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相亲相爱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uo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欣家住在北堤下。
  林欣爸爸从部队转业,分到城里的皮塑公司,她家的房子是皮塑公司分的宿舍楼。我们放学时一起走,走北堤边下面这条路,先到林欣家。如果天还早,我就先到林欣家写作业。
  林欣的爸爸保持着军人特有的威严和身姿。“写字时坐直!”他提着公文包出门前,猛喝一声。林欣赶紧坐正,旁边的我也赶紧坐正。但她爸压根儿没有检查这声威喝的效果,旋风般地消失在家门口,上班去了。
  我们都怕爸爸。我怕我爸连带着怕她爸,她怕她爸连带着怕我爸。我们都盼着各自的爸爸上了班,然后我们就可以无忧无虑地腻在一起。小女孩的友谊,没有不腻的,每天分别时,你送我我送你,都要送好几个来回。林欣的妈妈说,我们就是“茶娘送茶丈,送到日头上”(乡谚,“日头上”是天亮的意思)。
  我记得我们有时候也会吵架。吵架这种事情,关系够铁的话,吵了之后会更铁;关系不够铁,可能就吵坏了。我和林欣当然属于前者。
  有一次,林欣在我家,我們又吵架了。吵声越来越大,我妈一边擦着洗完菜的手,一边走进房间里训斥我。林欣赶紧对我妈说:“阿姨,我们没吵架,我们是在辩论。”
  不过后来我们考上了不同的高中,又分别考上两座城市的大学,友谊节节溃退。
  这也正常,少年时代的朋友,就像流水,散了就散了,不用互相负责,但再见面也能无缝连接。



  我和林欣在一起最喜欢做什么?逛街。
  林欣之所以成为我逛街最好的搭档,就是因为我们的经济实力相当,消费观一致,甚至在逛街这个综合性学科上,我们的学识也相差不远。
  但我和林欣毕竟处于两座城市,见面少;后来林欣去国外工作,见面的次数就更少了。我们见面的唯一机会就是每年的“广交会”,林欣的工作是外贸翻译,交易会时就跟随老板来广州出差。
  白天她在交易会现场,晚上我们争分夺秒去逛街。让我对她来广州充满期待的,是这样一个场景:在她下榻的酒店,她从行李箱里拎出一件又一件的衣服、叮叮当当的首饰,我也从自己家带来各式各样的裙子。这一切,汇成神秘的五色海洋,摊开在酒店的床上。气氛是瞬间,而不是逐渐地到达高潮,并居高不下,一整个晚上都流光溢彩。
  太快乐了!
  但有一年的交易会,我们的关系完蛋了。
  那年秋交会,我恰好怀孕了,却比单身时更期待林欣的到来。怀孕限制了我的自由,生亦何欢;而林欣,带来了单身时代的轻身飞扬。
  我们用座机约好了,晚上在某条步行街路口见,一起逛街。
  我在约定地点等了一个小时,林欣没来,也一直没有联系我。我也无法联系她,因为她没有国内的手机号码。
  让我险些气昏过去的是,回家后又过了一个多小时,我才接到她打到我家座机的电话。原来她也忘了留我的手机号码。她有急事不能来,打我家座机,家里却没人。
  我气得肺都要炸了。你是忙,忙就能把约好的事晾在一边?有急事,有急事不会想办法问我的手机号通知我?问不到,问不到不会打电话回老家问我爸妈?来不及,来不及你这么久干吗去了?我都回家一个小时了才接到你的电话。
  得了得了,别找借口了,你就是不在乎我呗。
  虽然我们是吵着长大的,但这次我决定吵个真的。
  几天后,她离开广州。本来一年只联系一次的我们,这下彻底断了联系。
  六七年后有一天,我收到林欣的微信。那一年有微信了,接着有了同学群,我和林欣也就互加好友了。
  谁知我们在微信上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一个大坏消息。
  林欣说她马上要来广州,因为她爸爸病重,从老家来广州住院治疗。林欣和她的弟弟在医院旁边的快捷酒店租了个房间住着(大概两个月后,林欣的爸爸去世了)。
