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担变资产:双碳目标下的企业零碳战略

来源 :清华管理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shem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后,全球社会开始关注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的布伦特兰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强调了发展过程中社会、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和代际均衡。至此,世界各国持续为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而奋斗,越来越多国家加入《蒙特利尔议定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書》、《巴黎协定》等一系列的国际公约。
  2015年签订的《巴黎协定》明确了1.5摄氏度的全球升温控制目标和2065—2070年左右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实现期限。温室气体指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氟氯烃及臭氧等30余种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为含碳或含氟的气体。因此,净零排放又称“碳中和”,即每年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与抵消量平衡,净排放量为零。之后,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发展情况提出了自己地区的碳中和目标实现承诺。我国在2020年9月22日的联合国大会上,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之后,我国宣布了具体的双碳目标,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被视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总抓手。这表明了各级政府和各类组织需科学制订和规划双碳目标实现战略和实现路线图。
  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将推动我国社会经济活动和产业结构转型。这给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科林格里奇困境所提及的一样,当企业的零碳或净零排放的需要变得明显时,企业实现这个变化就将变得昂贵、困难和耗时间。为了解决在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的科林格里奇困境,企业需要了解双碳目标带来的影响,需要制订双碳目标实现战略,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推动企业低碳发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为此,本文从机遇和挑战两方面论述了双碳目标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并结合国内外企业的低碳发展领先实践,提出我国企业制订双碳目标应对战略的决策流程、分析框架以及对策建议。

