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普惠于民,2008年江苏继续推出改善民生的十件实事,内容涵盖就业、入学、医保、社保、住房、用水、出行等老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现在2008年已经过去大半,回头盘点上半年民生实事的进展情况,将有助于我们认清目前形势。科学谋划下半年乃至未来几年民生工作安排,真正做到省长罗志军向全省人民所承诺的:“使人民群众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实事一:切实帮助困难群众就业
目标要求: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由政府实行保底就业,保持零就业家庭当年动态清零。确保城镇规划区内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享受城镇失业人员同等就业扶持政策。新增城镇就业85万人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万人,辖区内登记失业的被征地农民就业率达到60%,确保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85万人,
完成情况:上半年全省新增城镇就业54.7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7.19万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3万人,保持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辖区内登记失业的被征地农民就业率达到69%,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1020.5万人,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实事二: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
目标要求: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按寄宿生10%的比例、小学生每生每年500元、初中生每生每年750元的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按在校生10%比例、每年生均1000元标准发放普通高中学生助学金,按每生每年1500元标准为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全部在校生发放助学金,按在校大学生20%的比例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实现国家助学贷款应贷尽贷,确保所有考上大学的学生不因贫失学。
完成情况:上半年向全省城乡义务教育阶段722万名学生免费提供春季学期教科书。认真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发放高校国家助学贷款3500万元,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4.1亿元额度已下达各高校和市、县教育部门。
实事三: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
目标要求:小学和初中分别提高到300元、500元,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适当提高,普通高校在上年基础上增加600元。增加对苏北、苏中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学生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全部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支持高校化解债务。
完成情况:上半年我省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普通高校生均公用经费预算已经落实。启动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校舍建设”工程。拨付省财政化解义务教育债务经费11亿元,44个县(市、区)如期完成化债任务。省属高校债务化解补助方案初步形成。
实事四:完善城乡医疗保险制度
目标要求:继续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效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和困难群众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完善大学生医保政策,确保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30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0%,农民工参加医疗、工伤保险人数分别达到370万人、380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95%以上,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00元,其中政府补助80元。同时提高困难地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助水平。
完成情况:上半年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538.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2.3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6%,均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农民工参加医疗、工伤保险人数达337.7万人和365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55.7万人、55.2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95%,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00元,均达到年度目标要求。省财政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力度,补助数额由上年的1亿元增加到1.5亿元。
实事五: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
目标要求:省财政投入2.75亿元,扶持建设300个乡镇卫生院、3000个村卫生室,完成20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设备装备和8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设施改造。鼓励城市医疗卫生人员和医学类高校毕业生到经济薄弱地区乡镇卫生院工作,省财政发放补贴。
完成情况:上半年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85亿元支持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目前已建成乡镇卫生院20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5个。20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设备装备正在采购。着手开展医学类相关人员到经济薄弱地区乡镇卫生院的公开招募工作。
实事六:提高养老保障水平
目标要求: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扎实推进做实个人账户试点,认真做好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省内跨地区转移接续工作,确保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50万人,其中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00万人。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苏南有条件的地方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各市、县全面启动建设示范性养老机构,加快建设一批老年福利院、老年公寓、老年康复院等养老服务设施,60%的县(市、区)建立一所示范性养老机构。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65%,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2400元,分散供养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1800元。
