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表情符号的作用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jo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表情符号;使用与满足理论;发送者;接收者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5-0027-04
  基金项目:山东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网络表情符号的使用对心理距离的影响——基于Emoji符号与人脸表情的比较”(编号:S202010445197)阶段性成果。


1 使用与满足理论


  传播学和心理学联系紧密,受到人本心理学的影响,传播学研究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从以往以传播者的意图为中心转向受众如何利用信息媒介、如何从中获得满足为中心,强调了受众的主体性。受众作为使用与满足理论的重点研究对象,可以是传播过程中的传达者也可以是这个过程中的接收者,受众以一定的动机为基础,为了满足自己的某些需求去使用媒介(即受众的媒介接触过程)[ 1 ]。
  线上交流中网络表情符号普遍存在,我们既可以是表情符号的发送者,也可以是表情符号的接收者。周静[ 2 ]认为表情符号的使用其实就是受众接触媒介的过程,受众可以通过网络表情符号的使用来满足自己的某些需求,比如满足受众个性化的需求、满足用户对直观表达的需求。其研究中的受众更偏向传播过程中的传达者,即表情符号的发送者,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表情符号的接收者。在网络信息环境中,受众在信息搜索及传递信息过程中的主动性得到前所未有地加强,人们在接收信息时具有主动性,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在发送信息时同样也会满足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发送信息的内容。作为表情符号的发送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表情符号,作为表情符号的接收者,可以对表情符号进行解读,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
  具体来说表情符号的使用可以满足受众在交流过程中的哪些需求,本研究基于以往关于表情符号相关的文献,结合现实情况对这些文獻进行整理分析,从表情符号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两个角度阐述网络表情符号的作用。

2 表情符号发送者的角度


  2.1 情感或态度的表达
  在面对面交流过程中,我们通常使用一些非语言线索来表达自己的情绪状态,如在高兴时开怀大笑,伤心时掩面哭泣。在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流过程中,一些非语言线索(如面部表情、声调等)会缺失,我们尽可能通过文字去正确地传达我们此刻的情绪,希望电子通讯设备另一端的交流对象能够理解我们当时的情感状态。非语言线索的缺失影响了我们交流的效果,使我们的情感或态度的表达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当对方难过需要安慰时,我们在面对面的情况下可以基于拥抱,当我们进行网络交流时,我们除了给予语言的安慰外,还可以采用什么办法呢?网络表情符号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解决方案,当对方难过时我们可以发一个“拥抱”的表情符号,这让原本单调无力的语言变得更加鲜活。
  表情符号以网络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将字符、文字、图片、动画创作组合起来的用以表情达意的非语言符号[3]。研究表明表情符号提供了非语言交流的线索,可以帮助发送者在以文字为基础的网络交流中更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此时的情绪、情感状态,成为在线交流中经常使用的情绪、情感表达方式[4]。由于表情符号可以帮助使用者更好地进行情感和态度的表达,有研究利用Emoji表情符号来设计食品情感问卷,克服了情感词汇问卷的一些限制,能够更好地表达使用者此时对某种食物的情感态度,增强了生态效度[5]。非语言线索还具有加强或减弱情绪表达的功能,在网络交流中作为非语言线索的表情符号也具有这样的功能,而且用户还可以通过控制表情符号发送的频率、数量来操作自己情感态度的表达程度,表情符号的使用方便了用户情感态度的表达[6-7]。
