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草心

来源 :椰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114292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最近一段时间,每当这首《我和我的祖国》在电视里响起,母亲都会认真地聆听,她喜欢李谷一的演唱。电视上播放各地有关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活动的报道,也让喜欢看电视新闻的母亲时不时地感慨道: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就七十年了,解放那年我才十四岁,看看那时候的条件,再看看现在,真的没法比。就像咱家现在敞亮的房子跟我小时候住的小矮屋一样,那简直就是天上和地上的差别呀!
  一
  几乎,每年春节期间,大舅来看望母亲,都是老生常谈:别看你妈是高小毕业,其实只读了三年的书。读完了小学一年级就直接跳到了小学三年级,小学三年级读完了又直接跳到了小学五年级,读了半年,又跳到了六年级,直到毕业。
  大约七八年前,我陪着母亲去看望她的小学班主任严老师。严老师长母亲五岁,母亲把她当作可亲的大姐姐,心里一直挂念,经过多方寻找,这才有了五十多年后的重逢。在谈到母亲小学期间的学习,严老师的语气里,钦佩里带着些许的惋惜。跳级,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严老师布满岁月的脸上显出几分自豪和钦佩。严老师继续娓娓道来:“你母亲打小就聪明刻苦,小学一年级时觉得不够学,就把小学二年级的教材借来学习,老师就跟学校领导商量,一年级过后,让你母亲直接上了三年级,依此类推……虽说考上了初中,但那时你姥爷患上了严重的眼疾,干不了田里的农活儿,你母亲作为家里的老大只好辍学回乡务农。”
  后来母亲自己解释说,解放前,能够上学的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解放那年她都十四了,才上一年级,她总习惯把新中国成立那年说成解放那年。“我都十四了,跟人家八九岁的孩子一起上一年级,太难堪了,唉!那滋味儿真难受。好在赶上解放了,我才有了上学的机会,要不我就是个睁眼瞎,你说我能不用功学习吗?说这些话时,母亲满是感激之情。
  我和弟弟没上学的时候,总是缠着母亲给我们讲故事,母亲便把她在小学课本里学到的英雄故事讲给我们听。于是我们便熟知了赵一曼、投江八女、刘胡兰、董存瑞这些英雄的名字。而且母亲不止一次叮嘱我们,要记住这些英雄的名字,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好生活。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因为贪玩儿,作业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母亲有检查作业的习惯,每每看到老师打的红叉,轻则训斥一番,重则一顿烧火棍“炖肉”。然后便是那句让我耳管生茧的唠叨:“不能忘本啊,要好好学习,像你这么大时,我还给地主家放猪呢!”
  后来,母亲做大队妇女主任,时常外出学习,每次回来,边整理学习笔记边对正在写作业的我和弟弟感叹道:“有文化真好!要不是解放后我读的那几年书,估计现在连字都不认识,还写什么笔记呀!”说完这些便情不自禁地笑了,那笑里充溢着幸福和满足。
  早些年,我和弟弟在外读书和工作,通讯不发达,母亲惦念,便用书信与我们交流。字里行间除了关心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其他的都是些做人做事做学问应有的态度。告诫我们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工作,不能对不起党和国家给予的好待遇。那时候,母亲的眼神还好,《林海雪原》和《红岩》等名著是她耕种田地和打理家务之余常读的书,还时常与我们交流读后的一些感受。
  儿子和侄女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母亲除了生活上的呵护,对孙子和孙女学业的关注度,一点也不亚于我们做父母的。
  侄女中考前的两个月,每天晚上都要复习到十一点左右,母亲就陪着,要么给做碗鸡蛋面,要么在她复习犯困的时候,母亲就给她哼唱《歌唱放牛王二小》等老歌提神……就这样一直到中考结束。事后,侄女当成笑谈讲给大家听:俺奶奶那时的精神头比我还足,陪着我学习,就是为了让我考上重点高中,将来再考上重点大学,成为有用的人才。
  其实,从我记事开始到现在这五十年间,母亲常说的两句话就是“不要忘本”和“懂得报恩”。因为1936年出生的母亲同我们的祖国一样,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因此,在过去与现在生活的比对上,感受深刻。就比如吃饭这个问题,母亲常唠叨:不能浪费粮食。紧接着会讲起伪满洲国时,普通百姓家想吃点大米白面,都得偷偷摸摸地吃,如果被发现,就会被抓去处死的悲惨历史。
  这些年,母亲年纪大了眼睛也花了,所以极少读书。但她喜欢看电视,尤其是新闻联播以及反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从新闻联播上了解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也从电影电视剧中,重温那一段苦难的历程。这些,她不仅仅是看,看完之后还要对我们“讲解”一番,自然又是用过去跟现在比较……
  二
  5·12汶川大地震,央视新闻频道全天的现场直播,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母亲每天都守在电视机前,目睹震后惨烈的场面以及抗震救灾的感人时刻,经常是泪流满面。那段时间里,我每天下班回到家,不是看到她眼睛红红的,就是看到她脸上没有擦干的泪痕……
  晚上吃完了饭,继续看现场直播,看着看着,她的眼泪又来了,进而自言自语:“太惨了,太惨了……”我连忙给她拿纸巾擦眼泪,并安慰她:“妈,你别难过,党和国家一定会想方设法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母亲红着眼睛连连点头:“嗯,咱们国家现在强大了!”