完成情况:上半年继续提高全省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月增加养老金117元。制定上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试点方案,全面落实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省内跨地区转移接续的相关政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252万人,其中农民工参保人数315.7万人,均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48个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参保农民达213.1万人。研究制定示范性养老机构评估标准和实施方案,继续实施农村五保户“关爱工程”,第一批6778万元补助资金拨付到位。建立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苏南、苏中、苏北原则上分别按不低于当地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45%和50%确定供养标准。
实事七:落实城乡居民基本生活保障
目标要求:健全“低保”标准增长机制,苏南、苏中、苏北城市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330元、270元、200元以上,农村分别达到210元、140元、110元以上。对家庭人均收入高于当地低保标准、但低于低保标准2倍范围内的生活困难人群。以及因大重病或遭遇突发灾害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家庭,由政府实施临时生活救助。
完成情况:上半年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通、泰州、淮安7市提高了低保标准,其他市已出台提标文件。全面落实困难家庭临时生活救助制度。对低保对象以外的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参照当地低保标准给予生活救助。对低保对象以内的重残人员按照低保标 准的110%-120%发放低保金。全省共援助临时困难对象24.66万人次,支出援助金额4046万元。
实事八:切实加强住房保障
目标要求:全省新增廉租住房1.2万套,新增经济适用房4万套以上,进一步稳定价格,明确政策,努力使低保家庭住得上廉租房,低收入家庭住得起经济适用房,新就业人员租得起房。
完成情况:上半年完成修订《江苏省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和《江苏省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全省新增廉租住房1018套,面积5.1万平方米。新增经济适用住房1.89万套,面积156万平方米。
实事九: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目标要求:省财政安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资金6.62亿元,完成35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完成情况:上半年安排省财政专项资金6.62亿元,完成35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工程可研报告和初步设计,部分项目开工建设。
实事十:进一步解决方便群众出行的问题
目标要求:坚持公交优先,建设以大运量公交方式为主体、覆盖城乡的公共交通系统,新增公交车辆3000辆。实施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工程,建设农村客运站130个、候车亭2000个。
完成情况:上半年开展了城市公交线网优化课题研究,南京、苏州、常州等7市与昆山等10县(市)初步构建城乡一体公交网络。全省新增公交车辆3500辆,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编制完成农村客运站建设计划,大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农村客运候车亭建设正抓紧推进。
记者点评
经济波动年破解民生难题
从以上盘点,可以欣慰地看到,尽管处在经济波动较大的年份,上半年我省大部分民生实事都按照预定的目标要求得到落实,有些已经提前完成了全年的目标任务,取得这样的成绩,殊为不易。
为什么说不容易?必须联系今年以来我省经济运行的整体情况来观察,根据省统计局公布的资料。上半年我省实现生产总值1423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6%,比上年同期回落1.4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4%,增幅同比回落3.6个百分点。企业效益增幅明显放缓,1—5月,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增幅同比回落2.0个百分点,利税、利润增幅同比分别回落25.9个、38.5个百分点。另外。物价总水平持续处于高位,上半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上涨7.2%,涨幅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改善民生的工作压力骤然增大。首先是财政可用财力有限;其次是老百姓就业、增收难度加大,自我调节的能力趋弱;此外,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压力使民生投入的效益打了一定的折扣。要在这样的形势’下确保改善民生的承诺落实到位,江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从上半年十件实事的进展看,在现实存在的困难面前,江苏省委、省政府交出了能够使人民满意的答卷,这是十分可喜的。
当然,进一步做好改善民生的工作,江苏仍有艰巨的任务,结合记者从有关部门所了解的情况,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工作是今后必须加以重视的。 一是进一步提高民生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民生投入以政府为主,上半年我省财政总收入达3645.5亿元,同比增长40.6%,从帐面上看,相当可观,但考虑到物价因素,以及民生工作的面广量大,具体到每一项民生实事,投入还是有限的。考虑到下半年乃至未来两年我省经济仍将处于转型调整期,在改善民生上,除了要“开源”,即加大投入,更要“节流”,即提高民生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今年7月召开的全省财政工作会议提出要压缩5%的公用经费,用于下半年支持民生实事,这充分体现了政府重视民生工作。努力改善民生的决心,与此同时,如何通过创新机制、强化监督等手段,使有限的民生投入资金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也应当成为各级政府和部门谋划民生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增强老百姓的自我调节能力。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能带来稳定的收入,有了收入,老百姓的基本生活才能得到保障,对经济波动也才能具备最起码的自我适应和调节能力。在目前形势下,扩大就业面临着一些现实的困难,但也存在着潜在的机遇。困难主要是成本攀高、通货膨胀、外部需求减弱等导致我省一些中小企业难以为继,特别是纺织、服装、化工、冶金等传统行业,机遇则在于发展方式转变可能带来的新的就业岗位,特别是服务行业。为此,扩大就业也必须双管齐下,首先是应给予广大的中小企业一定的扶持,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容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其次,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加大服务业投资力度,促进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断提高服务业对扩大就业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三是关注“十件实事”以外的民生新矛盾、新难题。今年以来的宏观经济波动必然影响到社会生活领域,民生工作亦面临一些新的矛盾和难题,这些矛盾和难题也许并不在“十件实事”范围以内,但并不意味着不重要、不紧迫。在不久前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办好十件实事的要求。这“十件实事”与我们所讲的改善民生“十件实事”旨趣不同,但也有相通之处,其中有部分工作内容是直接重合的,由于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十件实事是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针对基层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而提出的,反映了老百姓当前的心声,其中一些新的内容就对今后改善民生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做好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全面实施启动脱贫攻坚工程,改善农村幼儿园和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大对乡村干部、农村劳动力等人员培训力度等。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些新的内容集中在环保和与农村有关的工作领域,这提示了我们。在下一步改善民生的工作中,必须更加重视这些环节,才能与时俱进地做好改善民生的工作。