  2.2 过渡信息,缓解尴尬
  Rashdi[ 8 ]探究了表情符号在交流软件中的使用状况,发现表情符号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结合文本使用,既可以用于对话的开始也可以用于聊天的结尾,表情符号的使用可以让聊天变得更加自然。在开始对话时,无论是面对刚认识的朋友,还是交往较久的密友,我们都可以用表情符号作为聊天的开端,此时的表情符号可以用来试探对方是否在线,并且可以为接下来的话题做个引导,如同刚开始见面的微笑与拥抱。在两人交流的过程中,人们的交流主题并不是单一的,话题会随着交流双方的兴趣转变,在这时网络表情符号的使用具有过渡的作用,使话题转换得更为平缓,不至过于生硬。当对方进行文字表达时,发送者使用表情符号的仅仅表示发送者在线,表示发送者此时此刻是在聊天状态中的,就如面对面交流时,我们会给予讲话者眼神、肢体动作的回应,表明我们正在认真倾听讲话者所说的内容,使交流能够顺利进行下去。网络表情符号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有各式各样的类别,既有灵活多变的颜文字和图形化文字,又有风格各异的Emoji表情、卡通表情、肖像表情[9]。当我们用文字回复交流对象,觉得拿捏不好让人难为情时,或是聊天的话题比较尴尬,可以从多种多样的类型中选择适合语境的表情符号来缓解这种尴尬。我们同样可以利用表情符号来结束对话,相对于文字结束或者不再回复地结束聊天,使用表情符号使对话的结束不至于过于匆忙与无礼,同时也使对话更加生动,好像交流对象就在我们面前。综上看来表情符号的使用可以满足发送者在聊天过程中过渡信息,缓解尴尬的需求。
  2.3 维持和促进人际关系
  表情符号的使用可以满足发送者维持和促进人际关系的需求。Derks等[10]、张美静[ 1 1 ]、匡文波等[ 1 2 ]研究发现与面对面交流中出现的状况相同,人们在和朋友交流时展露表情的频率要高于和陌生人交流时展露表情的频率,即相较于陌生人,在与朋友的交流时使用网络表情符号更多,同样我国一项问卷调查显示有91.5%的被调查者更倾向于在和朋友聊天时使用表情符号。由此看来表情符号的使用与现实生活中的亲密程度有关,随着亲密程度的降低,表情符号的使用程度也会随之降低。交流对象之间的亲密程度会影响表情符号的使用,反过来表情符号的使用也会影响与交流对象的亲密关系。李菲[13]通过无结构的访谈调查得出网络表情符号的使用动机之一是促进亲密关系的发展。方婵娟[14]的研究验证了表情符号确实具有增进交流双方亲密度的作用,相对于仅使用表情符号的或是仅使用文字的发送者,表情符号的接收者会对两者结合使用(即文字和和表情符号一起使用)的用户感到更加亲密。除此之外,代涛涛等[15]研究发现表情符号的使用可以提高对目标对象的热情评价,即表情符号的使用可以让人感到发送者的热情,这样用户可以通过发送表情符号来展现自己对交流内容的兴趣,展现自己对交流对象的积极态度;黄艳婷[16]发现在服务人员出现差错的情况中,相对于不使用表情符号的反馈方式,包含表情符号的反馈可以提高消费者宽恕服务人员的意愿,对交易结果具有更加正向的影响;还有研究发现在需要发表意见并对他人产生一定的威胁压迫时,我们可以使用表情符号来缓和语气,建立和谐的语境[17]。上述研究表明表情符号可以帮助发送者建构恰当的交流情境,构建和维持积极的人际互动。

3 表情符号接收者的角度


  3.1 察觉对方特征信息
  发送者选用的网络表情符号可以体现出其所具有的某些个人特征,这可以让接收者了解到发送者的一些信息。Darbyshire等[ 1 8 ]研究表明相较于不使用表情符号的用户,表情符号的发送者被认为更外向。Grieve等[19]同样考察了表情符号使用对人格知觉的影响,使用表情符号的用户被认为更外向、更随和、更开放。并且研究证明通过表情符号的使用这一特征对发送者的外向程度和开放程度进行判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20]。也就是说表情符号的接收者可以通过交流对象表情符号的使用来推断其外向程度,了解对方的性格特征。对此有研究认为表情符号可能在人格特征的心理评估中发挥作用,可以用于开发一种无语言的个性评估工具[ 2 1 ]。接收者还可以通过发送者发送积极表情符号的使用频率来判断其此时此刻的压力和焦虑状态,Settanni和Davide[ 2 2 ]研究发现积极表情符号的使用与使用者的压力呈负相关,当使用者使用积极表情符号的频率较高时,其当前的压力和焦虑水平处于较低的状态。