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很多人来说,即兴伴奏似乎很神奇。没有乐谱却弹奏得行云流水,不仅是一种听觉享受,更是一种视觉享受。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琴童数目爆炸式增长。我所在的魔都号称有十万琴童,每年寒暑假在考级点门口排起的长队都是一道靓丽风景。然而與此相对的是,很多学习钢琴多年的学生,可以考出十级,却在面对一首流行歌曲时听不出旋律,编配不知如何下手。
即兴演奏真的是少数人的天赋吗?这要从它的历史说起。
即兴演奏产生于公元前250年最古老的键盘乐器——管风琴的演奏中。当时没有记谱法,所有的音乐都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在教堂中流传。在漫长的中世纪,大部分器乐作品都是以即兴方式演奏,出自十四世纪前半叶的乐谱手稿《罗伯特桥抄本》记载了当时键盘演奏者的演奏手法:“每一种乐器都有自己的音域、风格和即兴演奏的方式,演奏者按照他的乐器所具有的特性来即兴演奏。”
十五世纪末的法兰科-佛兰芒音乐理论家廷克托里尤其值得一提,他用“componere”和“compositor”两个术语区分了即兴的音乐与记谱的音乐,从而确定了谱面文本是作品存在的首要依据。
在西方音乐发展中,直到贝多芬时代之前,作曲家几乎都是即兴演奏的高手。因为那个时候在西方记谱法中,有一种叫作“通奏低音(数字低音)”的东西。
通奏低音是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音乐形式。那时候作曲家只标注两个外声部,中间的内声部和音乐织体则由演奏者在数字提示的音程关系基础上即兴创作。这就需要创作者掌握一定的和声知识和音乐创作能力。在那个被通奏低音统治的年代,即兴伴奏是演奏者们必须具备的“基本功”。J.S巴赫就以即兴伴奏闻名,他曾用腓特烈大帝的主题即兴演奏赋格,这个主题后来成了《音乐的奉献》的基础。
随着作曲技术的发展,到了古典主义时期,通奏低音记谱法逐渐被完整的音乐记谱法取代,而即兴创作则以一种更加凝练、炫技的形式出现——华彩段(Cadenza)
华彩段是指插于乐曲结尾处的辉煌的即兴演奏段落,最早出现于西方1500年左右的文艺复兴时期,是复调音乐克劳苏拉(Clausula)的同义词。它早期在声乐中发展,在巴洛克后期被逐渐运用于器乐作品中,由独奏者即兴创作。作曲家在作品中预留一块完全空白的地方任由演奏者发挥,其长短、演奏方式、难度由演奏者自行决定,而精彩与否则取决于演奏者自身的钢琴技术和作曲素养。这就使演奏充满了炫技性——所有内容都是随机生成的,不可复制不可重来。华彩段是当时考验演奏者技术的重要依据,莫扎特等作曲家都是这一时期即兴创作的高手。
华彩段即兴创作的传统最终被贝多芬打破。作为音乐圣殿的皇帝,贝多芬对音乐有着绝对的控制欲。他率先使用新形制的钢琴拓展创作音域,他对踏板的使用则影响了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而他的《第五钢琴协奏曲》更是首次将华彩段固定在完整乐谱中。贝多芬认为即兴演奏者由于水平参差不一,不足以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固定的华彩段有助于保持音乐的完整性。他的华彩段之长甚至可以占据乐曲的一半篇幅。
