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舞蹈批评是舞蹈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科学的舞蹈批评是舞蹈在社会与文化进程中发挥其审美价值、产生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推助力。然而近年来,在舞蹈界多种赛事和演出如火如荼地进行时,能够针砭时弊发挥艺术批评价值的评论文章却鲜有出现,更多的是以圈内自荐或互推的宣传之作。因此,对舞蹈批评的价值论的议题便呼之欲出,其探索的起点便是舞蹈批评的范畴与路径的界说。
关键词:舞蹈;艺术批评
1 舞蹈批评的范畴与学科定位
1.1 艺术批评与舞蹈批评
艺术批评是对于一门艺术所呈现内容的分析、解读、判断的艺术学科。它多由个人立场出发着眼于作品当中,从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讨论引申出作品与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意识形态等范畴的关系,并最终进行一定程度的艺术与思想价值判断。
舞蹈批评既是艺术批评的一部分,也是舞蹈学研究的范畴之一。作为艺术批评的一部分,舞蹈批评具有艺术批评的基本性质,同时要求评论者从对舞蹈身体语言的审视和分析出发,分析其艺术价值,进而将舞蹈放在整个艺术系统和文化系统中分析其时代价值与思想价值;作为舞蹈学研究一部分,舞蹈批评是舞蹈学研究的目的,[1]要求评论者在相关历史与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独特而科学的视角对舞蹈现象、作品和人物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指导舞蹈再生产的进行。
正如吕艺生先生所言,“批评的目的在于为艺术作品创造更加充实的审美经验。好的批评文章启发人们的情感,增强他们对体验过的某种艺术形式。”[2]以近年来出现的舞蹈批评文章为例,这些舞蹈批评家在对舞蹈背景、编排技巧和表演这些“专业技术”层面的掌握外,对于其他姊妹艺术领域的了解也是相当透彻。如袁术的一篇舞蹈批评文章《心理芭蕾的成功尝试——评析芭蕾舞剧〈牡丹亭〉》中,他提出艺术的创新以及心理学角度的观点。“专业人员总有一种职业模式,习惯用固有的模式来衡量眼前的事物,因此不容易接受那些打破常规的东西。而非专业者,他们脑子里的清规戒律会少一些,观念容易更新,视野也就更为广阔,不会墨守成规,因此能够接纳新的创造。”[3]在对作品内容分析之外他将作品进行了精神层面的深度解析,也就是心理学意识层面。根据人物在作品中的表现形式他将杜丽娘解读为“本我”的杜丽娘、“自我”的昆曲丽娘以及“超我”的花神丽娘,将杜丽娘的分层级的心理状态拆分出来,进行心理戏剧手段的剖析。这种不仅局限于舞蹈层面的另一领域的分析,使得舞蹈批评能够科学性、客观性的给予作品更加全面的评价。
因此,舞蹈批评需要在艺术批评的标准下,寻求其特殊的存在方式与批评方法。
1.2 舞蹈批评的特殊性
艺术批评在特定的艺术门类中有不同的艺术批评反应,如音乐、书法、美术、影视等不同门类的评论文章皆有不同要求与特征。舞蹈作为以人体动态形象营造审美意象的艺术门类,其批评的介入势必要以舞蹈的身体作为出发点,这成了舞蹈批评独特的评论视角,也为舞蹈批评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舞蹈批评的特殊性集中体现在舞蹈需要用身体“说话”上,而舞蹈的身体语言往往具有“隐喻性”的特征,并横跨了自然与人文两门学科。首先,舞蹈艺术善于把隐喻的意义深藏于舞蹈的肢体表达之中,舞蹈动作经过艺术家的处理,注入情感和意识观念,成了具有演绎性的舞蹈语言,举手投足间“似与非似”的象征性是舞蹈批评中需要着重分析的。其次,评论者因为自身的文化背景、社會环境以及以往意识情感的不同,所构成的审美经验与审美能力是不尽相同的,因此,不同的评论者往往会对一个舞蹈作品或现象做出多样的审美反应和判断。同时,由于舞蹈身体呈现的“及时性”特征,同一位评论者在两次观看相同作品时,甚至会对同位演员的两次身体表达作出截然不同的审美反应,这也是舞蹈批评中常常会遇见的特殊现象。
2 舞蹈批评的形式与实现路径
2.1 舞蹈批评的形式
批评分为很多种形式,以文字形式出现的,如诗话、赏析、随笔等,文字记录是最方便也是保存和传播最为容易的一种。常见的文字类舞蹈批评可分为作品分析式舞蹈批评和理论研究式舞蹈批评。前者属于对作品加以分析的评论类文章,通常篇幅为1000字以上,发表于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的刊物《舞蹈》或者《舞蹈信息》上,偶尔也会出现在《中国文化报》或者《中国艺术报》等文艺演出的报纸上。后者的舞蹈批评类文章就会更为专业。篇幅也会较长,通常可达6000字以上。这类舞蹈批评会对作品进行比较深入的理论研究,会发表于北京舞蹈学院主办的《北京舞蹈学院学报》或者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主办的《舞蹈艺术》等这些刊物中。
