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

来源 :天津教育·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ulong1988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教师的责任不仅是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扎实地掌握各项基本能力,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利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创建高效语文课堂,是一种很好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文学审美能力
  语文是充满趣味的,也是充满想象力的,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可以表达心中所想、自由学习、徜徉于海洋中。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首先就要从学生内心出发,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让学生知道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什么样的,以此为前提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教师为学生准备更多的语文素材,由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不同题材的语文作品,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多邀请学生表达自身对某一作品的观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生在分析语文作品的过程中自身会慢慢地形成对语文学习的概念,为其语文的欣赏和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比如,学校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和有学习能力的教师组成审核团队,为学生从教材以外的途径上积极寻找高质量的语文作品,并为学生定期更新语文集,用公众号的形式安排教师有感情地朗读,组成“陪你读诗”栏目,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欣赏优秀的语文作品,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升自身文学审美能力。学生文学审美能力的提升,不光需要教师日常的引导,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父母开展“家校沟通会”,不定期地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向和喜好程度进行探讨,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的问题,并寻求正确的改进方式,帮助学生更高效地欣赏语文。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鼓励家长与教师沟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家长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人,家长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细节,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并加以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更新学生的学习素材,解决学生找不到学习方向的问题。
  以“生活中的小细节”为例,学生会在小区楼下观察花朵上的蜜蜂,家长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蜜蜂为什么要采蜜呢?对于花朵,蜜蜂的存在有什么意义等,学生在思考现实问题的同时,应将蜂蜜与花朵引入语文的学习中,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二、接触语文。感受美
  感受美是学生与生俱来的能力,但学生思维还没有完全成熟,对美的捕捉能力还较差,因此更需要教师的引导。语文教材的内容结构简单,但却能描绘出美好的景象,这主要基于文章富含趣味性的词汇和恰到好处的词汇构造,这就更需要学生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发现文章中的美好。在教学中可以发现部分学生对这种单一形式的文章感到无聊,那么教师可以勇敢丰富文章的表现形式,从歌曲中发现诗歌。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不光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同时也是一首美妙的文章,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这首歌,让学生了解这首歌的基本意义以后,为学生播放与之相关的诗歌视频,为学生展现在清澈的湖面上,学生乘船出游,他们感受湖面泛起的层层波鳞,微风吹在脸上、太阳照在身上的感觉,让学生欣赏湖面不远处的白塔、四周环绕的绿树、红墙,学生在欣赏语文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发掘学生内心深处的纯洁与天真,从而培养学生感知大自然、感受文章的能力。
  三、创设情境教学
  (一)展开想象,深入诗境
  学生刚刚接触这个世界不久,本身就是一张张洁白的纸,纯净无瑕,通过一步步地学习,就能够学习属于自己的诗篇。由于学生没有过多地接受这个世界的规则约束,思维、思想没有受到过多限制,他们的想象能够真正做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因此,教师和家长一定不要给予学生过多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的想象力。应积极引导学生由物、由景展开想象,对物加以拟人的手法,赋予事物生命和活力,用比喻的手法将单一的描述趣味化,从而实现文章的学习。
  (二)情景交融,感情流露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作为灵魂的一片净土,语文是一缕照进生活的灿烂阳光。学生感受事物的方式十分简单,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就会学会观察。在开展学习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因为沉闷的课堂氛围而加重语文学习的枯燥感,学生没有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并不利于教师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利用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增加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比如,在学习关于“春天“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一下春天都有什么,有哪些特点等,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关于春天的初步形象,而后指导学生将自己所想象的内容整理、归类,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在语文课堂上依据教材综合性学习
