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mm警用转轮手枪系统由9mm警用转轮手枪,9mm警用转轮手枪弹(以下简称普通弹)、9mm警用转轮手枪橡皮弹(以下简称橡皮弹)、9mm警用转轮手枪发射药及其他配套产品(包括枪套,枪纲、装弹器、维修工具及激光照准器等)组成。
系统形成及两种枪弹的能量特征
9mm警用转轮手枪是公安干警执法的常备武器,主要用于自卫,以及对犯罪嫌疑人实施制服或对施暴歹徒进行有效杀伤,但在杀伤确定目标时不能伤及其他无辜人员。9mm警用转轮手枪旨在对付单个有生目标,或对非法聚众闹事者起到驱散作用,以维护社会治安。
上述即为9mm警用转轮手枪的主要战术使用任务,该武器系统的研制开发就是以实现该任务为目标的。
公安干警常用的作战使用距离为50m,因此要求该武器系统在50m内完成有效的制服和杀伤战术任务。完成制服和杀伤两大任务是以作用到目标体上的终点动能实现的,为此本系统首先确定了打击能量特征。
杀伤枪弹的任务是有效杀伤50m处的单个有生目标,但不能有过剩的能量误伤其他目标。这种要求在工程研制中以击穿一层25mm厚的松木板而不能击穿第二层松木板(仍为25mm厚)为指标。
非致命枪弹的任务是有效致伤、制服50m以内的犯罪嫌疑人,但不能杀伤5m以内的有生目标。这种要求在工程研制中以不能击穿5m处的25mm厚的松木板,但又必须击穿50m处的牛皮硬纸为指标。
大量论证及研制试验表明:杀伤枪弹要实现以上指标,其枪口动能(离枪口5m处为测量点)应保持在100—120焦耳为宜:非致命弹要实现以上指标,其枪口动能(离枪口5m处为测量点)应保持在12~16焦耳为宜。
两种枪弹的打击能量数值相差10倍左右。为达到目标,必须装备两种枪弹,即普通弹和橡皮弹,对于橡皮弹,考虑到大量装备后的工艺性,需采用结构简单的单件橡皮弹头。
经过论证,警用手枪要能兼顾发射两种性能差异很大的枪弹,须采用非自动的转轮手枪(详见《警用手枪为什么选用转轮手枪?》一文)。
系统主要性能指标的形成
武器系统主要长度的确定
该武器系统发射低能量的枪弹,参照其他同类武器,同时考虑提高武器的机动性能,初步确定手枪的全枪长度不能大于190mm,枪管长度不能大于80mm。论证时从全枪外形合理匹配的角度,确定手枪的转轮长度以35mm为宜,根据转轮手枪的发射机理,确定两种枪弹全长不能大于30mm,且弹壳尺寸(含公差)一致。
武器系统初速及弹头初速、弹头质量指标的确定
根据以上提出的两种枪弹的打击能量(即枪口处的动能值),经多方案的论证及研制试验,并考虑枪管膛压值及弹头结构设计的可行性,最终确定系统初速、弹头初速及弹头质量指标如表1所示。
武器系统及枪弹散布精度指标的确定
该警用转轮手枪系统属于弹头质量偏小、弹头初速偏低的产品,这种性能参量同提高散布精度产生矛盾,是该系统突出的技术难题。
以警用目的出发,要求该武器系统散布精度应优于军用手枪产品,这种要求是合理的,也是需要的,应把该项要求定为论证和研制的一个目标。经研制者多方技术攻关,从枪弹系统匹配和弹头结构参量的设计等方面,找到了解决提高散布精度的技术措施,在多次试验中,该武器系统的散布精度始终优于现装备的军用手枪,实现了目标,把此技术难题转换为该系统的性能和技术亮点,所确定的散布精度的性能指标见表2。
其他重要性能指标的确定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指标外,手枪的全枪质量、武器系统的射击可靠性(以故障率来表述)及使用寿命仍需明确。
注:枪弹散布精度值为弹道枪在固定枪架上射击值,系统散布精度值为射手无依托单动射击值,5l式7.62mm手枪橡皮弹的精度值(≤15cm),为射手有依托使用79式7.62mm冲锋枪在10m射距上的射击值。
减轻武器质量,使之有利于携行、便于作战使用,是武器尤其是个人武器设计的一般要求,转轮手枪自然也不例外。在论证时,在保持使用强度、零件刚度可靠的基础上,尽力减轻手枪的全枪质量。论证时参照了军用手枪,特别是国外同类转轮手枪的指标,将手枪的全枪质量确定为不得大于0.7kg。
