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情节波澜起伏,才会引人入胜。语文课堂也应如此。一堂平静的、毫无争议的语文课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自然也就无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何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吸引他们积极深入地思考,从而快速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呢?这是改变语文课堂长期存在的“多、慢、费”弊端的关键所在,也是每个语文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
在两个学期的语文教学中,我尝试使用了“巧设疑问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谓“巧设疑问”就是紧紧围绕课文的重难点,教师精心设计存在争议的问题,故意制造教学中的矛盾,激起学生讨论、辩论的热情,触发他们思维的沸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下面我就以吴晗的《谈骨气》的教学实录为例,谈谈“巧设疑问”在教学中的应用。
《谈骨气》一课的教学重点我安排了两个:①学习用典型事例证明中心论点的方法。②认识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记叙的区别。在引导学生概括文中三个事例之后,围绕教学重点①,我开始设疑激趣:
师:老师有一个疑问,文章第三自然段中说“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第四段也提到“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可是作者为何单单选取这三个事例呢?
生:这三个事例有代表性。
师:说说看,它们代表了什么呢?从选材上讨论一下。
这个问题触发了学生的思维,5分钟讨论后,学生代表回答。
生:这三个事例选自不同的时代:文天祥是封建社会的代表;穷人是奴隶社会的代表;闻一多是现代的代表。
生:这三个事例也代表了不同的阶层:文天祥代表士大夫阶层,穷人代表平民阶层,闻一多则是知识分子阶层的代表。
生:这三个事例分别与孟子的三句话相照应:文天祥的事例照应“富贵不能淫”;穷人的事例照应“贫贱不能移”;闻一多的事例照应“威武不能屈”。
师:同学们的眼光很敏锐,思维很敏捷。这三个事例代表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层,并与前文孟子的话分别对应,既然如此具有典型性,作者当然要选择了。不过,我还有一个疑问:文天祥、闻一多都是有名有姓的人,惟独这个穷人无名无姓,我们可不可以用另一个事例来替换呢?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生活贫困,冬天甚至买不起一件棉衣。他自己因长期饥饿。患上了严重的胃病,但是他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用朱自清的事例代替穷人的事例可以吗?
学生马上分成了两派,出现了意见分歧。
生:这个事例很有代表性。而且它正好与作者写作《谈骨气》这篇文章的年代相同,就更具说服力了。
生:我不同意。因为朱自清和闻一多都是知识分子的代表,而且都是现代的,如果选用这个事例。就不能体现文章所选事例的典型性。
两次设疑,事例的典型性在讨论和争论中凸现出来。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论据要和论点保持一致性。我再次设疑。
师:有个同学向我推荐了两则材料,想为本文再补充两个论据。你们看看可以吗?
材料一:2008年2月,我国南方狂降暴雪。唐山十三位农民--不远千里,奔赴灾区,可谓雪中送炭;5月,汶川发生大地震,他们又满载救援物资,前往救灾第一线。他们用淳朴善良的举动告诉我们“兄弟”的含义,诠释了什么是大爱无涯。
材料二:意大利哲学家、思想家布鲁诺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被当时的宗教视为异端学说,他因此成为宗教的叛逆,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这个问题马上触发了学生的兴奋点,他们开始各抒己见,热烈辩论。
生:材料一不能作为本文的论据。因为这则材料是跟奉献、爱心有关的,而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生:材料二能够体现骨气。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
生:我认为材料二不能作为本文的论据。因为布鲁诺是意大利人。而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学生发表看法之后,教师进行总结。
师: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议论文中的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因此它应该和论点保持一致。
这样,经过层层设疑,不断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在积极热烈的氛围中突破了本课的重点①。为解决第二个教学重点,我再次设疑。
师:我在备课时看到一则材料。也是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只是和文中的写法不同,比较一下。哪个用在本文中更合适?
材料:齐国发生了大饥荒。黔敖在路边摆设了食物,等待那些饥饿的人来吃。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袖子遮住自己的脸,拖着鞋子,没精打采地走来。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端着汤,向这个饥饿的人吆喝道:“过来吃吧。”这个饥饿的人瞪着眼睛盯着他说:“我正是不吃这种侮辱人的饮食,才落到这个地步。”这个饥饿的人拒绝了黔敖的食物,最后终于饿死了。
生:我看这则材料写得具体、生动,用在文中效果更好。
其他多数同学纷纷赞成。一些同学不赞成,却说不出合适的理由。
师:本文是一篇什么性质的文章?和记叙文的特点一样吗?
不赞成的同学豁然开朗。
生: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所选事例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的,它要求事例要概括,而记叙文则要求叙事生动形象,因此这则材料不适舍本文。
师:因此,我们要想把一则生动具体的事例作为论据放在议论文中,应当如何处理呢?
