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对比中美口头邀请回应言语行为在会话结构上的异同,查看当今中美的邀请回应话轮结构与二十年前学者们的研究结果是否有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呈现多种邀请回应结构形式,即单轮、两轮、三轮结构模式并用,这个结果与前人发现的中国邀请以三分结构为主发生了变化;美国人依然只有一种典型的单轮结构。
关键词:邀请 言语行为 会话结构
★基金项目:2014年枣庄学院科研基金一般项目(2014YB48)成果之一
邀请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种交际行为,当说话人试图请求听话人参加某项活动或做某件事情,便会使用邀请言语行为来达到交际目的。从形式上邀请有书面邀请和口头邀请;在内容上,邀请又可分为真诚邀请与非真诚邀请。
一、 文献综述
邀请作为言语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被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研究,如本体研究(Gu,1990;Mao, 1992; Tseng, Miao,2000)和跨文化研究(Leyre, 2004;凌來芳,2011)。在会话结构方面,Gu(1990)首次提出汉语邀请的三分结构特点,即邀请拒绝——再次邀请拒绝——最终邀请接受这样的会话结构,Mao(1992)从文化身份角度进一步阐述了中式三分邀请的语用功能。 由于以上学者的研究都是描述性研究,没有具体数据支撑,且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进行的,因此本文试图在言语行为和礼貌理论视域下系统地对真诚的口头邀请进行中美跨文化语用对比实证研究,探讨中美邀请回应言语行为在语言会话结构上存在的异同,对比其话轮结构与前人的研究是否发生变化。
二、 理论支撑
言语行为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最初由英国哲学家John Austin1962在《论言有所为》中提出。交际的基本单位不应该是句子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而话语本身就是一种行为,Austin的学生Searle1979进一步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他按照功能将言外行为分为五类:阐述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宣告类,本文所要研究的邀请言语行为属于指令性言语行为。该理论将话语看作是“行为”,是一个交际双方通过互动而正确理解说话人交际意图的过程,该理论构成了语用学研究的基石,在此基础上,礼貌理论产生发展起来,其中,Leech(1983)的礼貌原则和Brown&Levinson(1978;1987)的礼貌理论最有影响力。Leech(1983:132)阐述了六条礼貌原则:策略准则、宽宏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和同情准则。Brown&Levinson(1978;1987)的礼貌理论重点概念是面子(Face),面子威胁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和礼貌策略。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消极面子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何兆熊,2000)。在B&L(1987)看来,邀请是一种威胁听话人消极面子的行为。
三、 研究设计
共100名受试者参加本次研究,中美各50名。中国的50名受试者为西北师范大学和兰州交通大学的本科生与研究生,专业为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和市政工程,年龄在19-30岁之间;美国的50名受试者,是生活在纽约和旧金山两市的美国人,年龄在20-30岁之间。研究工具采取访谈记录单。访谈记录单要求受试者回忆近期发生在自己或家人朋友身上的真实口头邀请言语行为,并尽可能真实地写下邀请者与被邀请者的详细对话,并说明交际双方的年龄、关系以及亲密程度、权势关系和邀请的难易程度。将访谈记录单200份发送给100名受试(中美各半),要求每位受试填写两份访谈记录单。受试者完成之后进行回收,得到中方87份访谈记录单,美方只回收到55份。最后经过研究者的阅读,有78份中文样本和50份英语样本是有效的。
四、 研究结果及讨论
(一) 汉语语境下的邀请回应话轮结构
通过对语料的分析,研究者发现在会话结构方面,汉语中的邀请回应言语行为是一个高度结构化的互动过程,单轮、两轮和三轮结构并存。一般而言,邀请者在发出邀请之前,会寒暄几句作为暖场或者探询邀请实现的可能性,研究者将其称为预邀请;随后,邀请者切入正题,正式表达他的邀请意愿,此时被邀请者可以选择直接接受或者拒绝,双方可能会就邀请的原因、时间、地点等信息进行协商问答,经过协商被邀请者做出决定并进行回复;如果被邀请者拒绝了邀请,那么邀请者要么接受拒绝,要么继续邀请,经过两轮或三轮跷跷板式的互动,邀请回应言语行为最终实现。
