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巴尔蒂斯不仅继承西方传统艺术,而且一生钟情于东方艺术。他运用西方油画技巧,抒发出东方式的情怀。本文秉着中国传统绘画对巴尔蒂斯风景绘画的影响,从表现形式入手,对巴尔蒂斯风景绘画的构图、笔触、色调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最后总结分析了作者对巴尔蒂斯风景绘画创作精神的感悟与学习。
关键词:风景绘画;中国元素;表现形式
巴尔蒂斯于1908年诞生于父母亲的流亡地巴黎,终老于归隐多年的瑞士格吕叶尔谷地罗西尼尔镇,享年九十三岁高龄。经历了近一个世纪艺术风雨的波澜。巴尔蒂斯十分推崇复古精神,整个一生,他沉湎于具象艺术的传统,埋首于具象绘画的再营造。
在巴尔蒂斯的风景绘画中,十分强调中国式的审美观念和中国元素的注入。构图上巧妙运用中国山水绘画中“远”的空间意识,笔墨上借用了中国书法的线条美,色彩上则是突出体现了淡雅的复古韵味。巴尔蒂斯风景绘画中所传达出的中国画的意境美与气韵生动不仅仅来自于技法上的借鉴,更重要的是通过画面写意精神的气质表现,体现出巴尔蒂斯风景绘画品格之高。
一、巴尔蒂斯风景绘画中的构图受中国画的“三远”影响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观点,说山有三远:高远、深远、平远。西洋画中的透视法是在画面上依照几何学的测算构造出一个三进向的空间幻景,观画者的所有视线都集结于一个焦点(或消失点)。而中国画“三远”之法,则将笔者的视线朝向流动、转折的方向引导——由高转深,由深转近,再横向于平远,形成一个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观赏活动。
当第一眼看到巴尔蒂斯的《格特隆》,便觉得它就是一幅用油画材料表现的中国山水画。看着那粗砺嶙峋的石质山壁,乱石中拔起的树木,与李唐的作品《万壑松风图》有极度的相似之处。再仔细欣赏,不难发现位于画幅正下方的一条幽径和那个砍柴归去的人,也只有在中国山水画中才有这样的表现形式。作者大胆的借鉴了中国画中“高远”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山之高耸与林之旺盛。这与当时西方流行大面积堆积颜色的风格大相近庭。
巴尔蒂斯十分讲究画面构图。而在他的风景绘画中,多是散点透视、全景式的构图,平面化又感到有无限大的空间。《意大利风景》是巴尔蒂斯1951年旅行意大利所作。巴尔蒂斯在这幅作品中借用了中国画的“深远”,是巴尔蒂斯很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从构图上来看,整幅画很让人难以理解,画面的上半部和下半部脱离一个层面,多条乡间小路交汇于房屋后的一点,仿佛屋后的那一条线就是悬崖,眼前的这片风景似乎就要随着这个点沦陷下去。再看看远处的树,整齐地排着队,这完全与西方油画中的焦点透视相违背,而大师巴尔蒂斯也意在尝试用这种中国式的散点透视法来表达眼前的这片风景。有点类似古埃及人的的壁画从永远的侧面肖像转向尝试四十五度侧面的肖像画,这在当时是很难做到的,不仅突破了个人的传统思维模式,也在公然挑战当时的审美观。
中国画“三远”之法中的平远是三远中最后一个环节,三远是将笔者们的视线朝向流动、转折的方向引导——由高转深,由深转近,再横向于平远,形成一个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观赏活动。由“三远法”所构造出来的空间不讲求几何学的科学性和逻辑性,而追寻诗意的艺术空间氛围。趋向着音乐境界,渗透了时间节奏。中国画画面中的空间感受到《易经》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影响,虚实结合,明暗相交,使人好像能够感觉到画中有音乐的律动,画中的景都转化为鲜活的生命。笔者欣赏山水画,先抬头看到高山,然后层层下来,又看到了深邃的山谷,接着目光转向了灌木丛近距离的水域,最后横向平远的沙滩小岛。巴尔蒂斯的《香普罗旺风景》正是完满阐释了三远中平远的意境,体现了“山随平视远”的艺术效果。起伏有规律的山坡延绵至远方,让人仿佛倾听到地球生命孕育的的心跳声。
二、巴尔蒂斯风景绘画中的笔触与中国书法行笔近似
巴尔蒂斯也十分推崇中国书法,对王羲之的潇洒、米芾的表现、宋徽宗的瘦金体的独创等心驰神往,他认为:中国书法代表一种艺术的最高水平和完美境界,包含一切艺术的基本规律。在作品《窗前的少女》、《大风景》、《有牛的风景》中树的用笔表现,就像倪瓒云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树的姿态就犹如中国书法中的草书,苍劲有力或更是狂草而书,有种飞舞之态。树的用笔则表现出了树的生命之感,使画面有了勃勃生机。作品中“自由潇洒的笔墨,凭线纹的节奏,色彩的韵律,开径自行,养空而游,蹈光揖影,抟虚成实。”[类似作品还有《有几株树的大风景》、《农舍》等。在巴尔蒂斯的眼中中国书法是一门伟大的艺术。巴尔蒂斯巧妙地将中国书法中行笔的神韵和线条的动态美运用于他的油画创作中。使他画作中的笔触也形成了一种优美流畅的节奏感,显得如此洒脱自如。笔者认为巴尔蒂斯画作时的实际心理状态和书法大师的感觉是相同的。
