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f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情节波澜起伏,才会引人入胜。语文课堂也应如此。一堂平静的、毫无争议的语文课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自然也就无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何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吸引他们积极深入地思考,从而快速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呢?这是改变语文课堂长期存在的“多、慢、费”弊端的关键所在,也是每个语文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
  在两个学期的语文教学中,我尝试使用了“巧设疑问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谓“巧设疑问”就是紧紧围绕课文的重难点,教师精心设计存在争议的问题,故意制造教学中的矛盾,激起学生讨论、辩论的热情,触发他们思维的沸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下面我就以吴晗的《谈骨气》的教学实录为例,谈谈“巧设疑问”在教学中的应用。
  《谈骨气》一课的教学重点我安排了两个:①学习用典型事例证明中心论点的方法。②认识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记叙的区别。在引导学生概括文中三个事例之后,围绕教学重点①,我开始设疑激趣:
  师:老师有一个疑问,文章第三自然段中说“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第四段也提到“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可是作者为何单单选取这三个事例呢?
  生:这三个事例有代表性。
  师:说说看,它们代表了什么呢?从选材上讨论一下。
  这个问题触发了学生的思维,5分钟讨论后,学生代表回答。
  生:这三个事例选自不同的时代:文天祥是封建社会的代表;穷人是奴隶社会的代表;闻一多是现代的代表。
  生:这三个事例也代表了不同的阶层:文天祥代表士大夫阶层,穷人代表平民阶层,闻一多则是知识分子阶层的代表。
  生:这三个事例分别与孟子的三句话相照应:文天祥的事例照应“富贵不能淫”;穷人的事例照应“贫贱不能移”;闻一多的事例照应“威武不能屈”。
  师:同学们的眼光很敏锐,思维很敏捷。这三个事例代表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层,并与前文孟子的话分别对应,既然如此具有典型性,作者当然要选择了。不过,我还有一个疑问:文天祥、闻一多都是有名有姓的人,惟独这个穷人无名无姓,我们可不可以用另一个事例来替换呢?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生活贫困,冬天甚至买不起一件棉衣。他自己因长期饥饿。患上了严重的胃病,但是他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用朱自清的事例代替穷人的事例可以吗?
  学生马上分成了两派,出现了意见分歧。
  生:这个事例很有代表性。而且它正好与作者写作《谈骨气》这篇文章的年代相同,就更具说服力了。
  生:我不同意。因为朱自清和闻一多都是知识分子的代表,而且都是现代的,如果选用这个事例。就不能体现文章所选事例的典型性。
  两次设疑,事例的典型性在讨论和争论中凸现出来。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论据要和论点保持一致性。我再次设疑。
  师:有个同学向我推荐了两则材料,想为本文再补充两个论据。你们看看可以吗?
  材料一:2008年2月,我国南方狂降暴雪。唐山十三位农民--不远千里,奔赴灾区,可谓雪中送炭;5月,汶川发生大地震,他们又满载救援物资,前往救灾第一线。他们用淳朴善良的举动告诉我们“兄弟”的含义,诠释了什么是大爱无涯。
  材料二:意大利哲学家、思想家布鲁诺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被当时的宗教视为异端学说,他因此成为宗教的叛逆,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这个问题马上触发了学生的兴奋点,他们开始各抒己见,热烈辩论。
  生:材料一不能作为本文的论据。因为这则材料是跟奉献、爱心有关的,而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生:材料二能够体现骨气。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
  生:我认为材料二不能作为本文的论据。因为布鲁诺是意大利人。而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学生发表看法之后,教师进行总结。
  师: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议论文中的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因此它应该和论点保持一致。
  这样,经过层层设疑,不断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在积极热烈的氛围中突破了本课的重点①。为解决第二个教学重点,我再次设疑。
  师:我在备课时看到一则材料。也是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只是和文中的写法不同,比较一下。哪个用在本文中更合适?
  材料:齐国发生了大饥荒。黔敖在路边摆设了食物,等待那些饥饿的人来吃。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袖子遮住自己的脸,拖着鞋子,没精打采地走来。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端着汤,向这个饥饿的人吆喝道:“过来吃吧。”这个饥饿的人瞪着眼睛盯着他说:“我正是不吃这种侮辱人的饮食,才落到这个地步。”这个饥饿的人拒绝了黔敖的食物,最后终于饿死了。
  生:我看这则材料写得具体、生动,用在文中效果更好。
  其他多数同学纷纷赞成。一些同学不赞成,却说不出合适的理由。
  师:本文是一篇什么性质的文章?和记叙文的特点一样吗?
  不赞成的同学豁然开朗。
  生: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所选事例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的,它要求事例要概括,而记叙文则要求叙事生动形象,因此这则材料不适舍本文。
  师:因此,我们要想把一则生动具体的事例作为论据放在议论文中,应当如何处理呢?