1.单轮结构
单轮结构是最简单直接的邀请回应言语行为,其模式是这样的:(预邀请—回应)→邀请—(协商)接受/拒绝(协商)。通过分析,研究者发现74%的语料采用了单轮结构。
2.双轮结构
在双轮结构中,有两轮邀请和回应,即:(预邀请--回应)→邀请—拒绝→坚持邀请—最终接受/拒绝(协商)。在回收的78份有效的访谈记录单中,11份(14%)使用了双轮结构。如下例:
3.三轮结构
根据Gu(1990)和Mao (1992)的研究,三轮结构是中式邀请的典型结构,然而在研究者搜集的语料中,只有9例(12%)采用了此类结构。三轮结构的模式为:(预邀请--回应)→邀请--拒绝→再次邀请--再次拒绝→坚持邀请--最终接受/拒绝(协商),见下例:
(二)英语语境下的邀请回应话轮结构
在回收的美国受试的50份有效访谈记录单中,有48份使用了单轮结构,其余两份采用双轮结构,因此,我们认为美国人的邀请回应言语行为的主要结构为单轮结构,而多轮结构不具有典型性。以下图示揭示了美国英语语境下邀请回应的单轮结构:
(预邀请)→(回应预邀请)→邀请人发出邀请 (就邀请事件进行协商)→被邀请人接受邀请/被邀请人拒绝邀请→(协商) 图一:美国英语邀请回应言语行为话轮图示
参考下例:
A: Hey, Jack, my friends and I are having a Halloween party on Wednesday. We were wondering if you would like to join us? 发出邀请
B: Um, yeah, sure. Wait, what time? 接受邀请
(三)讨论
比较语料体现出的中美邀请回应言语行为,研究者得出:美国人喜欢单轮结构而中国人则展现了多种模式,即单轮、双轮和三轮结构并存。
本次中国受试的邀请回应语语料表明,74%的中国人(78例中有58例)使用单轮结构,而采用双轮与三轮结构的例子相加才占26%(78例中有20例),研究者将这两种结构归纳为多轮结构。换言之,大部分中国受试者喜欢使用简单的单轮结构,少部分人采用复杂的多轮结构,这一结果与前人的研究(Gu,1990;Mao,1992;Tseng,1998)大相径庭。经过仔细调查每个案例的背景信息,研究者得出以下解释:
近四分之三的受试者提供的语料中采用单轮结构,这些受试者中有72%的人是亲密关系,如亲人或好友;从权势关系方面看,有91%的人属于平级关系,因此,由于亲密的关系和平等的社会地位,被邀请者没必要多次假意拒绝邀请。另外,中方受试年龄在19-30岁之间,受试群体为年轻人,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让年轻人追求高效率,语言风格简约,多数人采用单轮结构也就不足为奇。再者,受试者均为高校再读本科生和研究生,学历层次较高,在当今中西文化交融的形势下,他们受西方文化影响,开始注重个体主义,当被邀请人拒绝邀请时,邀请者会考虑对方的独立自由,有可能不愿继续强迫对方。
然而,依然有26%的人使用多轮结构,这说明传统的邀请模式仍然在影响人们的语言表达。从邀请者角度出发,重复性的邀请能表达好客真诚与礼貌,符合礼貌原则的策略准则,即尽量使他人多受益,是给对方积极面子,所以邀请者一再发出邀请;尽管西方人看来邀请行为会威胁到听话人的消极面子,但中国学者毕继万(1996)认为中国人的消极面子概念不同于Brown&Levinson1978,1987的面子概念,因为中国人不认为邀请行为伤害听话人的消极面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消极面子在中国人的面子系统中并不重要,人们在发出邀请时要较少顾忌对方消极面子。从被邀请者角度看,不断拒绝也是有必要的,首先,不立即接受邀请也是礼貌的体现,遵循了策略准则和慷慨准则;其次,拒绝邀请也是试探邀请者所发出邀请真实性的一种策略,因为并非所有的口头邀请都是真诚的,也有可能只是维护人际交往的一种言辞手段。
美国受试的语料表明,绝大多数人(96%)在邀请回应行为中使用单轮结构,剩余4%(两例)使用双轮结构,研究者对这两例记录单进一步分析发现交谈双方是情侣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单轮结构是美国邀请言语行为的基本结构,多层结构不具有典型性,这与之前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整体西方社会注重个体主义,尊重个人的独立自由,从邀请者角度来说,由于邀请对方参加某个事件需要占用被邀请者时间,妨碍他的自由,因此一旦对方拒绝,邀请者便不愿继续邀请,威胁其消极面子。
五、结语
本次调查结果发现美国人的邀请回应话轮结构依然是单轮结构,但汉语語料表明中国人的邀请回应话轮结构较二十年前有第一定的变化,模式呈现多样性,既有单轮结构也有多轮结构,其中单轮结构占了大多数。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英邀请言语行为比较的语料,但也存在受试样本单一、语料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Gu,Yueguo.Politeness phenomena in Modern Chinese. Journal of pragmatics[J].1990(14): 237-57.