  为灾区捐款活动开始后,母亲问我准备捐多少?我挠挠头有点为难地说:“看看同事们吧,我工资也不多,再说每个月还要给你孙子拿伙食费呢,他快高考了,得加点营养了。”
  听了我的话,母亲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点了一支烟,有些动情地对我说:“儿子啊,妈知道你不容易,但是看看地震中那些死者和失去家人的人,我们是幸运的。咱们平日里稍微紧巴一点,也能克服,能多捐点就多捐点吧。”
  母親的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我还能说啥。单位组织的捐款活动结束后,市政协组织委员的捐款活动也开始了。这次,我没犹豫又捐了一份。尽管市政协在捐款活动中提到:如果委员在本单位已经捐款,可以不用再捐。
  当得知我捐了两次款的时候,母亲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才是我的儿子。”看见母亲这么开心,我为自己当初的犹豫不决感到些许的惭愧。   侄女当时正读初二,学校发动捐款,母亲给了她五十元,让她捐。可她看到同学们最多捐了三十元,怕别人说她出风头,就回去跟她奶奶商量:“奶奶呀,咱是不是少捐点?咱家也不是有钱人家。”母亲听后,反问了一句:“你没看见人家都震成那样了,咱们就捐五十块钱,多吗?”
  在观看央视举行的赈灾义演晚会时,看到许多企业和个人都在捐款,母亲眼睛盯着电视问了我一句:“不知道成武和新语这爷俩捐款了没有?”
  “应该捐了吧。怎么,你还不放心?要不我分别打电话问问?”我一边递给母亲一支烟,一边跟她开着玩笑。不曾想,母亲把我的玩笑话当真了:“那你赶紧打电话问问,看看他俩捐了多少,别怕浪费电话费哈。”那语气相当严肃认真。
  我先是给儿子的班主任打了电话,当得知儿子的捐款数在班级排名第二的时候,母亲稍显遗憾地说了一句:“就差二十块钱就第一了,这孩子,咋就不往家里打个电话,我给他再凑二十块,不就行了嘛。”哎呀!这老太太可咋整啊,没听说过捐款还要争第一的。我有些哭笑不得。
  远在昆明广播电台的弟弟接到我的电话,当时吓了一跳,以为母亲得了什么急病了,母亲的身体始终是病病殃殃的那种。更何况当时给他打电话的时间已经接近晚上十点。因为是长途,家里没有什么要紧的事儿很少给他打电话,都是他抽空打过来,询问一下家里的情况,尤其是母亲的身体状况。这次听说是母亲要求打来的,自然有些着急。
  弟弟在电话里问母亲的身体如何,母亲就说了一句挺好,然后就直奔主题了。弟弟在电话里告诉母亲:“单位也组织了捐款,大家基本都一个标准。”
  “你不是节目总监助理吗?怎么能跟普通记者一个标准啊?那你就当替我再捐一百块钱!春节回来的时候,我还给你!”母亲说这一席话时,竟然有点气息不足,接连咳嗽了几声。听那口气没啥商量的余地,就是命令。听见弟弟那边接连不断地好好好、是是是地应承,母亲这才放下了电话。