生:先把事例进行适当概括。
在一阵恍然大悟的感慨声中,第二个教学重点迎刃而解。
纵观整堂课教学,围绕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学生积极深入思考。解开了一个个疑点,高效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巧设疑问”的“巧”字,在于问题要围绕教学的重难点设计,有分量、有水平,真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使死气沉沉的课堂活起来,如涌动着的一泓清泉。
在两个学期的语文教学中,我尝试使用了“巧设疑问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谓“巧设疑问”就是紧紧围绕课文的重难点,教师精心设计存在争议的问题,故意制造教学中的矛盾,激起学生讨论、辩论的热情,触发他们思维的沸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下面我就以吴晗的《谈骨气》的教学实录为例,谈谈“巧设疑问”在教学中的应用。
《谈骨气》一课的教学重点我安排了两个:①学习用典型事例证明中心论点的方法。②认识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记叙的区别。在引导学生概括文中三个事例之后,围绕教学重点①,我开始设疑激趣:
师:老师有一个疑问,文章第三自然段中说“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第四段也提到“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可是作者为何单单选取这三个事例呢?
生:这三个事例有代表性。
师:说说看,它们代表了什么呢?从选材上讨论一下。
这个问题触发了学生的思维,5分钟讨论后,学生代表回答。
生:这三个事例选自不同的时代:文天祥是封建社会的代表;穷人是奴隶社会的代表;闻一多是现代的代表。
生:这三个事例也代表了不同的阶层:文天祥代表士大夫阶层,穷人代表平民阶层,闻一多则是知识分子阶层的代表。
生:这三个事例分别与孟子的三句话相照应:文天祥的事例照应“富贵不能淫”;穷人的事例照应“贫贱不能移”;闻一多的事例照应“威武不能屈”。
师:同学们的眼光很敏锐,思维很敏捷。这三个事例代表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层,并与前文孟子的话分别对应,既然如此具有典型性,作者当然要选择了。不过,我还有一个疑问:文天祥、闻一多都是有名有姓的人,惟独这个穷人无名无姓,我们可不可以用另一个事例来替换呢?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生活贫困,冬天甚至买不起一件棉衣。他自己因长期饥饿。患上了严重的胃病,但是他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用朱自清的事例代替穷人的事例可以吗?
学生马上分成了两派,出现了意见分歧。
生:这个事例很有代表性。而且它正好与作者写作《谈骨气》这篇文章的年代相同,就更具说服力了。
生:我不同意。因为朱自清和闻一多都是知识分子的代表,而且都是现代的,如果选用这个事例。就不能体现文章所选事例的典型性。
两次设疑,事例的典型性在讨论和争论中凸现出来。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论据要和论点保持一致性。我再次设疑。
师:有个同学向我推荐了两则材料,想为本文再补充两个论据。你们看看可以吗?
材料一:2008年2月,我国南方狂降暴雪。唐山十三位农民--不远千里,奔赴灾区,可谓雪中送炭;5月,汶川发生大地震,他们又满载救援物资,前往救灾第一线。他们用淳朴善良的举动告诉我们“兄弟”的含义,诠释了什么是大爱无涯。
材料二:意大利哲学家、思想家布鲁诺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被当时的宗教视为异端学说,他因此成为宗教的叛逆,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这个问题马上触发了学生的兴奋点,他们开始各抒己见,热烈辩论。
生:材料一不能作为本文的论据。因为这则材料是跟奉献、爱心有关的,而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生:材料二能够体现骨气。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
生:我认为材料二不能作为本文的论据。因为布鲁诺是意大利人。而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学生发表看法之后,教师进行总结。
师: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议论文中的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因此它应该和论点保持一致。
这样,经过层层设疑,不断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在积极热烈的氛围中突破了本课的重点①。为解决第二个教学重点,我再次设疑。
师:我在备课时看到一则材料。也是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只是和文中的写法不同,比较一下。哪个用在本文中更合适?
材料:齐国发生了大饥荒。黔敖在路边摆设了食物,等待那些饥饿的人来吃。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袖子遮住自己的脸,拖着鞋子,没精打采地走来。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端着汤,向这个饥饿的人吆喝道:“过来吃吧。”这个饥饿的人瞪着眼睛盯着他说:“我正是不吃这种侮辱人的饮食,才落到这个地步。”这个饥饿的人拒绝了黔敖的食物,最后终于饿死了。
生:我看这则材料写得具体、生动,用在文中效果更好。
其他多数同学纷纷赞成。一些同学不赞成,却说不出合适的理由。
师:本文是一篇什么性质的文章?和记叙文的特点一样吗?
不赞成的同学豁然开朗。
生: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所选事例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的,它要求事例要概括,而记叙文则要求叙事生动形象,因此这则材料不适舍本文。
师:因此,我们要想把一则生动具体的事例作为论据放在议论文中,应当如何处理呢?
生:先把事例进行适当概括。
在一阵恍然大悟的感慨声中,第二个教学重点迎刃而解。
纵观整堂课教学,围绕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学生积极深入思考。解开了一个个疑点,高效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巧设疑问”的“巧”字,在于问题要围绕教学的重难点设计,有分量、有水平,真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使死气沉沉的课堂活起来,如涌动着的一泓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