[2] Mao,Luming.Invitational Discourse and Chinese Identities. Journal of Asian Pacific Communication[J].1992(3/1):79-96.
[3] Tseng,Miaofen.Invitational Conversations in Mandarin Chinese and American English with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J].1999( 34 /1):61-89.
[4] Leyre,R.The Speech Act of “Invitation” in Spanish and in French: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oliteness.Revista Espanola de Linguistica[J].2004(34 /2):421-454.
[5] 凌来芳.邀请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 [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1(5):116-120.
[6] Austin,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7] Searle,J.R. Expression and meaning[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8] Leech,Geoffrey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New York:Longman,1983..
[9] Brown P.& Levinson S.C..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1978-1987.
[10]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1] 毕继万.“礼貌”的文化特性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1996(1):51-59.
关键词:邀请 言语行为 会话结构
★基金项目:2014年枣庄学院科研基金一般项目(2014YB48)成果之一
邀请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种交际行为,当说话人试图请求听话人参加某项活动或做某件事情,便会使用邀请言语行为来达到交际目的。从形式上邀请有书面邀请和口头邀请;在内容上,邀请又可分为真诚邀请与非真诚邀请。
一、 文献综述
邀请作为言语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被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研究,如本体研究(Gu,1990;Mao, 1992; Tseng, Miao,2000)和跨文化研究(Leyre, 2004;凌來芳,2011)。在会话结构方面,Gu(1990)首次提出汉语邀请的三分结构特点,即邀请拒绝——再次邀请拒绝——最终邀请接受这样的会话结构,Mao(1992)从文化身份角度进一步阐述了中式三分邀请的语用功能。 由于以上学者的研究都是描述性研究,没有具体数据支撑,且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进行的,因此本文试图在言语行为和礼貌理论视域下系统地对真诚的口头邀请进行中美跨文化语用对比实证研究,探讨中美邀请回应言语行为在语言会话结构上存在的异同,对比其话轮结构与前人的研究是否发生变化。
二、 理论支撑
言语行为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最初由英国哲学家John Austin1962在《论言有所为》中提出。交际的基本单位不应该是句子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而话语本身就是一种行为,Austin的学生Searle1979进一步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他按照功能将言外行为分为五类:阐述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宣告类,本文所要研究的邀请言语行为属于指令性言语行为。