责任编辑:邹宏仪
实事一:切实帮助困难群众就业
目标要求: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由政府实行保底就业,保持零就业家庭当年动态清零。确保城镇规划区内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享受城镇失业人员同等就业扶持政策。新增城镇就业85万人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万人,辖区内登记失业的被征地农民就业率达到60%,确保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85万人,
完成情况:上半年全省新增城镇就业54.7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7.19万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3万人,保持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辖区内登记失业的被征地农民就业率达到69%,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1020.5万人,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实事二: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
目标要求: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按寄宿生10%的比例、小学生每生每年500元、初中生每生每年750元的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按在校生10%比例、每年生均1000元标准发放普通高中学生助学金,按每生每年1500元标准为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全部在校生发放助学金,按在校大学生20%的比例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实现国家助学贷款应贷尽贷,确保所有考上大学的学生不因贫失学。
完成情况:上半年向全省城乡义务教育阶段722万名学生免费提供春季学期教科书。认真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发放高校国家助学贷款3500万元,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4.1亿元额度已下达各高校和市、县教育部门。
实事三: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
目标要求:小学和初中分别提高到300元、500元,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适当提高,普通高校在上年基础上增加600元。增加对苏北、苏中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学生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全部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支持高校化解债务。
完成情况:上半年我省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普通高校生均公用经费预算已经落实。启动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校舍建设”工程。拨付省财政化解义务教育债务经费11亿元,44个县(市、区)如期完成化债任务。省属高校债务化解补助方案初步形成。
实事四:完善城乡医疗保险制度
目标要求:继续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效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和困难群众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完善大学生医保政策,确保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30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0%,农民工参加医疗、工伤保险人数分别达到370万人、380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95%以上,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00元,其中政府补助80元。同时提高困难地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助水平。
完成情况:上半年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538.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2.3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6%,均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农民工参加医疗、工伤保险人数达337.7万人和365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55.7万人、55.2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95%,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00元,均达到年度目标要求。省财政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力度,补助数额由上年的1亿元增加到1.5亿元。
实事五: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
目标要求:省财政投入2.75亿元,扶持建设300个乡镇卫生院、3000个村卫生室,完成20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设备装备和8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设施改造。鼓励城市医疗卫生人员和医学类高校毕业生到经济薄弱地区乡镇卫生院工作,省财政发放补贴。
完成情况:上半年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85亿元支持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目前已建成乡镇卫生院20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5个。20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设备装备正在采购。着手开展医学类相关人员到经济薄弱地区乡镇卫生院的公开招募工作。
实事六:提高养老保障水平
目标要求: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扎实推进做实个人账户试点,认真做好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省内跨地区转移接续工作,确保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50万人,其中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00万人。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苏南有条件的地方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各市、县全面启动建设示范性养老机构,加快建设一批老年福利院、老年公寓、老年康复院等养老服务设施,60%的县(市、区)建立一所示范性养老机构。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65%,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2400元,分散供养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1800元。
完成情况:上半年继续提高全省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月增加养老金117元。制定上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试点方案,全面落实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省内跨地区转移接续的相关政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252万人,其中农民工参保人数315.7万人,均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48个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参保农民达213.1万人。研究制定示范性养老机构评估标准和实施方案,继续实施农村五保户“关爱工程”,第一批6778万元补助资金拨付到位。建立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苏南、苏中、苏北原则上分别按不低于当地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45%和50%确定供养标准。