  后来,弟弟果然又捐了二百元。为了让母亲放心,他还从电脑的QQ里传来单位捐款登记表的照片给母亲看……
  现在,当我在家庭群里跟弟弟还有儿子和侄女谈及当年捐款的事儿时,侄女的两句话惹得我们哈哈大笑:“咱家人傻,一定是遗传了俺奶奶。因为傻,真不是装出来的,尤其是以俺奶为代表的咱家人……”
  三
  母亲是从2013年1月开始享受国家农村养老补贴待遇的。但是她定了个规矩:不能每个月都领,而是每年领一次。别让人觉得她只靠这点养老补贴生活,她还有儿女们给的钱呢。
  记得当时得到享受养老补贴待遇这个消息后,母亲就兴奋得半宿没睡好,话也多了起来。一会儿跟我说,咱们国家真是富裕了,在以前这想都不敢想啊。一会儿又对她孙子感慨道:“如果你爷爷还活着,我们俩是不是都能领养老补贴了啊,你爷爷没福气啊。”
  “没想到老了老了的,竟然还能摊上这么好的事儿。”母亲戴着老花镜,边看新闻联播边唠叨着。我不知道她这话是对我和她孙子说的,还是在自言自语。
  孙子接过了奶奶的话茬,说咱们国家的养老制度跟国外比还有一些差距。母亲扭过头,不大高兴地看了她孙子一眼,表情变得很严肃:“外国?外国人有中国人多吗?一块饼子一个人吃和十个人吃一样吗?咱们这么大的国家已经不容易了!”
  孙子遭到奶奶这一顿抢白,竟然语塞,不好意思地给他奶奶点着一支烟。母亲索性不看电视了,对着她孙子打开了话匣子。
  “我没做过什么贡献,但咱们国家没亏待我!人啊,不能忘本。”母亲情绪有些激动,脸色开始微微泛红,语气却很是坚定。多年的村妇女主任经历,让她练就一副好口才。加上这些年来她始终坚持看新闻联播,掌握的信息多了去了。母亲心中是有信仰的,正如她现在的语气一般坚定。
  我给母亲领回养老补贴的那天中午,她正跟来串门的一个邻居大姐热乎地说着话呢。
  “这是一千元,剩了几十块钱我没取,还在卡里,您收好了啊。”我连钱带存折一并递给了母亲。“啊?怎么比去年还多出了二百来块钱?”母亲数了数,脸上、眉宇和皱纹间都充满了疑惑,也溢满了喜悦。
  我跟她解释:“这种养老补贴每年都会涨一些,明年还会涨。”母亲听完后脸上又添了一层喜色:“国家对老年人真好啊!”
  “就涨了这么两个钱儿,你老太太就乐成这样,要是再多涨点,你还不知道会乐成啥样子呢。”邻居大姐看见母亲异常开心的样子,有些不屑地说了这么一句。
  听到邻居大姐的这句话,母亲喜悦的表情瞬间就被凝重取代了。她的话似乎带着教训人的口吻:“这么两个钱儿?你知道全国像我这么大岁数的人有多少吗?一个人涨个十块二十块的,那国家得拿出多少钱啊?知足吧!”
  说完这话,母亲不再搭理那位邻居大姐,点着一支烟,脸朝向窗外。我知道母亲生气了。见此,邻居大姐只好尴尬地说她要回家做饭了,当时母亲既没转脸,也没吱声。
  送走了邻居大姐,我边拿桌子收拾吃饭,边笑着对母亲说:“老太太啊,你怎么像个小孩儿似的,人家不是在跟您开玩笑吗?”