该理论将话语看作是“行为”,是一个交际双方通过互动而正确理解说话人交际意图的过程,该理论构成了语用学研究的基石,在此基础上,礼貌理论产生发展起来,其中,Leech(1983)的礼貌原则和Brown&Levinson(1978;1987)的礼貌理论最有影响力。Leech(1983:132)阐述了六条礼貌原则:策略准则、宽宏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和同情准则。Brown&Levinson(1978;1987)的礼貌理论重点概念是面子(Face),面子威胁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和礼貌策略。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消极面子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何兆熊,2000)。在B&L(1987)看来,邀请是一种威胁听话人消极面子的行为。
三、 研究设计
共100名受试者参加本次研究,中美各50名。中国的50名受试者为西北师范大学和兰州交通大学的本科生与研究生,专业为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和市政工程,年龄在19-30岁之间;美国的50名受试者,是生活在纽约和旧金山两市的美国人,年龄在20-30岁之间。研究工具采取访谈记录单。访谈记录单要求受试者回忆近期发生在自己或家人朋友身上的真实口头邀请言语行为,并尽可能真实地写下邀请者与被邀请者的详细对话,并说明交际双方的年龄、关系以及亲密程度、权势关系和邀请的难易程度。将访谈记录单200份发送给100名受试(中美各半),要求每位受试填写两份访谈记录单。受试者完成之后进行回收,得到中方87份访谈记录单,美方只回收到55份。最后经过研究者的阅读,有78份中文样本和50份英语样本是有效的。
四、 研究结果及讨论
(一) 汉语语境下的邀请回应话轮结构
通过对语料的分析,研究者发现在会话结构方面,汉语中的邀请回应言语行为是一个高度结构化的互动过程,单轮、两轮和三轮结构并存。一般而言,邀请者在发出邀请之前,会寒暄几句作为暖场或者探询邀请实现的可能性,研究者将其称为预邀请;随后,邀请者切入正题,正式表达他的邀请意愿,此时被邀请者可以选择直接接受或者拒绝,双方可能会就邀请的原因、时间、地点等信息进行协商问答,经过协商被邀请者做出决定并进行回复;如果被邀请者拒绝了邀请,那么邀请者要么接受拒绝,要么继续邀请,经过两轮或三轮跷跷板式的互动,邀请回应言语行为最终实现。
1.单轮结构
单轮结构是最简单直接的邀请回应言语行为,其模式是这样的:(预邀请—回应)→邀请—(协商)接受/拒绝(协商)。通过分析,研究者发现74%的语料采用了单轮结构。
2.双轮结构
在双轮结构中,有两轮邀请和回应,即:(预邀请--回应)→邀请—拒绝→坚持邀请—最终接受/拒绝(协商)。在回收的78份有效的访谈记录单中,11份(14%)使用了双轮结构。如下例:
3.三轮结构
根据Gu(1990)和Mao (1992)的研究,三轮结构是中式邀请的典型结构,然而在研究者搜集的语料中,只有9例(12%)采用了此类结构。三轮结构的模式为:(预邀请--回应)→邀请--拒绝→再次邀请--再次拒绝→坚持邀请--最终接受/拒绝(协商),见下例:
(二)英语语境下的邀请回应话轮结构
在回收的美国受试的50份有效访谈记录单中,有48份使用了单轮结构,其余两份采用双轮结构,因此,我们认为美国人的邀请回应言语行为的主要结构为单轮结构,而多轮结构不具有典型性。以下图示揭示了美国英语语境下邀请回应的单轮结构:
(预邀请)→(回应预邀请)→邀请人发出邀请 (就邀请事件进行协商)→被邀请人接受邀请/被邀请人拒绝邀请→(协商) 图一:美国英语邀请回应言语行为话轮图示
参考下例:
A: Hey, Jack, my friends and I are having a Halloween party on Wednesday. We were wondering if you would like to join us? 发出邀请
B: Um, yeah, sure. Wait, what time? 接受邀请
(三)讨论
比较语料体现出的中美邀请回应言语行为,研究者得出:美国人喜欢单轮结构而中国人则展现了多种模式,即单轮、双轮和三轮结构并存。
本次中国受试的邀请回应语语料表明,74%的中国人(78例中有58例)使用单轮结构,而采用双轮与三轮结构的例子相加才占26%(78例中有20例),研究者将这两种结构归纳为多轮结构。换言之,大部分中国受试者喜欢使用简单的单轮结构,少部分人采用复杂的多轮结构,这一结果与前人的研究(Gu,1990;Mao,1992;Tseng,1998)大相径庭。经过仔细调查每个案例的背景信息,研究者得出以下解释:
近四分之三的受试者提供的语料中采用单轮结构,这些受试者中有72%的人是亲密关系,如亲人或好友;从权势关系方面看,有91%的人属于平级关系,因此,由于亲密的关系和平等的社会地位,被邀请者没必要多次假意拒绝邀请。另外,中方受试年龄在19-30岁之间,受试群体为年轻人,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让年轻人追求高效率,语言风格简约,多数人采用单轮结构也就不足为奇。再者,受试者均为高校再读本科生和研究生,学历层次较高,在当今中西文化交融的形势下,他们受西方文化影响,开始注重个体主义,当被邀请人拒绝邀请时,邀请者会考虑对方的独立自由,有可能不愿继续强迫对方。