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开始写作固定华彩段,正式乐谱中的即兴成分被不断压缩,这也使得即兴演奏的登台机会愈发减少。尽管如此,在浪漫主义的一百多年里,即兴演奏从未消亡过。别忘了,浪漫主义的百年是钢琴技术登峰造极的百年,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大师们不仅携手将钢琴演奏技术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而且大多也是即兴演奏的高手。譬如创作出《超技练习曲》《唐璜》等作品、以难度和技巧著称的李斯特,就经常用巴赫、莫扎特等作曲家的主题进行即兴改编二度创作。而肖邦在他的沙龙演奏中,也常常现场即兴创作出动人的旋律,然后再将之落笔成曲。 随着1865年瓦格纳“特里斯坦”和弦的横空出世,萦绕在欧洲大陆的浪漫主义优美和声与和谐音响大厦轰然崩塌。此后的半个世纪里,传统和声加速了分崩离析的进程,不和谐音程大行其道,以谱面为准绳的严肃音乐创作方式更是被不断颠覆叩问,自古典时期以来的规整创作正式转入了百家争鸣的个性与动荡。到了二十世纪这个远离了传统音乐家园的世纪,偶然音乐、随机音乐、序列音乐等一系列创作手法竞相出现,即兴这一被浪漫主义时期的复杂谱面禁锢多年的演奏与创作方式,在这自由的空气中卷土重来。
二十世纪的作曲家们对于音乐中的即兴元素保持着喜闻乐见而又开放包容的态度,如先锋派作曲家布列兹在其创作中常常只给演奏者几句话,让演奏者自行组织音乐。偶然音乐作曲家约翰·凯奇则认为,艺术创作应该从零开始,只要出自有意识的设计就不是真正的创作。此外,图形乐谱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五线谱对于音高的控制,演奏者根据作曲家提供的图形想象音乐的走向,即兴地创作音乐。
除了传统的严肃音乐创作以外,即兴演奏随着另一种代表着流行音乐文化的音乐形式悄然蔓延。这种音乐形式随着欧洲人踏上了新大陆而逐渐产生,它就是爵士乐。
爵士乐是黑人音乐与白人音乐碰撞孕育出的产物,最初产生于新奥尔良,以其轻松的音乐风格被当时的美国青年所喜爱,并迅速席卷了美国大陆。与传统的一板一眼的音乐不同,爵士乐讲究各乐器之间的配合,讲究围绕着固定旋律不断的创造、改编,追求每一次都不一样的一刹那的灵感,而这,正是即兴演奏的精髓所在。
在爵士乐的百年中,即兴演奏在一位又一位大师手中传承延续。如凯斯·杰瑞(Keith Jarrett),他曾在世界范围内举办过多场完整的即兴钢琴音乐会;马蒂厄(W. A. Mathieu),他首次在全美范围内带领即兴乐团巡回演出。除了低音贝司以外,一个爵士乐队中的其他乐手几乎都需要具备即兴演奏的能力。小号手、萨克斯手、键盘手在贝司的低音中不断碰撞融合,产生瑰丽的音乐灵感与火花。这种完全即兴的音乐创作方式,是爵士乐不同于其他音乐厅音乐的重要特征,也是欣赏爵士的旨趣所在——每天都是新的,每一次都不一样。
如果你认为即兴演奏只能用于纯粹的音乐厅,那可就错了。在默片年代,电影中的音乐同样是通过演奏家们的现场演释来完成的。电影的每次播放,都可视作一次音乐的即兴创作过程。不同的电影院,不同的演奏者,电影的配乐也各不相同。有时,一部动辄两三个小时的电影,需要演奏者连续不断的演奏与创造。这种创造既要贴合剧情,又要符合电影的风格特征。即兴创作的背后,考察的是作曲家全面的音乐素养。
时至今日,尽管有了更先进的创作工具,各种设施齐全的录音棚、音频软硬件,尽管音乐创作甚至可以大部分由机器代劳;然而,即兴演奏的魅力从未消亡,因为它有着固化乐谱不可比拟的灵动与自由,更因为它指向的是艺术创作的最初——心弦的一次悸动,脑海中划过的一缕灵感。它是个性的艺术审美的集中体现,更是美美與共的兼收并蓄有容乃大。
2018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即兴伴奏创始人孙维权教授去世一周年之后,上海音乐学院首次开放了钢琴即兴伴奏考级项目。这或许可以视作一种信号:我们除了弹奏那些约定俗成的乐谱以外,也需要学习一点即兴演奏。也许,有一天,当我们都能随手来上那么一段的时候,即兴演奏会成为一种聆赏途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谁说那一天很遥远呢?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琴童数目爆炸式增长。我所在的魔都号称有十万琴童,每年寒暑假在考级点门口排起的长队都是一道靓丽风景。然而與此相对的是,很多学习钢琴多年的学生,可以考出十级,却在面对一首流行歌曲时听不出旋律,编配不知如何下手。
