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影的非主观化特点在瑞士艺术家阿列克斯·哈尼曼作品中非常明显:无摄影师在场,动物“匿名”,相机触发式瞬间抓拍,图像随机,与人类观察视角和摄影师意识完全无关。同时,这些作品让我们直面野生动物保护问题。
哈尼曼生于1955年,绘画专业毕业后成为自由艺术家并在苏黎世艺术大学授课,是圣加仑博物馆创始人之一。他常年致力于研究人和动物的关系,并出版了艺术画册《被困》和《缺少了什么》(Edition Patrick Frey出版)。这些照片原本是用于科研调查而拍摄,被加入艺术语境后,展示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种野生动物。其中我们能看到激烈厮杀后夜色中的盛宴、拍照时像被枪击爆头般丢魂儿一样的蠢萌日常,以及“智者”在镜头前的探索。
虽然拍摄也是一种“入侵”,但它却成为动物通过自己的外貌和姿势与“拍摄者”进行某种对话的图像记录。动物具有不为人类了解的情感和意识在此得到验证,似乎在问 “Who I am? And who youare?”“我们有危险吗?如何逃脱?”
哈尼曼的这些照片中,色彩多为灰绿色,常见曝光过度,构图完全依赖运气和偶然性,从传统美学角度看可能“惨不忍睹”,令人迷惑,但也不乏富诗意之作,极度鲜活而富有生气,展示了真切的情感和惊人的美丽。
因新冠肺炎疫情,人类也“被困”,而照片中的主角依然是“野味帝国”商业链条中的盘中餐。人是地球上最智慧和强大的生命体,真的拥有绝对的支配权吗?有组织的杀戮仍在继续,有些可能出于无知和无心之过,更多则单纯为了奢靡和欲望,令人发指且疯狂。日本血色的海豚湾,大象和犀牛被切掉一半的脸颊。杀穿山甲时,为尝鲜和猎奇,人们会用碗白米饭接着流下来的血;如它碰巧怀崽则被大棍活活敲死、开膛破肚;而还温热的小穿山甲,则被人拿来泡酒。报道显示,中国曾查获走私的穿山甲鳞片共计23.21吨(按每只身上约有0.4~0.6千克的鳞片计),意味着近5万只穿山甲被害。1960年代至2004年,中国境内的穿山甲数量减少了89%到94%!
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或听到,在动物园病死的熊和熊崽的爪子出现在餐馆桌上并成为炫耀的资本;美洲豹牙在中国被用作虎牙的替代品,制成权势的象征或辟邪项链;因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和永久冻土带中病毒的复活;南极和太平洋海域常被发现被捕杀的鲸鱼;在过去50年间,海洋失去了40%能提供氧气的浮游生物;價值2万美金、全球限量十双的AJ鞋,每一双都会导致包括蟒蛇、鳄鱼、鸵鸟、大象等9条生命从这个世界消失;裘皮大衣的制作过程也是残忍而血腥。
是否有一天,对人类后代而言,野生动物只存在于纪实影像之中?或者间或有个别的活体在动物园里郁郁寡欢?是否有一天,我们只能通过博物馆里的标本或商场里的毛绒玩具才能让孩子学习关于野生动物的知识?
对话阿列克斯·哈尼曼
您是画家并一直创作雕塑,什么时候开始摄影?您认为摄影能帮助了解世界,那么摄影如何帮助您理解世界?
阿列克斯·哈尼曼:艺术生涯的前十年我一直只绘画,后来兴趣逐渐从绘画转向摄影,创作和收集摄影作品也逐渐占据了我工作的中心位置。我从胶片时代开始摄影,在数码摄影刚出现时投入时间更多了。我创作的基础是在过去30年间收集的摄影档案,有他人拍摄的照片,也有自己拍摄的照片。
我试着在这些档案中找到创作题材,或在进行某个主题创作时回顾这些档案。从我放弃将绘画作为唯一创作媒介起,我的作品就不再限于某个媒介种类了,不同的主题会借助特定的媒体来展现。
摄影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借助于此,我可以将物品、事件、人、动物和风景等保存下来。时间被停滞,现实被暂时冻结,让我可以对被保存的画面不断地回顾和思考。
您拍摄了非常多的风景照,为什么?既然您认为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为什么如此热衷于拍摄黑白照片?
阿列克斯·哈尼曼:自然风景、城市风景或类似的画面构成了我作品的基础。我的风景作品可归为两类:一些在固定场景中拍摄静止的画面,另一些是在乘车过程中拍摄。形式和内容对我来说是好照片的基本点,二者缺一不可。
拍摄黑白照片,是因为我经常尝试将画面极简化,忽略不必要的信息。颜色通常会分散注意力,而黑白照片可以消减干扰,让表达更充分,利于使注意力专注到最重要的东西上。 您是从什么时候起对这些“动物照片”感兴趣的?怎么得到这些画面?如何将画面置于艺术语境?
