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闻专业实务性很强,必须坚持以实践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将课堂内的理论与现实传播的实践有机联系起来,激发学生运用理论的能力,这已经成为国内外新闻教育界的共识。本文认为,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媒体对评报的重视和评报的创新为新闻专业学生提供了一种可操作性较强的另类实习方式。
[关键词]评报 新闻专业 实习方式
“有两年以上媒体工作经验”“有媒体工作经验者优先”……在今天各式各样的传媒人才招聘条件中,“工作经验”是一个高频词。新闻业是一个实务性很强的行业,媒体自然希望学生一上岗就能上手,能派上用场。“工作经验”无法直接来自书本和课堂,毕竟,新闻的采集传播是一个过程、一个系统,其中的变量很多,理论中理想化的新闻和现实“潜网”中的新闻不可避免地存在种种差异。于是,实习成为连接理论与实务,形成“经验”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问题是,在新闻教育规模增长极为迅速的当下,实习机会的稀缺性和实习时间的短暂性是新闻专业学生绕不开的现实制约。本文认为,评报为新闻专业学生提供了一种可广泛、长期参与,可操作性较强的另类实习方式。
一、学生参与评报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国内高校新闻院系常规的实践方式主要有:第一,学生利用寒暑假进入各大新闻媒体,在记者、编辑等新闻从业者指导下开展的校外传媒实习;第二,利用校(系)报刊、学生自办报刊、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电台、校园新闻网等各种校内传媒进行的校内传媒实习;第三,以清华大学新闻学院“现代大篷车学堂”式西行远征活动为代表的各种主题实习(2000年暑假,李希光老师带着6个学生,携带着帐篷、睡袋、手提电脑、数码相机、卫星定位仪、卫星电话和1部军用电台,坐着3辆沙漠车,走向罗布泊和楼兰,他们每天发回远征手记,发表于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网站和《北京青年报》网站等)。因此,在常规实习之外如何拓展出一些补充式的新模式成为当前新闻教育必须直面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评报开始走入我们的视野。
什么是评报?评报是采编人员围绕版面的有关内容进行的业务评析,几乎所有日报社都实行了评报制度。评报是对报纸传播的一种重要反馈,目的是对新闻报道的优劣进行分析,以确定改进的目标和方式,是报社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评报本来是一种报社内部的业务学习和研究形式,但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评报出现了不少创新和改进,正是这些变动为新闻专业学生介入评报提供了可行性:1.评报人员的社会化。近年来,随着报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媒体的读者意识和报纸质量意识越来越强。由于内部评报一来无法反映出社会和市场的意向,二来因关涉利益和情面导致评好不评坏、避重就轻等现象比较突出,社会评报逐渐受到重视。但是,一般读者缺乏审视媒介的专业眼光,往往有批评无建议,有表扬无分析,其读后感式、直觉式的评报对于一线新闻人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并不大。而新闻专业学生兼具普通读者和准新闻人的双重身份,他们的评报也因此有了双重价值:既是市场的反馈,也是更具专业性的分析,这样的评报正是媒体最需要的。2.评报方式的便捷化。目前,我国有2000多种报纸已开通了网上评报,并对有见地的评报择优给予奖励。2006年3月,《南方周末》又首开短信评报先河,全国各地的读者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便可轻松参与评報。在报纸电子版普及的前提下,上网或短信评报等便捷方式使学生广泛、长期参与评报在实际操作上获得了可能。
二、评报式实习的操作方式
评报是新闻专业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其基本模式是:读报——撰写报评——媒体反馈。
1.读报:这种“读”和一般的报纸阅读不太一样:应一次多看几份报纸,或多登陆几份报纸的电子版,对比着读。从横向的角度,看不同报纸同一天或同一时期所选择题材的异同;看不同报纸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在标题、角度、内容选择和表述、版面编排等方面有何不同,跟电视报道相比优劣何在。从纵向的角度,看同一报纸在不同时期的报道风格、报道内容的变化。
