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在计划分娩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选择非急诊入院,妊娠38周以上,头位,无明显头盆不称孕妇316例,应用米非司酮促宫颈成熟,总剂量200mg,每次剂量50mg,每12小时1次,连用2日,第3天早晨做Bishop评分后,静滴低浓度缩宫素(不超过20mU/分)直到出现规律宫缩。观察促宫颈成熟的效果,用药后有效引产率,产程、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促宫颈成熟的效果达100%。用缩宫素后,有效引产率达93%,产后出血率11%,与对照组10.8%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新生儿窒息率4.1%,与对照组3.9%比较,也无显著差异。服用米非司酮后,不良反应轻微,4.4%孕妇有轻微恶心,2.5%孕妇自觉头晕。均不需特殊处理,自行缓解。结论:在计划分娩中应使用米非司酮促宫颈成熟效果肯定。具有对母婴安全,给药方面、安全、有效、价格便宜等优点。
关键词 米非司酮 缩宫素 计划分娩促宫颈成熟
米非司酮应用于促宫颈成熟方面,在计划分娩中起到重要作用,已越来越为广大学者关注,开展本课题研究,旨在从临床角度观察研究在计划分娩中应用米非司酮对促宫颈成熟的有效率及产程,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方面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选择非急诊入院,妊娠38周以上,头位,无明显头盆不称,计划经阴道试产孕妇316例,年龄20~36岁,<25岁36%,26~30岁42%,31~35岁8%,>36岁4%。初孕妇88.6%,经孕妇11.4%,银高危妊娠因素如过期妊娠,妊高征,胎膜早破,轻度骨盘狭窄62.4%,同时随机选择同年妊娠38周以上,自然产程的孕妇304例为对照组。
药物:①米非司酮:25mg/片,给药途径:口服;②缩宫素:10U/支给药途径:低浓度静滴。
给药方法:米非司酮50mg/次,温开水服用,每12小时1次,连用2天,服用前后两小时禁食。第3天早晨,做Bishop评分后,用缩宫素2.5U加入5%葡萄糖500ml内(配出0.5%浓度),以8滴/分钟即2.5mU/分(30滴/分)。对于不敏感者,酌情增加缩宫素剂量,但用药浓度不超过20mu/分。
效果判断标准:①宫颈成熟度:通过阴道检查,采用Bishop评分方法判定,比较应用米非司酮前与用药第3天即静滴缩宫素前的宫颈成熟度。②引产有效的判定:出现规律宫缩,间隔2~3次/10分,宫缩持续30秒以上,伴宫口的扩张及先露部的下降。③引产失败的判定:静滴缩宫素浓度达到20mU/分仍无产程发动视为失败。④产后出血:以称重法测量,产后24小时出血量>500ml为产后出血。⑤新生儿窒息:以阿氏评分法对新生儿产后1分钟评分,≤7分为窒息,≤4分为重度窒息。
统计学处理:X2检测。
结 果
促宫颈成熟的效果:316例产妇应用米非司酮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宫颈成熟度的提高。有效率达100%,平均Bishop评分增加4.3分。见表1。
用药后有效引产率达93%,其中有27例用米非司酮期间自然产程发动,引产成功的产妇平均产程为9小时12分,对照组为12小时26分,P<0.05有显著差异。引产成功的294例产妇中阴道助产(胎吸、产钳助产),剖宫产率分别为2.35%、24%,而对照组4%、35.8%,见表2。
产后出血率:计划分娩成功的294例中产后出血33例(11.2%),对照组32例(10.5%)。见表3。
新生儿窒息率:计划分娩成功的294例产妇中发生新生儿窒息12例,新生儿窒息率4%,其中轻度窒息10例,重度窒息2例,均复苏成功,未发生新生儿死亡。对照组304例中发生新生儿窒息13例,新生儿窒息率4.3%,其中轻度窒息9例,重度窒息4例,复苏未成功新生儿死亡1例。见表4。
药物的不良反应:服用米非司酮后不良反应轻微,316例服用米非司酮产妇中,出现轻微恶心14例(4.4%),自觉头晕8例(2.5%),均不需特殊处理,自行缓解。
讨 论
计划分娩是指分娩发动受人为控制,分娩过程在监护下进行。比较集中观察、管理产妇。减少分娩过程中发生意外,缩短产程及减少合并症,使之在预定时间内分娩。尤其适用于成熟胎儿及早脱离不适合生长发育的宫内环境。如过期妊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以及妊娠合并心、肝、 表1 应用米非司酮前后宫颈成熟度提高情况[例(%)]
结 果
12例患者中痊愈2例,显效6例,转上级医院2例,有效率为100%,住院天数7~30天。
讨 论
重症肌无力是由乙酰胆碱能受体介导的,细胞免疫依赖及补体参与的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疾病。主要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临床特征为全身骨骼肌易疲劳呈波动性肌无力,具有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和晨清暮重等特点。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见于20~40岁,中年以上男性居多,10%~15%。重症肌无力患者伴有肌肉瘤,而30%~50%胸腺肿瘤患者伴重症肌无力[1]。本组病例显示,男女之比为1.3:1,平均患者年龄40岁,伴胸腺肿瘤患者占15%,与报道相符。
重症肌无力的治疗是难治愈疾病,因为重症肌无力治疗是基于改善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免疫反应,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主要手段,特别是应用于重症肌无力危象大剂量冲击疗法,同时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注射,当出现呼吸肌麻痹立即气管切开,人工辅助呼吸,同时加强护理,防止肺内感染等并发症是成功救治的关键。有报道免疫吸附疗法可以选择祛除一些大分子,其有效率达70%~90%[2]。胸腺肿瘤患者合并有重症肌无力,对重症肌无力患者常规进行CT扫描,鉴别诊断,选择最佳治疗方案,以减少重症肌无力危象的发生,及减少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张勇,李柱一.树突状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重症肌无力患者胸腺中的变化[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2005,12(2):70-71.
