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对世间人事品头论足,已经成为自媒体时代一种时髦的交流方式,是一种潮流的象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一种新的社交方式的形成。”有媒体研究者声称,微博、微信本身就是一个容量无极限的评论版面,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微评论时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都市报的评论版是不是就不合时宜了呢?又或者任由评论阵地的流失而不管不顾。答案显然是否定的。2002年3月4日《南方都市报》首辟时评版,全国各大都市报随后掀起一股时评热。2009年,《楚天都市报》开辟评论版,即为今天的“楚天时评”,至今已近5年时间,从青涩走向成熟,有了一批稳定的作者和读者。本文试以《楚天都市报》的“楚天时评”为例,分析微评论时代传统媒体评论新闻面对的挑战与机遇。
报纸评论与微博微信传播观点的优劣对比
“楚天时评”自与读者见面以来,已经逐渐成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栏目包括评论员专栏的“欣闻纵横”“东湖笔谈”等、自由来稿包括“八面来论”“我说两句”“观点圆桌”等,还有一类是报网选粹、天天读报、一周声音等选登其他媒体代表性的评论。整个版面议题和内容都很丰富,同时不同类型的撰稿人也使得整个版面写作风格适宜平民阅读。
但是,即便是如此全面富有特色评论版面,与微博、微信相比,其传播观点上的劣势仍然存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之所以迅速成长为公众表达意见、发表观点的新途径,与其独特的传播特点自媒体传播特点密切相关。
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工具,用户只要有网络终端包括电脑、手机、iPad等,就可以即时发表观点,配图配上照片,实现即时、快捷地传播观点。同时,微博只有140字,微信也可以很短,其写作门槛很低,给用户提供有感而发、有感即可发的可能性,更进一步促进了微评论的即时性、便捷性。比如,年初兰考大火事件刚刚发生,就有微博发布了事故信息。而纸质媒体的相关报道和评论信息则因为出版周期明显滞后。楚天时评版上的评论很多是针对报纸出版前一天的新闻展开的评论,然而相比较与网络,时效性仍不足。
微评论无限广泛的作者库和读者群是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一大优势。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无论是高官望族,还是蹲守工地的建筑工人,无论忙于工作还是退休闲居的大爷大妈,无论是你在出国的航班上还是在休息的卧室里,浏览信息、表达观点统统都可以实现。只有微博、微信这些自媒体才能实现实现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其草根作者群拉近了参与者的距离,容易吸引更广泛的人群参与进来。因此,微博微信平台上,从来都不缺作者、也不缺读者。相反,其全民参与的读者和作者群是有效地丰富了信息内容和形式。正所谓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我们在微博微信上看不到的。
相比而言,报纸评论则明显偏向精英,即便是一份市民报纸。这些评论撰写者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从事某一领域工作,有着自身的知识结构。而在编辑部内部,其议程设置的功能更严重缩减评论触角所能企及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评论版面与读者的良性互动有限。“楚天时评”每周六期,每期文章的数量也有限,很多作者的来稿也很精彩,真正与读者见面文章有限,能引起读者相应的稿件更有限。
报纸评论“突围”之策
作为新生物,微博微信建构的微评论时代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然而其也伴生着先天劣势。比如,网络信息泛滥成灾,受众选择难度,容易产生阅读疲劳。网络的匿名性及便捷性带来政府监管难度大,导致网友表达观点呈现随意性和感性化,缺乏理性和责任感,甚至出现偏激观点、失实信息,甚至谣言。
另外,微评论时代,信息呈现简短化、碎片化,误导受众接受快餐文化,缺乏深度阅读体验,影响思维能力和思想深度,为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诟病。
因此,在当前网络环境鱼龙混杂、信息泛滥成灾、读者无法满足碎片化信息阅读的当前形势下,报纸评论版迎来了一个崭新的生存时机。要想继续发扬引导舆论,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作用,传统媒体的评论版要积极探索,寻找发展新途径:
借势新媒体,在媒体融合中求发展。报纸评论版与新媒体的融合,最直接方式就是为我所用。一方面可以在微博、微信上开设评论官网,推介当天的主要内容,培养网络忠实关注者,以扩大报纸评论的传播途径和影响力,弥补因时空不足。比如眼下很多媒体评论版都开设了官方微博,及时推荐当天亮点内容。另一方面也可在评论版面上开设专门栏目,吸纳微博微信上精彩内容,丰富报纸版面。