武器的故障率是很重要的指标,轻武器首要目标是使用可靠。特别是手枪,属于近距离作战武器,往往双方对峙,有你没我,一旦武器出现故障,不仅丧失战机,而且可能失去生命,论证中将此作为一项重要指标。
由于该武器是非自动手枪,无需利用枪弹火药的能量完成开锁、供弹,排壳、闭锁等动作,从理论上看,有可能在可靠性上优于自动手枪。
参照已装备军用手枪的故障率,并基于以上考虑及现实装备情况,论证中把该武器系统的故障率定为≤0.1%。
武器的使用寿命主要约束枪管内膛变化,使之在全寿命使用期内确保射弹的初速及散布精度,同时要求全枪的零部件在全寿命使用期内强度,刚度足够,确保动作到位、可靠。
目前国内装备的军用手枪的使用寿命一般定为3000发。论证初期,该武器系统的寿命初步定为6000发,后来考虑为完成其他性能指标提供宽松的环境,同时又不失其先进性,最终将使用寿命指标定为3000发。
在其他指标方面,枪管长度、装药结构(初速、弹头质量、装药量等)确定之后,其膛压值确定为≥110MPa,根据使用要求,将有效射程确定为50m。
关键技术的解决
该武器系统在论证和研制中,遇到了很多技术难点,解决的主要关键技术有以下几个。
枪管导程的确定 9mm警用转轮手枪兼顾射击两种枪弹,这两种枪弹的性能、结构和用材差别很大。要求一个枪管必须满足两种枪弹的可靠射击,即两种弹头外弹道的飞行必须稳定,并有理想的散布精度。
两种弹头的质心位置、极转动惯量、赤道转动惯量及其他参量都不相同,经多方案论证并结合散布精度的试验,最终确定了枪管导程为229mm,该导程长度同时可以满足两种弹头的稳定性。
系统散布精度的技术攻关
系统散布精度指标是系统技术工作的难点,课题组在枪管线膛与两种弹径的尺寸匹配,转轮弹膛滑膛尺寸确定、提高手枪相关零件的加工精度,导程优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制攻关,最后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在枪管线膛与两种弹径的尺寸匹配方面,对普通弹弹径、橡皮弹弹径、枪管阳线直径、枪管阴线直径的名义尺寸、尺寸上限、尺寸下限分别选取了不同的值进行对比试验,最终选取了最佳 匹配关系,杜绝了橡皮弹在低温条件下射击的终点横弹现象,使两弹飞行稳定,具有较好的射击精度。
由转轮手枪的结构决定,位于转轮件上的弹膛须有一段滑膛部分,使弹头嵌入枪管线膛之前有一个滑行阶段。实践认识到,这段滑膛的直径同弹头直径的匹配关系极为重要,处理得恰当可以减小弹头出弹壳后、入线膛前的初始扰动,以提高射弹散布精度。最初,课题组把此滑膛尺寸同弹头的配合以滑动配合处理,散布精度难以提高,经多方案摸索,最后将两直径(即滑膛直径同弹头直径)改为过渡配合设计,散布精度明显提高。
由于转轮弹膛同固定在枪身上的枪管是分离的。保持弹膛和枪管线膛的同心度,比一般武器更显重要。因此在设计研制中,尽可能提高加工精度,如枪管的阳线直径公差,由普通产品的0.05mm提高到0.03mm,特别对将转轮定位在射击位置上的相关零件(含转轮座、转轮、转轮支架等)的形位公差控制得非常严格,以确保提高射弹的散布精度。
在满足两种弹头均可稳定飞行的条件下,又对3种导程进行散布精度性能上的优化,得到最佳导程为229mm。
在其他结构尺寸确定方面,将转轮前端面同枪管后端之间的间隙,控制在0.05~0.15mm之间,一方面减少喷火(烟),另一方面也布利于提高射击精度。
经过多方面的技术攻关,使该武器系统的散布精度优于目前装备的自动手枪系统。
发射药的技术攻关
9mm警用转轮手枪发射的枪弹要求初速低、能量小(同军用手枪相比较),相应地,枪弹应具有装药量少、装填密度低、膛压低的特点,但这对火药完全燃烧极为不利,特别是低温射击条件,会相继产生枪弹射击不可靠、内外弹道一致性差、躬击精度下降等弊病。
为此,课题组选用了叠氮硝胺发射药,该发射药燃速较快、低温燃烧性能好、膛压对燃烧的作用不明显,非常适合本武器系统的用药。
针对本武器系统的特点,课题组对药粒尺寸,特别是弧厚进行了改善,达到了稳定、可靠、烧燃一致的要求。同时在药粒表面增加石墨成份,对石墨的量值又进行了优化,使之既能提高药粒在装配成弹时的流散性,又不致产生显著的烟(渣),从而改进了全系统的性能。