针对不同的情况,批评也可以采取批评研讨会、报告会、艺术家与观众的见面会等形式。在专家云集的场合,对某一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解读,增强了专家与专家之间的学术理论成果的交流。在观众见面会时,将专家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缩小,加大了舞蹈艺术在群众中的普及力度,进一步放大舞蹈艺术的社会效应,在引起学术界、理论界,业内外的同仁关注的同时,也在相当的程度上促进舞蹈艺术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活中各处无不闪现着网络的身影。网上舞蹈批评成为一种新型舞蹈批评形式而问世。舞蹈批评的形式也相当多样化,如发表微博,写出某一作品的观后感,并对其作出评估和质量的判断,网友们可以在评论区互相探讨、交流;以微信公众号的形式让专业从事舞蹈的工作者或舞蹈爱好者们了解舞蹈作品的背景或编导、演员介绍,以此来达到推广、宣传某作品的目的等。从上述不难看出舞蹈批评的方式发展越来越多样化,因为面向的受众群体不仅仅是舞蹈的业内人士,更多的还有舞蹈的业余爱好者以及对舞蹈专业知识一点不了解的普通大众,所以舞评人在内容的表达上也更具吸引力和普适性,也使大众更易接受和理解。
2.2 舞蹈批评的实现路径
舞蹈批评的实现路径即舞蹈批评所选用的手法与视角问题,概括起来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其一,对作品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归纳。任何作品的存在都带有其主观意味,无论是隐晦的动作语言的暗示,还是直抒胸臆的表态,舞蹈的动作性都会使观赏者“意会”到某种内涵,这种“意会”是编导家在情感导向下获得的审美联想。优秀的编导善于传递动作意味,他们知道什么样的动作可以使观赏者产生一致的联想。舞蹈批评家应该做的就是准确的接收这些信号,将这些信号与深层意味联系起来,将动作转化成文字,交代给观赏者。观赏者们在阅读批评文章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这样在下次出现类似动作时,他们的“内模仿”心理会将会把动作与语言准确结合,大大提升了欣赏能力,也会无形中促进舞蹈艺术的发展。
其二,指出作品与社会环境、背景、意识范畴等的关系。舞蹈创作随着政治形式的变化呈现不同的态势,舞蹈作品是“活在”不同的政治文化氛围中的。在做舞蹈批评时不可避免都要谈到社会环境、背景等因素,作品的呈现往往投射出编导们的政治心理或影响。如德国现代舞蹈家玛丽·魏格曼,她的作品不同于芭蕾所带给人们飘飘欲仙的仙女或者童话故事等美好形象,大部分都滲透出某些惊恐、悲伤、痛苦等情绪,这与她的经历是分不开的。玛丽·魏格曼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这种氛围使她的作品都被附上了“黑暗”“死亡”的基调,她通常情感为主导,创作了现代舞的“紧张——放松”规律,是一种极为主观的、感性的动作原理。舞蹈界的发展随着政治文化的巨浪不断翻涌向前,我们在进行舞蹈批评分析时不仅不能忽略掉舞蹈创作的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还应该将这些予以重视,这对我们准确的进行作品分析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三,认识到舞蹈艺术发展的趋势。社会不断发展,舞蹈艺术从一开始的传统转变为现代样式的规律。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西方外来艺术不断冲击,舞蹈艺术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全方位、立体、多元化的模式。就近年来舞蹈艺术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总结,让舞蹈批评全面的分析舞蹈艺术发展的规律以及自身的创造性意义,使编导家们能够清晰地了解到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环境,激励编导家不断提升自己。若是艺术创作没有了标新立异的意识,那艺术也就失去了它的灵魂。社会的不断前进,使得人们的思维、审美、意识等方面都随之转变着,恰是由于这样的状况,就需要编导家们的思维紧跟步伐。编导家不应该默守成规,要让自己“走出去”,多去看看,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独具精神的作品,把握好作品的创新性。
3 对中国当代舞蹈批评现状的思考
中国当代舞蹈的发展时间虽然不长,但它给中国舞蹈以至于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带来的作用是巨大的。中国当代舞蹈的发展不仅保持着对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继承,更是在对外来舞蹈艺术和相关姊妹艺术的借鉴吸收中,为人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食粮。然而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我国自身文化艺术发展的客观问题,我国舞蹈艺术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由创作、表演向理论研究尤其是舞蹈批评研究转移。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引下,舞蹈批评的研究与实践是指导我国舞蹈事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国舞蹈批评领域也面临着前所谓有的挑战。
