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农村人口结构选择及就业选择进行分析,旨在推动农村人口结构的平衡,促进农村经济水平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就业选择
引言:近年来,在社会发展进程不断推进下,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收入,由此引发农村人口老龄化以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农村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的问题日益尖锐,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解决农村人口结构和就业选择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中至关重要的问题,这对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和我国未来经济的长远发展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一、我国农村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
在我国社会主义刚起步的时期,我国的农村与城市相比,农村人口在数量上是占据优势的。当时我国的人口大多是农村人口,由于体制原因农民时代扎根农村,人口的流动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人口结构没有什么变化。土地改革也是导致人口停滞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变化。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效益不高,生产力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就会很大程度上促进人口的流动。改革开放后为了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再加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实施,农民的生小孩那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际上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需要得到解决,因此着使其的农村人口结构也正发生着变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中心开始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使得城市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村依旧停留在農业生产模式上,这就拉大了城乡间的收入差距,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农村任楼向外流动的数量不断增加,甚至出现很多农民开始弃农从商的现象。1992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私营经济开始发展,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大,使得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我国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20世纪后,农村人口结构完全的发生了变化,农村中出现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的情况,农村土地大量荒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外流,并且在打拼之后会选择在大城市扎根,农村剩下的人口中老人和小孩占据很大的比重,因此就会造成农村人口结构的严重失衡。
二、农村人口的就业选择
(一)农村人口的就业方向分布
从现阶段农村人口就业的分布情况来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是主要的就业类型。在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分布中,存在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衡的现象,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女性数量占据多数,且农业生产中的“女性化”特征越来越显著。随着农业生产效益的降低,工业和服务业的从事人数逐年上升,第一行业的就业比重逐年下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产业结构转型。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会随着受教育年限的不断提高而增加,受就业年限对农村人口就业方向发展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二)农村人口的就业职业分布
在家庭经营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女性从事家庭经营农业劳动者占据较大的比重,除了教师与医生等职业外,男性所占其他职业的比例较大。从人口的年龄和职业的关系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从事家庭经营农业的比例逐渐增加,而从事工业、受雇佣、教师医生等职业的比重逐年减少,乡村及国家干部职业的就业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因此乡村及国家干部职业中以中老年为主。从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的关系来分析,家庭经营农业的比重逐年递减。从事个体经营、教师医生和国家干部的就业比重会随着受教育年限的提升而增加。因此,受教育年限会对农村就业职业的分布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但随着农业技术和资金的扶持,我国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过农业的向前发展,在这种环境的带动下,家庭经营农业的比重还是会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数量。
(三)农村人口工作时间分布
在农村家庭人口的时间分布上来看,除了在家庭农业劳动中对占据大量的时间,此外还有部分时间是在村外或乡镇从事事务、工商等劳动。从农村人口的劳动时间分布分析,除了农业经营的时间除外,外出打工的时间也占据较大的比重,虽然家庭农业经营是家庭主要的就业方式,但外出打工也是实现充分就业的有效途径。从性别差异来看,男性外出打工就业的数量要远远高于女性,女性居家的时间高于男性,女性还是农村生活的重要主体。
随着农村人口的大量迁移,以及家庭非农经营时间的增加,农村的隐性失业率也在不断下降,同时家庭农业经营的比重逐年减少,家庭非农就业和外出就业的人口数量逐年增加,并成为提高农村人口就业率的重要途径。受到人口的年龄的限制,年龄越小的青壮年从事家庭农业经营的比重就越小。在外出就业收入与支出的结构来分析,中年外出打工人员的就业工资最高,青壮年和老年的外出打工人员相比较中年较低。从外出就业与受教育年限来看,收入与受教育年限呈正比例关系。从在家居住时间与受教育程度的关系来看,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最佳居住时间越短,受教育程度越低的在家居住时间越多。总而言之,受教育程度低、年龄越大的人员在农村滞留在农村和农业生产的概率越大。
三、启示与建议
(一)重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制定完善的基业目标
制定完善的农村劳动力,实现传统的过剩自然就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业的转变。深入理解充分就业的含义,将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结合,不仅在数量上要保障农村劳动力获得工作岗位,而且要重视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就业人员与工作按岗位的专业累呗、技术等级和职业意愿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匹配,促进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物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的良好发展。
(二)加强宏观调控
由于我国人口和劳动力的快速增长严重影响着第一产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领域的转移,并影响了就业结构的调整。国家应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建立完善的就业指标,制定明确的转移计划。进一步改变以第一产业劳动力为核心的产业结构,在人口增长缓慢和资源供给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促进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的下降目标。
(三)提高人口素质,培养智力投资意识
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扫除文盲的教育,不但提高扫盲的标准,避免过于形式化的扫盲行为,国家加大对扫盲经费的扶持力度。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和内容,使其更加符合农民的实际发展需求,使农民能获得智力投资的经济效益。在农村地区,应因地制宜的发展职业教育,并加强职业培训,不断丰富农民的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口因素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农村人口结构的不断变更,使得农村农业发展与经济发展进程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结构中青壮年数量的不断减少,对农村的人口结构和就业选择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我国应该对农村人口结构变化的规律和特征进行有效的分析,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提升农村就业结构的合理化,提高农村教育的水平,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从而推动农村农业的稳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水平的向前发展,为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志宝,孙铁山,李国平.近20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及其演化[J].人口研究.2013(01).
[2]彭小辉,史清华,晋洪涛.基于人口老龄化视角的城乡户籍一体化研究——以上海为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
[3]王爱华.新时期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困境与出路——基于城镇化视角的再审视[J].经济问题探索.2012(12).