双碳目标带给企业的挑战与机遇


  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关键在于能源转型、绿色技术革命和绿色产业转型。这不仅给企业带来新压力、新挑战,也给企业的追赶和发展带来一种新机遇。
  双碳目标带给企业的挑战
  由于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因此,实现碳中和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使用,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从而推动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等方面的调整。这给我国以化石能源为主,特别是以煤炭和石油等作为原材料使用的企业带来了能源转型的压力和成本。此外,新能源应用比例的增加会要求企业投资新能源体系,而且新能源(风能、太阳能等)的能源不稳定性也可能会增加企业对能源体系稳定性的投入。其次,能源体系转型要求企业替换原有的一些碳排放高的设备和系统,原有的投入和资源无法再利用或再分配。企业的生产结构也可能需要关停并转变生产结构和生产工艺乃至供应链体系。企业需要构建碳排放体系,监测和控制碳排放。这需要企业持续的大量投入。最后,即将开展以及今后将持续深化的碳排放限额、配额和碳交易会给企业带来原本不在会计条目里的成本项目。因此,双碳目标给企业带来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资金和成本的挑战。双碳目标实现不仅要求企业投资低碳技术,而且需要足够资金弥补低碳转型带来的成本压力。而且,企业越晚进行低碳转型, 从非低碳技术和流程到低碳 技术和流程的转换成本会越高。
  除了资金压力之外,双碳目标实现给企业带来的第二个挑战是:许多低碳技术还处于研发初期和中期,技术还不成熟。例如国际能源署追踪的低碳能源技术中,只有水电、地热、核电、机械储能、电动列车等属于“成熟”技术;光伏、光热、风电、电池储能、制氢、煤电厂碳捕获、利用和封存(CCUS)、热泵等还处于“早期应用”阶段,其他技术如电动船舶、天然气和生物质电厂碳捕获、利用和封存等还处于展示或原型阶段。低碳技术的不成熟会影响企业低碳技术应用和今后的技术迭代成本,以及增加企业的低碳技术投资和投资风险。
  双碳目标实现过程给企业带来的第三个挑战是:低碳技术的商用化成本高,过程长,尚未形成有效盈利的良好商业模式。一方面,如前所述,许多低碳技术还处于研发早期,远远未达到商用化阶段。另一方面,低碳技术的高成本和低回报限制了技术商用化普及和商用化进程。低碳技术替换原有技术给企业增加的成本压力以及成本分摊机制等都会妨碍技术推广扩散。例如据国际能源署分析,碳捕获、利用和储存技术可总体削减14%的碳排放量,同时降低30%减排成本。但受制于该技术高投资和高风险,我国CCUS技术落地和推广进程不快。再例如,由于绿色低碳的建筑供热和制冷系统等绿色建筑技术成本投入大,短期回报不显著,技术优势显著性不高,存在谁为该投入买单的问题等,绿色低碳建筑技术的应用积极性还有待提高。这也就给企业在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的技术选择带来了挑战。
  因此,应对“30?60”双碳目标,企业主要面临三大挑战:企业低碳转型成本增长、低碳技术成熟度有待提升、低碳技术市场不成熟,短期投资回报受限(见图1)。当然,挑战和风险同时意味着机遇的存在。
  双碳目标带给企业的机遇
  欧盟的绿色复兴计划和美国拜登政府的应对气候变化对策均提到了应对气候变化会创造的大量就业机会。这意味着绿色产业(如氢能等绿色能源产业)的潜在发展空间和大量的绿色创业机会的存在。例如,氢能发展将创造 3,000 万个工作岗位,产生 2.5万亿美元的销售额。许多公司纷纷对低碳企业进行投资。如亚马逊于2020年9月启动20亿美元的基金对脱碳产品、服务和技术的公司进行投资;微软计划投资以碳减排、捕获和清除技术为核心的初创企业;谷歌公司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或其他碳存储技术来抵消化石燃料能源所产生的碳排放;蚂蚁集团稳步推进绿色投资,借助绿色金融积极推进碳中和目标,引导资本向低碳领域,共建碳中和技术创新基金。未来,低碳、零碳、负碳的新型产业体系也将为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这一背景下将会存在大量绿色低碳领域的创新创业市场机遇有待发掘。目前人们耳熟能详的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零碳钢铁等都属于这一范畴。   其次,由于低碳技术和低碳技术市场不成熟,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我国乃至全球需要巨额资金的投资。如氢能委员会2020年预计,从现在到2030年,需要在全球范围内筹集2,800亿美元投资才能充分发挥氢在能源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碳汇、碳交易、碳基金、碳债券等绿色金融形态不断涌现。通过绿色金融市场,“碳”成为了交易和投资的资产。例如,曹操出行在2015年便开始了碳中和导向的前瞻性战略布局,根据客户使用新能源產品的碳排放量减少额设立“绿碳银行”。绿色金融同时也成为新能源企业盈利的一个新渠道。如美国特斯拉2020年通过出售碳排放额度获得14亿美元;我国的蔚来汽车2020年收入业务中碳排放交易贡献近1亿人民币;蔚来汽车的车主可以通过出售其累积的车辆行驶所减少的碳排放量而获益,从而增加了用户黏度。今后,碳达峰、碳中和形势下,有序的绿色金融生态体系将不断完善,企业、个人和其他机构都将主动参与其中。
  对于在位企业而言,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时可把握以下机遇:
  (1)引领绿色低碳创新,构建和提升绿色转型先发优势。今后,如何有效碳减排、有效管理碳资产等将影响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和竞争优势。因此,企业,特别是领先企业通过积极投身绿色低碳创新浪潮,在范式转变过程中占领先发优势,并引领产业链的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例如,一些领先企业通过宣布自身的碳中和目标和帮助产业链其他企业实现碳中和计划,来强化领先企业在行业可持续发展规范方面的主导性和先行地位。例如,施耐德发布《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高管洞察》,为其他企业的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ABB提出了2030年协助客户减少1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我国对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的旺盛需求端无疑是促进我国企业绿色创新的极大优势,推动我国企业形成产业竞争优势,成为行业领先者和领先市场,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2)推动企业转变经营策略,把握产业范式转变。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如新能源开发和利用,以及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如碳交易市场发展,使得企业和行业的竞争资源发生了改变,例如,绿电、“碳”成为了重要资产。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投资原则,也就是强调在选择投资标的时不仅关注财务绩效,也考量其在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方面的表现,成为了一种新的、国外机构采纳的投资原则。这意味着产业范式改变,企业需要转变发展策略,调整企业结构,并设立相应的部门,开展碳中和相关的战略规划和业务工作。以国内石油石化企业为例,在工业绿色转型、国家推进“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我国石油石化企业作为传统化石能源生产商和碳排放大户积极响应并参与到国家碳市场的建设和运营,建立了专门负责碳交易和碳资产的管理部门,未来可以依托雄厚的资本实力进行碳金融业务拓展、碳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运营,提升自身碳资产管理能力。
  (3)促进市场重新配置,整合集聚产能。在我国推进实施“双碳”目标,将会围绕碳排放对一些消耗化石能源的重污染、高排放传统行业的产能扩张作出更加严格的约束。此外,为了实现双碳目标,各部委已经或将发布一系列碳中和相关政策,这将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和市场变局。如在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发布将持续改变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地位不断提升,传统车企不断寻求转型之路,加强与新造车势力的合作,整个汽车产业市场重新划分势力,企业资源重新配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变化表明传统企业应对和采纳绿色新能源技术的早晚和快慢影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双碳”目标的推进也将间接促进低碳产能增长并向能够进行设备换代、实现工艺绿色升级的龙头企业整合。

