老师,爱惜和重视每一个认得或不认得的字就是对老师的尊重,要想做个文化人那就得敬“字”如师。
  记得有一次,童海将七叔写完的作业本撕下来叠了一大堆纸飞机玩耍,被爷爷发现后好一顿训斥,并责令将所有的纸飞机一一拆开、抹平、装订,整个过程不许任何人帮忙,必须由童海自己独立完成。事后,爷爷拿着重新装订好的作业本,把噘着嘴委屈的童海叫到身边,低语说道:“有字的本子是不可以撕扯的,白纸本可以,可一旦上面落了字,那就是文化,就是老师,知识在于积累,这些有字的本子闲暇时候拿出来看看不好吗?”不管是三年自然灾害还是“文革”期间,童海的爷爷都没有放弃过让他的孩子们读书识字的念头,一个都不能少通通进学堂,用他的话说:“饭可以少吃一口、衣服缝缝补补也能穿,但是认字却是万万不能少识一个的。”在爷爷看来,一个人不管将来做什么,读书识字是最为重要的。所以,每到年三十的晚上,叔伯子侄们总要在一起晒晒学习成绩,那时学习成绩好的总会让老人们高看一眼,除了压岁钱,总会有一些额外的奖励,譬如说,一捆铅笔或一把精致的削笔刀等等。记得童海五叔的闺女学习是最好的,爷爷尤为看重,让他们这些作孙子的着实嫉妒,童海的这个堂妹现在已经在北京读完博士了。
  童海爷爷一共育有七子一女,个个都是读书识字的文化人。尤其是童海七叔更是当年机厂为数不多的考上北京农业大学的大学生,也是童海家族第一个大学生,而“敬字如师”的家风,则在童海爷爷身正为范的带动下,在他的子女们家中落地生根,血脉相承。于是每一家、每一户的子孙,都按照这种固有的思维模式生活、工作。阅读成了他们的习惯,求学成就他们的志向。那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做派和敬字如师的家风,影响了童海这个大家庭一代又一代。   现如今,元宝已到了开蒙的年龄,作为父亲的童海也挑了一些美术、音乐、体能的假日特长班,供其选择,可元宝偏偏选中书法写字班,用元宝自己的话讲,“老师说了,写端端正正中国字,做堂堂正正中国人”,既然师出有名,那自然不敢有违师命,就遂了儿子的心愿,可童海总觉的这应该是骨子里和血脉中的东西在发挥作用。
  每当看见儿子提笔写横、撇、竖、直的方块字时,童海的耳畔仿佛又回响起爷爷“敬字如师”的家训来:“字如师,爱惜和珍视每一个认得或不认得的字,就是对老师的敬重和对文化的尊重。”
  童海希望元宝能真正明白,并傳承下去。

三、眼神


  九娘是童海的母亲。
  每次想起九娘的眼神,童海感觉就像瞅着冬日的太阳,白炽的光芒很晃眼,看似很近,却少了些温度。
  九娘很执拗、有主见。每次笑眯眯“征询”家人意见的时候,其实是在通知她的决定,若是无法领会“精神”实质,随声附和,多半是要领略一番“闪电雷霆”的。
  童海最不愿的就是与九娘讲道理,心中的惧怕都渗透到了骨子里,仅仅是一个眼神,童海就觉得自己卑微如尘,从没想过有一天会在凌厉的眼神中“立山头,插旗杆”。
  “这是怯了吗?”童海自言自语道。
  “我总也得走一步。”九娘微眯着眼,看了一下童海。“房子自然是随我,不管什么法,道理在我这儿。”
  “小海,我想你是不会反对的,我也是苦啊。”恰到好处的潸然泪下,九娘的眼睛红红的。童海麻木地盯着早市花女给他买的那双安踏鞋,前脚趾顶得生疼。
  “合坟呢?总归有个正主,这一门还有人,再说……”“情分早没了,唉……你走吧。”九娘打断了童海的话,闭上了眼睛。
  童海有些发蒙,一时间满脑子都是元宝,他想儿子了。
  烫红的喜帖让童海的眼睛有些发热,直到走出这扇门,他都没打开看一眼。
  “爹死娘嫁人,一个解脱,一个又……往后余生就没有苦吗?”童海呢喃着摇了摇头。
  中午,童海做了一个好长好长的梦,梦里又回到了那个阳光很足的晌午,父亲童老四兴冲冲地回到了家,手里拿着假条和病历卡。九娘问:“批下来了?”“批下来了,刚好我的胃确实有病。”童老四说道。
