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民意识教育的加强已经成为目前中小学阶段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涵与基本要求,同时对我国现代和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培养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鉴于此,笔者从不同角度,针对基于壮族文化培养小学生公民意识的实践研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希望可以为同行业人士的研究带来一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壮族文化;小学生;公民意识;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1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一项基本要求,对于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壮族小学生在公民意识培养中应注意紧紧围绕广西的地域特点,与广西地区的民乐、舞蹈等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一些民族传统节日,如三月三,七月十四,九月九等,对小学生公民意识加以培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加速社会化的进程。
1 基于壮族文化培养小学生公民意识实践研究的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提出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将德育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中的各环节中,贯穿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中,对新时期学校德育教育中公民意识教育的加强进行了确定。
但是在目前的学校生活中,更多的学生开始出现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他人感受的行为,这些学生对公共事务表现出冷漠甚至偏激的态度,这些现象的出现显示出目前学生公民意识的严重缺乏,由此可见,未来学校教育的中心应该放在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上。同时,立足于广西壮族自身的文化特色,充分发挥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弘扬公民意识和传统民族文化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目前学生公共生活的培养过程中,学校生活更多的表现为闭门造车,严重脱离了社会公共生活,学生被围在一个小的生活圈子中,直接造成了公民意识的缺乏。
在这种情况下,针对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进行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将研究的重点在于对校园公共生活进行构建,利用广西壮族自身的文化特点,创造培养公民意识的机会和条件,积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学校德育、教学以及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结合在一起,在教师理念的引领下,使分析和研究得到不断深入。
2 基于壮族文化培养小学生公民意识实践研究的内容
2.1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理性认识方面的内容
从理性认识角度上来看,首先学校公共生活三要素得到了明确。在构建学校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学校发现主体性、互动性与体验性分别是学校公共生活的三要素,创设学校公共生活必须将学生自主参与以及主动构建结合在一起,对公共生活体验进行深刻领悟,才能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其次,小学公共生活目标得到了明确。按照小学生的特点,课题确定为对小学生公民实践研究作为基本研究课题,并在研究基础上将各年龄段学生的公共生活目标进行设定。第三,对小学公共生活内涵进行了梳理。公共生活主要涉及到设置公共程序、制定公共契约以及参与公共活动等方面内容,通过这些方面的实践促进养成积极的公民意识。
2.2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实践操作方面的内容
从实践操作角度上来看,首先创设一种培养公民意识的人文环境,激发教师公民教育意识。唤醒教师在公民教育方面的意识,加大力度展开对壮族小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和责任感教育,展开各种研讨与培训,形成公民教育意识,展开家校共育,为小学生公民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家长加强对学校公共生活的了解,为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还要对后勤管理进行变革,将校工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其次,积极进行课堂教学转型,加强课堂民主建设。针对课堂公约进行商讨,树立起平等的公民意识,逐步深化课堂改革,对民主意识进行强化,这种探索不仅是课堂教学形式的改变,同时也是课堂价值追求上发生的变化。第三,对班级公共岗位进行创设,促进班级自主管理的实现。在校生校园公共生活中,班级是非常重要的场所,班级公共岗位的是学生行驶权利、履行义务的重要平台,在班级各年段形成具有特色的自主管理很有必要。
2.3以广西低于特点为依托培养学生公民意识
紧紧依托广西(南宁)的地域特点,引导小学生通过对壮族文化特色,比如稻作文化、大石铲文化、青铜文化(铜鼓文化)、花山文化、节日文化(三月三,七月十四,九月九)等等的体验(实践),在这些民族文化活动中,对小学生的公民意识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
3 基于壮族文化培养小学生公民意识实践研究的意义
本次研究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公民意识的提高,首先,小学阶段学生主体意识是学生对自己在公共生活中主体角色的一种明确认识,不管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还是课堂中的自主参与,作为学校活动的主体,学生可以深刻意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自身在公共活动中的价值实现已经有了正向的判断。其次,通过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公共岗位设置、公共活动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真正体会到了每个人都是集体中的一员,在集体中每个人都应该明确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同时对自己、对集体负责。第三,学生在民主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民主价值观得到了培养,形成了参与民主生活的管理以及参与民主生活的判断力,用于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学生逐渐增多。
通过本次研究,有目的的对学校公共生活进行重构,同时对学生的公民生长环境进行改变,在此基础上对一种新的公民成长平台进行搭建,将广西壮族的文化特色为依托,利用青铜文化、花山文化等文化环境为学生提供多种不同的利于公民成长的活动和机会,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至于怎样对教师与家长的公民意识进行培养,怎样将家庭、学校以及社区三者之间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深度挖掘,对学生公民意识进行有序培养,尚需学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始终没有达到深刻认识的阶段,虽然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提议意义深远,但是目前整个社会中对这一理念的执行存在明显的不力现象,存在很多不同的认识,尚需要得到思想上的统一,提高各方面人士的觉悟。此外,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化始终需要一个相对的组织形式,是否能够对公民教育研究中心进行建立,尚需要相关领导的最终决策,希望本文的分析可以为大家带来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昆玲,宋杉岐,许爱青. 中小学生公民意识养成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J].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2,(4):92-96.
[2]赵志毅. 学校公民教育问题与对策——杭州市中小学公民意识教育实证研究[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6):31-36+54.
