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经典文化灿若星河。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加强学生对经典诗文的诵读,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思维能力、文化素养、识记能力。因此,如何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成为当代小学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 中华传统经典 潜移默化 文学素养 语文能力
专家认为,道德、品性、气质等重要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陶与潜移默化。经典教材中皆是美文,皆是宣扬嘉言懿行: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蕴含的仁爱美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揭示的治学态度,“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体现的高洁情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昭示的不懈追求……这些经典中包含的道理是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的沉淀。将经典熟诵于口,濡染于心,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习者的品性和修养。
小学阶段是诵读记忆的黄金时期,也是精神成长的关键期。开展经典诵读,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精选典范之作,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
经典诗文浩如烟海。教师要精选文质兼美的篇目,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合学生成长需要的佳作。无论是诗、词,还是曲、赋;无论写景的,还是咏物的;从先秦五代到唐宋元明清,都必须是闪耀着思想的光芒,传递着永恒的精神,给人以愉悦的审美享受,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脍炙人口的典范之作。
1.合理安排学习的梯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由浅入深地安排篇目的学习。配合省、市、县历年“中华诵·经典诵读”比赛活动,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制订了切实可行的《经典诗文学习方案》,低、中、高年级学生分别安排了不同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积少成多的原则学习。更重要的是,承认个体差异,不求程度整齐划一。
2.设置“我来记经典”时间:语文早读每周安排两次学经典时间;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台”,在大课间休息时段,播放“经典美文欣赏”。
3.制订新的教学计划,为学好经典铺路:学校购进大量有关经典诗文的优质图书,安排学生在不同时间到学校的图书馆借阅;各个班级建立“图书角”,由班上师生自愿把家里的名著、经典佳作带到班上传阅;每个学生建立“日积月累”本,分门别类记录背诵过的经典诗文,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另外,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经典的学习。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科学地安排教学环节,适时、恰当地借用经典,有机地与实际教学相结合,真正让经典诗文的学习为教学服务,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
二、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精心营造诵读的氛围
“昔孟母,择邻处”这句话揭示了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正因为如此,开展诵读活动需要精心营造诵读氛围。
氛围的营造首先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走进校园,宣传墙上师生用共同的智慧绘制的古诗文图画,图文并茂,意境优美,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精神启迪。进入教学楼,“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标语,以及《弟子规》《三字经》等,错落有致地悬挂在走廊的墙壁上——中华文化的智慧宝藏,陶冶学生心灵,开阔他们的心胸,端正他们的品行……进入教室,板报内容更是丰富多彩——这班经典诗文旁注历史背景和诗词解析,学生课间在这里阅读、赏析、评议、积累;班级的板报设计是学生的古诗书法展览,透过软笔、硬笔不同方式的演绎,依稀看到中国书法这门古老艺术发散的艺术魅力;再走进一个班,字体工整、装饰优美的手抄报经典版顿时展现在我们面前……
除了从视觉上熏陶感染外,从早晨到校到大课间休息,直到学生放学,都有宁静古朴、清新高雅的古典音乐在耳边回旋飘荡,学生置身于各色古香的文化氛围中。
三、丰富诵读形式,提高诵读兴趣
本着“以兴趣为先导,以活动为载体,让师生走进经典”的宗旨,我们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诵读形式。
1.趣味法学经典:古诗词意境感很强,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因此,在古诗词诵读中,我们不只是单纯地向学生呈现文字,而是制作出生动形象的课件,把文字放在画面中,同时配以与诗境、诗情相通的背景音乐。
大课间休息时段,由学校统一规划,班级的电视屏幕上播放的图像,都是与其学生所处学段相对应的古诗文欣赏。委婉悠扬的音乐背景下,文字随着画面的更换飘来、静止、再渐渐飘远……一段时间过后,感觉学生已经能够读图背文了,忽然有一天,大屏幕只播放画面,不再显示诗词原文。然而,就像音乐爱好者听见熟悉的曲子会不禁高歌一样,学生也会适时地念出相应的词句。