关键词: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就业选择
引言:近年来,在社会发展进程不断推进下,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收入,由此引发农村人口老龄化以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农村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的问题日益尖锐,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解决农村人口结构和就业选择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中至关重要的问题,这对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和我国未来经济的长远发展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一、我国农村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
在我国社会主义刚起步的时期,我国的农村与城市相比,农村人口在数量上是占据优势的。当时我国的人口大多是农村人口,由于体制原因农民时代扎根农村,人口的流动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人口结构没有什么变化。土地改革也是导致人口停滞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变化。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效益不高,生产力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就会很大程度上促进人口的流动。改革开放后为了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再加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实施,农民的生小孩那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际上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需要得到解决,因此着使其的农村人口结构也正发生着变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中心开始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使得城市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村依旧停留在農业生产模式上,这就拉大了城乡间的收入差距,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农村任楼向外流动的数量不断增加,甚至出现很多农民开始弃农从商的现象。1992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私营经济开始发展,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大,使得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我国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20世纪后,农村人口结构完全的发生了变化,农村中出现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的情况,农村土地大量荒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外流,并且在打拼之后会选择在大城市扎根,农村剩下的人口中老人和小孩占据很大的比重,因此就会造成农村人口结构的严重失衡。
二、农村人口的就业选择
(一)农村人口的就业方向分布
从现阶段农村人口就业的分布情况来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是主要的就业类型。在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分布中,存在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衡的现象,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女性数量占据多数,且农业生产中的“女性化”特征越来越显著。随着农业生产效益的降低,工业和服务业的从事人数逐年上升,第一行业的就业比重逐年下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产业结构转型。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会随着受教育年限的不断提高而增加,受就业年限对农村人口就业方向发展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二)农村人口的就业职业分布
在家庭经营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女性从事家庭经营农业劳动者占据较大的比重,除了教师与医生等职业外,男性所占其他职业的比例较大。从人口的年龄和职业的关系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从事家庭经营农业的比例逐渐增加,而从事工业、受雇佣、教师医生等职业的比重逐年减少,乡村及国家干部职业的就业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因此乡村及国家干部职业中以中老年为主。从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的关系来分析,家庭经营农业的比重逐年递减。从事个体经营、教师医生和国家干部的就业比重会随着受教育年限的提升而增加。因此,受教育年限会对农村就业职业的分布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但随着农业技术和资金的扶持,我国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过农业的向前发展,在这种环境的带动下,家庭经营农业的比重还是会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数量。
(三)农村人口工作时间分布
在农村家庭人口的时间分布上来看,除了在家庭农业劳动中对占据大量的时间,此外还有部分时间是在村外或乡镇从事事务、工商等劳动。从农村人口的劳动时间分布分析,除了农业经营的时间除外,外出打工的时间也占据较大的比重,虽然家庭农业经营是家庭主要的就业方式,但外出打工也是实现充分就业的有效途径。从性别差异来看,男性外出打工就业的数量要远远高于女性,女性居家的时间高于男性,女性还是农村生活的重要主体。
随着农村人口的大量迁移,以及家庭非农经营时间的增加,农村的隐性失业率也在不断下降,同时家庭农业经营的比重逐年减少,家庭非农就业和外出就业的人口数量逐年增加,并成为提高农村人口就业率的重要途径。受到人口的年龄的限制,年龄越小的青壮年从事家庭农业经营的比重就越小。在外出就业收入与支出的结构来分析,中年外出打工人员的就业工资最高,青壮年和老年的外出打工人员相比较中年较低。从外出就业与受教育年限来看,收入与受教育年限呈正比例关系。从在家居住时间与受教育程度的关系来看,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最佳居住时间越短,受教育程度越低的在家居住时间越多。总而言之,受教育程度低、年龄越大的人员在农村滞留在农村和农业生产的概率越大。
三、启示与建议
(一)重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制定完善的基业目标
制定完善的农村劳动力,实现传统的过剩自然就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业的转变。深入理解充分就业的含义,将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结合,不仅在数量上要保障农村劳动力获得工作岗位,而且要重视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就业人员与工作按岗位的专业累呗、技术等级和职业意愿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匹配,促进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物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的良好发展。
(二)加强宏观调控
由于我国人口和劳动力的快速增长严重影响着第一产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领域的转移,并影响了就业结构的调整。国家应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建立完善的就业指标,制定明确的转移计划。进一步改变以第一产业劳动力为核心的产业结构,在人口增长缓慢和资源供给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促进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的下降目标。
(三)提高人口素质,培养智力投资意识
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扫除文盲的教育,不但提高扫盲的标准,避免过于形式化的扫盲行为,国家加大对扫盲经费的扶持力度。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和内容,使其更加符合农民的实际发展需求,使农民能获得智力投资的经济效益。在农村地区,应因地制宜的发展职业教育,并加强职业培训,不断丰富农民的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口因素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农村人口结构的不断变更,使得农村农业发展与经济发展进程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结构中青壮年数量的不断减少,对农村的人口结构和就业选择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我国应该对农村人口结构变化的规律和特征进行有效的分析,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提升农村就业结构的合理化,提高农村教育的水平,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从而推动农村农业的稳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水平的向前发展,为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志宝,孙铁山,李国平.近20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及其演化[J].人口研究.2013(01).
[2]彭小辉,史清华,晋洪涛.基于人口老龄化视角的城乡户籍一体化研究——以上海为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
[3]王爱华.新时期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困境与出路——基于城镇化视角的再审视[J].经济问题探索.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