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要有个性。然而现在中学生的作文中,有个性的作文太少了,陈旧老套,人云亦云,千人一面,似曾相识的作文太多,这恐怕与中学生不知如何写出有个性的文章,缺乏这方面的写作技巧有关。怎样才能写出有个性的作文呢?最关键的是创新,可以说创新是张扬作文个性的翅膀。
作文创新的方法较多,下面着重从三个方面谈谈笔者的看法。
其一,从立意上创新。
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有许多同一性,如果同学们在作文中对事物的认知大多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就没有跳出同一性的圈子,就称不上有个性的创新作文。如果你提出的见解与众不同,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让人见了为之一惊(至少“为之一动,引起关注”),那么你的新思想新观念就成了这篇文章的个性。举个例子,2003年高考作文是围绕“感情亲疏和对事物认知”的话题来写,有一篇题为《感性·理性·认知》的作文中写了这样两段文字:
当今世界,恐怖事件大行其道,而“9·11”事件则是其登峰造极之作。然而部分国人则拍手称快,疾呼“大快人心”。
何以至此?难道只是因为美国佬对我们的一贯压制,难道只是因为美国佬轰炸我驻南使馆,难道只是因为南海上空的撞机事件……抑或是民族心理的总爆发,中华民族与美利坚民族感情上的疏远,造成了极其肤浅的感性认识?我们应当用自己的大脑思考,不能感情用事。恐怖主义是全人类的公敌,中国人民与美国人民同为爱好和平的人民,生命的失落应当得到全世界人民的惋惜与同情。用理性去冲破感性的牢笼,真正地认知事物,规范自己的心灵。
这篇作文之所以被评为优秀作文,就在于它是以新观点取胜。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国人皆知,再加上驻南使馆被炸、南海撞机等事件,国人大多对美国有一种反感情绪,而本文作者却能站在世界和平的高度,站在反恐的高度,对国人关于“9·11”事件的看法做出了理性的分析,具有思辩色彩,观点颇有启发意义。正是这种新认识、新观念,才使本文有了回味和深思的空间,才使本文从众多平庸之作中脱颖而出。
其二,从材料上创新。
中学生阅历有限,思想不是十分成熟,要想提出新观点也并非易事。但可以从材料上创新。从材料上创新的方法较多,但归纳起来分两大类,一是利用社会上最新的最热点的事件,将之纳入作文,使作文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这样的作文自然会被阅卷老师看好。二是巧妙利用那些陈旧的材料,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法来表现,所谓旧瓶装新酒,重新包装,以达到化腐朽为神奇之效。下面介绍一些具体作法。
一、热点时事入文来,新米做饭分外香。这种方法就是从报刊和电视新闻中选取符合作文话题的材料,或从身边选取符合作文话题的典型的人和事,这样的材料新颖,时效性强,很容易获得高分。例如,2003年高考优秀作文中江苏一考生写的题为《抛妻弃子之谜》一文,将“抗非典”这一重大时事巧妙地融入作文中,深刻地诠释了“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这一话题。这样充满时代气息的作文,自然会使阅卷老师眼睛为之一亮。写这类作文的前提,当然是平时要关注报刊和电视等新闻,比如伊拉克战争、印尼海啸大灾难等重大国际新闻事件,还有党员先进性教育中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人和事等引人注目的国内新闻事件,这些热点时事犹如上市的新米鲜菜,调配得当,烹饪适宜,就成了美味佳肴,不仅社会热点是新米,身边的生活小事也是写出创新作文的新米。例如2004年高考,江苏一考生写的《最后的四十五分钟》,就是直接从考场中取材,真实地再现了考生自己面对作文题时的沉稳与灵动,因为材料新而真实,所以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二、让古人新生,为古人翻案。高中生或多或少地阅读过古典名著,作文时,可以借古人的言行来诠释作文话题,以收耳目一新之效。先说让古人新生。此法或再现古人当年的风采,或让古人走进我们的现实生活,来达到推陈出新之目的。