2 唐宇平,蔡定芳.重症肌无力单纯延髓肌型2利误诊报告与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22(2):175-176.
关键词 米非司酮 缩宫素 计划分娩促宫颈成熟
米非司酮应用于促宫颈成熟方面,在计划分娩中起到重要作用,已越来越为广大学者关注,开展本课题研究,旨在从临床角度观察研究在计划分娩中应用米非司酮对促宫颈成熟的有效率及产程,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方面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选择非急诊入院,妊娠38周以上,头位,无明显头盆不称,计划经阴道试产孕妇316例,年龄20~36岁,<25岁36%,26~30岁42%,31~35岁8%,>36岁4%。初孕妇88.6%,经孕妇11.4%,银高危妊娠因素如过期妊娠,妊高征,胎膜早破,轻度骨盘狭窄62.4%,同时随机选择同年妊娠38周以上,自然产程的孕妇304例为对照组。
药物:①米非司酮:25mg/片,给药途径:口服;②缩宫素:10U/支给药途径:低浓度静滴。
给药方法:米非司酮50mg/次,温开水服用,每12小时1次,连用2天,服用前后两小时禁食。第3天早晨,做Bishop评分后,用缩宫素2.5U加入5%葡萄糖500ml内(配出0.5%浓度),以8滴/分钟即2.5mU/分(30滴/分)。对于不敏感者,酌情增加缩宫素剂量,但用药浓度不超过20mu/分。
效果判断标准:①宫颈成熟度:通过阴道检查,采用Bishop评分方法判定,比较应用米非司酮前与用药第3天即静滴缩宫素前的宫颈成熟度。②引产有效的判定:出现规律宫缩,间隔2~3次/10分,宫缩持续30秒以上,伴宫口的扩张及先露部的下降。③引产失败的判定:静滴缩宫素浓度达到20mU/分仍无产程发动视为失败。④产后出血:以称重法测量,产后24小时出血量>500ml为产后出血。⑤新生儿窒息:以阿氏评分法对新生儿产后1分钟评分,≤7分为窒息,≤4分为重度窒息。
统计学处理:X2检测。
结 果
促宫颈成熟的效果:316例产妇应用米非司酮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宫颈成熟度的提高。有效率达100%,平均Bishop评分增加4.3分。见表1。
用药后有效引产率达93%,其中有27例用米非司酮期间自然产程发动,引产成功的产妇平均产程为9小时12分,对照组为12小时26分,P<0.05有显著差异。引产成功的294例产妇中阴道助产(胎吸、产钳助产),剖宫产率分别为2.35%、24%,而对照组4%、35.8%,见表2。
产后出血率:计划分娩成功的294例中产后出血33例(11.2%),对照组32例(10.5%)。见表3。
新生儿窒息率:计划分娩成功的294例产妇中发生新生儿窒息12例,新生儿窒息率4%,其中轻度窒息10例,重度窒息2例,均复苏成功,未发生新生儿死亡。对照组304例中发生新生儿窒息13例,新生儿窒息率4.3%,其中轻度窒息9例,重度窒息4例,复苏未成功新生儿死亡1例。见表4。
药物的不良反应:服用米非司酮后不良反应轻微,316例服用米非司酮产妇中,出现轻微恶心14例(4.4%),自觉头晕8例(2.5%),均不需特殊处理,自行缓解。
讨 论
计划分娩是指分娩发动受人为控制,分娩过程在监护下进行。比较集中观察、管理产妇。减少分娩过程中发生意外,缩短产程及减少合并症,使之在预定时间内分娩。尤其适用于成熟胎儿及早脱离不适合生长发育的宫内环境。如过期妊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以及妊娠合并心、肝、 表1 应用米非司酮前后宫颈成熟度提高情况[例(%)]
结 果
12例患者中痊愈2例,显效6例,转上级医院2例,有效率为100%,住院天数7~30天。
讨 论
重症肌无力是由乙酰胆碱能受体介导的,细胞免疫依赖及补体参与的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疾病。主要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临床特征为全身骨骼肌易疲劳呈波动性肌无力,具有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和晨清暮重等特点。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见于20~40岁,中年以上男性居多,10%~15%。重症肌无力患者伴有肌肉瘤,而30%~50%胸腺肿瘤患者伴重症肌无力[1]。本组病例显示,男女之比为1.3:1,平均患者年龄40岁,伴胸腺肿瘤患者占15%,与报道相符。
重症肌无力的治疗是难治愈疾病,因为重症肌无力治疗是基于改善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免疫反应,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主要手段,特别是应用于重症肌无力危象大剂量冲击疗法,同时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注射,当出现呼吸肌麻痹立即气管切开,人工辅助呼吸,同时加强护理,防止肺内感染等并发症是成功救治的关键。有报道免疫吸附疗法可以选择祛除一些大分子,其有效率达70%~90%[2]。胸腺肿瘤患者合并有重症肌无力,对重症肌无力患者常规进行CT扫描,鉴别诊断,选择最佳治疗方案,以减少重症肌无力危象的发生,及减少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张勇,李柱一.树突状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重症肌无力患者胸腺中的变化[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2005,12(2):70-71.
2 唐宇平,蔡定芳.重症肌无力单纯延髓肌型2利误诊报告与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22(2):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