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营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民营企业起步较晚,其内部控制和审计制度还不完善,限制了民营企业作用的充分发挥。文章分析了民营企业实行内部审计制度的必要性和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制进行了准确定
位,以加强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
关键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定位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而确定了民营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我国的民营企业在规模、资本、经济总量上已有了长足的发展,正在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但日前我国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理论和实务的研究却相对不足,从其发展现状来看,仍存在许多问题,难以适应民营经济的增长需要。本文针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对内部审计机制的相关方面进行准确定位,以促进其完善和发展。
一、民营企业进行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内部审计是由各单位、各部门内部设置的机构进行的审计。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是企业生存、竞争与发展的需要,对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其自身经营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具有重要意义,是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而发展的。
(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是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其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层次增多,管理人员的控制范围也在扩展,经济责任关系更加复杂,企业管理的跨度和难度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赖企业所有者个人的能力,对整个企业实施监督和内部控制是无法企及的,并由此导致企业存在内部控制薄弱等问题。而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则有助于此问题的解决。企业所有者通过内部审计进行间接监督,可以加强对日常经营活动的检查,客观评价经营管理者的管理绩效,对经营管理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并通过效益审计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同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竞争力。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选择
民营企业由最初小规模时的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公司制产生,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从而存在着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并产生受托责任。为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受托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企业所有者急需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对委托的管理者和经营者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监督,促使其更好地履行受托责任,从而保护企业所有者的资产安全和完整,并最终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二、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制度建立较晚,且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明显,原有的内部审计机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难以适应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如下:
(一)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混乱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设立不同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设立,它缺乏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以及法律法规的管理和约束。民营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需求尚处于一种非理性的阶段,是企业基于提高自身经营活动的效益性而做出的一种主动选择,因此缺少内在的发展动因。设置的内部审计机构并不规范,既有独立设置的,也有与财务或监察合并的;既有受董事会、监事会管制的,也有受总经理或总会计师领导的。内部审计机构形式多样,方法不同,工作随意性大,使整个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处于无序状态。
(二)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独立性是审计的根本特征,但民营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限制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在民营企业中,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配备均由企业的所有者决定,且内部审计机构与人员常与其他部门互有交叉或重叠。我国民营企业中存在着内部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合署办公现象,甚至有些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由财务人员担任,这些均造成内部审计独立性的丧失。另外,由于企业所有者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认识不足,并未赋予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所必需的权力,在审计过程中其他部门不予配合,甚至有故意刁难的现象,因此造成内部审计的权威性缺失。
(三)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由个体、合作企业发展起来的,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往往是企业的发起人,家族制管理盛行,审计机构的负责人常由创始人或他们的亲信担任,他们多数不懂审计,简单地把审计看成查账,这将不利于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另外,对内部审计人员没有严格的资质要求,很多内部审计人员是从财会部门或其他部门改行而来,导致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巧,现代审计手段掌握不够,难以胜任岗位工作,从而导致内部审计业务不规范,工作开展无序,影响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四)内部审计方法过于传统,手段尚不完备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虽然在国家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协会的指导下,建立了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内部审计程序和操作办法,但目前尚未制定出民营企业的审计准则和操作规范,只能参照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的一些做法,同此操作上缺乏程序性和权威性。同时,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缺乏有效的审计手段,如对往来款项函证,银行存款对账单等事项进行审计时,缺乏法律上规定的审计权限和强制手段。同时审计方法还停留在传统手工查账的基础上,审计手段落后、审计难度大、效率低、准确性差,这将严重影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质量。
(五)内部审计的范围不够广泛
目前,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还停留在对财务收支的审计上,其目的是查错防弊,防止企业经营管理者虚报业绩、转移企业财产等行为的发生,保证企业的资产安全,督促受托责任人尽心尽职,如实履行受托责任。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企业的经济规模、经济环境和投资主体都发生了变化,要求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经营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上来,以改善企业的管理素质和提高管理水平,促使生产力要素更好地配合,提高经济效益。
三、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