例如2004年高考海南一考生围绕“‘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这个话题,写了一篇题为《两把钥匙一扇门》的作文。文中虚构了“李白与阮籍同到神的脚下寻找快乐幸福之门”的故事。李白乐观豁达,遇荆棘而不避不畏,勇敢穿越,终于获得成功。阮籍悲观畏难,面对荆棘,“哭天怆地”,呼喊着“叫我如何是好,如何是好……”,最终难达幸福之门。故事虽然虚构而且简单,但影射主题的意图十分明显,巧妙而深刻地阐释了“乐观,则幸福快乐;悲观,则无所事成”的观点,既切合话题,又发人深省,所以获得满分。2003年河北一考生写的《楚王的忏悔》一文,从楚王的视角演绎了楚国被秦国灭亡的历史悲剧,揭示了以个人情感的亲疏好恶来任人为政,必导致忠奸混淆、国破家亡的深刻教训。2002年湖北一考生写的《昭君的选择》一文,艺术地再现了昭君当年作出的心灵选择。这些都是此类作文的优秀代表。
再说为古人翻案,也就是站在话题的角度,合乎情理地为古人鸣冤叫屈。例如2003年高考,湖北一考生写了《宝钗鸣冤》一文,大胆突破《红楼梦》中褒“黛”贬“钗”的思维定式,让宝钗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对世人的“非议”鸣冤叫屈,从而警示人们:不要以感情的亲疏来评价人。无独有偶,2004年高考福建一考生写了《任是“无情”也动人》一文,逆《红楼梦》之意,对宝钗大加赞扬,从外貌才能、行为举止、性格气度、志向命运等多个纬度重新解读宝钗,让一个更具生活魅力的宝钗站在读者面前。这个考生在文中写道:“沉默是一种境界”,“她的‘冷’,造就了她的平和,她的高人一等的安宁”,“她是‘无情’的,因为她有她的执著与坚定。这一定是世界上最最动人的‘无情’!”这里对宝钗的评价赞誉,不仅符合原著人物的特质,而且有发展,有创新,评为满分作文是当之无愧的。
三、杂取合成学鲁迅,移花接木巧改装。杂取种种,合成一个,这是鲁迅创作小说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阿Q这个著名的文学典型,就是鲁迅合成的。
移花接木,错位改版是影视故事常用的文学手法,例如关公战秦琼、大话西游、戏说乾隆、新梁山伯传奇等等,就是运用这类表现手法,收到了以“新”吸引人的效果。当然,运用此法也不能瞎编乱造,要有生活中的原型作依托。
例如沈从文《边城》中的翠翠就有三个生活原型:一个是泸县绒线铺的女孩子,翠翠明慧温柔的品性就取之于这个小女孩;一是在青岛崂山看到的女孩子,翠翠的清纯朴实即源于这个乡村女子;一个是作者的师母,从她身上“取得性格上的朴素式样”。如果我们在高考作文中也借鉴这种“杂取移接”之法,肯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三,从形式上创新。
考试时,面对作文题,如果没有新思想,没有新材料,怎么办?不要急,可以从表现形式上创新,比如构思新巧,语言优美,同样能让阅卷老师另眼相看。
巧思一,借书信形式,与古人对话。2004年高考,甘肃一考生围绕“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话题,写了一篇题为《致和珅的一封信》的考场作文。文章开头写道:
和先生:近来无恙乎?近几年来你的身影频频闪现在荧屏之上,一部部清朝历史剧将你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致使你的大名妇孺皆知。想先生一生,居庙堂之高,不忧其君,不虑其名,专事搜刮贪污受贿,弄得个脑满肠肥,却不料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先生性命。不但身死人手,家财散尽,白白浪费了先生许多精神,而且落得个千载骂名。先生若泉下有知,可曾有愧,有悔乎?先生当是明理之人,如何却因为那一点银子,便只看到了自己而看不到别人呢?你的眼中为什么只有金子那绚丽耀眼的光芒,却没有忧虑民生疾苦的焦灼?……
本文利用书信的形式与大贪官和珅对话,由此来诠释话题,表现了本文作者构思的机智。
巧思二,借寓言形式传情达意,诠释话题。例如2004年高考,天津一考生,面对“材与非材”话题,写成题为《我是檀香木》的作文,文中以“檀香木”自述的口吻(第一人称),写檀香木的经历和见闻,引起人们对“材与非材”的价值内涵的思考,意蕴深远,耐人寻味。
巧思三,借小标题的形式和象征手法来行文。2004年重庆一考生面对“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的话题,以“菊花飘香的时节”为题行文,在文中依次设计了“菊之淡”、“菊之傲”、“菊之殇”三个小标题,选取稽康、庄子、项羽三个历史人物,以高洁的菊花象征他们的品格,想象丰富,文情并茂,思想深刻,引人入胜。