性别、年龄能够影响表情符号的使用情况,不同性别的用户在表情符号的使用数量、频率不同,年龄可以影响表情符号的选择、使用的频率。具体来说女性使用表情符号更加频繁,即其表情符号的使用频率高于男性,女性在表情符号的使用数量也更具优势,而男性使用表情符号的类型更为广泛[19];Prada等[23]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调查用户在网络交流中使用表情符号的频率情况,发现不同年龄的个体表情符号的使用频率存在差异,年轻用户比年长用户使用的频率更高,同时年长用户多选择出现时间较长的旧表情符号,年轻用户能够较快地接受和使用新表情符号,而且相对于年长用户,年轻用户会更多地使用具有消极情绪色彩的表情符号。因此通过对表情符号的使用的分析,不仅有助于觉察使用者的心理特征,也在一定程度有助于觉察使用者的人口统计学的某些特征[24]。
  3.2 理解信息,减少歧义




4 结语


  表情符号的使用可以满足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对于表情符号的发送者来说,在交流过程中使用表情符号可以满足其情感态度表达的需求,并且在开始聊天或转移话题等情况下使用,可以使对话变得更加流畅、自然。更重要的是表情符号的使用可以增加交流双方亲密度的感知,帮助使用者構建和维持人际关系。对于表情符号的接收者来说,表情符号的出现可以使其更好地获取对方的特征信息,满足理解信息,减少歧义的需求。
  互联网生活成为用户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上使用表情符号进行交流也变得普遍,网络表情符号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们的交流需求,但是也需要尽量避免不合理使用表情符号,避免出现表情符号滥用的现象。在聊天中过多地使用表情符号有可能导致较差交流效果,表情符号的过多使用可能会让交流对象感觉到敷衍,不想继续进行聊天,产生不愉快的聊天体验。在使用表情符号时也要考虑当时的聊天背景是否合适使用表情符号,当双方讨论的话题比较严肃时,尽量减少表情符号的使用。在这种快节奏、碎片化的信息网络中不管是出于感情的回馈还是礼貌的结束,表情符号的出现,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对信息快处理的使用需求,这很有可能使我们不愿过多思考,导致语言组织能力下降,表达空洞等问题,如何在表情符号的频繁使用中也不弱化文字的展示也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人们可以借助手机、电脑相关软件自己去制作表情符号,这很难保证表情符号的规范和质量,出现了一些过度娱乐毫无底线的表情符号,如使用慰安妇的形象制作表情符号或是一些暴力图片制作表情符号,这些表情符号的传播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我们可以利用软件设计制作更具意义的表情符号,注重表情符号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更好地服务我们的生活。如在2016年对那些遭受虐待的儿童推出专门的表情符号Abused Emojis,可以帮助受虐儿童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感受,使人们更容易地与受虐儿童沟通,帮助这些儿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越来越多个性表情符号的出现更好地解决了少数群体的某些问题,今后可以对其进一步地探索。
  国外有研究开始关注表情符号的设计与法律的问题,从法律的角度出发关注表情符号的使用,对表情符号的相关法律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国内对此关注较少,在此后的研究中可以对其进行更深的探索,同时加强自制表情符号的审核制度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何扬帆,覃会优,常静茹.传播学视域下的App社交表情符号情感化研究[J].包装工程,2019,40(20):195-199,209.
  [2]周静.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探析网络表情符号[J].出版广角,2016(18):77-79.
  [3]胡远珍.网络社交中表情符号的表达与象征意义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147-154,169.