双碳目标实现的战略决策和决策制订


  面对双碳目标的挑战与机遇,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致力于碳中和实践。绝大多数企业该如何进行低碳战略决策?
  顺势而为,主动响应双碳目标
  面对双碳目标的挑战与机遇,企业提前防范才是战胜存在的风险并将风险转化为机遇的关键。企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只有何时开始(早或晚),以及主动应对还是被动应对的选择。除了重污染和高排放企业,其他企业还没有感受到必须作出减碳和零碳决策的紧迫性和碳减排压力,也没有感受到碳交易市场的压力。鉴于此,也由于如前提及的低碳技术的成熟度和商用化问题,我国企业可能更愿意谋定而后动,不会完全主动采取措施及早实施低碳战略。
  然而,图1显示的双碳目标五大机遇给企业所带来的竞争优势与企业外部面临的合法性压力,预示着企业采取主动应对的态度,才是综合考量之下最利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选择。

图1 “30?60”双碳目标下企业的挑战与机遇




  一方面,就企业内部发展而言,主动采取低碳战略有助于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双碳情境涌现出新的商业机会,采取主动态势的企业更有可能在新的商业情境中提前布局,取得明显的先发优势。与此同时,即便没有涉足新的增长情境,采纳低碳发展战略的企业在已有专业领域内,将通过早期的低碳实践积累大量的技术和组织经验,提升产品的绿色竞争力,降低企业经营耗能,最终在行业中获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企业合法性主要体现为满足利益相关者要求以及企业合规。随着客户、社区、环保人士对生态和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他们鼓励企业在决策时考虑碳减排和碳中和,促使企业积极响应双碳目标,而且管理者也希望通过积极响应获得利益相关者的支持。此外,双碳目标将会转化为法律法规以及其他政策,及早地主动采取低碳发展的措施是应对合规要求的表现。综上,无论从企业内部获得经济效益或者竞争优势的视角,还是企业赢得外部合法性的角度,主动响应双碳目标,采取低碳发展战略都是企业顺势而为的最优选择。   决策的基础:你是否了解自身的碳排放量
  如要防范存在的风险,那么企业就需要长远考虑,提前布局。如果企业不知道自身的碳排放量,企业无法准确制定长期的双碳目标实现战略和路径。因此,企业要实现碳中和,显然首要的是明确企业当下的碳排放情况。碳中和是通过计算碳足迹并通过结合内部效率措施以及支持外部减排和抵消项目将碳排放量减少到零来实现的。谷歌、苹果、微软、ABB、施耐德等公司的碳中和战略表明,企业碳中和的实现范围包括企业的生产运营一直到产业链以及资源的全生命周期。换言之,企业需要考虑不同范围的碳排放量。以苹果手机为例,苹果手机生产过程中的碳足迹需要考虑所使用的材料(如稀土金属)、工厂运行所使用的能源以及零部件、包装和最终产品的运输,不同型号的苹果手机产生的碳排放不同,iPhone7的二氧化碳排放是56公斤,iPhone 6的二氧化碳排放是95公斤。在苹果手机使用过程的碳足迹则需要考虑运行数据中心和基础设施(这些数据中心和基础设施可以让用户进行视频通话、自拍和流媒体电视)需要大量的能源。一分钟的移动通话产生57克二氧化碳,发送短信产生0.014克二氧化碳,使用1GB的数据产生3公斤的二氧化碳。一个普通用户每年通过使用和充电产生315公斤的二氧化碳。
  根据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业理事会(WBCSD)和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的企业会计和报告标准(企业标准),碳排放划分为三个关键范围(表1)的排放量。其中,企业最直接的碳排放源于物理边界和控制资产内的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另外间接的排放有外购电力等间接产生的排放,更为间接的包括企业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这就要求企业不能仅顾生产产品所造成的排放,还要兼顾上下游关联企业的碳排放。如果按照全生命周期理念,企业需要考虑从摇篮到摇篮(从大自然获得原材料阶段到最终废弃物回到大自然的阶段)整个周期每个阶段的碳排放。
  根据碳排放的摸底,企业可以发现碳足迹的热点汇集在何处。例如,对于不生产实体产品的公司,如品牌工作室或律师事务所,其碳足迹的最大部分可能是办公室的能源使用或员工的飞机旅行。对于制造产品的公司而言,大多数排放可能是公司直接控制之外的所谓“范围 3”排放,包括来自供应链和使用其产品的客户的排放。如上面提到的苹果手机案例中的使用和充电的碳排放量是制造手机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数倍。
  双碳目标实现的决策制订流程和应对措施
  了解自身不同范围碳排放的情况后,企业根据自身能力和技术情况,确定实现碳减排、碳中和的可持续发展愿景和战略,构建时间表和初步的路线图(见图2)。路线图就是各时间节点以及各时间节点企业需要考量将上述的哪些内容作为碳中和的目标范围中,直接排放还是间接排放等。例如,蚂蚁金服的目标是2021年实现运营碳中以及2030年实现净零排放,就是逐步地扩大了企业碳中和的边界。微软承诺在2030年达到负碳排放,2050年实现历史累积零碳排放(即负碳排放量等于曾经排放的碳总量)。苹果公司已于2020年7月实现全球运营碳中和,计划到2030年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与全生产供应链实现碳中和。ABB的目标是在2030年实现全球自身运营碳中和。施耐德电器计划在2025年实现运营碳中和,2030年实现经过科学碳目标验证的净零排放,2050年推动供应链实现净零排放。