2.撰写报评:结合所学的新闻、传播理论,评价新闻作品、分析媒介现象、反思报道得失。报评写作的范围很广:既可以评报道内容、版面编排,也可以评报纸定位、报道的社会影响;既可以评当日的报纸,也可以评一段时间的报纸;既可以评一家报纸,也可以对多家报纸、报纸与电视进行比较分析。
3.媒体反馈。报社收到报评,一般经筛选后会择优发表在报纸、报社内部论坛、内刊上,并根据质量给予相应的奖励。这一环节是对评报者媒介分析能力的直接评判,评报者可据此对自己的理论积累和传媒认知形成更清晰的评判。
比如,2004年11月27日,成都有两家媒体都在做同样的报道——为市民牵线搭桥免费鉴定个人收藏品。其中,《成都商报》的标题是《今天 且看徐悲鸿<马>是真是假》,《天府早报》的标题是《快走 专家帮你免费鉴古玩》。如果你仅读了其中一份报纸,如果你仅仅以普通读者的眼光来读这一内容,读完也就完了。但是,如果你把自己放在“准新闻人”的位置上,将这两份报纸对照起来读,就可能发现一些问题:两家报纸为什么都在关注同样的题材?另外,《成都商报》推出的已是第二届“周末鉴宝”,而《天府早报》“温情提示”市民“每周六下午”都会提供鉴定服务。显然,它们都打算把“鉴宝”长期地做下去。媒体意图何在?读出了问题,书本上的媒体差异、受众分析等理论就能派上用场了:很明显,成都媒体在学央视的《鉴宝》栏目。该栏目2003年年底在央视经济频道亮相,突出观众参与、全面互动,通过现场鉴定方式带给观众惊喜、诧异和刺激,节目形式活泼,从第一期起就创下了很高的收视率。据说全国现有收藏爱好者七八千万人,还不包括那些因意外获得宝物的人,看见电视做得红红火火,纸质媒体也想来打片江山。但是,央视的《鉴宝》是靠“现场感”取胜,报纸要“鉴宝”,有它先天的媒介缺陷:现场感不强、互动性弱。报纸适合“鉴宝”吗?如果要做,应采用怎样的表现方式才能吸引读者关注?又怎样让读者体验参与感呢?在分析这些问题的时候,评报者就开始真正走近媒体实务,开始拉近理论和实践的距离了。
抱着寻找问题的目的读报,带着问题、从考察大众传播效果而不是局限于个人兴趣的角度去评报,从媒体反馈中思考理论与实践的差异,以这样的特殊方式一次次介入媒体实务,学生也能获得常规实习希望获取的两个层面的新闻经验:一是采、写、编、评、播的基本技能,二是传媒思维——在兼具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重身份的复杂的传播背境中,不懂得新闻和政治、新闻和经济、新闻和文化、新闻和社会的关系,不太可能胜任今天的新闻工作。因此,本文把评报定义为一种可以长期参与、简便易行的“另类”新闻实习。当然,这种另类实习的范围完全可以合理延伸至“评电视”“评广播”等。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评报 新闻专业 实习方式
“有两年以上媒体工作经验”“有媒体工作经验者优先”……在今天各式各样的传媒人才招聘条件中,“工作经验”是一个高频词。新闻业是一个实务性很强的行业,媒体自然希望学生一上岗就能上手,能派上用场。“工作经验”无法直接来自书本和课堂,毕竟,新闻的采集传播是一个过程、一个系统,其中的变量很多,理论中理想化的新闻和现实“潜网”中的新闻不可避免地存在种种差异。于是,实习成为连接理论与实务,形成“经验”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问题是,在新闻教育规模增长极为迅速的当下,实习机会的稀缺性和实习时间的短暂性是新闻专业学生绕不开的现实制约。本文认为,评报为新闻专业学生提供了一种可广泛、长期参与,可操作性较强的另类实习方式。
一、学生参与评报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国内高校新闻院系常规的实践方式主要有:第一,学生利用寒暑假进入各大新闻媒体,在记者、编辑等新闻从业者指导下开展的校外传媒实习;第二,利用校(系)报刊、学生自办报刊、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电台、校园新闻网等各种校内传媒进行的校内传媒实习;第三,以清华大学新闻学院“现代大篷车学堂”式西行远征活动为代表的各种主题实习(2000年暑假,李希光老师带着6个学生,携带着帐篷、睡袋、手提电脑、数码相机、卫星定位仪、卫星电话和1部军用电台,坐着3辆沙漠车,走向罗布泊和楼兰,他们每天发回远征手记,发表于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网站和《北京青年报》网站等)。因此,在常规实习之外如何拓展出一些补充式的新模式成为当前新闻教育必须直面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评报开始走入我们的视野。