  生:先把事例进行适当概括。
  在一阵恍然大悟的感慨声中,第二个教学重点迎刃而解。
  纵观整堂课教学,围绕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学生积极深入思考。解开了一个个疑点,高效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巧设疑问”的“巧”字,在于问题要围绕教学的重难点设计,有分量、有水平,真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使死气沉沉的课堂活起来,如涌动着的一泓清泉。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到“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这是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本次语文课改的闪光点之一。所谓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就是允许完全属于个人的阅读感受存在,它一反传统阅读教学中“标准答案”和“教师话语霸权”的现象而闪耀出人性化的光辉。教师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正视阅读中的“多元”现象。  说到阅读中的“多元”现象,可以上溯到古代。古人论读书时,很早就有“作者未必然,读
静听“笑声”  《孔乙己》这篇小说,主人公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孔乙己又是在“笑声”中消失的——他“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孔乙己从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表演,在笑声中谢幕。这“笑声”此起彼伏,始终伴随着孔乙己。那么,是谁在笑?为什么要笑?这些笑又说明了什么?  小说围绕“我”的“笑”和“我”看到
从警二十余年来,李晓重曾在乘警、反扒、治安等多个一线岗位历练,正是缘于这些经历,他善于刻画警察,尤其是小警察。尽管是小人物,却包涵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思想内涵,由此铸就了晓重作品的鲜明特色。而《驻站》可以说是晓重历年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  2016年11月16日下午,李晓重长篇小说作品研讨会在全国公安文联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张策主持,铁路公安局副局长、政治部主任赵炳军,中国作
在高考语言表达题备考中笔者为学生准备了这样一道题目:  把下面的三个句子合并成一个通顺的长单句,要求意思完整,要点不能遗漏,词语可以调换。(3分)  (1)蒸发岩,只有在海洋干涸的条件下才能形成是一个科学事实。  (2)海洋地质学家还认为,地中海可能一度是沙漠。  (3)海洋地质学家根据这一科学事实,认为地中海曾经干涸过。  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审题正确,知道该如何做,但因表述欠妥而失
香菱作为《红楼梦》中的一个悲剧人物,留给后世读者深沉的思考和广泛的探究。《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刻画人物匠心独运,入木三分。  香菱,本名甄英莲,是甄世隐的女儿。三岁那年元宵,在看社火花灯时被骗子拐走,过了几年,侥幸遇到个“风流人品”的冯公子冯渊真心实意地要买她,不料又碰到了薛蟠。薛蟠打死了冯渊,生拖死拽地抢走了香菱。香菱生得袅娜纤巧,做人行事又温柔安静,被薛蟠强买为妾,和这个粗陋鄙
万物生长离不开阳光的滋养,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研究者发现,经常晒太阳不仅有利于钙的吸收,还能辅助降血压。  研究人员从2011年起,历时3年,在近2200家诊所检查了超过34.2万名患者近4600万个血压读数。在调整了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等变量后,结果显示,无论温度高低,暴露在阳光下与收缩压降低有关,血压下降3毫米汞柱可使心血管事件减少10%。虽然阳光的這种作用看起来很小,效果却很显著。  发表在《美
“空白”原是中国画的构图技法之一,即“计白当黑”,有着虚实相映的效果。国画中的“空白”能引发欣赏者去补充,去联想,使人有一种自我参与感,从而得到创作心理的满足。  在文学作品中,由于文本是借助语言来描述形象和感受,本身具有间接性,加上作者写作中讲究用语的含蓄、结构的精巧与审美感受的需要,往往曲笔成文,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的空间。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空白就是课文中写的含蓄、留给读者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的地方。
你对邮票感兴趣吗?如果让我回答,那么第一是不。第二,可以稍微修正一下,值钱的除外。我不太理解有些痴迷邮票的人为什么总是说那东西有什么艺术价值。同样的图案,要是印在超市白送的年画上,你可能连看都懒得看一眼。可是,印在一张拇指大的纸片上,就成艺术了。所以,快把艺术什么的忘了吧,看看邮票上面那几个醒目的阿拉伯数字,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有人喜欢它——它的市场价远远超过了票面本身的价值。  有人喜欢,有人沉迷,
引子  一个普通人,要怎样才能变得不普通?  一个平凡人,要怎样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业绩?  一张三尺验证台,要怎么才能创造英雄?  一方小小验讫章,如何守好国门安全,确保国门无虞?  黄平,深圳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深圳湾边检站执勤二队三级高级警长,早年在内勤岗位二十年如一日,长期手工抄录管控信息无一差错,确保一线民警精确查验。从事旅检查验工作后,坚守验证台十九年,在章起章落之间,创下了验放旅客近三百万
钱钟书在《论中国诗》中说:“中国诗用疑问语气作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的确,中国古典诗歌巧用疑问句式去传情达意的例子比比皆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些疑问句或如余音绕梁,让人久久回味;或如空谷足音,让人遥思远怅;或如千石激浪,泛出无穷的感情涟漪。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应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