表1 企业碳排放的范围



来源:整理自《温室气体协议企业标准报告》

图2 企业实现碳中和旅程图




  确定战略后,企业需要进行体系设计,确定分级目标和行动优先级。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考虑采取何种碳中和措施(见图3),如减少/控制碳排放、增加/促进碳吸收还是绿色金融抵消碳排放。减少或控制碳排放的具体措施则可能包括,如提升新能源应用比例,还是提高能效,或者通过低碳技术减少生产过程的碳排放等手段。绿色金融手段包括企业需要通过碳交易来获取的其他企业的生态碳汇(绿碳或蓝碳)。减少/控制碳排放以及增加/促进碳吸收都是企业自主进行实现碳减排、碳中和。而绿色金融则是企业在自身无法自主实现碳中和,不得不借助外部碳资源的一种非自主的碳减排、碳中和方式。
  最后企业需要分析各类低碳技术可得性以及低碳技术成本,根据自身能力,应用数字化技术,确定碳中和的战略决策施工图。
  决策组合分析框架

图3 企业碳中和实现措施



图4 双碳目标实现决策组合分析框架




  雙碳目标实现给企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分析中,结合技术和社会变革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本文认为,随着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企业会发生技术应用上的变化(如,更多低碳技术和可再生绿色能源应用),工艺流程的改变,最终会带来组织和管理上的变革。因此,本文提出了企业可以从影响的变革层面以及减排自主性这两个维度,进行双碳目标实现措施的分析,以确定战略决策(见图4)。其中,变革层面这个维度上考虑的是碳减排对企业带来的是技术应用还是组织变革;减排自主性这个维度考虑则是企业是否能自主减少或抵消碳排放。   图4没有枚举所有的碳减排碳中和措施。通常而言,企业采取自主或非自主碳减排时,如果不考虑技术研发的难易程度,那么從技术应用层面到组织变革这是一个员工接受度从易到难的过程。企业的碳中和决策是多种形式的组合。例如,除了以水电、风电、光电等新能源提高新能源的供能比例,沃尔沃汽车实施行业领先的“全面电气化战略”以及全供应链的零碳发展,通过全球制造基地、企业运营、供应链以及原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等多项措施应对碳排放挑战。