进入21世纪以来,资本市场的洪流对当代舞蹈批评的影响巨大。由于市场化的作用与娱乐消费产业的出现,舞蹈艺术创作逐渐向产业化、市场化转移,在经济浪潮和市场规律的作用下,一些舞蹈艺术工作者也逐步进入了市场的角色当中,而渐渐远离了艺术的精神国度。舞蹈批评也呈现出了一种纷杂的现象:
其一,舞蹈批评形式的多样。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舞蹈批评类的文章、视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无论是专业的舞蹈评论家或是舞蹈业余爱好者都可以在网络上自由评说,发表自己对于舞蹈作品的见解与看法。但随之带来的则是舞蹈批评内容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
其二,现在舞蹈批评的宣传作用大于舞蹈批评本身的意义。为了使舞蹈艺术满足多元市场的发展,舞评的导向在宣传方面变得尤为重要,“快餐”式的舞评正在消磨主流舞蹈批评的力量。这使得舞蹈批评的真正含义被掩盖,在利益的驱使下,这类舞蹈批评的文章只褒不贬,不能正确引导大众。
其三,舞蹈批评缺乏理性原则和客观标准的支撑。虽舞蹈批评观点是以具体的舞蹈作品评论形式出现,但不能依靠个人审美的喜好来判断作品的质量,仍需一定的理论观点和科学的方法论,来确定作品的性质和地位。
目前,舞蹈作品的大量涌现,新情况、新问题是我们即待解决的。舞蹈批评的弱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舞蹈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国当代舞蹈批评界仍需进一步完善,舞蹈批评不应缺席。中国舞蹈事业呼唤舞蹈批评能够更加专业和科学,这也是我们舞蹈人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素琴,刘建.舞蹈身体语言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吕艺生.舞蹈批评学研究(上)[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45.
[3] 吕艺生.舞蹈批评学研究(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253.
作者简介:杨坤(1969—),女,天津人,副教授,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舞蹈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舞蹈家协会理事,从事舞蹈教育理论研究、古典芭蕾教学法研究、芭蕾性格舞教学研究。
关键词:舞蹈;艺术批评
1 舞蹈批评的范畴与学科定位
1.1 艺术批评与舞蹈批评
艺术批评是对于一门艺术所呈现内容的分析、解读、判断的艺术学科。它多由个人立场出发着眼于作品当中,从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讨论引申出作品与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意识形态等范畴的关系,并最终进行一定程度的艺术与思想价值判断。
舞蹈批评既是艺术批评的一部分,也是舞蹈学研究的范畴之一。作为艺术批评的一部分,舞蹈批评具有艺术批评的基本性质,同时要求评论者从对舞蹈身体语言的审视和分析出发,分析其艺术价值,进而将舞蹈放在整个艺术系统和文化系统中分析其时代价值与思想价值;作为舞蹈学研究一部分,舞蹈批评是舞蹈学研究的目的,[1]要求评论者在相关历史与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独特而科学的视角对舞蹈现象、作品和人物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指导舞蹈再生产的进行。
正如吕艺生先生所言,“批评的目的在于为艺术作品创造更加充实的审美经验。好的批评文章启发人们的情感,增强他们对体验过的某种艺术形式。”[2]以近年来出现的舞蹈批评文章为例,这些舞蹈批评家在对舞蹈背景、编排技巧和表演这些“专业技术”层面的掌握外,对于其他姊妹艺术领域的了解也是相当透彻。如袁术的一篇舞蹈批评文章《心理芭蕾的成功尝试——评析芭蕾舞剧〈牡丹亭〉》中,他提出艺术的创新以及心理学角度的观点。“专业人员总有一种职业模式,习惯用固有的模式来衡量眼前的事物,因此不容易接受那些打破常规的东西。而非专业者,他们脑子里的清规戒律会少一些,观念容易更新,视野也就更为广阔,不会墨守成规,因此能够接纳新的创造。”[3]在对作品内容分析之外他将作品进行了精神层面的深度解析,也就是心理学意识层面。根据人物在作品中的表现形式他将杜丽娘解读为“本我”的杜丽娘、“自我”的昆曲丽娘以及“超我”的花神丽娘,将杜丽娘的分层级的心理状态拆分出来,进行心理戏剧手段的剖析。这种不仅局限于舞蹈层面的另一领域的分析,使得舞蹈批评能够科学性、客观性的给予作品更加全面的评价。
因此,舞蹈批评需要在艺术批评的标准下,寻求其特殊的存在方式与批评方法。
1.2 舞蹈批评的特殊性