吸纳知名专家学者开辟专栏,增强核心竞争力。针对网络中受众接受的信息呈现碎片化、感性化、真假难辨等特点,报纸评论可以在内容精选和思想深度上做文章,加大评论的思想性、引导性。一方面通过培养专家型评论员,提升评论质量,另一方面要广泛吸纳各领域专家学者建立联系,纳入专栏作者队伍。楚天都市报经济实力雄厚,影响力广泛,吸引着全国优秀人来参与进来,有着一支成熟的编写团队,在培养优秀评论员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编辑部地处湖北省会武汉,高校资源丰富,专家学者等都是其评论团队的后备军。当前时代,是一个信息需求量暴增的时代。一方面,具有专业背景、需要专业性判断的新闻事件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议论的空间;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也需要在媒体平台上发表意见,参与公共生活。很多学者或有深厚的学术素养,或对民情民意有充分的了解,他们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获取信息的渠道比其他人更多元,分析问题比其他人更全面、更独到,撰写评论时也往往更中肯更客观,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此外,针对“楚天评论”版而言,还可以吸纳市民的参与。楚天都市报作为荆楚地区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一家媒体,在广大市民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力。评论版作为一个意见集散地,是编辑部与市民互动交流的重要窗口,应该开放部分版面,吸引受众,开发潜在读者群。
创新工作机制,鼓励编辑走出编辑部。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们的文化素质越来越高,读书品位越来越高,阅读兴趣趋向多元。受众已经不再满足于猎奇,他们更希望能够接受有思想、有深度的内容。这就需要评论发出“权威”声音引导舆论,“接地气”满足受众求知欲。
而报纸评论“接地气”的制度途径之一,就是记者或评论员走近群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南方都市报前评论部主任李文凯直接表明了这样一种观点:“一种更接近现代评论形态的操作模式是值得尝试的,那便是设立评论记者,以采访的方式获得选题的价值与内容,成为立论行文的背景。”
参考文献:
[1]万丽萍.微博的特征及其舆论监督功能[J]。新闻爱好者,2012(3上).
[2]新浪微博辟谣小组:每条辟谣帖均经严格考证[N]。每日新报,2011-08-10.
[3]马少华.也谈近来关于时评的争议[N]。南方周末,2003-08-02.
[4]李文凯.热言时代[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
[5]徐兆荣.迈入“观点竞争”的扎实一步——《嘉兴日报》“评论记者工作机制”的探索意义[J].中国记者,2007(8)
[6]赵勋.新时期都市报时评繁荣的背景与特征[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在这样的背景下,都市报的评论版是不是就不合时宜了呢?又或者任由评论阵地的流失而不管不顾。答案显然是否定的。2002年3月4日《南方都市报》首辟时评版,全国各大都市报随后掀起一股时评热。2009年,《楚天都市报》开辟评论版,即为今天的“楚天时评”,至今已近5年时间,从青涩走向成熟,有了一批稳定的作者和读者。本文试以《楚天都市报》的“楚天时评”为例,分析微评论时代传统媒体评论新闻面对的挑战与机遇。
报纸评论与微博微信传播观点的优劣对比
“楚天时评”自与读者见面以来,已经逐渐成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栏目包括评论员专栏的“欣闻纵横”“东湖笔谈”等、自由来稿包括“八面来论”“我说两句”“观点圆桌”等,还有一类是报网选粹、天天读报、一周声音等选登其他媒体代表性的评论。整个版面议题和内容都很丰富,同时不同类型的撰稿人也使得整个版面写作风格适宜平民阅读。
但是,即便是如此全面富有特色评论版面,与微博、微信相比,其传播观点上的劣势仍然存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之所以迅速成长为公众表达意见、发表观点的新途径,与其独特的传播特点自媒体传播特点密切相关。
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工具,用户只要有网络终端包括电脑、手机、iPad等,就可以即时发表观点,配图配上照片,实现即时、快捷地传播观点。同时,微博只有140字,微信也可以很短,其写作门槛很低,给用户提供有感而发、有感即可发的可能性,更进一步促进了微评论的即时性、便捷性。比如,年初兰考大火事件刚刚发生,就有微博发布了事故信息。而纸质媒体的相关报道和评论信息则因为出版周期明显滞后。楚天时评版上的评论很多是针对报纸出版前一天的新闻展开的评论,然而相比较与网络,时效性仍不足。
微评论无限广泛的作者库和读者群是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一大优势。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无论是高官望族,还是蹲守工地的建筑工人,无论忙于工作还是退休闲居的大爷大妈,无论是你在出国的航班上还是在休息的卧室里,浏览信息、表达观点统统都可以实现。只有微博、微信这些自媒体才能实现实现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其草根作者群拉近了参与者的距离,容易吸引更广泛的人群参与进来。因此,微博微信平台上,从来都不缺作者、也不缺读者。相反,其全民参与的读者和作者群是有效地丰富了信息内容和形式。正所谓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我们在微博微信上看不到的。
