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真正精美的语言必定是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的,也必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辉,能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语言 精美 思想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但丁对语言有极生動形象地阐述,他说:“语言作为工具,对我们之重要,正如骏马对于骑士的重要。最好的骏马适用于最好的骑士,最好的语言适用于最好的思想。”那么,如何练就精美语言,给思想插上腾飞的翅膀呢?
一、描摹细节,力求生动感人
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文章中,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就应该捕捉细节,生动描摹。一位考生在《我的视线》中这样写道:
临走时,妈妈叹了口气:“又要走了……”我略一踌躇,想说什么,又止住了。我跨上自行车猛蹬几下,便缓下来。我知道妈妈在背后望着我,但我不敢回头。接着又蹬几下,长长地呼了一口气。远远地回过头去,妈,还没走,正扶着门柱张望。看见我,一顿,很快地,进门去了。
作者选取了送别这一生活细节,紧紧抓住母子的神情、语言以及倚门远望、回望等动作,精雕细刻,写活天下父母的眷眷情怀以及孩子对家的依恋。
二、善用修辞,感受艺术熏陶
作文语言要出色,具有美感,修辞的运用必不可少。一篇文章中,比喻用得好则生动活泼,清新明快,意蕴风赡;排比用得好则气贯长虹,一气呵成,动人心魄;拟人用得好,则活灵活现,独具一格;对比用得好,则美丑尽显,相得益彰……2000年武汉市中考作文要求以“音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一篇满分作文中这样一段描写,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那音乐撞击着我的身体,流入我的血液,钻进我的灵魂。那就是从头顶上传来的萨克斯《回家》,音乐在原野中升起,随着金色的风在蓝天白云间流荡。它轻柔——如母亲的手轻抚着我;它缥缈——如母亲飘动的长发;它曲折——如父亲爬满希望的额头;它悠长——如父母永不流逝的爱。我自然想起了父亲、母亲,想起了家……
这段描写恰当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不仅把无形的音乐写出了形象,也传神地反映了流浪的“我”,在音乐感召下思家的情绪。语言清丽感人,极具艺术魅力。
三、引用名句,唤起美感共鸣
精美的古典诗词,是最珍贵的文化瑰宝,它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粹,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行为时若在恰当的语境中引用诗文名句,会使文章收到情真意切,文采飞扬的好效果。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旷世风华,散发着空谷幽兰的香气;“明日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的豪气挟寒气而来,使人为之一凛;“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蕴藏着泥土的芳香,自然的气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扑鼻酒气中,分明也有诗人的一股傲气逼人……读好诗,得以感受气象万千,体会这动人诗情,不亦乐乎?(2003年中考作文《陶醉》)。
作者将精美的诗句与其表达的感情自然串连在一起,形成一幅幅美妙动人的画卷,意境顿出,读之如音乐在耳,赏心抒怀,不忍释卷。
四、巧妙移植,彰显个性魅力
为了使作文语言新颖脱俗,含蓄风趣,可以将歌词、广告词、专业术语等巧妙移植到作文中。2003年江苏南通市中考作文题是“兴趣”,有一位同学这样自我调侃:
开始,我读的是带拼音的童话,年龄稍长,我“野心膨胀”,开始了我的“殖民扩张”,获奖作文、古典名著都成了涉猎的对象,我省下零食同班里的同学换书看。为了一本借不到的好书,我常常悠哉游哉,辗转反侧……
作者将“野心膨胀”“殖民扩张”这两个表现侵略者行为的短语巧妙移植到文中,用来表现读书兴趣的浓厚,语言幽默诙谐,情趣盎然,读后令人忍俊不禁。如果换成一般的表述:“我不再满足这些,开始扩大阅读范围……”这样的表达效果自然会打折扣。
五、句式变换,避免枯燥呆板
要使行文摇曳多姿,语言灵活多变,还应注意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的恰当运用,切忌句式呆板缺少变化,落入平庸。2003年的一篇中考佳作《读书真好》有这样一段文字:
一杯清茶,两片面包,还有一本意义隽永的书。或坐于溪边,或卧于草丛,或倚于书荫之下,三两个同学一起好奇而又专注地围坐在旁边,无羁无绊。在油墨芳香中,历史车轮的辙迹,人情世故的练达,四季交替的绮丽,日月星辰的神远,一一在心灵交汇中涅磐。一切的忧伤和孤寂,落魄与浮躁,偏执与虚荣,仿佛无数次被一条清丽的溪流涤荡。
这段话长短句相间,整散句结合,节奏鲜明,既有整齐和谐之美,又有参差错落之美,文笔自然洒脱,着实让人心动情荡。
六、妙用标点,增添无限神韵
标点是无声的符号,有声的语言。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标点符号有时就是“神态”,就是“情感”,就是“动作”。2000年吉林省中考题《感受》,一名同学写父母之爱,文章一开头,就绘声绘色地写道:
“倩倩!”“嗯?”“吃不吃苹果?”“不吃。”“梨子?”“不吃。”“橘子?”“不吃。”“香蕉?”“不吃。”……
半小时后:
“倩倩!”“嗯?”“吃不吃苹果?”“不吃。”“梨子?”“不吃。”“橘子?”“不吃。”“香蕉?”“不吃”……
在这段生活实录中,标点符号和词语的成功配合让读者真切感受到父母时时刻刻的关爱,而这种过分的爱又使子女感到很无奈。作者在此基础上再写自己的感受就容易和读者产生共鸣了。如果把这些文字变成一般化的概括叙述显然达不到上述效果。
当然,使语言生动精彩的手段不止以上这些,但只要我们善于向生活学习,向优秀作品学习,不断研究揣摩,领悟吸取,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能力,就会写出闪烁着思想之光的妙语佳句来。
关键词:语言 精美 思想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但丁对语言有极生動形象地阐述,他说:“语言作为工具,对我们之重要,正如骏马对于骑士的重要。最好的骏马适用于最好的骑士,最好的语言适用于最好的思想。”那么,如何练就精美语言,给思想插上腾飞的翅膀呢?