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已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为了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促使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好地发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需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制进行准确定位,从而进一步促进内部审计理论和实务的完善与发展。
(一)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模式定位
根据民营企业组织形式不同分别选择不同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模式如下:
1、对于小规模的民营企业可以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即不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其内部审计工作可由会计师事务所来进行。这种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内部审计的模式,既可降低企业的内部审计成本,又能提高内部审计质量。但采用这种方式的企业需设立内部审计主管,以监督审计业务的执行,并起到沟通会计事务所和管理层之间的桥梁作用。
2、对于实行公司制的大规模民营企业,可以实行双重内部审计机构模式。第一层次,通过审计委员会对管理层和董事会进行监督审计,对股东会负责。第二层次,在审计委员会下设内部审计机构,与经理层同级,帮助经理及时考核下级各职能部门的制度执行情况和管理层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这种内部审计模式能较好的顺应公司制民营企业的特点,并充分体现了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利于内部审计人员顺利开展工作。
(二)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地位定位
首先,国家有关部门要完善内部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内部审计准则和行为规范,为审计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增强其工作程序的权威性。其次,企业所有者要充分认识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给予审计人员充分的审计权力,确定其独立的地位,不仅在机构设置上独立,而且要在审计工作中有充分的权威性,被审计部门也要端正认识,给予积极配合,以确保审计工作顺利实施。
(三)内部审计人员构成及素质定位
民营企业要从多渠道、多专业选拔内部审计人员,避免单一的家族制的用人机制,全面考核内部审计人员的道德品质和业务素质,使其不仅要有内部审计业务技能,还要通晓会计、税务、统计、计算机信息系统等相关知识。通过后续教育和岗位培训,使内部审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提升综合业务素质和能力,成为既有丰富经验,又熟悉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制度的人才,以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
(四)内部审计方法和手段定位
在审计方法上,要借鉴国外先进的审计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科学方法,广泛应用复杂风险评估技术,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在审计环节上,将主要精力放在计划和决策阶段,及早确认风险;在审计手段上要由传统的检查报表、账册、凭证的技术,向新的分析技术评价发展,包括利用各种数字加工技术及管理科学和数理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并要利用现代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大幅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
(五)内部审计范围的定位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范围由最初单一的财务收支审计扩展到管理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民营企业进行财务审计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保证企业组织科学规范,生产流程高效运行,另外还可以保证内部控制系统提供的信息真实及时,以便保证实现审计目标。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审计职能,积极开展经营审计、绩效审计、环境审计、质量审计等,突出战略审计和风险评估,以协助企业规避风险,获取战略优势,提升其竞争力,最终实现组织目标。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儿童医院)
位,以加强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
关键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定位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而确定了民营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我国的民营企业在规模、资本、经济总量上已有了长足的发展,正在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但日前我国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理论和实务的研究却相对不足,从其发展现状来看,仍存在许多问题,难以适应民营经济的增长需要。本文针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对内部审计机制的相关方面进行准确定位,以促进其完善和发展。
一、民营企业进行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内部审计是由各单位、各部门内部设置的机构进行的审计。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是企业生存、竞争与发展的需要,对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其自身经营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具有重要意义,是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而发展的。
(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是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其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层次增多,管理人员的控制范围也在扩展,经济责任关系更加复杂,企业管理的跨度和难度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赖企业所有者个人的能力,对整个企业实施监督和内部控制是无法企及的,并由此导致企业存在内部控制薄弱等问题。而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则有助于此问题的解决。企业所有者通过内部审计进行间接监督,可以加强对日常经营活动的检查,客观评价经营管理者的管理绩效,对经营管理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并通过效益审计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同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竞争力。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选择
民营企业由最初小规模时的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公司制产生,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从而存在着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并产生受托责任。为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受托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企业所有者急需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对委托的管理者和经营者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监督,促使其更好地履行受托责任,从而保护企业所有者的资产安全和完整,并最终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二、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制度建立较晚,且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明显,原有的内部审计机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难以适应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如下:
