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人脑的类脑计算机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hutout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往往会质疑:大脑奥秘尚未揭示,我们还不了解智能背后的基本原理,怎么能制造出具有“大脑智能”的类脑计算机呢?
  类脑计算机可能吗
  笔者认为,这一质疑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分清“类脑”的两个层次:结构层次的仿真和功能层次的模拟。类脑计算机的“类”是从结构层次仿真入手,即采用光电微纳器件模拟生物神经元,以及神经突触的信息处理功能,网络结构仿照大脑神经网络。在仿真精度达到一定范围后,类脑计算机将具备生物大脑类似的信息处理功能和系统行为,包括“灵感涌现”等高级智能。简言之,类脑计算机不是等待理解智能或心智的机理后再行模拟,而是绕过这个更为困难的科学问题,通过结构仿真等工程技术手段间接达到功能模拟目的。
  实际上,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从来就是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不是“前者决定后者”的简单关系。近代科技史上,飞机和空气动力学是另一个鲜活案例。19世纪经典流体力学已经形成,但并未出现指导飞机设计的空气动力学。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1908年冯·卡门专赴巴黎目睹飞行表演后,才下决心“要不惜一切代价去研究风以及在风中飞行的全部奥秘,总有一天我会向法尔芒讲清楚他的飞机为什么能上天的道理”。
  脑科学与类脑计算机的关系也是如此。人脑虽然是迄今已知的最为复杂的结构,规模庞大,但仍然是一个复杂度有限的物理结构:拥有约一千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通过数千甚至上万个神经突触和其他神经元相连接。采用神经科学实验手段,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层次解析大脑神经元和突触的物理化学特性,理解神经元和突触的信号加工和信息处理特性,并无突破不了的技术障碍。随着探测手段的不断改进,大脑解析日益精细,而神经元和突触作为信息处理单元为解析精度设定了下界,因此大脑解析是一个能够实现的工程技术问题。
  2008年,美国工程院把“大脑反向工程”列为21世纪14个重大工程问题之一,近年来各国“脑计划”也将大脑高精度解析列为重要内容进行支持。我们不应再纠结于大脑意识原理是否突破,而应该在大脑解析仿真最新进展基础上,争取在制造类脑计算机方面先行突破,一旦类脑计算机能够产生部分类脑功能,揭示大脑智能奥秘也就为期不远了。
  类脑计算的技术路径
  类脑计算技术路线总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结构层次模仿脑,器件层次逼近脑,智能层次超越脑。近十年来,国内外在这三个层次已经取得不少阶段性成果。
  所谓“结构层次模仿脑”,是将大脑作为一个物质和生理对象进行解析,获得基本单元(各类神经元和神经突触等)的功能及其连接关系(网络结构)。这一阶段,主要通过神经科学实验采用先进的分析探测技术完成。
  1952年,英国科学家霍奇金和赫胥黎提出了以两人命名的HH方程,精确刻画了单个神经元放电的非线性动力学过程,这是神经元信息处理的标准数学模型。近年来,国内的相关探测手段也快速进步。例如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主任、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谢晓亮领衔的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可以通过单分子光谱观察细胞内部的动态生理过程。2014年,华中科技大学骆清铭教授牵头的“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脑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技术与仪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在神经细胞尺度上实现了脑皮层的结构解析。国际上,2014年6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发布美国脑计划12年规划,重点支持新的大脑解析探测技术,目标是绘制出堪比“人类基因图谱”的“人类大脑动态图谱”。相关进展表明,对人类大脑结构的解析有望在十年内获得重大突破。
  所谓“器件层次逼近人脑”,是指研制能够模拟神经元和神经突触功能的微纳光电器件,从而在有限的物理空间和功耗条件下构造出人脑规模的神经网络系统。这方面的代表性项目是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DARPA)2008年启动的“神经形态自适应可塑性可扩展电子系统”,其目标是研制出器件功能、规模与密度均与人类大脑皮层相当的电子装置,功耗为1千瓦(人脑为20瓦),IBM和多所大学获得一亿多美元资助。2014年8月7日,IBM在《科学》上发表文章,宣布研制成功TrueNorth神经形态芯片,内含100万个神经元和2.56亿个突触,这项成果入选“2014年十大科学突破”。德国海德堡大学在神经形态芯片研制方面已有十多年积累,2015年3月,他们在一个8英寸硅片上集成了20万神经元和5000万突触,采用这种“神经形态处理器”的计算机已经成功运行,其神经元采用模拟电路实现,功能比IBM方案更接近生物神经元。