  “哦,对了,午饭就不吃了,我得马上走,他吴叔还等着呢。”童老四开始收拾起了行装,童海一个人就蹲在厨房,两只眼睛盯着父亲打点行装的背影,心里酸得紧,两只眼也胀得生疼,直到模糊地看到父亲将一瓶胃药装进了口袋时,才知道自己不觉中已满眼淌泪。
  童海咬着牙,用袖口擦干泪水,默默地蹭到童老四的跟前。“海子,爸走后,多做一些家里的活计,都门扇高的后生了,要支起个门户。”童老四摸着童海的头说。“爸,让我去吧!我都十八了,再说您的胃。”童老四停顿了一下,看了一眼童海,笑着摇了摇头,“爸明白你,可有些事情是父亲和男人的责任,就像读好书是你的责任一样。”
  “爸,我知道上学需要钱,可应该我去挣,大不了明年……”“别说了。” 童老四捶着腰,止住了童海。童海明白,父亲之所以放弃舒适的工作,去和吴叔跑煤全都是为了自己。
  童老四走了,望着父亲与家人挥手作别的情景,童海好想跪下,就跪在父亲的脚下,对于中年的父亲,童海深深的体会到父亲的爱在给予着他,这近乎是忘记自我的给予。
  记得那天晚上,童海咬着枕头,躲在被窝里无声的流泪,他不想让母亲听到。看着漆黑的夜空,他知道,父亲此时一定披着一件军大衣,蜷缩在寒冷的车厢内,身体在上下颠簸,腰疼也一定犯了,还有胃……天啊!童海闭上眼睛再也不敢往下想了。作为父亲的儿子,他羞愧难当,平生第一次感受到了耻辱。
  父亲一晃走了有七年了,老家坟上的蒿草一茬茬长得老高,柔和的阳光顺着山脊泻在半山腰的草丛中,岁月的刀斧,把本不高的小山头削切得嶙峋单薄,童海早前,着实不晓得父亲为什么把这个已成为土丘的小山包唤作是山,直到今天,当他看见山脚下那丰茂的野草和小花时,童海才真正明白,为什么说他是一座山,一座真正的大山……
  田长虹:祖籍山西省怀仁市。在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冈矿党委办室工作。同煤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和获奖情况:《敬“字”如师》《煤疗赋》《云之翼 梦飞扬》分别获集团公司《同煤日报》和《同煤文艺》征文一等奖。
其他文献
一  天刚蒙蒙亮,雨停了,山间升起了飘带一样的雾,围绕着大青矿。这六月的天就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晚上使劲地下雨,白天却艳阳高照。  一大早,彩云推开门,从小卖店出来,她放眼望去:雨后的大青矿犹如仙境一般,弯弯的山路在云雾间蜿蜒。东边的山头上,太阳光芒四射,从门窗射进屋里,像燃起了一团火。  阳光夹着彩云的歌声,也夹着彩云那喜悦的心。她一边哼着小曲,一边对着镜子梳妆打扮。今天,她要去县城进些货,她
期刊
钢铁精神  沉默的钢铁站在我们周围  烈日与风雨  让钢铁目光透出尖锐的气质  刚强的男人和女人  让太阳烘烤他们的胸肌  让风雨锤打她们坚强的意志  饱经风霜的面容  在岁月的风尘中刻出  一圈圈实在的年轮  汗珠淹没了一个夏天  劳作的焊枪手  面对平凡的钢铁  焊接的文字钢花纷纷绽开  焊接了钢铁思想阳光一片  火红夏天  也火红冬天  钢铁精神是那座大山的形象  山洪过后  大山的形象更加
期刊
火骏在山西某大型煤矿从事井下工作。众所周知,煤矿、煤矿工人,是国人心中无法言喻的痛。无休无止的瓦斯爆炸、透水事故,使得无数条鲜活的矿工生命消逝在黑暗的矿洞里。因此,从事井下工作具有极高的风险性和挑战性,每一个井下人员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此情形下,能够正常开展工作就很不错了,遑论其他。但火骏却与众不同,他的与众不同在于,他没有因为工作的高风险和巨大的心理压力惶惶不可终日,没有像有些煤矿工人那样