  “什么开玩笑,你没看见她那嘴撇得,明显就是瞧不起国家给的这点钱。”母亲的脸急得都涨红了。
  “现在的人啊,就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咱们国家这么大,你没看电视里说,老年人都三亿多了,一个人涨十块钱,每个月国家还得拿出三十多亿呢,一年呢?光涨钱,不搞建设了啊?”母亲一口气说了很多,情绪特别激动,说得有些气短了,竟然咳嗽起来,我赶紧给她拍拍后背。
  “这样的人想想就生气,没有共产党,哪能有咱们现在这样的生活?不知足,不知道感恩!”母亲依旧有些余怒未消,有些愤愤不平。
  吃完午饭,我正想躺下午睡,母亲又语重心长地开始对我唠叨:“儿子啊,咱拿着国家的钱,就要认真工作啊,可不能像现在有些人,端着公家的碗,出工不出力,还埋怨国家这样不好那样不好的。”
  说实话,母亲这样的话,我都记不清她究竟唠叨过多少次了。不仅对我,对她已经工作的孙子和孙女也不例外。我和儿子、侄女都笑称老太太这是给我们洗脑呢。可笑归笑,母亲的唠叨却让我们心服口服。
  一天晚饭后,母亲拿出她的小皮包,掏出一沓子钱,边数边念叨这是谁给她的过年钱,这是谁给她过生日和母亲节的钱,然后又从里面掏出一个红纸口袋,带着些许自豪地说,这是她攒下的三年的养老补贴,不到三千块,一个子也没花。
  “啊?这钱你没花?!你都这么大岁数了,留着它干嘛?”我很惊讶,忍不住埋怨。听我埋怨她,母亲笑了:“你们姐弟还有亲戚给的钱我都花不了,我要那么多钱干啥。我这钱说啥都不能动,还要多攒点,给俺孙子留着结婚呢!”
  我给她点了一支烟:“快拉倒吧,你孙子结婚不差你这些钱。你该怎么花就怎么花吧。”
  “那可不行,虽说这钱是国家给我的,但我要让俺孙子知道这钱不是我给他的,只是借我的手转一下而已。这是咱们国家给他的。”说到这,母亲又是一脸的严肃。
  看着我有些哭笑不得的表情,母亲接着又认真地说:“我知道这些钱对于结婚確实也起不到多少作用,但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要让孩子知道不能忘本、懂得感恩的问题。”母亲的话听上去虽然有些慷慨陈词的意味儿,但我知道,那是她真心实意的表达。
  “我最亲爱的祖国,你是大海永不干涸,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在这样深情的旋律中,看着满脸岁月痕迹的母亲还在认真地倾听这首歌,流露出慈祥而又幸福的笑意,再想想她所经历的一切,不能不让我感慨万分:母亲,一个朴实而又朴素的八十多岁的农村老太太,深知幸福却不忘本,可爱又可敬!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张铭,男,居安徽省马鞍山市,在 《福建文学》 《短篇小说》 《芒种》 《百花园》 等刊物发表小说作品若干篇。  一  按照电话里预约的时间,我和佳瑶在傍晚时分走进了这家婚纱影楼。一位影楼小姐领我们上了二楼,这里悬挂着五彩斑斓的婚纱和旗袍,几对年轻的男女正在那儿不停地选来选去。来到经理办公室,影楼小姐准备敲门,我说不用了,谢谢你。说完我和佳瑶把门推开走了进去。谭小燕正躺在沙发上看电视,一双
期刊
作者简介:吴富明,福建省宁化县人,工作于人民银行三明市中心支行。系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三明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郑州小小说学会理事、三明市梅列区文学协会副会长。  雁鸣湖的风像少女纤细的手抚摸着肌肤,芦花摇曳,湖水清澈。远处一袭白点,翩翩而舞,似乎有一场嬉戏正要上演。  那一定是可爱的白鹭了。那是南方故乡常见的鸟儿啊。她内心一阵潮湿。她想家乡了,也想着那让她一直守候的爱情。  风又起了,南方应该是秋
期刊