然而,依然有26%的人使用多轮结构,这说明传统的邀请模式仍然在影响人们的语言表达。从邀请者角度出发,重复性的邀请能表达好客真诚与礼貌,符合礼貌原则的策略准则,即尽量使他人多受益,是给对方积极面子,所以邀请者一再发出邀请;尽管西方人看来邀请行为会威胁到听话人的消极面子,但中国学者毕继万(1996)认为中国人的消极面子概念不同于Brown&Levinson1978,1987的面子概念,因为中国人不认为邀请行为伤害听话人的消极面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消极面子在中国人的面子系统中并不重要,人们在发出邀请时要较少顾忌对方消极面子。从被邀请者角度看,不断拒绝也是有必要的,首先,不立即接受邀请也是礼貌的体现,遵循了策略准则和慷慨准则;其次,拒绝邀请也是试探邀请者所发出邀请真实性的一种策略,因为并非所有的口头邀请都是真诚的,也有可能只是维护人际交往的一种言辞手段。
美国受试的语料表明,绝大多数人(96%)在邀请回应行为中使用单轮结构,剩余4%(两例)使用双轮结构,研究者对这两例记录单进一步分析发现交谈双方是情侣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单轮结构是美国邀请言语行为的基本结构,多层结构不具有典型性,这与之前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整体西方社会注重个体主义,尊重个人的独立自由,从邀请者角度来说,由于邀请对方参加某个事件需要占用被邀请者时间,妨碍他的自由,因此一旦对方拒绝,邀请者便不愿继续邀请,威胁其消极面子。
五、结语
本次调查结果发现美国人的邀请回应话轮结构依然是单轮结构,但汉语語料表明中国人的邀请回应话轮结构较二十年前有第一定的变化,模式呈现多样性,既有单轮结构也有多轮结构,其中单轮结构占了大多数。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英邀请言语行为比较的语料,但也存在受试样本单一、语料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Gu,Yueguo.Politeness phenomena in Modern Chinese. Journal of pragmatics[J].1990(14): 237-57.
[2] Mao,Luming.Invitational Discourse and Chinese Identities. Journal of Asian Pacific Communication[J].1992(3/1):79-96.
[3] Tseng,Miaofen.Invitational Conversations in Mandarin Chinese and American English with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J].1999( 34 /1):61-89.
[4] Leyre,R.The Speech Act of “Invitation” in Spanish and in French: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oliteness.Revista Espanola de Linguistica[J].2004(34 /2):421-454.
[5] 凌来芳.邀请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 [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1(5):116-120.
[6] Austin,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7] Searle,J.R. Expression and meaning[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8] Leech,Geoffrey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New York:Longman,1983..
[9] Brown P.& Levinson S.C..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1978-1987.
[10]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1] 毕继万.“礼貌”的文化特性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1996(1):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