期刊
一  夜是黑的姿势  黑是夜的魂  没有黑,也就没有夜  而神秘的黑里  风雨起伏。春秋冬夏  穿凿生命里的光  打开生命之光  夜,就飞翔了  二  石头是黑色的  雕塑是黑色的  唯有黑色  能够竖起阳光向下的姿势  穿越大地,刻出明亮和热度  雕塑是黑色的  眼睛是黑色的  黑的色彩注入青春的肺里  做出惊天的呼吸  那美的悸动  如暗夜里破茧而出的飞蛾  擦亮灯火  给黑夜,瞬间的颤栗  
期刊
失 眠  你完全可以大胆想象  这么静的夜半三更  和你一样睡不着  楼道里由远及近的脚步声  邻居单身的那个女人  下了夜班  水流动的声音  想分辨从哪儿流向哪儿  闭一会儿眼  我对自己说  没有偷窥  门镜后那双眼睛是谁的  误 会  惊艳的羽毛  是四季中不该辩论的  翅膀可以没有  风一吹春天就醉了  惺忪地伸出两个指头  摇晃,说几句情话  小河有了涟漪  包括两条小辫子  俏俏地 
期刊
一  现在城市里天然气、煤制气、暖气基本上普及到了千家万户,煤球炉子已经很少有人再用了,火炉子如同远逝的都市风景,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  三十多年前,城市中广泛使用的都是煤球炉子,不管是住平房的院子,还是住楼房的楼道,家家户户口门口都放着一个炉子,平时烧水做饭,冬天取暖,一天都离不开它。清早起来,那真是“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炊烟袅袅,缭绕不绝,直到太阳老高了,笼罩在胡同里、楼群中的烟味还没有散去
期刊
立 秋  不要以为高超的伪装,就能够  躲避我爱恋的寻觅  在寒冬酝酿的梦想  春天里播种的希望,怎能不  时刻牵动我的神经末梢,撞击着心房  高空的云朵最先泄露了秘密  苍翠欲滴的叶片被风偷取了颜色  咆哮的河流渐渐泛起绿色柔波  蝉儿还在鸣叫,明显丧失了底气  把目光移向原野  规划哪一片保持苍翠,哪一片点燃红色  哪一片准备收割,哪一片贮藏收获  悄悄留一片,随心所欲挥毫泼墨  灯 盏  不
期刊
隧 道  慢慢走进去,身体  在身体里迷失,  灵魂在灵魂里变大。  我听到的,异乎寻常的声音;  不是你的,也不是山体之外的。  这样的情景经常发生,  又瞬间消失。  在一块空心板里,遇见  一个死去的朋友。  像梦,像暗淡的曙光——  一会儿就过去了。  浮 世  把身体交给人迹罕至的峡谷  是合適的。为什么慢不下来?  在盛夏的森林和幽谷中。  它们认识我们。那些  高的矮的树木。木本、草
期刊
一  又值盛夏时节,有俊杰的诗作经常相伴,即使是暑气热风难挨,也有清爽惬意从心中轻轻划过。  与俊杰相识是在1974年,也就是说他刚参加工作时我们就在同一个单位工作,即黑龙江鹤岗矿区工会宣传部。  说到这工会宣传部可别小觑,它是个有传统、有作为的群众工作部门。据说当年市矿合一时,编制曾多达36人,是工会最大、最为活跃、最受职工群众欢迎的部门。后来市、矿分开了,作为矿区工会的宣传部,则负责统管全矿区
期刊
有一棵树我叫不出名字  草皮下面,是矸石  矸石下面,是塌陷湖  我在水里嬉戏  我游出了一棵树的目光  夏天的飞鸟  也从枝上飞走了  伸出枝丫的树  叫什么  无论老矿区或现在的新矿区  我走在绿荫里  就像我的父亲  我不能直呼其名  同心树  鸟雀们从不同的地方  飞来,衔枝筑巢  带着孩子的一对儿年轻夫妇  在一棵树下除草、浇水、说笑  树上挂着的一块红色小牌:  李来喜、闫小翠  这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