作文创新的方法较多,下面着重从三个方面谈谈笔者的看法。
其一,从立意上创新。
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有许多同一性,如果同学们在作文中对事物的认知大多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就没有跳出同一性的圈子,就称不上有个性的创新作文。如果你提出的见解与众不同,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让人见了为之一惊(至少“为之一动,引起关注”),那么你的新思想新观念就成了这篇文章的个性。举个例子,2003年高考作文是围绕“感情亲疏和对事物认知”的话题来写,有一篇题为《感性·理性·认知》的作文中写了这样两段文字:
当今世界,恐怖事件大行其道,而“9·11”事件则是其登峰造极之作。然而部分国人则拍手称快,疾呼“大快人心”。
何以至此?难道只是因为美国佬对我们的一贯压制,难道只是因为美国佬轰炸我驻南使馆,难道只是因为南海上空的撞机事件……抑或是民族心理的总爆发,中华民族与美利坚民族感情上的疏远,造成了极其肤浅的感性认识?我们应当用自己的大脑思考,不能感情用事。恐怖主义是全人类的公敌,中国人民与美国人民同为爱好和平的人民,生命的失落应当得到全世界人民的惋惜与同情。用理性去冲破感性的牢笼,真正地认知事物,规范自己的心灵。
这篇作文之所以被评为优秀作文,就在于它是以新观点取胜。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国人皆知,再加上驻南使馆被炸、南海撞机等事件,国人大多对美国有一种反感情绪,而本文作者却能站在世界和平的高度,站在反恐的高度,对国人关于“9·11”事件的看法做出了理性的分析,具有思辩色彩,观点颇有启发意义。正是这种新认识、新观念,才使本文有了回味和深思的空间,才使本文从众多平庸之作中脱颖而出。
其二,从材料上创新。
中学生阅历有限,思想不是十分成熟,要想提出新观点也并非易事。但可以从材料上创新。从材料上创新的方法较多,但归纳起来分两大类,一是利用社会上最新的最热点的事件,将之纳入作文,使作文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这样的作文自然会被阅卷老师看好。二是巧妙利用那些陈旧的材料,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法来表现,所谓旧瓶装新酒,重新包装,以达到化腐朽为神奇之效。下面介绍一些具体作法。
一、热点时事入文来,新米做饭分外香。这种方法就是从报刊和电视新闻中选取符合作文话题的材料,或从身边选取符合作文话题的典型的人和事,这样的材料新颖,时效性强,很容易获得高分。例如,2003年高考优秀作文中江苏一考生写的题为《抛妻弃子之谜》一文,将“抗非典”这一重大时事巧妙地融入作文中,深刻地诠释了“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这一话题。这样充满时代气息的作文,自然会使阅卷老师眼睛为之一亮。写这类作文的前提,当然是平时要关注报刊和电视等新闻,比如伊拉克战争、印尼海啸大灾难等重大国际新闻事件,还有党员先进性教育中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人和事等引人注目的国内新闻事件,这些热点时事犹如上市的新米鲜菜,调配得当,烹饪适宜,就成了美味佳肴,不仅社会热点是新米,身边的生活小事也是写出创新作文的新米。例如2004年高考,江苏一考生写的《最后的四十五分钟》,就是直接从考场中取材,真实地再现了考生自己面对作文题时的沉稳与灵动,因为材料新而真实,所以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二、让古人新生,为古人翻案。高中生或多或少地阅读过古典名著,作文时,可以借古人的言行来诠释作文话题,以收耳目一新之效。先说让古人新生。此法或再现古人当年的风采,或让古人走进我们的现实生活,来达到推陈出新之目的。例如2004年高考海南一考生围绕“‘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这个话题,写了一篇题为《两把钥匙一扇门》的作文。文中虚构了“李白与阮籍同到神的脚下寻找快乐幸福之门”的故事。李白乐观豁达,遇荆棘而不避不畏,勇敢穿越,终于获得成功。阮籍悲观畏难,面对荆棘,“哭天怆地”,呼喊着“叫我如何是好,如何是好……”,最终难达幸福之门。故事虽然虚构而且简单,但影射主题的意图十分明显,巧妙而深刻地阐释了“乐观,则幸福快乐;悲观,则无所事成”的观点,既切合话题,又发人深省,所以获得满分。2003年河北一考生写的《楚王的忏悔》一文,从楚王的视角演绎了楚国被秦国灭亡的历史悲剧,揭示了以个人情感的亲疏好恶来任人为政,必导致忠奸混淆、国破家亡的深刻教训。2002年湖北一考生写的《昭君的选择》一文,艺术地再现了昭君当年作出的心灵选择。这些都是此类作文的优秀代表。