  类脑计算研究的目标是制造出类脑计算机,其硬件主体是大规模神经形态芯片,这种芯片主要包括神经元阵列和突触阵列两大部分,前者通过后者互联,一种典型连接结构是纵横交叉,使得一个神经元和上千乃至上万其他神经元连接,而且这种连接还可以是软件定义和调整的。类脑计算机基础软件除管理神经形态硬件外,主要实现各种神经网络到底层硬件器件阵列的映射,这里的“软件神经网络”可以复用生物大脑的局部甚至整体,也可以是经过优化至全新设计的神经网络。
  所谓“智能层次超越脑”,属于类脑计算机应用软件层次的问题,是指通过对类脑计算机进行信息刺激、训练和学习,使其产生与人脑类似的智能甚至涌现出自主意识,实现智能培育和进化。刺激源可以是虚拟环境,也可以是来自现实环境的各种信息(例如互联网大数据)和信号(例如遍布全球的摄像头和各种物联网传感器),还可以是机器人“身体”在自然环境中探索和互动。在这个过程中,类脑计算机能够调整神经网络的突触连接关系及连接强度,实现学习、记忆、识别、会话、推理以及更高级的智能。
  类脑计算研究在中国
  中国类脑计算相关研究已有十来年的历史了。北京大学微电子研究院从2006年开始研制神经形态器件,2012年实现了神经突触模拟器件,响应速度比生物突触快百万倍,而单元体积只有生物突触的十万分之一,在光学突触方面也有突破。
  北京大学是我国类脑研究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2015年以来,清华大学成立了跨7个院系的“类脑计算研究中心”,从基础理论、芯片、软件系统展开全方位研究,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成立了“类脑智能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出世界上首款深度学习处理器芯片,中国传媒大学脑科学与智能媒体研究院和北京印刷学院等单位在神经系统高效模拟、神经形态器件印制等方面也有很好的工作基础。
  同时,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对脑科学和类脑计算进行了密集调研,制定了“北京脑科学研究”专项规划,并于9月1日正式对外发布。“脑认知与类脑计算”作为专项两大重点任务之一,沿着“结构仿真、器件逼近和功能超越”这条技术路线,布局了三个层次、九个方面的科研任务:建设支撑类脑计算基础研究开发和产业创新的四大基础性公共平台(大脑解析仿真平台、认知功能模拟平台、神经形态器件平台和类脑计算机系统平台),开发两款类脑计算处理器芯片(类脑处理器和机器学习处理器)并投入实际应用,希望研制类脑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在视听感知、自主学习、自然会话三大类脑智能方向取得突破并实现规模应用。这一专项的目标是依托首都类脑领域科研优势,在类脑计算理论基础研究、类脑计算机研制和类脑智能三方面取得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的重要突破,初步形成自主可控的类脑计算机产业链,将北京建设成为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类脑计算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化中心。
  目前,集中北京地区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优势研究力量的十多项类脑计算研究项目已经全面展开。以“大脑初级视觉系统解析仿真平台研究和应用验证”项目为例,项目汇聚了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交叉的研究团队,通过生物实验和计算机仿真进行交叉验证,实现对生物视觉系统视觉信息处理和加工过程的精确重构。预计这项研究不仅能深化对生物视觉系统信息处理过程的认识,还有望启发新的高效视频编码方法和对象检测识别算法,并通过新一代视觉芯片支持智能机器人和无人机等产业发展。
  就像飞机发明对空气动力学的提出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一样,类脑计算机作为生物大脑的模拟仿真系统,也将对揭开意识之谜发挥重要作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类脑计算机的器件速度是生物神经元和突触的百万倍以上,一旦通过涌现方式产生智能,后果难以预料,对人类来说可能是天使,也可能是魔鬼,因此,相关的伦理和风险研究也要同步展开。
其他文献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专家研发出新一代针对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的BCR-ABL激酶抑制剂CHMFL-ABL-053,可有效阻滞肿瘤细胞生长。这项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在美国化学会药物化学核心期刊《药物化学期刊》上。  据了解,该研究成果已经申请中国发明专利,并提出PCT(专利合作协定)国际申请,且正在与相关药业联合进行国家一类创新药物开发。
期刊