三、巴尔蒂斯风景绘画中的色调与中国绘画中淡雅色调相似
在西方绘画色彩理念里所研究的是色彩的来源,即色与光。而中国山水画主要讲究诗情画意,要使画面有神韵、意境,就必须注重画面的色彩情调。从巴尔蒂斯风景绘画中的色调来看,大师十分注重风景绘画色调的统一感。在巴尔蒂斯的早期作品中画面色调以深褐色为主,还有许多作品以绿色调、黄色调、蓝色调为主。巴尔蒂斯六十年代在夏西堡时画的一系列风景绘画。无论以暖色调为主,还是以冷色调为主,都表达了大师想到达的中国山水画中特有的那种色调的意境美。
巴尔蒂斯风景绘画中画面色彩单纯和谐,单纯并不是单一,和谐也不乏平淡。画面的一切局部色彩都统一于整体的色调,而画面的主色调又犹如乐曲的主旋律,使整个画面形成了优美的和谐的关系。或风格朴素、或雅静、或明朗,但总类似于中国画中墨与色的结合而独有的韵味和意境。
四、总结
从这位大师身上,我感悟到了很多。在二十世纪推陈出新、思潮涌動的背景下,巴尔蒂斯能够以平静的心态去深入研究西方传统绘画大师弗朗切斯卡、普桑、塞尚等人的艺术思想,并且不断从传统艺术中吸收营养,坚守传统。也正是这种坚持成就了大师。巴尔蒂斯艺术创作理念是提倡在传统基础上创造,虽然未必是当代艺术唯一途径,却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他将中国山水画和书法艺术中的一些 表现形式运用到了风景绘画创作中,描绘出一种既区别于西方又不同于东方的一种绘画风格。艺术要借鉴才能发展,重要的是在借鉴过程中所持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2]啸声.巴尔蒂斯和他的中国情结[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
[3]马晓琳.制迷巴尔蒂斯[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4]李倍雷.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比较研究.北京:2006
[5]许乃廷.论巴尔蒂斯—20世纪欧洲具象绘画大师[J].考试周刊,2008(48)
关键词:风景绘画;中国元素;表现形式
巴尔蒂斯于1908年诞生于父母亲的流亡地巴黎,终老于归隐多年的瑞士格吕叶尔谷地罗西尼尔镇,享年九十三岁高龄。经历了近一个世纪艺术风雨的波澜。巴尔蒂斯十分推崇复古精神,整个一生,他沉湎于具象艺术的传统,埋首于具象绘画的再营造。
在巴尔蒂斯的风景绘画中,十分强调中国式的审美观念和中国元素的注入。构图上巧妙运用中国山水绘画中“远”的空间意识,笔墨上借用了中国书法的线条美,色彩上则是突出体现了淡雅的复古韵味。巴尔蒂斯风景绘画中所传达出的中国画的意境美与气韵生动不仅仅来自于技法上的借鉴,更重要的是通过画面写意精神的气质表现,体现出巴尔蒂斯风景绘画品格之高。
一、巴尔蒂斯风景绘画中的构图受中国画的“三远”影响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观点,说山有三远:高远、深远、平远。西洋画中的透视法是在画面上依照几何学的测算构造出一个三进向的空间幻景,观画者的所有视线都集结于一个焦点(或消失点)。而中国画“三远”之法,则将笔者的视线朝向流动、转折的方向引导——由高转深,由深转近,再横向于平远,形成一个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观赏活动。
当第一眼看到巴尔蒂斯的《格特隆》,便觉得它就是一幅用油画材料表现的中国山水画。看着那粗砺嶙峋的石质山壁,乱石中拔起的树木,与李唐的作品《万壑松风图》有极度的相似之处。再仔细欣赏,不难发现位于画幅正下方的一条幽径和那个砍柴归去的人,也只有在中国山水画中才有这样的表现形式。作者大胆的借鉴了中国画中“高远”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山之高耸与林之旺盛。这与当时西方流行大面积堆积颜色的风格大相近庭。