  就是那个低喝一声“写字坐直”,然后出门上班的退役军人,他当时住在肿瘤医院。医院周边有各种快捷酒店,里面有长期出租的房间,住的大多数是外地病人的家属。
  陪伴林欣的那几天,我总在医院周围的路上看到行色匆匆的人,手里提着保温瓶或者巨大的袋子。他们大多数是病人家属:首先,看年龄说明他们是家属;其次,他们脸上的憔悴和劳累说明他们是家属。林欣和她弟弟也是其中的两名。
  而我们,还是害怕爸爸们,哪怕是一个病重的林欣爸爸。我觉得那个躺在床上的男人,还是很可能会看不惯我的一举一动。“走路时背挺直!”“拿个东西都不利索!”我“脑补”他的台词,可是现在他老了,衰弱地躺在病床上,没有多余的力气来批评我们。
  林欣当然也和我一样,手足无措,惊慌无神。她虽人到中年,但在父亲眼中仍然是娇气无能的小女儿。
  到了晚上,当我们坐在出租屋里的床上,灯下对视,竟然不知道说什么好。这个情形,就像老杜经历过的那样:“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想起以前,我们相聚在酒店房间里,在灯下铺开一整床的衣服和饰品,和对方交换着自己五彩斑斓的生活。
  现如今,我们坐在快捷酒店简陋的床边,角落里飘出浓浓的中药味道,不远的医院里躺着走近死亡的父亲。我们自己,穿着方便步行的平底鞋、运动裤,头上也有点儿白头发了,还没时间去染。
  谁能想到,闹翻脸的两个儿时伙伴,再相逢竟是在如此狼狈的时候。
  我当然早已经完全原谅林欣了。
  说起来那些年,各自的脾气也被生活教训得差不多了。要用这么长的时间,我们才发现,少年时代有多任性。
  想吵架就吵架,想翻脸就翻脸,想失约就失约。因为觉得,再怎么吵,最终都能被原谅;失了约,对方能等你;翻了脸,也能随时翻回来。甚至人脉散尽,也无所谓,因为后台很硬——父母强健,壁垒如山。
  命运的庇荫,甚至使我们曾经产生幻觉,觉得自己在很多事上有豁免权。
  我们为自己无知而狂妄的陈年往事,试图彼此道个歉。一方迟疑地开了个头,另一方含糊地接应了,几乎同一瞬间,彼此同时打断对方——喉咙里的鱼骨头被一只镊子取了出来。我仿佛看到我妈在虚空中,无奈而欣慰地对我们一笑:“好吧,你们说是辩论,就是辩论吧。”
  我决心不再做严厉的人了。生活对我们已经够严厉了。中年如此仓皇,我们应该像保存雪夜的火种那样,保存人世间所有的善意。我只想前嫌尽释。
  诗人奥登有一句诗:“我们必须相亲相爱,否则就会死亡。”我一直觉得这不是一句情诗,而是一个在逆境或者孤独中的人,写给同类的诗。
  在此时,我又想起了这一句诗。
其他文献
哪个办公室没有等级呢?在塞林格的小说《九故事》里有个故事。主人公是位19岁的少年,母亲去世了,他不好意思再待在继父家,于是应聘了一份工作。在办公室里,尽管他是个天才的画家,也不得不“端坐在房间的另一头,穿着蓝制服,打着苏尔卡领带,做出一副既警觉又很有耐心的样子,而且还显得多少是单位不可或缺的人物似的”。为了取得老板的好感,站稳脚跟,他表现得格外乖巧:“从西服口袋里取出一把绘图铅笔,把它们放在写字桌
期刊
美国圣约瑟夫大学的迈克尔·所罗门教授,在他的《消费者行为学》中举了个例子来说明人们的消费行为和自身财富水平的不平衡性:一个牧羊人说,房子从来不是一件值得上心的事,他只需要一个干燥、能储藏食品、让他不容易得病并能保护隐私的地方。但他要穿得很体面。为什么呢?“因为镇上的人会嘲笑衣服皱皱巴巴的人。”牧羊人回答。  一个贫苦的牧羊人为什么那么重视穿着,没有这种经历的人是无法理解的。于各个人群,某种消费对他
期刊
住在雷恩的时候,我常常去圣马洛。于是,有朋友说:“你为什么不写写圣马洛呢?”  我常常去圣马洛,当然是因為喜欢。听说米兰·昆德拉也喜欢。他到雷恩的第一天,说了句“雷恩真丑,实在是丑”,就跑去圣马洛。我常常去圣马洛,倒不是因为雷恩丑,而是因为圣马洛美;尤其因为它有夏多布里昂,有他出生的祖屋,有他埋葬的坟墓。要写圣马洛,那就先写他吧。  在圣马洛海滨,通过一条涨潮时会被海水淹没的暗礁上的道路(圣马洛的
期刊