2.将凝练、优美的经典诗句转换成动人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的带动下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验诗人的思想情怀,完善古诗文阅读的情感教育。那抑扬顿挫的声调,那眉头紧蹙的表情,那举手投足的姿态……都给欣赏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3.经典诵读与民俗节日相结合,与主题活动相结合。习惯在训练中养成,品格在活动中淬炼。“我的座右铭”主题活动,学生现场书写经典名言名句;“中秋佳节话思念”主题中队会上,学生自发编排的情境吟唱、配乐吟诵表演那么深情,那么生动,感人泪下;元旦联欢会上,“诗文接龙”“古诗文知识问答”等节目,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参与热情。
4.喜欢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把古诗文诵读有机地寓于游戏之中,则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课间玩游戏“丢手绢”,失败受罚的学生都会不自觉地背一首古诗词,有时小伙伴还会故意增加难度——背一首描写花的古诗,或者说两句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
利用语言声音节奏与身体动作的自然合拍,在跳皮筋、踢毽子、跳格子等游戏中,学生边玩边跳,随着身体运动的节奏,背诵经典诗词,融经典的学习于快乐的游戏中,取得了非凡的记忆效果。
四、增加语言储备,提高语文能力
经典诵读活动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学生广读博览,有了丰富的语言储备,为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1.知识在于积累,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日积月累本”“厚”起来了。长期的诵读熏陶,逐渐培养了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与能力。可喜的是,学生作起文来,妙笔生花。因为,在写作中可以把有关诗词信手拈来作为写作的引用材料,并使之联系所写内容,升华意境、感情,达到借鉴并练笔的目的。
2.“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中华诵·经典诵读比赛”中,我校学生以出色的表现获得了全县低年级个人组和高年级集体组冠军,并代表全县小学生参加市级不同组别的比赛,成绩优异。
3.经典诗文铿锵的声韵、灵巧的修辞、周密的谋篇无不感染学生的心灵。生活学习中描写景物或发表议论,学生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引出几句经典诗文。更有甚者,通过诵读经典,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能够在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逐渐形成能力。
与经典为伍,与经典同行。在诵读经典诗文的过程中,师生受到了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熏陶,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文化归属感,也大大提高了语文素养。我们坚信,伴随着学生的人生经验的不断增长,中华经典就像美丽的花儿,会散发出迷人的芳香。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 中华传统经典 潜移默化 文学素养 语文能力
专家认为,道德、品性、气质等重要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陶与潜移默化。经典教材中皆是美文,皆是宣扬嘉言懿行: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蕴含的仁爱美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揭示的治学态度,“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体现的高洁情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昭示的不懈追求……这些经典中包含的道理是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的沉淀。将经典熟诵于口,濡染于心,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习者的品性和修养。
小学阶段是诵读记忆的黄金时期,也是精神成长的关键期。开展经典诵读,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精选典范之作,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
经典诗文浩如烟海。教师要精选文质兼美的篇目,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合学生成长需要的佳作。无论是诗、词,还是曲、赋;无论写景的,还是咏物的;从先秦五代到唐宋元明清,都必须是闪耀着思想的光芒,传递着永恒的精神,给人以愉悦的审美享受,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脍炙人口的典范之作。
1.合理安排学习的梯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由浅入深地安排篇目的学习。配合省、市、县历年“中华诵·经典诵读”比赛活动,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制订了切实可行的《经典诗文学习方案》,低、中、高年级学生分别安排了不同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积少成多的原则学习。更重要的是,承认个体差异,不求程度整齐划一。
2.设置“我来记经典”时间:语文早读每周安排两次学经典时间;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台”,在大课间休息时段,播放“经典美文欣赏”。