编辑/魏开功
系统形成及两种枪弹的能量特征
9mm警用转轮手枪是公安干警执法的常备武器,主要用于自卫,以及对犯罪嫌疑人实施制服或对施暴歹徒进行有效杀伤,但在杀伤确定目标时不能伤及其他无辜人员。9mm警用转轮手枪旨在对付单个有生目标,或对非法聚众闹事者起到驱散作用,以维护社会治安。
上述即为9mm警用转轮手枪的主要战术使用任务,该武器系统的研制开发就是以实现该任务为目标的。
公安干警常用的作战使用距离为50m,因此要求该武器系统在50m内完成有效的制服和杀伤战术任务。完成制服和杀伤两大任务是以作用到目标体上的终点动能实现的,为此本系统首先确定了打击能量特征。
杀伤枪弹的任务是有效杀伤50m处的单个有生目标,但不能有过剩的能量误伤其他目标。这种要求在工程研制中以击穿一层25mm厚的松木板而不能击穿第二层松木板(仍为25mm厚)为指标。

非致命枪弹的任务是有效致伤、制服50m以内的犯罪嫌疑人,但不能杀伤5m以内的有生目标。这种要求在工程研制中以不能击穿5m处的25mm厚的松木板,但又必须击穿50m处的牛皮硬纸为指标。
大量论证及研制试验表明:杀伤枪弹要实现以上指标,其枪口动能(离枪口5m处为测量点)应保持在100—120焦耳为宜:非致命弹要实现以上指标,其枪口动能(离枪口5m处为测量点)应保持在12~16焦耳为宜。
两种枪弹的打击能量数值相差10倍左右。为达到目标,必须装备两种枪弹,即普通弹和橡皮弹,对于橡皮弹,考虑到大量装备后的工艺性,需采用结构简单的单件橡皮弹头。
经过论证,警用手枪要能兼顾发射两种性能差异很大的枪弹,须采用非自动的转轮手枪(详见《警用手枪为什么选用转轮手枪?》一文)。

系统主要性能指标的形成
武器系统主要长度的确定
该武器系统发射低能量的枪弹,参照其他同类武器,同时考虑提高武器的机动性能,初步确定手枪的全枪长度不能大于190mm,枪管长度不能大于80mm。论证时从全枪外形合理匹配的角度,确定手枪的转轮长度以35mm为宜,根据转轮手枪的发射机理,确定两种枪弹全长不能大于30mm,且弹壳尺寸(含公差)一致。
武器系统初速及弹头初速、弹头质量指标的确定
根据以上提出的两种枪弹的打击能量(即枪口处的动能值),经多方案的论证及研制试验,并考虑枪管膛压值及弹头结构设计的可行性,最终确定系统初速、弹头初速及弹头质量指标如表1所示。
武器系统及枪弹散布精度指标的确定
该警用转轮手枪系统属于弹头质量偏小、弹头初速偏低的产品,这种性能参量同提高散布精度产生矛盾,是该系统突出的技术难题。
以警用目的出发,要求该武器系统散布精度应优于军用手枪产品,这种要求是合理的,也是需要的,应把该项要求定为论证和研制的一个目标。经研制者多方技术攻关,从枪弹系统匹配和弹头结构参量的设计等方面,找到了解决提高散布精度的技术措施,在多次试验中,该武器系统的散布精度始终优于现装备的军用手枪,实现了目标,把此技术难题转换为该系统的性能和技术亮点,所确定的散布精度的性能指标见表2。

其他重要性能指标的确定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指标外,手枪的全枪质量、武器系统的射击可靠性(以故障率来表述)及使用寿命仍需明确。
注:枪弹散布精度值为弹道枪在固定枪架上射击值,系统散布精度值为射手无依托单动射击值,5l式7.62mm手枪橡皮弹的精度值(≤15cm),为射手有依托使用79式7.62mm冲锋枪在10m射距上的射击值。
减轻武器质量,使之有利于携行、便于作战使用,是武器尤其是个人武器设计的一般要求,转轮手枪自然也不例外。在论证时,在保持使用强度、零件刚度可靠的基础上,尽力减轻手枪的全枪质量。论证时参照了军用手枪,特别是国外同类转轮手枪的指标,将手枪的全枪质量确定为不得大于0.7kg。

武器的故障率是很重要的指标,轻武器首要目标是使用可靠。特别是手枪,属于近距离作战武器,往往双方对峙,有你没我,一旦武器出现故障,不仅丧失战机,而且可能失去生命,论证中将此作为一项重要指标。
