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傅抱石先生自1939年春至1946年秋,即其三十六岁至四十三岁的八年间,一直居住在四川重庆郊区金刚坡下农舍,那农舍就是他常常自署的“金刚坡下山斋”。
金刚坡的名声是随着抱石先生的佳作而被人们所熟知的,金刚坡又是孕育先生特殊画风的母体。先生画风初成于四十年代初,当他离开重庆的时候,其艺术风貌已经基本完备了。
《梧荫消夏图》写高树浓阴中的庭院书斋,前作假山湖石与两侧相对的棕榈,半掩着院门。大树干有圆形皱纹,约似松,却又以大刷笔作叶,故有人以为梧桐,却又非也。作者挥洒间似无心于具体树种,只求痛快淋漓,一气呵成。枝叶穿插掩映间,透露出二楼雅致的书斋画室,笔墨纸砚俱备,一高士端坐凝神于铺展的素纸,似在用心构思新图。左下侧作篆书一行:“壬午佛生前四日新谕傅抱石制”,壬午为1942年,先生已居金刚坡三年。身居陋室而写此雅斋,大约正是先生心仪之所罢!
先生一生景仰石涛,此时正追求其枯湿并用,大胆施以水墨的作风。此图与同年所写的《大涤草堂图》一样,都于苍莽淋漓、浑然大气中寓精妙之思,堪为佳构。
图中画一老画家坐于楼上,两手抱膝,眼望桌上画纸在苦思冥想,准备构图作画时的情状。老者眉头紧皱,双目低垂,形象潇洒,表情入神。庭园内两棵大树,一株棕榈,枝繁叶茂,互相穿插,将两层的小楼,掩映其间,忽隐忽现。虽处理难度很大,却都能合乎法度。楼上楼下。宽阔敞亮,室内陈设虽很简单,案上笔墨纸砚、水盂镇纸、色盘笔筒等绘画用品,一应俱全,画得十分细致,而又有画室特色。
于不大的画面上,画两层楼阁,且又画出室内室外,构图十分不一;但就画面来看,安排合理,画的东西虽然多,但仍留有很大的活动空间。其中小楼画得极为工整,而庭园树木、大湖石则以大笔率尔为之,粗细、疏密、动静之对比,非常明显。
此图内涵有“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之徽意。
金刚坡的名声是随着抱石先生的佳作而被人们所熟知的,金刚坡又是孕育先生特殊画风的母体。先生画风初成于四十年代初,当他离开重庆的时候,其艺术风貌已经基本完备了。
《梧荫消夏图》写高树浓阴中的庭院书斋,前作假山湖石与两侧相对的棕榈,半掩着院门。大树干有圆形皱纹,约似松,却又以大刷笔作叶,故有人以为梧桐,却又非也。作者挥洒间似无心于具体树种,只求痛快淋漓,一气呵成。枝叶穿插掩映间,透露出二楼雅致的书斋画室,笔墨纸砚俱备,一高士端坐凝神于铺展的素纸,似在用心构思新图。左下侧作篆书一行:“壬午佛生前四日新谕傅抱石制”,壬午为1942年,先生已居金刚坡三年。身居陋室而写此雅斋,大约正是先生心仪之所罢!
先生一生景仰石涛,此时正追求其枯湿并用,大胆施以水墨的作风。此图与同年所写的《大涤草堂图》一样,都于苍莽淋漓、浑然大气中寓精妙之思,堪为佳构。
图中画一老画家坐于楼上,两手抱膝,眼望桌上画纸在苦思冥想,准备构图作画时的情状。老者眉头紧皱,双目低垂,形象潇洒,表情入神。庭园内两棵大树,一株棕榈,枝繁叶茂,互相穿插,将两层的小楼,掩映其间,忽隐忽现。虽处理难度很大,却都能合乎法度。楼上楼下。宽阔敞亮,室内陈设虽很简单,案上笔墨纸砚、水盂镇纸、色盘笔筒等绘画用品,一应俱全,画得十分细致,而又有画室特色。
于不大的画面上,画两层楼阁,且又画出室内室外,构图十分不一;但就画面来看,安排合理,画的东西虽然多,但仍留有很大的活动空间。其中小楼画得极为工整,而庭园树木、大湖石则以大笔率尔为之,粗细、疏密、动静之对比,非常明显。
此图内涵有“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之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