日本北海道大学和顺天堂大学的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他们用肝脏提供者和接受者的淋巴细胞培育出一种特殊细胞,有效抑制了肝脏移植后的排异反应。  研究小组认为,如果将这种方法发展为常规治疗手段,有望减少接受肝脏移植患者的负担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即使是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肝脏移植患者,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期刊
日前,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周集中课题组与国外合作,首次利用基因芯片、高通量测序等多种宏基因组技术,对所获取的北极土壤样品进行了分析,发现气候暖化背景下微生物活动对永久冻土带土壤碳库的重要影响。相关成果发布于《自然·气候变化》。  科研人员指出,这一发现证明了永久冻土带土壤微生物对升温的高灵敏度,说明气候暖化对永久冻土带的脆弱生态系统可形成显著的不利影响。这一重要发现不仅揭示了微生物响应气候暖化的分子机
期刊
科学导报社科普小记者教育中心是集青少年儿童学习、成长、锻炼为一体的多元化学习平台。参加“科普小记者”不仅可以免费获得多种报刊杂志,还可享受优先投稿选登的机会;不仅可以参加形式多样的教育和实践体验活动,如大自然教育、家庭教育、青少年儿童科普教育、周末营、小农场、微旅行、冬(夏)令营、摄影学习及展览、科普实践设计等,还可和爸爸妈妈一同参加定期举行的家庭教育公益讲堂。  经审核,符合条件的可申领科普小记
期刊
英国斯旺西大学的研究团队找到了一种消灭传染疾病的蚊蝇和害虫的新方法——利用其肠道内的共生细菌充当“木马”,向控制生育的基因传递“关闭”信号,以此来减少蚊蝇和害虫的数量。针对两种有害昆虫的研究表明,一种害虫的生育率下降高达100%;另一种害虫的幼虫死亡率增加了60%。  研究团队在发表于2月23日英国《皇家学会会报B辑》上的论文中称,这项重大技术进展还可以有效应用在很多其他昆虫物种上,包括传染寨卡病
期刊
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台(LIGO)宣布直接观测到引力波,成了春节期间最轰动的新闻。其实,我国科学家从未忽视引力波的研究,筹划中的既有空间引力波研究计划,还有地面观测计划——前者有中国科学院从2008年就开始进行预研究的“太极计划”、中山大学正在推行的“天琴计划”;后者有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导的中美合作项目“原初引力波探测”项目。然而,这些计划都没有获得国家立项。中国科学家希望LIGO能成为
期刊
(上接A1版)服务三晋  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张素华也渐渐融入到这个曾经陌生的城市,为三晋建设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1998年,作为国家林业局“948”引进项目“生物降解性脂族聚酯育苗容器制作专利技术引进”项目技术负责人,张素华从德国巴斯夫公司引进全降解生物降解塑料进行可降解制作工艺研究,生产出可降解育苗容器产品,并在农林生产中进行了应用。  2009年,张素华主持的省攻关项目“沙棘全果渣中油
期刊
在2月24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介绍,我国科技创新加速突破应用,推动新动能不断成长,战略高技术贴近民生进入市场,创造新市场新消费。“十二五”以来,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由50.9%增加到55.1%,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正步入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的历史新阶段。  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强化  “科技创新正在推动新动能不断成长、化蛹成蝶,促进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凤凰
期刊
太原市冶金机械厂(以下简称太冶)是生产冶金设备的焊接专业制造企业,主要产品为电渣重熔炉结晶器、轧辊堆焊等,是山西省首家设立院士工作站的民营企业。公司创建于1988年,1997年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后,自主权得到释放,迸发出了旺盛的生命力,随后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越做越大、越做越强,逐渐成长为太原市民营科技企业中的一颗新星。  2015年,太冶与装甲兵工程学院徐滨士院士团队举行了“组建冶金轧辊再制造院士
期刊
2015年的一杯咖啡像引线一样在中国点燃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而2016年春节发现的引力波也引起了人们对于基础研究和科研体制改革的反思。  在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论断指引下,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衡量我们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还明显地存在着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原创性科技成果较少、关键技术自给率较低、研发和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