  [4]Jung Ran Park,Houda El Mimouni. Emoticons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s across Arabic,English,and Korean Tweets[J].Global Knowledge Memory and Communication,2020,69(8):579-595.   [5]Jaeger,S. R.,Vidal,L.,Ares,G. Should emoji replace emotion words in questionnaire-based food-related consumer research·[J].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2021,92:1-18.
  [6]刘飞,王浩,许小可.社交媒体中表情符号的使用行为及成因分析[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20,17(3):70-77.
  [7]Victoria Lee,Hugh Wagner. The Effect of Social Presence on the Facial and Verbal Expression of Emotion and the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Emotion Components[J].Journal of Nonverbal Behavior,2002,26(1):3–25.
  [8]Al Rashdi,F. Functions of emojis in WhatsApp interaction among Omanis[J].Discourse,Context & Media,2018,26:117-126.
  [9]刘雨眠.网络社交平台中表情符号探究[J].新闻爱好者,2018(7):35-38.
  [10]Derks Daantje,Bos Arjan E. R.,von Grumbkow Jasper. Emoticons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Social Motives and Social Context[J].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2008,11(1):99–101.
  [11]张美静.人际传播的符号回归:网络表情符号emoji在社交媒体爆红的因素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5(12):47-51.
  [12]匡文波,邱水梅.大学生的微信表情使用行为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7,39(12):123-137.
  [13]李菲.网络表情符号的使用与满足[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45-55.
  [14]方婵娟.微信表情符号使用行为对人际传播亲密度影响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30-48.
  [15]代涛涛,佐斌,郭敏仪.网络表情符号使用对热情和能力感知的影响:社会临场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26(3):445-448.
  [16]黄艳婷.网络表情符号对消费者宽恕意愿的影响研究[D].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8:25-40.
  [17]Albawardi,A. The translingual digital practices of Saudi females on WhatsApp[J].Discourse,Context & Media,2018,25:68-77.
  [18]Darbyshire Demetria,Kirk Charlotte,Wall Helen J.,Kaye Linda K. Don’t Judge a(Face)Book by its Cover:Exploring judgement accuracy of others’ personality on Facebook[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6,58:380–387.
  [19]Grieve Rachel,Moffitt,Robyn L.,Padgett,Christine R. Student perceptions of marker personality and intelligence:The effect of emoticons in online assignment feedback[J].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8:1-7.
  [20]Kaye L. K.,Wall,H. J.,Malone S. A. “Turn that frown upside down”:A contextual account of emoticon usage on different virtual platform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6,60:463-467.
  [21]Marengo,D.,Giannotta,F.,Settanni,M. Assessing personality using emoji:An exploratory study[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7,112:74-78.
  [22]Settanni Michele,Marengo,Davide. Sharing feelings online:studying emotional well-being via automated text analysis of Facebook posts[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5,6:1045.
  [23]Prada Marília,Rodrigues David L.,Garrido Margarida V.,Lopes Diniz,Cavalheiro Bernardo,Gaspar Rui. Motives,Frequency and Attitudes toward Emoji and Emoticon Use[J].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18:1-33.
  [24]Oleszkiewicz Anna,Karwowski Maciej,Pisanski KatarzynaSorokowski Piotr,Sobrado Boaz,Sorokowska Agnieszka. Who uses emoticons· Data from 86 702 Facebook users.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7,119:289–295.
  [25]趙晓芳,金志刚.融合表情符号与短文本的微博多维情感分类[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20,52(5):113-120.
  [26]Gantiva Carlos,Sotaquirá Miguel,Araujo Andrés,Cuervo Paula. Cortical processing of human and emoji faces:an ERP analysis[J]. 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9,39(8):935-943.