一个人的童年,与虫子相伴,这是天性。那些虫子,守护着我的童年,慰藉着我的心灵,我真的应当感恩它们。可是,那会儿只想着自己高兴,压根就顾及不到虫子们的情绪,甚至在它们身上弄出许多恶作剧来。譬如说随手捏死一只蚂蚁,烧死一瓶子的萤火虫,在田野里架起一堆柴火,烤着一只知了的肉吃,将活蹦乱跳的“黑油油”喂给我家的鸡,再或者,撕掉一只漂亮的黑蝴蝶的翅膀,不让它再飞向空中。  中年时,读到朱赢椿先生《虫子旁》里
期刊
一直热烈拥吻大美海南,曾为南国辛勤“追房人”,以热烈的阳光点燃心里的梦想,不觉已是二十多年的光阴了。  为了那份心爱的工作和奋斗的方向,伴随着又一股改革劲风,闯海的我曾经睡在别人的脚下,睡在他人鄙夷和排斥的目光里。然而,我立志爬起来,陪着年轻的海南省挺起胸膛,站成一棵高直的椰子树。  大学毕业几年后,由于对文字的钟爱与尊敬,青春贲张的我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毅然南漂琼岛。在海口市,通过应聘进了一家媒体。
期刊
无数次耳闻目睹神州“飞天”,每一次我都豪情满怀。  为了走进这些共和国的一线建设者,书写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我决定对他们进行一次深入的专访。  作为临淄人,我认为在祖国飞天的壮举中,最值得写的,就是临淄人为共和国太空飞船做出的突出贡献。作为一个采访者,我忘不了这些默默无闻、可亲可敬的“螺丝钉”们。神舟返回舱凝聚了他们的心血和汗水。恐怕你不会想到,临淄的山东齐鲁石化机械制造公司种出了自己的“人参”,
期刊
我出生的这个湘南贫穷的小山村,在90年代初刮起了南下风。通常是这样,春天的南风才刚刚舒服地吹向人的脸,那些青壮年、读不起书的半大孩子或者从学校辍学的未成年人,甚至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只要是有可能在广东谋得一份生计、一份工作的人,都争先恐后踏上了南下的火车。  我的原生家庭非常穷,上面有3个哥哥,父母都是人们口里的“蠢子农民”,一年到头除了侍弄四亩多地,也不知道能做什么赚钱。每年开学是最难过的时候,
期刊
一  漫长的日子,高原上萦绕出圈圈的烟岚,如丝如缕。  偶有参差不齐的鸡鸣犬吠从烟岚中飘浮出来,然后又迅疾隐匿于高原的莽莽苍苍之中。高原在冬日,变得瘦骨嶙峋,青筋暴突,仿若灯火阑珊处踽踽而行的老者,双鬓斑白,一路蹒跚。  和煦的暖阳弱弱地越过斑驳的土墙,柔软地洒在窑洞小院里。躲在窝里的黑狼狗,也晃悠悠地从蜷缩一团的状态中走出来,任阳光轻抚它落满密密匝匝谷子、秸秆的躯体。与狼狗历来不和的鸡们,一只只
期刊
我出生于1949年5月,听长辈们讲,当时瑞金县尚未解放,6月份才有解放军到来。很快全国解放,我成了新中国的一员,千千万万的幸运儿之一。可以说,我一生的历程,都紧跟着新中国的前进步伐。既经历了困难时期的沟沟坎坎,又领略了人民群众的创业艰辛,更见证了伟大祖国的辉煌崛起。回首往事,光是衣、食、住、行四件大事,便勾起多少难以磨灭的记忆。可谓七十年伟大变化,尽在其中。  从破衣烂衫到应有尽有  从记事起,我
期刊
唐朝诗人杜甫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多少年来,一直是人民群众孜孜以求的安居梦。  46年前,我出生在苏北一个贫穷的村子里,我们一家三代10口人住在3间破瓦房里,饭都吃不饱,日子过得实在困难,家里便把年幼的我寄养在外婆家。那时的我,虽然懵懵懂懂,但非常渴望能住上大一点儿、好一点儿的房子, 因为那样我就不用和家人分开了。  26年前,我一不留神踏入军营,成
期刊
1979年春节后,我进入蒲圻二中读高一,住在城关东街的表姑家。表姑的女儿韩丽,也就是我的表妹,神神秘秘地告诉我:我们班上有个叫王敏的同学,住在南门头,是王天相的孙女。  在现在的赤壁,过去的蒲圻,王天相可谓是传奇般的人物。  上小学时,爷爷在新店公社供销合作社当炊事员。由于离我就读的龙会桥学校不到一公里的路程,便经常去爷爷那里蹭饭吃,有时还在那里睡觉。听在合作社工作的叔叔阿姨们说:王天相是毛主席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