什么是评报?评报是采编人员围绕版面的有关内容进行的业务评析,几乎所有日报社都实行了评报制度。评报是对报纸传播的一种重要反馈,目的是对新闻报道的优劣进行分析,以确定改进的目标和方式,是报社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评报本来是一种报社内部的业务学习和研究形式,但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评报出现了不少创新和改进,正是这些变动为新闻专业学生介入评报提供了可行性:1.评报人员的社会化。近年来,随着报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媒体的读者意识和报纸质量意识越来越强。由于内部评报一来无法反映出社会和市场的意向,二来因关涉利益和情面导致评好不评坏、避重就轻等现象比较突出,社会评报逐渐受到重视。但是,一般读者缺乏审视媒介的专业眼光,往往有批评无建议,有表扬无分析,其读后感式、直觉式的评报对于一线新闻人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并不大。而新闻专业学生兼具普通读者和准新闻人的双重身份,他们的评报也因此有了双重价值:既是市场的反馈,也是更具专业性的分析,这样的评报正是媒体最需要的。2.评报方式的便捷化。目前,我国有2000多种报纸已开通了网上评报,并对有见地的评报择优给予奖励。2006年3月,《南方周末》又首开短信评报先河,全国各地的读者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便可轻松参与评報。在报纸电子版普及的前提下,上网或短信评报等便捷方式使学生广泛、长期参与评报在实际操作上获得了可能。
二、评报式实习的操作方式
评报是新闻专业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其基本模式是:读报——撰写报评——媒体反馈。
1.读报:这种“读”和一般的报纸阅读不太一样:应一次多看几份报纸,或多登陆几份报纸的电子版,对比着读。从横向的角度,看不同报纸同一天或同一时期所选择题材的异同;看不同报纸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在标题、角度、内容选择和表述、版面编排等方面有何不同,跟电视报道相比优劣何在。从纵向的角度,看同一报纸在不同时期的报道风格、报道内容的变化。
2.撰写报评:结合所学的新闻、传播理论,评价新闻作品、分析媒介现象、反思报道得失。报评写作的范围很广:既可以评报道内容、版面编排,也可以评报纸定位、报道的社会影响;既可以评当日的报纸,也可以评一段时间的报纸;既可以评一家报纸,也可以对多家报纸、报纸与电视进行比较分析。
3.媒体反馈。报社收到报评,一般经筛选后会择优发表在报纸、报社内部论坛、内刊上,并根据质量给予相应的奖励。这一环节是对评报者媒介分析能力的直接评判,评报者可据此对自己的理论积累和传媒认知形成更清晰的评判。
比如,2004年11月27日,成都有两家媒体都在做同样的报道——为市民牵线搭桥免费鉴定个人收藏品。其中,《成都商报》的标题是《今天 且看徐悲鸿<马>是真是假》,《天府早报》的标题是《快走 专家帮你免费鉴古玩》。如果你仅读了其中一份报纸,如果你仅仅以普通读者的眼光来读这一内容,读完也就完了。但是,如果你把自己放在“准新闻人”的位置上,将这两份报纸对照起来读,就可能发现一些问题:两家报纸为什么都在关注同样的题材?另外,《成都商报》推出的已是第二届“周末鉴宝”,而《天府早报》“温情提示”市民“每周六下午”都会提供鉴定服务。显然,它们都打算把“鉴宝”长期地做下去。媒体意图何在?读出了问题,书本上的媒体差异、受众分析等理论就能派上用场了:很明显,成都媒体在学央视的《鉴宝》栏目。该栏目2003年年底在央视经济频道亮相,突出观众参与、全面互动,通过现场鉴定方式带给观众惊喜、诧异和刺激,节目形式活泼,从第一期起就创下了很高的收视率。据说全国现有收藏爱好者七八千万人,还不包括那些因意外获得宝物的人,看见电视做得红红火火,纸质媒体也想来打片江山。但是,央视的《鉴宝》是靠“现场感”取胜,报纸要“鉴宝”,有它先天的媒介缺陷:现场感不强、互动性弱。报纸适合“鉴宝”吗?如果要做,应采用怎样的表现方式才能吸引读者关注?又怎样让读者体验参与感呢?在分析这些问题的时候,评报者就开始真正走近媒体实务,开始拉近理论和实践的距离了。
抱着寻找问题的目的读报,带着问题、从考察大众传播效果而不是局限于个人兴趣的角度去评报,从媒体反馈中思考理论与实践的差异,以这样的特殊方式一次次介入媒体实务,学生也能获得常规实习希望获取的两个层面的新闻经验:一是采、写、编、评、播的基本技能,二是传媒思维——在兼具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重身份的复杂的传播背境中,不懂得新闻和政治、新闻和经济、新闻和文化、新闻和社会的关系,不太可能胜任今天的新闻工作。因此,本文把评报定义为一种可以长期参与、简便易行的“另类”新闻实习。当然,这种另类实习的范围完全可以合理延伸至“评电视”“评广播”等。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