其他文献
关键词 传播;身体;进化;媒介技术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5-0009-04  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他认为生物通过不断地变化与发展来更好的适应环境。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媒介从无到有象征着技术的进步,而人的需求促进了技术的迭代,传播技术再通过与人体感官统合、分化、再统合,与社会、文化发生关联,产生后来的“技术身体”“数字身体”,这
期刊
摘 要 基于媒介情景论的视角,分析《摩尔庄园》手游中地图、家园和限定活动三种场景的设置,总结出其中虚拟交往模式的特征,“地域”的逐渐消失和玩家行为“中区”化,以及阐述该游戏怀旧、社交的属性对于现实世界的影响。  关键词 媒介情境论;游戏;虚拟交往;摩尔庄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7-0107-03 1 《摩尔庄园》手游及玩法简介  《摩尔庄园
期刊
摘 要 网络文学迅猛发展的同时,存在内容商业化严重、抄袭、质量低下和作品类型单一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商业利益的驱动,过度迎合读者需求,政府管治滞后和技术手段的滥用。针对这些问题,从过程管理的角度提出治理对策,希望促进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网络文学;内容生产;过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7-0057-06  基金项
期刊
关键词 社交媒体倦怠;用户行为;扎根理论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5-0016-04  微信自2011年底问世至今已经10年,朋友圈作为线上自我展示与分享的主要平台一向是用户的重点关注对象。张小龙在2021年的微信公开课上表示,每天有7.8亿用户进入朋友圈,1.2亿用户发表朋友圈,其中有2亿以上的用户设置了朋友圈三天可见。如今微信已当仁不让地成
期刊
关键词 文化旅游;手游;大报恩寺;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5-0024-03  基金项目: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关于历史人文景点以年轻人为目标的广告的研究”(项目号:2020NFUSPITP0310)。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文旅融合成为当下旅游推广的重要趋势。一方面,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参观博物馆或文化遗产景
期刊
关键词 新媒体;科学传播;传播效果;中国科学院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5-0001-05  目前,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作为科学传播新的平台和手段,引起了越来越多科研机构的重视。科研机构借助新媒体平台,将与科学相关的信息有效地发布给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1 ]。公众也能更容易地参与到科学讨论中,进而理解和支持科学研究工作[ 2 ]。新媒体平台使科
期刊
关键词 社群构建;社群运营;移动场景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5-0035-03 1 丰富与贫瘠:信息爆炸下社群建构的原因  1.1 信息时空膨胀  信息的时空膨胀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时间的膨胀。网络具有暂存性,无论何时的新闻信息都能被接收,用户无法看完所有的信息;二是空间的膨胀,信息的内容增多,每日都被动接收着杂乱无章的公域与私域信息。1970
期刊
摘 要 县级融媒体中心是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而处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媒体矩阵中的村务微信群则是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的神经末梢。通过对坦塘村村务微信群进行田野考察发现,村务微信群重建了乡土社会的公共空间。在这个虚拟的公共空间,原子化的村民重建了身份认同,离散化的村落重构了乡村秩序,日益消解的乡村社会再造了乡村共同体。  关键词 县级融媒体中心;村务微信群;基层社会治理;交往互
期刊
摘 要 地域文化作为城市形象传播的主要发力点,在正面积极的城市形象传播和形象建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许昌市作为曹魏故都,在对外城市形象宣传中,无一不从本地出发,将新媒体传播矩阵与曹魏三国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增强其历史文化底蕴,提高了城市知名度。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如内容同质化、意义泛化、传播引导力不够等问题。文章以曹魏文化为例,力图从媒介端、内容端以及受众端多主体角度来分析许昌市曹魏文化如何更
期刊
关键词 知识付费;知乎live;长尾理论;媒介经营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5-0031-04 1 研究背景  新媒体背景下,移动终端、在线支付、交互媒体、大数据、算法等多重动力交织发展,驱动传媒传播形式革新,传播内容生产与经济模式产生变革。媒介渠道与内容不再稀缺,有限的用户注意力才是真正稀缺的。媒体为获得利润极力争取用户注意力,大量提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