[3]赵颖. 从小学公民教育实践看宪法教育及其改进——基于信阳市平桥区小学公民教育实践的分析[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31-36.
关键词:壮族文化;小学生;公民意识;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1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一项基本要求,对于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壮族小学生在公民意识培养中应注意紧紧围绕广西的地域特点,与广西地区的民乐、舞蹈等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一些民族传统节日,如三月三,七月十四,九月九等,对小学生公民意识加以培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加速社会化的进程。
1 基于壮族文化培养小学生公民意识实践研究的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提出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将德育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中的各环节中,贯穿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中,对新时期学校德育教育中公民意识教育的加强进行了确定。
但是在目前的学校生活中,更多的学生开始出现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他人感受的行为,这些学生对公共事务表现出冷漠甚至偏激的态度,这些现象的出现显示出目前学生公民意识的严重缺乏,由此可见,未来学校教育的中心应该放在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上。同时,立足于广西壮族自身的文化特色,充分发挥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弘扬公民意识和传统民族文化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目前学生公共生活的培养过程中,学校生活更多的表现为闭门造车,严重脱离了社会公共生活,学生被围在一个小的生活圈子中,直接造成了公民意识的缺乏。
在这种情况下,针对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进行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将研究的重点在于对校园公共生活进行构建,利用广西壮族自身的文化特点,创造培养公民意识的机会和条件,积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学校德育、教学以及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结合在一起,在教师理念的引领下,使分析和研究得到不断深入。
2 基于壮族文化培养小学生公民意识实践研究的内容
2.1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理性认识方面的内容
从理性认识角度上来看,首先学校公共生活三要素得到了明确。在构建学校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学校发现主体性、互动性与体验性分别是学校公共生活的三要素,创设学校公共生活必须将学生自主参与以及主动构建结合在一起,对公共生活体验进行深刻领悟,才能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其次,小学公共生活目标得到了明确。按照小学生的特点,课题确定为对小学生公民实践研究作为基本研究课题,并在研究基础上将各年龄段学生的公共生活目标进行设定。第三,对小学公共生活内涵进行了梳理。公共生活主要涉及到设置公共程序、制定公共契约以及参与公共活动等方面内容,通过这些方面的实践促进养成积极的公民意识。
2.2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实践操作方面的内容
从实践操作角度上来看,首先创设一种培养公民意识的人文环境,激发教师公民教育意识。唤醒教师在公民教育方面的意识,加大力度展开对壮族小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和责任感教育,展开各种研讨与培训,形成公民教育意识,展开家校共育,为小学生公民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家长加强对学校公共生活的了解,为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还要对后勤管理进行变革,将校工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其次,积极进行课堂教学转型,加强课堂民主建设。针对课堂公约进行商讨,树立起平等的公民意识,逐步深化课堂改革,对民主意识进行强化,这种探索不仅是课堂教学形式的改变,同时也是课堂价值追求上发生的变化。第三,对班级公共岗位进行创设,促进班级自主管理的实现。在校生校园公共生活中,班级是非常重要的场所,班级公共岗位的是学生行驶权利、履行义务的重要平台,在班级各年段形成具有特色的自主管理很有必要。
2.3以广西低于特点为依托培养学生公民意识
紧紧依托广西(南宁)的地域特点,引导小学生通过对壮族文化特色,比如稻作文化、大石铲文化、青铜文化(铜鼓文化)、花山文化、节日文化(三月三,七月十四,九月九)等等的体验(实践),在这些民族文化活动中,对小学生的公民意识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
3 基于壮族文化培养小学生公民意识实践研究的意义
本次研究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公民意识的提高,首先,小学阶段学生主体意识是学生对自己在公共生活中主体角色的一种明确认识,不管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还是课堂中的自主参与,作为学校活动的主体,学生可以深刻意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自身在公共活动中的价值实现已经有了正向的判断。其次,通过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公共岗位设置、公共活动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真正体会到了每个人都是集体中的一员,在集体中每个人都应该明确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同时对自己、对集体负责。第三,学生在民主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民主价值观得到了培养,形成了参与民主生活的管理以及参与民主生活的判断力,用于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学生逐渐增多。
通过本次研究,有目的的对学校公共生活进行重构,同时对学生的公民生长环境进行改变,在此基础上对一种新的公民成长平台进行搭建,将广西壮族的文化特色为依托,利用青铜文化、花山文化等文化环境为学生提供多种不同的利于公民成长的活动和机会,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至于怎样对教师与家长的公民意识进行培养,怎样将家庭、学校以及社区三者之间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深度挖掘,对学生公民意识进行有序培养,尚需学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始终没有达到深刻认识的阶段,虽然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提议意义深远,但是目前整个社会中对这一理念的执行存在明显的不力现象,存在很多不同的认识,尚需要得到思想上的统一,提高各方面人士的觉悟。此外,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化始终需要一个相对的组织形式,是否能够对公民教育研究中心进行建立,尚需要相关领导的最终决策,希望本文的分析可以为大家带来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昆玲,宋杉岐,许爱青. 中小学生公民意识养成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J].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2,(4):92-96.
[2]赵志毅. 学校公民教育问题与对策——杭州市中小学公民意识教育实证研究[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6):31-36+54.
[3]赵颖. 从小学公民教育实践看宪法教育及其改进——基于信阳市平桥区小学公民教育实践的分析[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