即兴演奏真的是少数人的天赋吗?这要从它的历史说起。
即兴演奏产生于公元前250年最古老的键盘乐器——管风琴的演奏中。当时没有记谱法,所有的音乐都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在教堂中流传。在漫长的中世纪,大部分器乐作品都是以即兴方式演奏,出自十四世纪前半叶的乐谱手稿《罗伯特桥抄本》记载了当时键盘演奏者的演奏手法:“每一种乐器都有自己的音域、风格和即兴演奏的方式,演奏者按照他的乐器所具有的特性来即兴演奏。”
十五世纪末的法兰科-佛兰芒音乐理论家廷克托里尤其值得一提,他用“componere”和“compositor”两个术语区分了即兴的音乐与记谱的音乐,从而确定了谱面文本是作品存在的首要依据。
在西方音乐发展中,直到贝多芬时代之前,作曲家几乎都是即兴演奏的高手。因为那个时候在西方记谱法中,有一种叫作“通奏低音(数字低音)”的东西。
通奏低音是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音乐形式。那时候作曲家只标注两个外声部,中间的内声部和音乐织体则由演奏者在数字提示的音程关系基础上即兴创作。这就需要创作者掌握一定的和声知识和音乐创作能力。在那个被通奏低音统治的年代,即兴伴奏是演奏者们必须具备的“基本功”。J.S巴赫就以即兴伴奏闻名,他曾用腓特烈大帝的主题即兴演奏赋格,这个主题后来成了《音乐的奉献》的基础。
随着作曲技术的发展,到了古典主义时期,通奏低音记谱法逐渐被完整的音乐记谱法取代,而即兴创作则以一种更加凝练、炫技的形式出现——华彩段(Cadenza)
华彩段是指插于乐曲结尾处的辉煌的即兴演奏段落,最早出现于西方1500年左右的文艺复兴时期,是复调音乐克劳苏拉(Clausula)的同义词。它早期在声乐中发展,在巴洛克后期被逐渐运用于器乐作品中,由独奏者即兴创作。作曲家在作品中预留一块完全空白的地方任由演奏者发挥,其长短、演奏方式、难度由演奏者自行决定,而精彩与否则取决于演奏者自身的钢琴技术和作曲素养。这就使演奏充满了炫技性——所有内容都是随机生成的,不可复制不可重来。华彩段是当时考验演奏者技术的重要依据,莫扎特等作曲家都是这一时期即兴创作的高手。
华彩段即兴创作的传统最终被贝多芬打破。作为音乐圣殿的皇帝,贝多芬对音乐有着绝对的控制欲。他率先使用新形制的钢琴拓展创作音域,他对踏板的使用则影响了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而他的《第五钢琴协奏曲》更是首次将华彩段固定在完整乐谱中。贝多芬认为即兴演奏者由于水平参差不一,不足以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固定的华彩段有助于保持音乐的完整性。他的华彩段之长甚至可以占据乐曲的一半篇幅。
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开始写作固定华彩段,正式乐谱中的即兴成分被不断压缩,这也使得即兴演奏的登台机会愈发减少。尽管如此,在浪漫主义的一百多年里,即兴演奏从未消亡过。别忘了,浪漫主义的百年是钢琴技术登峰造极的百年,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大师们不仅携手将钢琴演奏技术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而且大多也是即兴演奏的高手。