一、描摹细节,力求生动感人
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文章中,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就应该捕捉细节,生动描摹。一位考生在《我的视线》中这样写道:
临走时,妈妈叹了口气:“又要走了……”我略一踌躇,想说什么,又止住了。我跨上自行车猛蹬几下,便缓下来。我知道妈妈在背后望着我,但我不敢回头。接着又蹬几下,长长地呼了一口气。远远地回过头去,妈,还没走,正扶着门柱张望。看见我,一顿,很快地,进门去了。
作者选取了送别这一生活细节,紧紧抓住母子的神情、语言以及倚门远望、回望等动作,精雕细刻,写活天下父母的眷眷情怀以及孩子对家的依恋。
二、善用修辞,感受艺术熏陶
作文语言要出色,具有美感,修辞的运用必不可少。一篇文章中,比喻用得好则生动活泼,清新明快,意蕴风赡;排比用得好则气贯长虹,一气呵成,动人心魄;拟人用得好,则活灵活现,独具一格;对比用得好,则美丑尽显,相得益彰……2000年武汉市中考作文要求以“音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一篇满分作文中这样一段描写,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那音乐撞击着我的身体,流入我的血液,钻进我的灵魂。那就是从头顶上传来的萨克斯《回家》,音乐在原野中升起,随着金色的风在蓝天白云间流荡。它轻柔——如母亲的手轻抚着我;它缥缈——如母亲飘动的长发;它曲折——如父亲爬满希望的额头;它悠长——如父母永不流逝的爱。我自然想起了父亲、母亲,想起了家……
这段描写恰当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不仅把无形的音乐写出了形象,也传神地反映了流浪的“我”,在音乐感召下思家的情绪。语言清丽感人,极具艺术魅力。
三、引用名句,唤起美感共鸣
精美的古典诗词,是最珍贵的文化瑰宝,它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粹,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行为时若在恰当的语境中引用诗文名句,会使文章收到情真意切,文采飞扬的好效果。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旷世风华,散发着空谷幽兰的香气;“明日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的豪气挟寒气而来,使人为之一凛;“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蕴藏着泥土的芳香,自然的气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扑鼻酒气中,分明也有诗人的一股傲气逼人……读好诗,得以感受气象万千,体会这动人诗情,不亦乐乎?(2003年中考作文《陶醉》)。
作者将精美的诗句与其表达的感情自然串连在一起,形成一幅幅美妙动人的画卷,意境顿出,读之如音乐在耳,赏心抒怀,不忍释卷。
四、巧妙移植,彰显个性魅力
为了使作文语言新颖脱俗,含蓄风趣,可以将歌词、广告词、专业术语等巧妙移植到作文中。2003年江苏南通市中考作文题是“兴趣”,有一位同学这样自我调侃:
开始,我读的是带拼音的童话,年龄稍长,我“野心膨胀”,开始了我的“殖民扩张”,获奖作文、古典名著都成了涉猎的对象,我省下零食同班里的同学换书看。为了一本借不到的好书,我常常悠哉游哉,辗转反侧……
作者将“野心膨胀”“殖民扩张”这两个表现侵略者行为的短语巧妙移植到文中,用来表现读书兴趣的浓厚,语言幽默诙谐,情趣盎然,读后令人忍俊不禁。如果换成一般的表述:“我不再满足这些,开始扩大阅读范围……”这样的表达效果自然会打折扣。
五、句式变换,避免枯燥呆板
要使行文摇曳多姿,语言灵活多变,还应注意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的恰当运用,切忌句式呆板缺少变化,落入平庸。2003年的一篇中考佳作《读书真好》有这样一段文字:
一杯清茶,两片面包,还有一本意义隽永的书。或坐于溪边,或卧于草丛,或倚于书荫之下,三两个同学一起好奇而又专注地围坐在旁边,无羁无绊。在油墨芳香中,历史车轮的辙迹,人情世故的练达,四季交替的绮丽,日月星辰的神远,一一在心灵交汇中涅磐。一切的忧伤和孤寂,落魄与浮躁,偏执与虚荣,仿佛无数次被一条清丽的溪流涤荡。
这段话长短句相间,整散句结合,节奏鲜明,既有整齐和谐之美,又有参差错落之美,文笔自然洒脱,着实让人心动情荡。
六、妙用标点,增添无限神韵
标点是无声的符号,有声的语言。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标点符号有时就是“神态”,就是“情感”,就是“动作”。2000年吉林省中考题《感受》,一名同学写父母之爱,文章一开头,就绘声绘色地写道:
“倩倩!”“嗯?”“吃不吃苹果?”“不吃。”“梨子?”“不吃。”“橘子?”“不吃。”“香蕉?”“不吃。”……
半小时后:
“倩倩!”“嗯?”“吃不吃苹果?”“不吃。”“梨子?”“不吃。”“橘子?”“不吃。”“香蕉?”“不吃”……
在这段生活实录中,标点符号和词语的成功配合让读者真切感受到父母时时刻刻的关爱,而这种过分的爱又使子女感到很无奈。作者在此基础上再写自己的感受就容易和读者产生共鸣了。如果把这些文字变成一般化的概括叙述显然达不到上述效果。
当然,使语言生动精彩的手段不止以上这些,但只要我们善于向生活学习,向优秀作品学习,不断研究揣摩,领悟吸取,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能力,就会写出闪烁着思想之光的妙语佳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