3.制订新的教学计划,为学好经典铺路:学校购进大量有关经典诗文的优质图书,安排学生在不同时间到学校的图书馆借阅;各个班级建立“图书角”,由班上师生自愿把家里的名著、经典佳作带到班上传阅;每个学生建立“日积月累”本,分门别类记录背诵过的经典诗文,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另外,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经典的学习。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科学地安排教学环节,适时、恰当地借用经典,有机地与实际教学相结合,真正让经典诗文的学习为教学服务,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
二、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精心营造诵读的氛围
“昔孟母,择邻处”这句话揭示了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正因为如此,开展诵读活动需要精心营造诵读氛围。
氛围的营造首先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走进校园,宣传墙上师生用共同的智慧绘制的古诗文图画,图文并茂,意境优美,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精神启迪。进入教学楼,“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标语,以及《弟子规》《三字经》等,错落有致地悬挂在走廊的墙壁上——中华文化的智慧宝藏,陶冶学生心灵,开阔他们的心胸,端正他们的品行……进入教室,板报内容更是丰富多彩——这班经典诗文旁注历史背景和诗词解析,学生课间在这里阅读、赏析、评议、积累;班级的板报设计是学生的古诗书法展览,透过软笔、硬笔不同方式的演绎,依稀看到中国书法这门古老艺术发散的艺术魅力;再走进一个班,字体工整、装饰优美的手抄报经典版顿时展现在我们面前……
除了从视觉上熏陶感染外,从早晨到校到大课间休息,直到学生放学,都有宁静古朴、清新高雅的古典音乐在耳边回旋飘荡,学生置身于各色古香的文化氛围中。
三、丰富诵读形式,提高诵读兴趣
本着“以兴趣为先导,以活动为载体,让师生走进经典”的宗旨,我们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诵读形式。
1.趣味法学经典:古诗词意境感很强,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因此,在古诗词诵读中,我们不只是单纯地向学生呈现文字,而是制作出生动形象的课件,把文字放在画面中,同时配以与诗境、诗情相通的背景音乐。
大课间休息时段,由学校统一规划,班级的电视屏幕上播放的图像,都是与其学生所处学段相对应的古诗文欣赏。委婉悠扬的音乐背景下,文字随着画面的更换飘来、静止、再渐渐飘远……一段时间过后,感觉学生已经能够读图背文了,忽然有一天,大屏幕只播放画面,不再显示诗词原文。然而,就像音乐爱好者听见熟悉的曲子会不禁高歌一样,学生也会适时地念出相应的词句。
2.将凝练、优美的经典诗句转换成动人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的带动下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验诗人的思想情怀,完善古诗文阅读的情感教育。那抑扬顿挫的声调,那眉头紧蹙的表情,那举手投足的姿态……都给欣赏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3.经典诵读与民俗节日相结合,与主题活动相结合。习惯在训练中养成,品格在活动中淬炼。“我的座右铭”主题活动,学生现场书写经典名言名句;“中秋佳节话思念”主题中队会上,学生自发编排的情境吟唱、配乐吟诵表演那么深情,那么生动,感人泪下;元旦联欢会上,“诗文接龙”“古诗文知识问答”等节目,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参与热情。
4.喜欢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把古诗文诵读有机地寓于游戏之中,则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课间玩游戏“丢手绢”,失败受罚的学生都会不自觉地背一首古诗词,有时小伙伴还会故意增加难度——背一首描写花的古诗,或者说两句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
利用语言声音节奏与身体动作的自然合拍,在跳皮筋、踢毽子、跳格子等游戏中,学生边玩边跳,随着身体运动的节奏,背诵经典诗词,融经典的学习于快乐的游戏中,取得了非凡的记忆效果。
四、增加语言储备,提高语文能力
经典诵读活动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学生广读博览,有了丰富的语言储备,为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1.知识在于积累,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日积月累本”“厚”起来了。长期的诵读熏陶,逐渐培养了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与能力。可喜的是,学生作起文来,妙笔生花。因为,在写作中可以把有关诗词信手拈来作为写作的引用材料,并使之联系所写内容,升华意境、感情,达到借鉴并练笔的目的。
2.“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中华诵·经典诵读比赛”中,我校学生以出色的表现获得了全县低年级个人组和高年级集体组冠军,并代表全县小学生参加市级不同组别的比赛,成绩优异。
3.经典诗文铿锵的声韵、灵巧的修辞、周密的谋篇无不感染学生的心灵。生活学习中描写景物或发表议论,学生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引出几句经典诗文。更有甚者,通过诵读经典,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能够在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逐渐形成能力。
与经典为伍,与经典同行。在诵读经典诗文的过程中,师生受到了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熏陶,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文化归属感,也大大提高了语文素养。我们坚信,伴随着学生的人生经验的不断增长,中华经典就像美丽的花儿,会散发出迷人的芳香。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