譬如创作出《超技练习曲》《唐璜》等作品、以难度和技巧著称的李斯特,就经常用巴赫、莫扎特等作曲家的主题进行即兴改编二度创作。而肖邦在他的沙龙演奏中,也常常现场即兴创作出动人的旋律,然后再将之落笔成曲。 随着1865年瓦格纳“特里斯坦”和弦的横空出世,萦绕在欧洲大陆的浪漫主义优美和声与和谐音响大厦轰然崩塌。此后的半个世纪里,传统和声加速了分崩离析的进程,不和谐音程大行其道,以谱面为准绳的严肃音乐创作方式更是被不断颠覆叩问,自古典时期以来的规整创作正式转入了百家争鸣的个性与动荡。到了二十世纪这个远离了传统音乐家园的世纪,偶然音乐、随机音乐、序列音乐等一系列创作手法竞相出现,即兴这一被浪漫主义时期的复杂谱面禁锢多年的演奏与创作方式,在这自由的空气中卷土重来。
二十世纪的作曲家们对于音乐中的即兴元素保持着喜闻乐见而又开放包容的态度,如先锋派作曲家布列兹在其创作中常常只给演奏者几句话,让演奏者自行组织音乐。偶然音乐作曲家约翰·凯奇则认为,艺术创作应该从零开始,只要出自有意识的设计就不是真正的创作。此外,图形乐谱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五线谱对于音高的控制,演奏者根据作曲家提供的图形想象音乐的走向,即兴地创作音乐。
除了传统的严肃音乐创作以外,即兴演奏随着另一种代表着流行音乐文化的音乐形式悄然蔓延。这种音乐形式随着欧洲人踏上了新大陆而逐渐产生,它就是爵士乐。
爵士乐是黑人音乐与白人音乐碰撞孕育出的产物,最初产生于新奥尔良,以其轻松的音乐风格被当时的美国青年所喜爱,并迅速席卷了美国大陆。与传统的一板一眼的音乐不同,爵士乐讲究各乐器之间的配合,讲究围绕着固定旋律不断的创造、改编,追求每一次都不一样的一刹那的灵感,而这,正是即兴演奏的精髓所在。
在爵士乐的百年中,即兴演奏在一位又一位大师手中传承延续。如凯斯·杰瑞(Keith Jarrett),他曾在世界范围内举办过多场完整的即兴钢琴音乐会;马蒂厄(W. A. Mathieu),他首次在全美范围内带领即兴乐团巡回演出。除了低音贝司以外,一个爵士乐队中的其他乐手几乎都需要具备即兴演奏的能力。小号手、萨克斯手、键盘手在贝司的低音中不断碰撞融合,产生瑰丽的音乐灵感与火花。这种完全即兴的音乐创作方式,是爵士乐不同于其他音乐厅音乐的重要特征,也是欣赏爵士的旨趣所在——每天都是新的,每一次都不一样。
如果你认为即兴演奏只能用于纯粹的音乐厅,那可就错了。在默片年代,电影中的音乐同样是通过演奏家们的现场演释来完成的。电影的每次播放,都可视作一次音乐的即兴创作过程。不同的电影院,不同的演奏者,电影的配乐也各不相同。有时,一部动辄两三个小时的电影,需要演奏者连续不断的演奏与创造。这种创造既要贴合剧情,又要符合电影的风格特征。即兴创作的背后,考察的是作曲家全面的音乐素养。
时至今日,尽管有了更先进的创作工具,各种设施齐全的录音棚、音频软硬件,尽管音乐创作甚至可以大部分由机器代劳;然而,即兴演奏的魅力从未消亡,因为它有着固化乐谱不可比拟的灵动与自由,更因为它指向的是艺术创作的最初——心弦的一次悸动,脑海中划过的一缕灵感。它是个性的艺术审美的集中体现,更是美美與共的兼收并蓄有容乃大。
2018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即兴伴奏创始人孙维权教授去世一周年之后,上海音乐学院首次开放了钢琴即兴伴奏考级项目。这或许可以视作一种信号:我们除了弹奏那些约定俗成的乐谱以外,也需要学习一点即兴演奏。也许,有一天,当我们都能随手来上那么一段的时候,即兴演奏会成为一种聆赏途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谁说那一天很遥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