艺术批评在特定的艺术门类中有不同的艺术批评反应,如音乐、书法、美术、影视等不同门类的评论文章皆有不同要求与特征。舞蹈作为以人体动态形象营造审美意象的艺术门类,其批评的介入势必要以舞蹈的身体作为出发点,这成了舞蹈批评独特的评论视角,也为舞蹈批评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舞蹈批评的特殊性集中体现在舞蹈需要用身体“说话”上,而舞蹈的身体语言往往具有“隐喻性”的特征,并横跨了自然与人文两门学科。首先,舞蹈艺术善于把隐喻的意义深藏于舞蹈的肢体表达之中,舞蹈动作经过艺术家的处理,注入情感和意识观念,成了具有演绎性的舞蹈语言,举手投足间“似与非似”的象征性是舞蹈批评中需要着重分析的。其次,评论者因为自身的文化背景、社會环境以及以往意识情感的不同,所构成的审美经验与审美能力是不尽相同的,因此,不同的评论者往往会对一个舞蹈作品或现象做出多样的审美反应和判断。同时,由于舞蹈身体呈现的“及时性”特征,同一位评论者在两次观看相同作品时,甚至会对同位演员的两次身体表达作出截然不同的审美反应,这也是舞蹈批评中常常会遇见的特殊现象。
2 舞蹈批评的形式与实现路径
2.1 舞蹈批评的形式
批评分为很多种形式,以文字形式出现的,如诗话、赏析、随笔等,文字记录是最方便也是保存和传播最为容易的一种。常见的文字类舞蹈批评可分为作品分析式舞蹈批评和理论研究式舞蹈批评。前者属于对作品加以分析的评论类文章,通常篇幅为1000字以上,发表于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的刊物《舞蹈》或者《舞蹈信息》上,偶尔也会出现在《中国文化报》或者《中国艺术报》等文艺演出的报纸上。后者的舞蹈批评类文章就会更为专业。篇幅也会较长,通常可达6000字以上。这类舞蹈批评会对作品进行比较深入的理论研究,会发表于北京舞蹈学院主办的《北京舞蹈学院学报》或者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主办的《舞蹈艺术》等这些刊物中。
针对不同的情况,批评也可以采取批评研讨会、报告会、艺术家与观众的见面会等形式。在专家云集的场合,对某一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解读,增强了专家与专家之间的学术理论成果的交流。在观众见面会时,将专家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缩小,加大了舞蹈艺术在群众中的普及力度,进一步放大舞蹈艺术的社会效应,在引起学术界、理论界,业内外的同仁关注的同时,也在相当的程度上促进舞蹈艺术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活中各处无不闪现着网络的身影。网上舞蹈批评成为一种新型舞蹈批评形式而问世。舞蹈批评的形式也相当多样化,如发表微博,写出某一作品的观后感,并对其作出评估和质量的判断,网友们可以在评论区互相探讨、交流;以微信公众号的形式让专业从事舞蹈的工作者或舞蹈爱好者们了解舞蹈作品的背景或编导、演员介绍,以此来达到推广、宣传某作品的目的等。从上述不难看出舞蹈批评的方式发展越来越多样化,因为面向的受众群体不仅仅是舞蹈的业内人士,更多的还有舞蹈的业余爱好者以及对舞蹈专业知识一点不了解的普通大众,所以舞评人在内容的表达上也更具吸引力和普适性,也使大众更易接受和理解。
2.2 舞蹈批评的实现路径
舞蹈批评的实现路径即舞蹈批评所选用的手法与视角问题,概括起来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其一,对作品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归纳。任何作品的存在都带有其主观意味,无论是隐晦的动作语言的暗示,还是直抒胸臆的表态,舞蹈的动作性都会使观赏者“意会”到某种内涵,这种“意会”是编导家在情感导向下获得的审美联想。优秀的编导善于传递动作意味,他们知道什么样的动作可以使观赏者产生一致的联想。舞蹈批评家应该做的就是准确的接收这些信号,将这些信号与深层意味联系起来,将动作转化成文字,交代给观赏者。观赏者们在阅读批评文章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这样在下次出现类似动作时,他们的“内模仿”心理会将会把动作与语言准确结合,大大提升了欣赏能力,也会无形中促进舞蹈艺术的发展。
其二,指出作品与社会环境、背景、意识范畴等的关系。舞蹈创作随着政治形式的变化呈现不同的态势,舞蹈作品是“活在”不同的政治文化氛围中的。在做舞蹈批评时不可避免都要谈到社会环境、背景等因素,作品的呈现往往投射出编导们的政治心理或影响。如德国现代舞蹈家玛丽·魏格曼,她的作品不同于芭蕾所带给人们飘飘欲仙的仙女或者童话故事等美好形象,大部分都滲透出某些惊恐、悲伤、痛苦等情绪,这与她的经历是分不开的。玛丽·魏格曼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这种氛围使她的作品都被附上了“黑暗”“死亡”的基调,她通常情感为主导,创作了现代舞的“紧张——放松”规律,是一种极为主观的、感性的动作原理。舞蹈界的发展随着政治文化的巨浪不断翻涌向前,我们在进行舞蹈批评分析时不仅不能忽略掉舞蹈创作的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还应该将这些予以重视,这对我们准确的进行作品分析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三,认识到舞蹈艺术发展的趋势。