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能  教师专业化建设之本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lowerri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成为教育学领域的研究热潮,中国的教师教育则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才逐渐引起各研究者的注意和重视。教育事关“人”的发展,教师是学生身心发展以及学生行为发生转变的关键人。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要考虑人的复杂性,更要傾听多元的声音,特别是长期被研究者和政策制定部门忽视的一线教师的声音。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就当前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教育,重塑教师形象
  当前,一些人选择教师这个行业是看重教师职业的稳定性以及教师日益提高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抱着这样的想法进入教师队伍的人,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很难意识到教书育人的意义所在,会出现工作积极性不高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素质的学生。强化教师自身的素质教育,重塑教师形象,应该是当前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题中之义。
  第一,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爱岗敬业的高尚师德。古人云:“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以虔诚的态度、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待教育事业,真正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眼下,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来,思想文化交互碰撞,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影响教师职业操守的因素。因此,学校要引导教师树立教育良知,以爱心、耐心、责任心塑造良好的师德风范。
  第二,加强人文修养,做好“经师”与“人师”。《资治通鉴》中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遭。”而在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数定优劣的现实环境下,不少教师被紧紧束缚在单一的知识传授中,一味重视学生考试分数。更有甚者不惜手段拼命打压、歧视差生,完全背离了作为“人师”的应有规约。然而就人的发展而言,人文素养的获得不是分数所能决定的。教师要拓展知识面,汲取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思想,注重各方面的知识积累和更新。同时,更要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处事做人方面的教育培养。因为,只有既教书又育人,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经师”与“人师”。
  第三,克服教师专业发展的功利主义倾向,开辟教师自觉发展路径。目前,教师的职前、职后培养体系已比较完备。职前教育主要是师范院校施行的各类针对师范类大中专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职后教育主要通过中小学教师的公开课教研活动、专业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学科培训等实现。就教师的职后教育而言,各级各类学校针对教师的专业培养存在功利化倾向。教学方面主要表现在:部分职后培训效率不高,培训时间不够合理,培训内容并不是教师所需。培训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乃至学校之间寻求利益共享的通道。部分公开课、优质课趋于同质化,或者相互抄袭,或者哗众取宠。科研方面,教师科研多为了晋升职称或者是装点门面。科研成了教学的附属品,没有显现出科研带动教学,教学推进科研的应有价值。因此,化解中小学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功利主义倾向,把教师带人张扬个体生命、凸显教育特色的自觉发展轨道,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要义。
  二、教师专业化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
  袁振国认为,教师专业化是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教师专业化的过程是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教师专业制度建设和教师专业精神提升相互促进的过程”。与20世纪80年代就如火如荼进行的国际教师专业化进程相比较,中国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从20世纪90年代才真正开始。起步晚、底子薄是中国教师专业化面临的客观现实。结合中国国情,要真正实现教师专业化需要从如下方面努力。
  第一,增强专业自身的成熟度。这是实现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化的关键条件和核心要素。教师专业自身的成熟度,包括专业知识的成熟度、专业制度的成熟度、专业精神的成熟度。教师专业知识不光指的是传统的逻辑严密的、精深准确的学科专业知识,还指那些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需求的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以及舒尔曼所说的学科教学知识(即PCK)。自从中国开始实施开放式的教师教育一体化制度以来,对于那些从综合院校毕业入职的教师来说,在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以及PCK知识方面的欠缺是他们教学能力低下的根本原因。教师专业制度是教师在其职业生命历程中克服职业倦怠、保持专业热情的重要保证。目前中国的教师专业制度主要有相关的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如《教师法》《教师资格证条例》,以及教师的职称晋升制度等。虽然我们已经逐步建立起了初步的教师专业制度的保障体系,但是在新的社会形势下,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成熟度,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教师专业制度保障体系的改革。从专业精神上来说,中国传统的教师专业精神“传道、授业、解惑”依然是目前中国教师的主要专业精神。对于目前的教师队伍建设来说,需要构建一种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专业精神。