相比而言,报纸评论则明显偏向精英,即便是一份市民报纸。这些评论撰写者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从事某一领域工作,有着自身的知识结构。而在编辑部内部,其议程设置的功能更严重缩减评论触角所能企及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评论版面与读者的良性互动有限。“楚天时评”每周六期,每期文章的数量也有限,很多作者的来稿也很精彩,真正与读者见面文章有限,能引起读者相应的稿件更有限。
报纸评论“突围”之策
作为新生物,微博微信建构的微评论时代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然而其也伴生着先天劣势。比如,网络信息泛滥成灾,受众选择难度,容易产生阅读疲劳。网络的匿名性及便捷性带来政府监管难度大,导致网友表达观点呈现随意性和感性化,缺乏理性和责任感,甚至出现偏激观点、失实信息,甚至谣言。
另外,微评论时代,信息呈现简短化、碎片化,误导受众接受快餐文化,缺乏深度阅读体验,影响思维能力和思想深度,为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诟病。
因此,在当前网络环境鱼龙混杂、信息泛滥成灾、读者无法满足碎片化信息阅读的当前形势下,报纸评论版迎来了一个崭新的生存时机。要想继续发扬引导舆论,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作用,传统媒体的评论版要积极探索,寻找发展新途径:
借势新媒体,在媒体融合中求发展。报纸评论版与新媒体的融合,最直接方式就是为我所用。一方面可以在微博、微信上开设评论官网,推介当天的主要内容,培养网络忠实关注者,以扩大报纸评论的传播途径和影响力,弥补因时空不足。比如眼下很多媒体评论版都开设了官方微博,及时推荐当天亮点内容。另一方面也可在评论版面上开设专门栏目,吸纳微博微信上精彩内容,丰富报纸版面。
吸纳知名专家学者开辟专栏,增强核心竞争力。针对网络中受众接受的信息呈现碎片化、感性化、真假难辨等特点,报纸评论可以在内容精选和思想深度上做文章,加大评论的思想性、引导性。一方面通过培养专家型评论员,提升评论质量,另一方面要广泛吸纳各领域专家学者建立联系,纳入专栏作者队伍。楚天都市报经济实力雄厚,影响力广泛,吸引着全国优秀人来参与进来,有着一支成熟的编写团队,在培养优秀评论员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编辑部地处湖北省会武汉,高校资源丰富,专家学者等都是其评论团队的后备军。当前时代,是一个信息需求量暴增的时代。一方面,具有专业背景、需要专业性判断的新闻事件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议论的空间;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也需要在媒体平台上发表意见,参与公共生活。很多学者或有深厚的学术素养,或对民情民意有充分的了解,他们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获取信息的渠道比其他人更多元,分析问题比其他人更全面、更独到,撰写评论时也往往更中肯更客观,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此外,针对“楚天评论”版而言,还可以吸纳市民的参与。楚天都市报作为荆楚地区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一家媒体,在广大市民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力。评论版作为一个意见集散地,是编辑部与市民互动交流的重要窗口,应该开放部分版面,吸引受众,开发潜在读者群。
创新工作机制,鼓励编辑走出编辑部。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们的文化素质越来越高,读书品位越来越高,阅读兴趣趋向多元。受众已经不再满足于猎奇,他们更希望能够接受有思想、有深度的内容。这就需要评论发出“权威”声音引导舆论,“接地气”满足受众求知欲。
而报纸评论“接地气”的制度途径之一,就是记者或评论员走近群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南方都市报前评论部主任李文凯直接表明了这样一种观点:“一种更接近现代评论形态的操作模式是值得尝试的,那便是设立评论记者,以采访的方式获得选题的价值与内容,成为立论行文的背景。”
参考文献:
[1]万丽萍.微博的特征及其舆论监督功能[J]。新闻爱好者,2012(3上).
[2]新浪微博辟谣小组:每条辟谣帖均经严格考证[N]。每日新报,2011-08-10.
[3]马少华.也谈近来关于时评的争议[N]。南方周末,2003-08-02.
[4]李文凯.热言时代[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
[5]徐兆荣.迈入“观点竞争”的扎实一步——《嘉兴日报》“评论记者工作机制”的探索意义[J].中国记者,2007(8)
[6]赵勋.新时期都市报时评繁荣的背景与特征[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