社会不断发展,舞蹈艺术从一开始的传统转变为现代样式的规律。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西方外来艺术不断冲击,舞蹈艺术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全方位、立体、多元化的模式。就近年来舞蹈艺术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总结,让舞蹈批评全面的分析舞蹈艺术发展的规律以及自身的创造性意义,使编导家们能够清晰地了解到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环境,激励编导家不断提升自己。若是艺术创作没有了标新立异的意识,那艺术也就失去了它的灵魂。社会的不断前进,使得人们的思维、审美、意识等方面都随之转变着,恰是由于这样的状况,就需要编导家们的思维紧跟步伐。编导家不应该默守成规,要让自己“走出去”,多去看看,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独具精神的作品,把握好作品的创新性。
3 对中国当代舞蹈批评现状的思考
中国当代舞蹈的发展时间虽然不长,但它给中国舞蹈以至于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带来的作用是巨大的。中国当代舞蹈的发展不仅保持着对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继承,更是在对外来舞蹈艺术和相关姊妹艺术的借鉴吸收中,为人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食粮。然而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我国自身文化艺术发展的客观问题,我国舞蹈艺术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由创作、表演向理论研究尤其是舞蹈批评研究转移。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引下,舞蹈批评的研究与实践是指导我国舞蹈事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国舞蹈批评领域也面临着前所谓有的挑战。
进入21世纪以来,资本市场的洪流对当代舞蹈批评的影响巨大。由于市场化的作用与娱乐消费产业的出现,舞蹈艺术创作逐渐向产业化、市场化转移,在经济浪潮和市场规律的作用下,一些舞蹈艺术工作者也逐步进入了市场的角色当中,而渐渐远离了艺术的精神国度。舞蹈批评也呈现出了一种纷杂的现象:
其一,舞蹈批评形式的多样。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舞蹈批评类的文章、视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无论是专业的舞蹈评论家或是舞蹈业余爱好者都可以在网络上自由评说,发表自己对于舞蹈作品的见解与看法。但随之带来的则是舞蹈批评内容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
其二,现在舞蹈批评的宣传作用大于舞蹈批评本身的意义。为了使舞蹈艺术满足多元市场的发展,舞评的导向在宣传方面变得尤为重要,“快餐”式的舞评正在消磨主流舞蹈批评的力量。这使得舞蹈批评的真正含义被掩盖,在利益的驱使下,这类舞蹈批评的文章只褒不贬,不能正确引导大众。
其三,舞蹈批评缺乏理性原则和客观标准的支撑。虽舞蹈批评观点是以具体的舞蹈作品评论形式出现,但不能依靠个人审美的喜好来判断作品的质量,仍需一定的理论观点和科学的方法论,来确定作品的性质和地位。
目前,舞蹈作品的大量涌现,新情况、新问题是我们即待解决的。舞蹈批评的弱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舞蹈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国当代舞蹈批评界仍需进一步完善,舞蹈批评不应缺席。中国舞蹈事业呼唤舞蹈批评能够更加专业和科学,这也是我们舞蹈人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素琴,刘建.舞蹈身体语言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吕艺生.舞蹈批评学研究(上)[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45.
[3] 吕艺生.舞蹈批评学研究(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253.
作者简介:杨坤(1969—),女,天津人,副教授,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舞蹈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舞蹈家协会理事,从事舞蹈教育理论研究、古典芭蕾教学法研究、芭蕾性格舞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