提到美国的自然环境,欧洲人总会酸溜溜地调侃“上帝即便不是美国人,也有一半的美国血统”。但仅仅这样说,你依然无法想象美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塑造这个国家民族性格中所起的作用。今天我们来讲一种被美国人硬生生吃绝种的鸟类,它对美国今天的版图形成、美国的拥枪文化,乃至美国的大国地位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神奇作用。  1914年9月1日,美国政府宣布,由于最后一只人工饲养的叫“玛莎”的雌性旅鸽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
期刊
你知道吗?亲爱的,你难过时,我也会难过。我肌体深处的某个地方仿佛潜藏着一种本能(在我的身体里,灵魂里)。当我看到你难过的时候,我也会难过。仿佛我体内装着某个电脑程序,它说:“每当你看到那个如梦难过,你就要难过。”  当然,我自己也常常会突然之間无缘无故地难过起来。我会在一个平常的日子里,清扫冰箱,整理报刊,梳理我的思绪,理理头发。我的思绪飘忽不定,有感于这种生活……停一下,我看着如梦,她脸上阴云密
期刊
一世繁华落尽,秋水深处泊舟。  江山无边寥廓,岁月几度闲愁。  太阳走到黄经的某一刻度就会产生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太阳与地球互动关系的冷暖,也影响到人情、世态。立冬是四时八节的大八节之一,一般时间在公历11月7日~8日,即太阳位于黄经225度时。这是有特殊意义的时间。  冬的本义是终结,是先民系绳记事的绳结。会针线活儿的人在线两端都打上结,即是冬的形象。但它后来被借用,指一年的最后一个季节。
期刊
大雪纷纷扬扬,大片的雪花一片接着一片往下落,把整个天空都塞满了。这座城市好几年没有下过这样大的雪了。  逯冬从公共汽车上下来,走进雪的世界。他被雪裹住了,无暇欣赏雪景,很快走进一座大厦,进了观景电梯。这时再看飞扬的雪花,雪向下落,人向上升,有些飘飘然。他坐到顶层,想感受一下随着雪花向下落的感觉,便又乘电梯向下。迷茫的雪把这座城市盖住了。逯冬凑近玻璃窗,仔细看那白雪勾勒出的建筑的轮廓,中途几次有人上
期刊
我听见我们扔出的石头  跌落,玻璃般透明地穿过岁月。山谷里  瞬息迷惘的举动  叫喊着从树梢  飞向树梢,在  比现在更稀薄的空氣里  静哑,如燕子从山顶  飞向山顶,直到它们  沿着生存的边界  抵达极限的高原,那里我们  所有行为  玻璃般透明地跌向  仅是我们  自身的深底。冰钓〔/ 俄〕康斯坦丁·柯罗文/布面油画
期刊
她突然醒来。两点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如此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她起床,摸索着经过漆黑的房间来到厨房。在厨房,两个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她打开灯。两个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在厨房里。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
期刊
20世纪80年代有一篇风靡中国的小说,是陕西作家路遥写的《人生》。故事主人公高加林就像狄更斯《雾都孤儿》中的费金一样,人名变成了词汇。一个男青年离开故乡进城,在城市里积极奋斗,城市女朋友立马把家乡的姑娘给比了下去,但是,城市不是那么容易站稳脚跟的,都市的陷阱又把他送回原地。这样的男青年,我们统一称他为——高加林。  高加林引发过天南地北的讨论,关于乡村的梦想,关于城市的冷漠,关于现代化,关于爱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