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全球化与人的关系

来源 :哲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00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一、引言 偏好是哲学、博弈论、决策论和效益理论等学科的核心概念,偏好及其逻辑性质在行为哲学和理性选择理论中尤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偏好的概念使得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变得多姿多彩,它驱使着我们在尘世的种种行为选择。对偏好的一般原则的探讨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参见张家龙)。
《亚里士多德辩证法大全》(InUniversamDialecticamAristotelis)全名为《耶稣会立科英布拉大学亚里士多德辩证法大全注释集》(CommentariiCoUegiiConimbricensisSocietatisJesuinUniversamDialecticamAristotelis),是葡萄牙的科英布拉(Coimbra)以及艾维拉(6vora)这两所大学的教科书。
众所周知,资金、设备、体制等条件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人才对于科技创新起着关键作用。但是目前科技界对资金、设备等硬条件极端重视,却相对忽视人才精神文化因素的创新功能。因此,科技人才的哪些素质对科技创新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似乎仍有深入思考、重新认识的必要。
明清学术思想是现代学术研究的一大热点,而有关明清之际“早期启蒙说”的研究则是热点中争论最为激烈的一个论题,其影响已经遍及国际汉学界。在继承、扬弃了梁启超、侯外庐以及钱穆、蒋维乔等人有关明清学术与思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萧楚父先生坚持并深化了明清“早期启蒙说”。他在“启蒙哲学”的概念界定、阶段划分,
一般说来,这个理解的困难在于两个方面或两个层面:首先是在于中国哲学传统的基本概念的层面上;其次是在于特别的伦理修行(功夫)以及对这些修行经验描述的层面上。对于这两个难题,我在下面各举一个重要的例子:第一个例子是在对“本体”和“体”的概念理解上的困难;第二个例子是在对王畿“一念自反,即得本心”的修行语式(praktische Formel)理解上的困难。
数学真理困境由贝纳塞拉夫(P.Benacerraf)在《数学真理》中提出。(Benacerraf,pp.661—679)该困境表明关于数学的两种基本哲学思考必然相互冲突:一种思考强调数学解释需要一种齐一的语义学理论,另一种思考则认为数学解释需要一种合理的认识论;由于二者互不相容,选择其中一种必然以放弃另一种为代价,从而形成数学真理的困境。
问题发端于德里达在《暴力与形而上学》一文中所谈论的列维纳斯对“光的暴力”(violence de la lumiere)的指责。早在其博士论文《胡塞尔现象学的直观理论》中,“理论的帝国主义已经让列维纳斯感到不安”,因为在他看来,“追随柏拉图,现象学比任何其他哲学都必定更对光感到惊奇。
按照布高西昂(R.Boghossian)的界定,非实在论(irrealism)是对形而上学层面上的对象消除主义(objectual eliminativism)观点的一种语义表述。(Boghossian,1990b,P.267)因而在概念上,“非实在论”比起无特殊语义限制的“反实在论(anti-realism)”要窄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