由于该武器是非自动手枪,无需利用枪弹火药的能量完成开锁、供弹,排壳、闭锁等动作,从理论上看,有可能在可靠性上优于自动手枪。
参照已装备军用手枪的故障率,并基于以上考虑及现实装备情况,论证中把该武器系统的故障率定为≤0.1%。
武器的使用寿命主要约束枪管内膛变化,使之在全寿命使用期内确保射弹的初速及散布精度,同时要求全枪的零部件在全寿命使用期内强度,刚度足够,确保动作到位、可靠。

目前国内装备的军用手枪的使用寿命一般定为3000发。论证初期,该武器系统的寿命初步定为6000发,后来考虑为完成其他性能指标提供宽松的环境,同时又不失其先进性,最终将使用寿命指标定为3000发。
在其他指标方面,枪管长度、装药结构(初速、弹头质量、装药量等)确定之后,其膛压值确定为≥110MPa,根据使用要求,将有效射程确定为50m。
关键技术的解决
该武器系统在论证和研制中,遇到了很多技术难点,解决的主要关键技术有以下几个。
枪管导程的确定 9mm警用转轮手枪兼顾射击两种枪弹,这两种枪弹的性能、结构和用材差别很大。要求一个枪管必须满足两种枪弹的可靠射击,即两种弹头外弹道的飞行必须稳定,并有理想的散布精度。
两种弹头的质心位置、极转动惯量、赤道转动惯量及其他参量都不相同,经多方案论证并结合散布精度的试验,最终确定了枪管导程为229mm,该导程长度同时可以满足两种弹头的稳定性。
系统散布精度的技术攻关
系统散布精度指标是系统技术工作的难点,课题组在枪管线膛与两种弹径的尺寸匹配,转轮弹膛滑膛尺寸确定、提高手枪相关零件的加工精度,导程优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制攻关,最后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在枪管线膛与两种弹径的尺寸匹配方面,对普通弹弹径、橡皮弹弹径、枪管阳线直径、枪管阴线直径的名义尺寸、尺寸上限、尺寸下限分别选取了不同的值进行对比试验,最终选取了最佳 匹配关系,杜绝了橡皮弹在低温条件下射击的终点横弹现象,使两弹飞行稳定,具有较好的射击精度。
由转轮手枪的结构决定,位于转轮件上的弹膛须有一段滑膛部分,使弹头嵌入枪管线膛之前有一个滑行阶段。实践认识到,这段滑膛的直径同弹头直径的匹配关系极为重要,处理得恰当可以减小弹头出弹壳后、入线膛前的初始扰动,以提高射弹散布精度。最初,课题组把此滑膛尺寸同弹头的配合以滑动配合处理,散布精度难以提高,经多方案摸索,最后将两直径(即滑膛直径同弹头直径)改为过渡配合设计,散布精度明显提高。
由于转轮弹膛同固定在枪身上的枪管是分离的。保持弹膛和枪管线膛的同心度,比一般武器更显重要。因此在设计研制中,尽可能提高加工精度,如枪管的阳线直径公差,由普通产品的0.05mm提高到0.03mm,特别对将转轮定位在射击位置上的相关零件(含转轮座、转轮、转轮支架等)的形位公差控制得非常严格,以确保提高射弹的散布精度。
在满足两种弹头均可稳定飞行的条件下,又对3种导程进行散布精度性能上的优化,得到最佳导程为229mm。
在其他结构尺寸确定方面,将转轮前端面同枪管后端之间的间隙,控制在0.05~0.15mm之间,一方面减少喷火(烟),另一方面也布利于提高射击精度。

经过多方面的技术攻关,使该武器系统的散布精度优于目前装备的自动手枪系统。
发射药的技术攻关
9mm警用转轮手枪发射的枪弹要求初速低、能量小(同军用手枪相比较),相应地,枪弹应具有装药量少、装填密度低、膛压低的特点,但这对火药完全燃烧极为不利,特别是低温射击条件,会相继产生枪弹射击不可靠、内外弹道一致性差、躬击精度下降等弊病。
为此,课题组选用了叠氮硝胺发射药,该发射药燃速较快、低温燃烧性能好、膛压对燃烧的作用不明显,非常适合本武器系统的用药。
针对本武器系统的特点,课题组对药粒尺寸,特别是弧厚进行了改善,达到了稳定、可靠、烧燃一致的要求。同时在药粒表面增加石墨成份,对石墨的量值又进行了优化,使之既能提高药粒在装配成弹时的流散性,又不致产生显著的烟(渣),从而改进了全系统的性能。
编辑/魏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