巴尔蒂斯十分讲究画面构图。而在他的风景绘画中,多是散点透视、全景式的构图,平面化又感到有无限大的空间。《意大利风景》是巴尔蒂斯1951年旅行意大利所作。巴尔蒂斯在这幅作品中借用了中国画的“深远”,是巴尔蒂斯很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从构图上来看,整幅画很让人难以理解,画面的上半部和下半部脱离一个层面,多条乡间小路交汇于房屋后的一点,仿佛屋后的那一条线就是悬崖,眼前的这片风景似乎就要随着这个点沦陷下去。再看看远处的树,整齐地排着队,这完全与西方油画中的焦点透视相违背,而大师巴尔蒂斯也意在尝试用这种中国式的散点透视法来表达眼前的这片风景。有点类似古埃及人的的壁画从永远的侧面肖像转向尝试四十五度侧面的肖像画,这在当时是很难做到的,不仅突破了个人的传统思维模式,也在公然挑战当时的审美观。
中国画“三远”之法中的平远是三远中最后一个环节,三远是将笔者们的视线朝向流动、转折的方向引导——由高转深,由深转近,再横向于平远,形成一个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观赏活动。由“三远法”所构造出来的空间不讲求几何学的科学性和逻辑性,而追寻诗意的艺术空间氛围。趋向着音乐境界,渗透了时间节奏。中国画画面中的空间感受到《易经》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影响,虚实结合,明暗相交,使人好像能够感觉到画中有音乐的律动,画中的景都转化为鲜活的生命。笔者欣赏山水画,先抬头看到高山,然后层层下来,又看到了深邃的山谷,接着目光转向了灌木丛近距离的水域,最后横向平远的沙滩小岛。巴尔蒂斯的《香普罗旺风景》正是完满阐释了三远中平远的意境,体现了“山随平视远”的艺术效果。起伏有规律的山坡延绵至远方,让人仿佛倾听到地球生命孕育的的心跳声。
二、巴尔蒂斯风景绘画中的笔触与中国书法行笔近似
巴尔蒂斯也十分推崇中国书法,对王羲之的潇洒、米芾的表现、宋徽宗的瘦金体的独创等心驰神往,他认为:中国书法代表一种艺术的最高水平和完美境界,包含一切艺术的基本规律。在作品《窗前的少女》、《大风景》、《有牛的风景》中树的用笔表现,就像倪瓒云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树的姿态就犹如中国书法中的草书,苍劲有力或更是狂草而书,有种飞舞之态。树的用笔则表现出了树的生命之感,使画面有了勃勃生机。作品中“自由潇洒的笔墨,凭线纹的节奏,色彩的韵律,开径自行,养空而游,蹈光揖影,抟虚成实。”[类似作品还有《有几株树的大风景》、《农舍》等。在巴尔蒂斯的眼中中国书法是一门伟大的艺术。巴尔蒂斯巧妙地将中国书法中行笔的神韵和线条的动态美运用于他的油画创作中。使他画作中的笔触也形成了一种优美流畅的节奏感,显得如此洒脱自如。笔者认为巴尔蒂斯画作时的实际心理状态和书法大师的感觉是相同的。
三、巴尔蒂斯风景绘画中的色调与中国绘画中淡雅色调相似
在西方绘画色彩理念里所研究的是色彩的来源,即色与光。而中国山水画主要讲究诗情画意,要使画面有神韵、意境,就必须注重画面的色彩情调。从巴尔蒂斯风景绘画中的色调来看,大师十分注重风景绘画色调的统一感。在巴尔蒂斯的早期作品中画面色调以深褐色为主,还有许多作品以绿色调、黄色调、蓝色调为主。巴尔蒂斯六十年代在夏西堡时画的一系列风景绘画。无论以暖色调为主,还是以冷色调为主,都表达了大师想到达的中国山水画中特有的那种色调的意境美。
巴尔蒂斯风景绘画中画面色彩单纯和谐,单纯并不是单一,和谐也不乏平淡。画面的一切局部色彩都统一于整体的色调,而画面的主色调又犹如乐曲的主旋律,使整个画面形成了优美的和谐的关系。或风格朴素、或雅静、或明朗,但总类似于中国画中墨与色的结合而独有的韵味和意境。
四、总结
从这位大师身上,我感悟到了很多。在二十世纪推陈出新、思潮涌動的背景下,巴尔蒂斯能够以平静的心态去深入研究西方传统绘画大师弗朗切斯卡、普桑、塞尚等人的艺术思想,并且不断从传统艺术中吸收营养,坚守传统。也正是这种坚持成就了大师。巴尔蒂斯艺术创作理念是提倡在传统基础上创造,虽然未必是当代艺术唯一途径,却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他将中国山水画和书法艺术中的一些 表现形式运用到了风景绘画创作中,描绘出一种既区别于西方又不同于东方的一种绘画风格。艺术要借鉴才能发展,重要的是在借鉴过程中所持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2]啸声.巴尔蒂斯和他的中国情结[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
[3]马晓琳.制迷巴尔蒂斯[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4]李倍雷.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比较研究.北京:2006
[5]许乃廷.论巴尔蒂斯—20世纪欧洲具象绘画大师[J].考试周刊,200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