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需采取相关对策来应对。本文从当前我国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问题;对策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要让学生成为具有一定思想品德素养和未来发展的人。在新形势下,大量辅导员因缺乏职位所需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而单纯靠经验办事,难以胜任辅导员这一职位。曾有调查显示,高校辅导员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一般较强,但其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心理辅导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
(二)辅导员队伍不稳
辅导员队伍不稳主要表现为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一方面,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缺乏认同感。当前高校重学术和科研、轻学生工作的现象比较普遍。与任课教师相比,辅导员地位比较低,尤其是学生工作的复杂性、工作价值的不受重视使得许多辅导员缺乏认同感和荣誉感。另一方面,辅导员的发展空间较小,待遇较低。辅导员在发展上不如教师和真正的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师相比,教师有更多时间搞学术,可以为评定职称奠定条件。与行政管理人员相比,一般的辅导员在发展到了正科级待遇就无路可走了。此外,辅导员形式的多样也是导致高校辅导员流动性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辅导员职责过于泛化
目前,中国许多高校对辅导员职责分工不细,过于泛化。凡是涉及到学生的工作都是辅导员的工作。这些工作包括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班级管理、身心健康教育等各方面。另外,辅导员作为上传下达的中间分子,不仅接受学校学工系统、教务系统和后勤系统的领导,还受院系的领导。这种隶属部门的繁多和管理事务的复杂,导致了高校辅导员职责的泛化和其角色定位的模糊。
(四)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存在制度困境
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以下制度困境。首先,在选聘制度方面,虽然目前很多高校的辅导员要进行专业的笔试和面试。但是,通过关系进入学校的辅导员大有人在,而且合同制的存在也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其次,在培训制度方面,有相当一部分辅导员在没有经过长期培训甚至是没有经过培训的情况下就直接上岗了。再次,在激励制度方面,部分高校奖励一些优秀的辅导员进行转岗。但是,转岗的本身就间接反映了高校辅导员地位较低。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对策
(一)提升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
高校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地位极为重要。大学生属于知识分子,知识面较广并且已经有了对事物的判断和鉴别能力。要想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辅导员还需要加强理论修养,不仅要了解党政方针和国家的政策,也要熟悉学校的相关制度。这主要包括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和一些专业技能,如心理健康辅导能力、思想教育引导能力及组织表达能力等。
(二)培养辅导员对其工作的认同感
第一,应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威望和地位,这有利于培养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高校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把真正热爱学生工作且优秀的人才吸收到这个队伍中,从而让辅导员用自身的优异成绩赢得他人的尊重。第二,完善辅导员的待遇。一方面,学校应在政治上给予那些优秀的辅导员以奖励,从专职辅导员中选拔党政干部;另一方面,在同等条件下,评定职称和优秀时要给予优秀辅导员以照顾。
(三)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当前形势下,要想实现辅导員工作的专业化,我们应对辅导员工作职责进行界定和细化,并采取相关措施使辅导员工作避免繁琐。一方面,我们应协调好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将辅导员工作定为四个部分:思想政治辅导、心理辅导、职业辅导和社会化辅导。而为了更好地实现辅导员的职责界定,我们可进一步细化其职责,可分为思想政治辅导员、心理辅导员、学习辅导员和住宿辅导员等。而这种精细的分工对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再次提出了要求。
(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制度化水平
首先,应完善对辅导员的选聘制度。可以建立辅导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从而保证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其次,建立起辅导员培训制度。这既包括在职培训,也包括职前培训。入职前培训的目的在于通过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使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整体性认识。入职后的定期培训目的则在于加强其理论水平,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建立相关激励机制,这主要包括职称的评定和行政职务的晋升,通过这两方面来激励高校辅导员。
参考文献:
[1]高玖伟.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进程中的职业能力开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
[2]史仁民.中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今日财富,2011,(12).
[3]罗玲.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10,(4).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问题;对策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要让学生成为具有一定思想品德素养和未来发展的人。在新形势下,大量辅导员因缺乏职位所需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而单纯靠经验办事,难以胜任辅导员这一职位。曾有调查显示,高校辅导员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一般较强,但其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心理辅导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
(二)辅导员队伍不稳
辅导员队伍不稳主要表现为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一方面,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缺乏认同感。当前高校重学术和科研、轻学生工作的现象比较普遍。与任课教师相比,辅导员地位比较低,尤其是学生工作的复杂性、工作价值的不受重视使得许多辅导员缺乏认同感和荣誉感。另一方面,辅导员的发展空间较小,待遇较低。辅导员在发展上不如教师和真正的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师相比,教师有更多时间搞学术,可以为评定职称奠定条件。与行政管理人员相比,一般的辅导员在发展到了正科级待遇就无路可走了。此外,辅导员形式的多样也是导致高校辅导员流动性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辅导员职责过于泛化
目前,中国许多高校对辅导员职责分工不细,过于泛化。凡是涉及到学生的工作都是辅导员的工作。这些工作包括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班级管理、身心健康教育等各方面。另外,辅导员作为上传下达的中间分子,不仅接受学校学工系统、教务系统和后勤系统的领导,还受院系的领导。这种隶属部门的繁多和管理事务的复杂,导致了高校辅导员职责的泛化和其角色定位的模糊。
(四)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存在制度困境
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以下制度困境。首先,在选聘制度方面,虽然目前很多高校的辅导员要进行专业的笔试和面试。但是,通过关系进入学校的辅导员大有人在,而且合同制的存在也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其次,在培训制度方面,有相当一部分辅导员在没有经过长期培训甚至是没有经过培训的情况下就直接上岗了。再次,在激励制度方面,部分高校奖励一些优秀的辅导员进行转岗。但是,转岗的本身就间接反映了高校辅导员地位较低。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对策
(一)提升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
高校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地位极为重要。大学生属于知识分子,知识面较广并且已经有了对事物的判断和鉴别能力。要想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辅导员还需要加强理论修养,不仅要了解党政方针和国家的政策,也要熟悉学校的相关制度。这主要包括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和一些专业技能,如心理健康辅导能力、思想教育引导能力及组织表达能力等。
(二)培养辅导员对其工作的认同感
第一,应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威望和地位,这有利于培养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高校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把真正热爱学生工作且优秀的人才吸收到这个队伍中,从而让辅导员用自身的优异成绩赢得他人的尊重。第二,完善辅导员的待遇。一方面,学校应在政治上给予那些优秀的辅导员以奖励,从专职辅导员中选拔党政干部;另一方面,在同等条件下,评定职称和优秀时要给予优秀辅导员以照顾。
(三)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当前形势下,要想实现辅导員工作的专业化,我们应对辅导员工作职责进行界定和细化,并采取相关措施使辅导员工作避免繁琐。一方面,我们应协调好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将辅导员工作定为四个部分:思想政治辅导、心理辅导、职业辅导和社会化辅导。而为了更好地实现辅导员的职责界定,我们可进一步细化其职责,可分为思想政治辅导员、心理辅导员、学习辅导员和住宿辅导员等。而这种精细的分工对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再次提出了要求。
(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制度化水平
首先,应完善对辅导员的选聘制度。可以建立辅导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从而保证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其次,建立起辅导员培训制度。这既包括在职培训,也包括职前培训。入职前培训的目的在于通过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使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整体性认识。入职后的定期培训目的则在于加强其理论水平,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建立相关激励机制,这主要包括职称的评定和行政职务的晋升,通过这两方面来激励高校辅导员。
参考文献:
[1]高玖伟.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进程中的职业能力开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
[2]史仁民.中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今日财富,2011,(12).
[3]罗玲.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