结语:谋定而先动,笃行致远,合作共赢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需要以可持续发展这一长期发展方向作为指导,我国各个行业需要基于行业特性对总体的宏大目标进行解构,采取目标导向倒逼机制,借助绿色创新发起全行业各方面的绿色转型的革命。这对于全国各类行业、各个地区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考验。在我国现行经济增长阶段,工业化水平持续上升,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在达到峰值前还会有所增加。但是在这个过程,企业就需要开始着手碳减排,让自身碳排放的增长放缓。如果企业现在不开始碳减排,不让排放增长曲率放缓,在碳中和阶段,将指数级地增加自己的中和成本,而且会让在碳达峰阶段没有考虑碳中和而投资的技术、设备和设施等被淘汰,成为巨额的沉没成本。此外,随着所有企业双碳实现战略实施,当越来越多企业考虑通过外购碳排放指标和绿色能源等抵消实在无法通过技术减少的碳排放时,如果企业不提前布局,不形成碳中和联盟,那么碳抵消的成本将会逐年增加。例如,2019年微软就从荷兰购买了90兆瓦风能,用于2022年后其数据中心15年的供电。
  不论企业采取何种战略和措施,企业均通过自身资源储备和能力,在可以实现的范围采取相应措施。当企业自主碳减排的活动从自身运营到全价值链的碳中和时,企业必须联动价值链上下游企业联动。因此,企业是否具备低碳技术以及拥有合作伙伴,对于企业的双碳目标战略制定至关重要。自己做,还是形成联盟,是否形成规范和标准,技术来源,资金如何保证,如何与政府政策保持一致性,如何获取更多资金和关注,等等,都将决定企业的双碳目标实现战略和路线图。例如,谷歌计划在碳捕捉技术上,未来4年内投资10亿美元以帮助降低碳捕捉成本,这需要极高的资金成本。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可寻找联盟,特别是与存在零碳和负碳可能性的企业或机构合作,以降低碳减排和碳中和的实现成本。开放式创新和社会网络能力将有助于企业双碳目标实现战略的成功。
  在指数型世界里,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企业需要谋定而先动,笃行致远,利用内外部资源,提升能力,提高灵敏性,合作共赢。
  资助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研究》(编号:20&ZD05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浙江大学项目号:S20210169)
其他文献
以科技成果转化激活国家创新系统已成为中国近年关注的创新政策。2020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要着力激发技术供给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激活产权激励,激活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活力”,进一步明确了科技成果转化在经济发展和创新系统中的作用。  然而,如何实现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却是一项重大的难题。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拜杜法案,旨在解决由政府资助的发明
期刊
提高跨国公司员工融入感,实现多赢  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它们的员工不可避免地被分成了两类:身处总部的员工与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分公司的员工。跨国公司的员工们为了共同的组织目标而奋斗,但是却面临着多种阻碍与挑战,例如地理的分隔、时间的差异与文化的碰撞。在这种环境下,跨国公司投入了无数人力与财力来探索一个重要议题:如何增强员工对公司的融入感(inclusion,即员工真心地感到被接纳、被尊重)。如同微软公司
期刊
期刊
患者47岁,因发现左侧附件肿物2年,间断性腹痛3个月,于2003年6月2日入院.患者平时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03年5月20日.孕2产1.1979年曾行阑尾切除术.2年前检查时发现"左侧卵巢肿物",当时左下腹隐痛.1年前行B超检查卵巢肿物消失.3个月前再次出现腹痛,以左下腹明显,伴食欲差,体重减轻 15 kg。
期刊
设计驱动创新的理念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但基于数字化创新对设计的理解仍缺乏深入的探索。本文旨在从组织和内容两个层面系统的概述设计如何驱动数字化创新创业,并最终界定设计作为一种战略与战术资源的双重价值。笔者通过四家典型的设计驱动的数字化创新案例,对其数字设计管理策略和实际应用进行了研究,为应用设计驱动数字化创新的战略部署和实践提供借鉴,同时也考察了设计与管理、设计与数字创新进一步融合的现象和趋势
期刊
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在2021年3月致股东信中强调,拼多多是一家坚持将社会价值和消费者利益放在首位的社会企业。拼多多以“普惠、人为先、更开放”的新电商理念为指导,面向最广大的人群,一点一滴地作出改进,努力为消费者、为社会创造价值,不论它是显著的还是不容易被看见的。在实践中,拼多多积极推进“农货上行、知识下沉”的新理念,从满足用户的物质需求到丰富消费者的精神食粮,一步步创造共享价值,实现社会价值和商业价
期刊
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 ADM)是1993年由日本学者Kitamura等自人嗜铬细胞瘤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多功能肽类物质,因其在肾上腺髓质中的含量最高,被称为ADM[1].随着对ADM结构及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实验发现,ADM在人类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均具有重要作用.现将ADM在女性生殖过程中的作用及在生殖器官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综述如下。
期刊
灾难影片《后天》开篇,一位气候学家预言温室效应将会引发地球空前灾难,但要在一百年以后才会有重大影响。但电影的进展中他立即就被打脸了,北美的温度突然以每秒10度的速度快速下降,暴雪深埋了自由女神像,美国民众纷纷南逃到墨西哥,美国总统十分感激第三世界的人民收容了他们。这个电影是2004年出品的,幸好川普的墙那时还没建。电影中最令我们反思的一幕是,一群民众被困在曼哈顿图书馆里,要靠烧书来维持人体必须的体
期刊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双碳”目标成为我国贡献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庄严承诺。根据已有测算结果,自2013年以后,我国碳排放总量在全球总量中的占比超过30%,位居世界前列 ;从能源结构来说,我国能源供给和消费体系仍然以化石能源为
期刊
由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编辑部、深圳妇幼保健院联合主办的“胎儿畸形产前超声诊断及新进展学习班”拟定于2005年7月在深圳召开,可授予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Ⅰ类学分。本次学习班特邀李胜利、吴钟瑜、常才等国内知名专家授课,授课内容包括:出生缺陷分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