再说为古人翻案,也就是站在话题的角度,合乎情理地为古人鸣冤叫屈。例如2003年高考,湖北一考生写了《宝钗鸣冤》一文,大胆突破《红楼梦》中褒“黛”贬“钗”的思维定式,让宝钗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对世人的“非议”鸣冤叫屈,从而警示人们:不要以感情的亲疏来评价人。无独有偶,2004年高考福建一考生写了《任是“无情”也动人》一文,逆《红楼梦》之意,对宝钗大加赞扬,从外貌才能、行为举止、性格气度、志向命运等多个纬度重新解读宝钗,让一个更具生活魅力的宝钗站在读者面前。这个考生在文中写道:“沉默是一种境界”,“她的‘冷’,造就了她的平和,她的高人一等的安宁”,“她是‘无情’的,因为她有她的执著与坚定。这一定是世界上最最动人的‘无情’!”这里对宝钗的评价赞誉,不仅符合原著人物的特质,而且有发展,有创新,评为满分作文是当之无愧的。
三、杂取合成学鲁迅,移花接木巧改装。杂取种种,合成一个,这是鲁迅创作小说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阿Q这个著名的文学典型,就是鲁迅合成的。
移花接木,错位改版是影视故事常用的文学手法,例如关公战秦琼、大话西游、戏说乾隆、新梁山伯传奇等等,就是运用这类表现手法,收到了以“新”吸引人的效果。当然,运用此法也不能瞎编乱造,要有生活中的原型作依托。
例如沈从文《边城》中的翠翠就有三个生活原型:一个是泸县绒线铺的女孩子,翠翠明慧温柔的品性就取之于这个小女孩;一是在青岛崂山看到的女孩子,翠翠的清纯朴实即源于这个乡村女子;一个是作者的师母,从她身上“取得性格上的朴素式样”。如果我们在高考作文中也借鉴这种“杂取移接”之法,肯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三,从形式上创新。
考试时,面对作文题,如果没有新思想,没有新材料,怎么办?不要急,可以从表现形式上创新,比如构思新巧,语言优美,同样能让阅卷老师另眼相看。
巧思一,借书信形式,与古人对话。2004年高考,甘肃一考生围绕“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话题,写了一篇题为《致和珅的一封信》的考场作文。文章开头写道:
和先生:近来无恙乎?近几年来你的身影频频闪现在荧屏之上,一部部清朝历史剧将你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致使你的大名妇孺皆知。想先生一生,居庙堂之高,不忧其君,不虑其名,专事搜刮贪污受贿,弄得个脑满肠肥,却不料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先生性命。不但身死人手,家财散尽,白白浪费了先生许多精神,而且落得个千载骂名。先生若泉下有知,可曾有愧,有悔乎?先生当是明理之人,如何却因为那一点银子,便只看到了自己而看不到别人呢?你的眼中为什么只有金子那绚丽耀眼的光芒,却没有忧虑民生疾苦的焦灼?……
本文利用书信的形式与大贪官和珅对话,由此来诠释话题,表现了本文作者构思的机智。
巧思二,借寓言形式传情达意,诠释话题。例如2004年高考,天津一考生,面对“材与非材”话题,写成题为《我是檀香木》的作文,文中以“檀香木”自述的口吻(第一人称),写檀香木的经历和见闻,引起人们对“材与非材”的价值内涵的思考,意蕴深远,耐人寻味。
巧思三,借小标题的形式和象征手法来行文。2004年重庆一考生面对“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的话题,以“菊花飘香的时节”为题行文,在文中依次设计了“菊之淡”、“菊之傲”、“菊之殇”三个小标题,选取稽康、庄子、项羽三个历史人物,以高洁的菊花象征他们的品格,想象丰富,文情并茂,思想深刻,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