阿列克斯·哈尼曼:多年前,我用自己的第一个小型手持摄像机进行夜间拍摄,开始了此项目。比如,我曾为一个项目在巴黎日夜拍摄狗的录像。
后来,网上出现了伊拉克战争的夜视画面,我看到了在伊美军轰炸目标的红外线照片。同时,网上会有来自科学家和狩猎人的夜视动物照片。我在农村长大,多年来也一直研究人和动物的关系,所以我就创作了关于野生动物的项目。我的夜视照片收藏增长迅速,而与瑞士多方面关心和研究野生动物的人们交往,促成了画册的出版,也让我的收藏更有动力。
在《被困》系列中的自动成像,尽管无意识但也属某类的“自拍像”。您如何理解这种美学?在科学家和猎人看起来,这些画面似乎是设计好的,没什么差异,可能还有点枯燥。
阿列克斯·哈尼曼:动物与人的关系一直是我的创作兴趣,也一直在我作品中有所反映。多年来,我用绘画和装置的方式致力于创作动物题材作品。我曾为了研究到底鸟类对颜色如何反应或在不同颜色空间里有何行为,制作过一个包含100只金丝雀的彩色装置作品。
收藏过程中我会提出问题:人是如何看待动物的?是如何和动物打交道的?动物对人类来说有何意义,比如说如果马在人类生活中消失对人类发展有何影响?
马塞尔·杜尚(MarcelDuchamp1887~1968,法国艺术家,20世纪实验艺术先锋,达达主义及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在20世纪前半叶曾研究过环境与背景对艺术品展示效果的意义,从那时起,就总有探究作品和生存环境关系的艺术作品出现。由此可推,那些以学术研究为背景而拍摄的照片,通过对某些艺术上下文的转化可自动成为艺术作品。转化过程中,观察方式和视觉角度也在时刻发生变化。
一幅照片会有不同效果,是因为换了种方式被解读及被演绎。比如,科学家们对照片上的动物如何出现,以及它们的身体状况和行为举止感兴趣。他们会看重在野外检查和监控方面富有意义的“静止”价值,对于美学范畴中的组合、剪裁、光影关系或构图等完全没兴趣或完全忽略。所以照片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拍摄,总是有多种价值的。一张照片展示并说出了在特定背景下的含义,但还是会有一部分的含义隐藏其中,等待被发掘。
如果人们研究照片,还会注意到美学法则和特点。单幅照片的传统要素是组合、光线、对比、颜色、画面剪裁等,但是与其他照片进行群组展示就要加入对串联、重复等因素的考量。要关注:如果一张照片被单独展示,或与多张照片在群组中同时被展示,表达的东西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效果。
除了客观性特点,您怎么看这些照片和家养宠物照片、动物园里和野外动物照片的区别?
阿列克斯·哈尼曼:一个根本区别是:成像方法。动物照片是通过技术上的手段并基于拍摄情形有所选择而拍摄的,所以它们在生存环境中极为自然,即在完全不被打扰的状态下(无人类干预)被拍摄。动物们尽管在很远距离外仍然会通过闻到、听到甚至看到带相机的人类(因而行为会有所不同),但科学家发明了带着运动触发装置的小型手持相机,可以在深夜进行拍摄。
夜视照片中,有灵动双眼的豹子(图07),它和博物馆里的狮子标本(图08)对比反差很大。偶发性即不可掌控的画面提高了观看兴趣,对观众而言意味着什么?
阿列克斯·哈尼曼:《被困》一书中展示的照片,是野生动物摄影师永远无法拍摄到的动物画面。很多照片会让人们觉得是动物自己按下的快门,会想到自拍像。一方面,这些照片具有极为突出的自身特点,另一方面,它们并无个性且被程式化了。
如何理解“被困”这个词?
阿列克斯·哈尼曼:在德语里,“被困”有被捕捉、被围困、被抓到的意思。用这个词做题目,确切并清楚地表明了动物并不太愿意被相机拍摄下来。它们虽然不是真的被人类用暴力和捕猎工具捕捉,但也是某种意义上被“抓”了,人还是作为特定主体隐藏其后。
不过在我看来,人和动物的关系并非总是控制和征服的关系。
以自然为背景,通过房间里装饰的兽骨及模特身上的皮草可以观察到或注意到奢华的生活方式,您认为人类确实凌驾于其他动物之上吗?真的可以一直为所欲为吗?(图11)
阿列克斯·哈尼曼:照片的主题是人和动物的关系,通过不起眼的橱窗被表现出来。第一眼,观众可能认为照片在展示景观和服装。接下来,观众会发现照片讲述了人和动物的关系。比如说,特定的动物给人提供了快捷和舒适的旅行可能性;或者,尽管人类有着征服者的傲慢,一意孤行,人类与动物却一直有很紧密的关系。
照片显示,很多动物在通过动作和表情与拍摄机器(也许是人类)进行交流或“对话”类互动,比如猴子有略带疑惑甚至鄙夷的神情,豹子水汪汪的大眼睛也许在质疑或哀求。动物们可能在说:“地球难道只是你们的?”“人类不是同样被监视、被侵入和被威胁?”“因为杀戮,很快我们就属于濒危物种,也许进入灭亡倒计时?”您认为,动物会感觉和思考吗,有情感和意识吗?
阿列克斯·哈尼曼:科学证明动物也有未知的独特意识并能表达感情。它们会轻蔑及恶意地观看,会有怀疑的目光,能够惊诧恐惧。照片让人觉得“拍摄者”也充满温情。相机并非只是由人们设置的自动仪器,在画面中有非常重要的内容可被表达。在这个系列中,动物们是照片真正的掌控者,很多照片看起来是动物有意识地在镜头前进行“表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