(一)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混乱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设立不同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设立,它缺乏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以及法律法规的管理和约束。民营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需求尚处于一种非理性的阶段,是企业基于提高自身经营活动的效益性而做出的一种主动选择,因此缺少内在的发展动因。设置的内部审计机构并不规范,既有独立设置的,也有与财务或监察合并的;既有受董事会、监事会管制的,也有受总经理或总会计师领导的。内部审计机构形式多样,方法不同,工作随意性大,使整个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处于无序状态。
(二)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独立性是审计的根本特征,但民营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限制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在民营企业中,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配备均由企业的所有者决定,且内部审计机构与人员常与其他部门互有交叉或重叠。我国民营企业中存在着内部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合署办公现象,甚至有些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由财务人员担任,这些均造成内部审计独立性的丧失。另外,由于企业所有者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认识不足,并未赋予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所必需的权力,在审计过程中其他部门不予配合,甚至有故意刁难的现象,因此造成内部审计的权威性缺失。
(三)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由个体、合作企业发展起来的,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往往是企业的发起人,家族制管理盛行,审计机构的负责人常由创始人或他们的亲信担任,他们多数不懂审计,简单地把审计看成查账,这将不利于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另外,对内部审计人员没有严格的资质要求,很多内部审计人员是从财会部门或其他部门改行而来,导致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巧,现代审计手段掌握不够,难以胜任岗位工作,从而导致内部审计业务不规范,工作开展无序,影响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四)内部审计方法过于传统,手段尚不完备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虽然在国家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协会的指导下,建立了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内部审计程序和操作办法,但目前尚未制定出民营企业的审计准则和操作规范,只能参照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的一些做法,同此操作上缺乏程序性和权威性。同时,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缺乏有效的审计手段,如对往来款项函证,银行存款对账单等事项进行审计时,缺乏法律上规定的审计权限和强制手段。同时审计方法还停留在传统手工查账的基础上,审计手段落后、审计难度大、效率低、准确性差,这将严重影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质量。
(五)内部审计的范围不够广泛
目前,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还停留在对财务收支的审计上,其目的是查错防弊,防止企业经营管理者虚报业绩、转移企业财产等行为的发生,保证企业的资产安全,督促受托责任人尽心尽职,如实履行受托责任。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企业的经济规模、经济环境和投资主体都发生了变化,要求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经营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上来,以改善企业的管理素质和提高管理水平,促使生产力要素更好地配合,提高经济效益。
三、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
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已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为了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促使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好地发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需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制进行准确定位,从而进一步促进内部审计理论和实务的完善与发展。
(一)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模式定位
根据民营企业组织形式不同分别选择不同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模式如下:
1、对于小规模的民营企业可以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即不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其内部审计工作可由会计师事务所来进行。这种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内部审计的模式,既可降低企业的内部审计成本,又能提高内部审计质量。但采用这种方式的企业需设立内部审计主管,以监督审计业务的执行,并起到沟通会计事务所和管理层之间的桥梁作用。
2、对于实行公司制的大规模民营企业,可以实行双重内部审计机构模式。第一层次,通过审计委员会对管理层和董事会进行监督审计,对股东会负责。第二层次,在审计委员会下设内部审计机构,与经理层同级,帮助经理及时考核下级各职能部门的制度执行情况和管理层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这种内部审计模式能较好的顺应公司制民营企业的特点,并充分体现了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利于内部审计人员顺利开展工作。
(二)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地位定位
首先,国家有关部门要完善内部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内部审计准则和行为规范,为审计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增强其工作程序的权威性。其次,企业所有者要充分认识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给予审计人员充分的审计权力,确定其独立的地位,不仅在机构设置上独立,而且要在审计工作中有充分的权威性,被审计部门也要端正认识,给予积极配合,以确保审计工作顺利实施。
(三)内部审计人员构成及素质定位
民营企业要从多渠道、多专业选拔内部审计人员,避免单一的家族制的用人机制,全面考核内部审计人员的道德品质和业务素质,使其不仅要有内部审计业务技能,还要通晓会计、税务、统计、计算机信息系统等相关知识。通过后续教育和岗位培训,使内部审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提升综合业务素质和能力,成为既有丰富经验,又熟悉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制度的人才,以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
(四)内部审计方法和手段定位
在审计方法上,要借鉴国外先进的审计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科学方法,广泛应用复杂风险评估技术,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在审计环节上,将主要精力放在计划和决策阶段,及早确认风险;在审计手段上要由传统的检查报表、账册、凭证的技术,向新的分析技术评价发展,包括利用各种数字加工技术及管理科学和数理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并要利用现代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大幅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
(五)内部审计范围的定位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范围由最初单一的财务收支审计扩展到管理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民营企业进行财务审计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保证企业组织科学规范,生产流程高效运行,另外还可以保证内部控制系统提供的信息真实及时,以便保证实现审计目标。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审计职能,积极开展经营审计、绩效审计、环境审计、质量审计等,突出战略审计和风险评估,以协助企业规避风险,获取战略优势,提升其竞争力,最终实现组织目标。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