  多样化是综合性学习的最主要特征,其需要做的综合性应用,并且根据相关特点作出相应课堂授课方式的改变。由于综合性学习的多样化特征导致多数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室内是无法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只有到户外接触实际生活才能够更好地进行综合性学习。但是不局限于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并不是不重视教材,教材是最基础的,同样也是最重要的,只有从教材出发,并进行相应拓展,才能进行最适合小学生的综合性学习。
  从广泛的知识海洋中挑选出的精华组成的教材是通过实践证明最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只要广泛运用小学语文教材,以其作为小学生综合性学习的基础载体,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才能够更加深入,小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够得到提升。依据教材开展综合性学习是最适合小学生的途径,教师要更加深入地了解教材,使用教材,重视教材。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多种途径获取知识,还可以充分锻炼听、说、读、写能力。
  五、在生活活动中注重实践。学生才能汲取知识
  综合性学习更应该像是一种经验课程,或者说是活动类课程,因为它具有多样性中应用的特点。教师要想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学习,就要广泛地开展活动,积极交流。
  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新课标中也提到:“语文课堂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在教材之中,应该进行相应的拓展,将各地的不同自然风光以及人文景观也纳入学习资源中。”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多组织符合学生实际、同样符合教材学习的活动,通过具有当地特色的活动开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并且,活动的开展要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生活,在生活中验证理论知识,通过知识和生活的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教师应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更多地贴近生活,感受生活的魅力,通过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发现周围事物的美丽。
  例如,学校每年召开的春季和秋季运动会,这不光是一场运动盛宴,还能够加深学生对体育精神的理解,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在参赛过程中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在胜利之后分享喜悦、增强荣誉感,在失败之后总结经验,期待下一次的反击而不是一蹶不振。
  再比如,学校可以組织开展传统节日公益活动,寒假期间自发组织慰问养老社区、绘制年画、制作灯笼、向爷爷奶奶表演传统节目。教师和学生要一起合作,共同进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交流展示环节是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教师应该丰富课堂形式,使教学内容多彩多样,增加课堂的自由度,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小学生最喜欢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因此,教师应该活跃课堂气氛,选择最适合小学生的授课方式和教学模式,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激发出来。教师应该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积极鼓励,通过在课堂上的各显神通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在化学这一学科中,守恒法是解题中经常应用的方法,尽管学科内容干变万化,但是守恒法却是固定的定律。依靠守恒法来解决高中多种多样的化学问题,其本质上就是利用化学反应中物质守恒的这一规律。这种方法对于学生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一方面能够理清思路,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解题的效率。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守恒法的含义以及应用技巧。本文即探讨守恒法的概念,并分析它在高中化学解题中的应用方式。  [关键
建筑信息模型(BIM)作为正在引发建筑行业重大变革的新趋势数字技术,可以用来研究管理工程建设及应用等全生命周期的模拟分析,帮助建筑单位提升施工排序、安全防控、统筹管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有这样的描述:“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
[摘要]以微课为载体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转变了传统课堂教学单一的授课方式,微课教学以其自身移动性、便捷性以及灵活性等教学特点,在基础教育工作中得到很好的应用与普及。本文立足高中化学教学实践,简要分析微课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经验,进一步阐述利用微课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策略,旨在分享教学经验,以促进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微课;高中化学;教学分析  微课教学作
[摘要]“快乐体育”理念是在教学的途中将情感作为导向,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行全面的培养。这是快乐体育的教育思想,宗旨就是希望学生通过体育活动感受参与到其中的快乐以及运动的趣味性。小学体育新课程改革再次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本文从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快乐体育”理念着手,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快乐体育”理念;小学体育教学;学与玩结合  随着教学的快速发展,快乐体育的教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图书馆的现有的馆藏和馆舍已经满足不了读者需求,因此,图书馆需要一定数量的学生工来参与其日常工作,学生工直接影响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该文深入探析
[摘要]小学课程是学生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结合核心素养的全新教育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关注课程体系的建构问题,充分了解核心素养的需求,以加强学生素质、提升素质能力为最终目标,反思课程体系的缺憾,展开更加深入的联想与思考,研究更适合小学生的课程体系模式,建构因材施教的环境与平台,紧扣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实现课程体系建构的意义。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建构分析  小学数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