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公序良俗原则可区分为“法令型”与“裁判型”二大类.清末民初虽先后拟订两部“民律草案”,但并无正式民法典,“法令型公序良俗”无由成立.此时,公序良俗只能作为重要民事“条理”之一,藉由《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作为过渡津梁,为大理院“司法兼营立法”提供有利历史契机.民初大理院有关公序良俗的相关案例,可通过标的违反正义观念的契约行为、欠缺社会妥当性的买良为娼契约、剥夺人身自由的买卖婚姻行为、有悖公序的亲族先买旧惯、有违公序公益的私罚行为和预约滚利作本的暴利行为等类型加以把握.大理院在类案裁判中,构筑与形塑了公序良俗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序良俗原则可区分为“法令型”与“裁判型”二大类.清末民初虽先后拟订两部“民律草案”,但并无正式民法典,“法令型公序良俗”无由成立.此时,公序良俗只能作为重要民事“条理”之一,藉由《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作为过渡津梁,为大理院“司法兼营立法”提供有利历史契机.民初大理院有关公序良俗的相关案例,可通过标的违反正义观念的契约行为、欠缺社会妥当性的买良为娼契约、剥夺人身自由的买卖婚姻行为、有悖公序的亲族先买旧惯、有违公序公益的私罚行为和预约滚利作本的暴利行为等类型加以把握.大理院在类案裁判中,构筑与形塑了公序良俗原则具体脉络的全景图像.民初大理院公序良俗裁判受近代德、日民事立法与判例影响甚巨,其对契约正义与给付相当的强调促进了契约自由理念的本土转化,系法典不备之际以裁判形塑公序良俗原则的另类法理创造.民初大理院适时适分的相关司法作为,在法制历史及当代民法上的意义颇为重大.
其他文献
新时代中国人权事业在人权道路、人权内容、人权理论创新机制和人权治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创新发展.中国选择的人权道路始终坚持人权的普遍性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权的法治化保障.新时代人权内容的创新体现为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主张生存权与发展权是首要基本人权,突显中国人权事业与"中国梦"的本质联系.创新动力、创新原则、创新要求、创新方法和创新保障构成中国特色人权理论创新发展的内在机制.中国提出并践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着普遍的人权价值和丰富的人权内涵,为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与智慧.
审限监管是我国法院审判管理的关键一环.作为法定的程序制度,审限在提升司法效率的同时却成为司法竞争的工具,隐性超审限是法官面对审限考核压力的策略性应对方式.从内生性财政激励到行政化监控,审限的法律定位因司法工作重心的转移而变动不居,加之程序规则设置缺陋,最终引发民事审限实践的"双高"悖论.回归诉讼期间制度之本质,审限与训示期间具有同构性,然而,由于审限内置于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之中,因此其具有复合性期间效果.民事审限制度的司法化构建应当以当事人的程序参与权与法官的诉讼指挥权之间的相互制衡为核心观照,在肯认审限
在刑事治理领域,民营企业内部腐败犯罪始终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透过司法实践视角,该类犯罪具有涉案罪名集中,企业内部处理普遍、经营风险集聚、小微企业居多、行为样态趋同、涉案人员庞杂等突出特点,客观反映出当前立法、司法等存在的问题短板及治理必要.《刑法修正案(十一)》及时有效地回应了社会关切,转变立法观念,加强企业产权刑法保护,值得肯定.民营企业内部腐败犯罪治理也迎来了良好契机.为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巩固《刑法修正案(十一)》修法成果,应当树立系统观念,从构建平等友善的司法环境、完善竞争
《民法典》第392条虽未规定共同担保人享有相互追偿权,但《民法典》第700条规定保证人对债务人追偿时,债权人对债务人的权利法定移转于保证人.结合《民法典》第700条与第547条、第468条,可以得出保证人对其他担保人享有追偿权之解释结论.《民法典》第700条可以类推适用于物上担保人对保证人及其他物上担保人的追偿.共同保证构成连带债务,可以适用《民法典》第519条之连带债务追偿规则.其他共同担保情形即便不构成连带债务,亦构成类似于连带债务的连带担保关系,可以类推适用《民法典》第519条.就《民法典》第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