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7)
摘 要:本文对绿色物流的六大经济学基础理论进行了回顾,并阐明了这些理论与绿色物流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绿色物流;基础理论;联系
支撑绿色物流发展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外部成本内部化理论以及物流绩效评估理论等经济学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机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这就是说,当代人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而且必须有利于下一代环境的维护及其资源的持续利用。由于物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各种资源和能源,而资源和能源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又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在绿色物流的发展过程中,也要求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建立现代绿色物流管理制度,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传统物流过程进行改进和优化,对企业的物流行为进行约束或激励,以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不必要的危害,充分节约和利用资源,最终实现物流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理论
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观开始诞生。物流行业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这是因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自然环境的极大破坏,如果没有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后果不堪设想;反之,如果从科学发展观出发,把传统物流改造、升级为绿色物流,就能为实现经济、资源、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创造极为有力的条件。
三、生态伦理学理论
生态伦理学是一门从道德的角度研究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交叉学科。它的产生与发展是各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既包括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又包括人们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追求、对生态危机的挽救以及生态技术等学科的发展和应用。我们从生态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正迫使人们对发展问题和环境问题产生持续关注和深刻反思。因此,在传统物流向绿色物流的转变过程中,也必然要从生态伦理学中寻求促进物流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音符”以及道义上的支持。
四、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是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其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利用过程,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形态。循环经济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主旨,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实现生产清洁化和废物资源化,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够保持和谐循环,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又不破坏生态平衡。对于绿色物流的发展而言,由于物流活动是破坏自然环境的污染源之一,因而在发展绿色物流的过程中,也应充分利用循环经济的思想,节约资源、减少排放、循环利用,使物流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实现双赢。
五、外部成本内部化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将外部成本定义为:“当生产或消费对其他人产生附带的成本时,外部成本就发生了,也就是说,成本被施加于其他人身上,然而施加这种影响的人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根据外部成本的定义,对于物流业来说,其外部成本主要表现为对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对民众产生负面影响的噪声、交通事故、交通拥挤等,这些外部成本并没有被运输活动的提供者、管理者和需求者承担,即并没有被“内化”,而是由全社会帮其承担代价。这种现象不符合经济学的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的走向,随着社会的进步,实现外部成本内部化必将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为使企业在从事物流活动时必须考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部分发达国家在发展绿色物流的过程中,开始采用环境会计制度,将环境成本纳入到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中,促使企业增强环保意识,主动采取有利于环保的企业行为。理论界普遍认为,通过发展绿色物流可以有效实现物流外部成本内部化。
六、物流绩效评估理论
所谓物流绩效,是指在一定的经营期间内企业的物流经营效益情况和物流业绩水平,一般取决于物流运作过程中所创造的物流价值与所占用物流成本的对比关系。开展物流绩效评估,有利于绿色物流的顺利开展。国内外关于物流绩效评价的研究,大多围绕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两个方面来进行。在评价方法的研究方面,主要有模糊综合评价法、平衡记分卡法、加权指数法等;在评价指标的研究方面,由于影响物流绩效的因素有很多,所以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展开了探讨,例如有的人从采购、包装等方面提出绩效评价指标;有的人把业务能力、价格水平、安全水平等作为衡量绩效的主要因素;有的人从满载率、承运能力等微观层面考评物流绩效。实际上,由于不同企业的经营性质、发展历程、发展模式等各不相同,评价的指标和方法也因“企”而异,所以不可能建立适用于所有企业的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对于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的绩效评价,应该结合已有的物流绩效评价理论和经验,不断探索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绿色物流绩效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以便促进企业绿色物流获得更加健康、快速地发展。
作者简介:
李彩金(1976—),女,廣西上林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传播。
摘 要:本文对绿色物流的六大经济学基础理论进行了回顾,并阐明了这些理论与绿色物流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绿色物流;基础理论;联系
支撑绿色物流发展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外部成本内部化理论以及物流绩效评估理论等经济学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机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这就是说,当代人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而且必须有利于下一代环境的维护及其资源的持续利用。由于物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各种资源和能源,而资源和能源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又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在绿色物流的发展过程中,也要求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建立现代绿色物流管理制度,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传统物流过程进行改进和优化,对企业的物流行为进行约束或激励,以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不必要的危害,充分节约和利用资源,最终实现物流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理论
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观开始诞生。物流行业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这是因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自然环境的极大破坏,如果没有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后果不堪设想;反之,如果从科学发展观出发,把传统物流改造、升级为绿色物流,就能为实现经济、资源、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创造极为有力的条件。
三、生态伦理学理论
生态伦理学是一门从道德的角度研究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交叉学科。它的产生与发展是各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既包括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又包括人们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追求、对生态危机的挽救以及生态技术等学科的发展和应用。我们从生态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正迫使人们对发展问题和环境问题产生持续关注和深刻反思。因此,在传统物流向绿色物流的转变过程中,也必然要从生态伦理学中寻求促进物流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音符”以及道义上的支持。
四、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是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其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利用过程,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形态。循环经济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主旨,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实现生产清洁化和废物资源化,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够保持和谐循环,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又不破坏生态平衡。对于绿色物流的发展而言,由于物流活动是破坏自然环境的污染源之一,因而在发展绿色物流的过程中,也应充分利用循环经济的思想,节约资源、减少排放、循环利用,使物流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实现双赢。
五、外部成本内部化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将外部成本定义为:“当生产或消费对其他人产生附带的成本时,外部成本就发生了,也就是说,成本被施加于其他人身上,然而施加这种影响的人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根据外部成本的定义,对于物流业来说,其外部成本主要表现为对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对民众产生负面影响的噪声、交通事故、交通拥挤等,这些外部成本并没有被运输活动的提供者、管理者和需求者承担,即并没有被“内化”,而是由全社会帮其承担代价。这种现象不符合经济学的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的走向,随着社会的进步,实现外部成本内部化必将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为使企业在从事物流活动时必须考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部分发达国家在发展绿色物流的过程中,开始采用环境会计制度,将环境成本纳入到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中,促使企业增强环保意识,主动采取有利于环保的企业行为。理论界普遍认为,通过发展绿色物流可以有效实现物流外部成本内部化。
六、物流绩效评估理论
所谓物流绩效,是指在一定的经营期间内企业的物流经营效益情况和物流业绩水平,一般取决于物流运作过程中所创造的物流价值与所占用物流成本的对比关系。开展物流绩效评估,有利于绿色物流的顺利开展。国内外关于物流绩效评价的研究,大多围绕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两个方面来进行。在评价方法的研究方面,主要有模糊综合评价法、平衡记分卡法、加权指数法等;在评价指标的研究方面,由于影响物流绩效的因素有很多,所以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展开了探讨,例如有的人从采购、包装等方面提出绩效评价指标;有的人把业务能力、价格水平、安全水平等作为衡量绩效的主要因素;有的人从满载率、承运能力等微观层面考评物流绩效。实际上,由于不同企业的经营性质、发展历程、发展模式等各不相同,评价的指标和方法也因“企”而异,所以不可能建立适用于所有企业的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对于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的绩效评价,应该结合已有的物流绩效评价理论和经验,不断探索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绿色物流绩效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以便促进企业绿色物流获得更加健康、快速地发展。
作者简介:
李彩金(1976—),女,廣西上林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