实事七:落实城乡居民基本生活保障
目标要求:健全“低保”标准增长机制,苏南、苏中、苏北城市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330元、270元、200元以上,农村分别达到210元、140元、110元以上。对家庭人均收入高于当地低保标准、但低于低保标准2倍范围内的生活困难人群。以及因大重病或遭遇突发灾害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家庭,由政府实施临时生活救助。
完成情况:上半年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通、泰州、淮安7市提高了低保标准,其他市已出台提标文件。全面落实困难家庭临时生活救助制度。对低保对象以外的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参照当地低保标准给予生活救助。对低保对象以内的重残人员按照低保标 准的110%-120%发放低保金。全省共援助临时困难对象24.66万人次,支出援助金额4046万元。
实事八:切实加强住房保障
目标要求:全省新增廉租住房1.2万套,新增经济适用房4万套以上,进一步稳定价格,明确政策,努力使低保家庭住得上廉租房,低收入家庭住得起经济适用房,新就业人员租得起房。
完成情况:上半年完成修订《江苏省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和《江苏省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全省新增廉租住房1018套,面积5.1万平方米。新增经济适用住房1.89万套,面积156万平方米。
实事九: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目标要求:省财政安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资金6.62亿元,完成35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完成情况:上半年安排省财政专项资金6.62亿元,完成35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工程可研报告和初步设计,部分项目开工建设。
实事十:进一步解决方便群众出行的问题
目标要求:坚持公交优先,建设以大运量公交方式为主体、覆盖城乡的公共交通系统,新增公交车辆3000辆。实施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工程,建设农村客运站130个、候车亭2000个。
完成情况:上半年开展了城市公交线网优化课题研究,南京、苏州、常州等7市与昆山等10县(市)初步构建城乡一体公交网络。全省新增公交车辆3500辆,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编制完成农村客运站建设计划,大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农村客运候车亭建设正抓紧推进。
记者点评
经济波动年破解民生难题
从以上盘点,可以欣慰地看到,尽管处在经济波动较大的年份,上半年我省大部分民生实事都按照预定的目标要求得到落实,有些已经提前完成了全年的目标任务,取得这样的成绩,殊为不易。
为什么说不容易?必须联系今年以来我省经济运行的整体情况来观察,根据省统计局公布的资料。上半年我省实现生产总值1423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6%,比上年同期回落1.4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4%,增幅同比回落3.6个百分点。企业效益增幅明显放缓,1—5月,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增幅同比回落2.0个百分点,利税、利润增幅同比分别回落25.9个、38.5个百分点。另外。物价总水平持续处于高位,上半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上涨7.2%,涨幅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改善民生的工作压力骤然增大。首先是财政可用财力有限;其次是老百姓就业、增收难度加大,自我调节的能力趋弱;此外,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压力使民生投入的效益打了一定的折扣。要在这样的形势’下确保改善民生的承诺落实到位,江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从上半年十件实事的进展看,在现实存在的困难面前,江苏省委、省政府交出了能够使人民满意的答卷,这是十分可喜的。
当然,进一步做好改善民生的工作,江苏仍有艰巨的任务,结合记者从有关部门所了解的情况,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工作是今后必须加以重视的。 一是进一步提高民生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民生投入以政府为主,上半年我省财政总收入达3645.5亿元,同比增长40.6%,从帐面上看,相当可观,但考虑到物价因素,以及民生工作的面广量大,具体到每一项民生实事,投入还是有限的。考虑到下半年乃至未来两年我省经济仍将处于转型调整期,在改善民生上,除了要“开源”,即加大投入,更要“节流”,即提高民生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今年7月召开的全省财政工作会议提出要压缩5%的公用经费,用于下半年支持民生实事,这充分体现了政府重视民生工作。努力改善民生的决心,与此同时,如何通过创新机制、强化监督等手段,使有限的民生投入资金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也应当成为各级政府和部门谋划民生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增强老百姓的自我调节能力。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能带来稳定的收入,有了收入,老百姓的基本生活才能得到保障,对经济波动也才能具备最起码的自我适应和调节能力。在目前形势下,扩大就业面临着一些现实的困难,但也存在着潜在的机遇。困难主要是成本攀高、通货膨胀、外部需求减弱等导致我省一些中小企业难以为继,特别是纺织、服装、化工、冶金等传统行业,机遇则在于发展方式转变可能带来的新的就业岗位,特别是服务行业。为此,扩大就业也必须双管齐下,首先是应给予广大的中小企业一定的扶持,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容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其次,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加大服务业投资力度,促进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断提高服务业对扩大就业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三是关注“十件实事”以外的民生新矛盾、新难题。今年以来的宏观经济波动必然影响到社会生活领域,民生工作亦面临一些新的矛盾和难题,这些矛盾和难题也许并不在“十件实事”范围以内,但并不意味着不重要、不紧迫。在不久前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办好十件实事的要求。这“十件实事”与我们所讲的改善民生“十件实事”旨趣不同,但也有相通之处,其中有部分工作内容是直接重合的,由于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十件实事是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针对基层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而提出的,反映了老百姓当前的心声,其中一些新的内容就对今后改善民生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做好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全面实施启动脱贫攻坚工程,改善农村幼儿园和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大对乡村干部、农村劳动力等人员培训力度等。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些新的内容集中在环保和与农村有关的工作领域,这提示了我们。在下一步改善民生的工作中,必须更加重视这些环节,才能与时俱进地做好改善民生的工作。
责任编辑:邹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