  第二,增强教师专业的吸引力。出现教师职业认同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师专业的吸引力不够。正像袁振国所说的,教师专业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教师专业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以及专业声望上。教师工作的劳动特点具有长期性、隐藏性,这使得教师在工作中付出了很多无形的努力。然而,受到目前测量手段的条件限制,教师的工作计算还无法完全量化。我们甚至可以说,教师工作的核心成果目前是无法量化的,因为一个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长期性、连续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判断一个专业的吸引力,我们还得比较该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差异。教师专业相对于那些社会地位高、专业声望强的律师、医生等专业来说,其专业性显得不够强。目前多数国家的研究者依然根据教师专业目前的现状将其界定为“准专业”。尽管教育界目前已进行了许多教师专业吸引力方面的探索,但对于今后的教师专业队伍建设来说,提高教师专业的吸引力还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三、师范教育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
  时代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未来的社会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先培养教师的国际化视野,才能培养出心系祖国,放眼天下的新时代人才。培养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应该在师范教育阶段就开始进行,这样才能将这种意识深植于教师专业体系中,自然体现在教书育人的行动里。师范教育国际化是我国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开阔的国际化视野,将我国的教师教育与国际接轨,培养一大批适应教育国际化环境的教师队伍,是目前我国师范教育应有的发展方向。但是我们看到的是,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步伐与其他经济类、技术类、管理类人才培养相比差距甚远。教师的专业课程中应更多地加入一些国际化的内容,如各国先进的教育思想、成功的教育改革经验、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等。在教师培养阶段就使他们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眼界,了解各种教育理念和动态。这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将来的专业成长,使其更快成为教学型和研究型相结合的人才。另一方面,使教师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能够结合本校实际,对所了解的国外教育经验甄别借鉴,学习各国之长,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风格,成为创新型教师。
  总之,基础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石,青少年兴则国兴,青少年强则国强。中小学教师肩负为青少年教育发展奠基的重大使命。我们应该构建合理的中小学师资培养体制,强化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操守,激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热情,为充满希望的“幼苗”和“花朵”培养合格的“园丁”。
  作者单位 贵州省贵阳市第十七中学
  (责任编辑 陆燕)
其他文献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指公司、企业或其他组织及个人的违法行为使环境公共利益遭受侵害或有侵害的可能性时,允许公民或团体为维护公共利益而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制度。经十一届全国
在“恶意欠薪”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的情况下,《刑(八)》把它纳入了刑法的视野。本文就入罪的根据、犯罪的构成要件以及实践中的几个争议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力求为法治建设
科技馆是面向公众开展展览教育,它是用富有趣味性的科学内容和形式向大众进行普适性教育的特殊场所。它对观众普及科普知识,能使观众在那些深入浅出的演示及亲自动手尝试中体验
当前,教育发展改革步入深水区,也迎来战略机遇期。各地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要求,关键在于崇尚实干、注重落实。落实的过程,也要有区域性的决策、制度设计和实践创新。在教育系统,学校是最典型的基层,市和区县教育局也是一个大基层,既要做好指挥员,也要当好战斗员;既要当好讲解员,还要甘当办事员。基层工作的基本特点,就是要求我们在考虑各项工作时必须学会统筹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在听力、智力、视力等方面有一种或多重残疾的孩子。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信息渠道的不畅,使他们不能及时有效地接受外界安全信息。从而造成了他们安全知识的匮乏、善恶是非辨别能力的欠缺和自护自救能力的严重不足。基于上述状况,确保残疾学生的在校安全成为特教学校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成为学生家长、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特殊教育学校的一项根本性要求。特别是近几年来,校园安全事故频发,学生伤害事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精神,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政策措施,健全学校体育制度,做好学校体育工作,大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近期教育部将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央编办和国办等部门组成督查组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查。  督查重点包括地方各级政府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措施;落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