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支特种部队在二战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虽然绽放只在刹那,却是那么鲜艳。其深远意义直接影响到战后美军特种部队的发展。岁月流淌,当人们乐此不疲地去揭秘一支支二战特种部队时,却鲜有人将沉睡的“魔鬼”从厚重的历史中唤醒……
周密计划破德军几经周折始建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爆发的初期,德军一系列凌厉的攻势让英军高层指挥员在细织正面抵抗的同时,不断考虑在德军防守相对松懈的后方统治区组织起有规模的游击队,除担负骚扰和破坏任务外,还要对一些重点军事设施和目标进行针对性的摧毀活动。
1942年3月,一份完整的计划在盟国军事高层联席会议上被英方提出,并将部队创建的部分任务交给了美国,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歇尔上将欣然接受,并且移交给了其下属的部门负责人——罗伯特·弗雷德里克。
费雷德里克毕业于西点军校,曾在美国海岸炮兵学校受训过,后来调入美国陆军参谋部门负责行动计划工作。当1942年3月,从马歇尔手中接到英国提供的摧毀挪威的德军重水工厂行动方案“锄犁计划”时,费雷德里克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对该行动计划进行了完善和补充:组建一支小规模的游击队,以非正规军的角色在挪威等地区对目标展开攻击,并且要求尽可能长时间地拖延德国驻军。但是当他把这份资料递交给上级部门时,有人认为这个计划过于复杂,且存在很多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缺少军事操作可能性。
尽管如此,美国陆军并没有完全放弃“锄犁计划”,认为这个计划如果由美军主导,和其他国家军队共同操作,将会极大地促进合作双方在军事结盟的稳固性,惟一需要改变的只是行动执行的具体地点和任务内容。于是美国军方在1942年6月选定由费雷德里克全权负责这个行动,并且根据部队组建需要,尽可能地拨付补给、人员和辎重。
1942年夏末,在美国的海伦娜山脚下,由35岁的美国陆军上校费雷德里克组建的第一支美国与加拿大联合作战旅——第一特种作战旅正式成立。由于之前没有类似的组建和训练模式,因此费雷德里克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设想对这支非军方的敌后游击部队进行了创新性的编排和设计。首先,将应征的相关人员分派成3个小规模作战步兵团,每个步兵团的人数在800人左右;然后将每个步兵团再分划为2个作战营。同时对于应征人员的标准也有着严格的规定,费雷德里克认为特种作战旅队员应该是一群强壮、敏捷、果敢的优秀人员,有长期从事户外工作的经验。因此招募的人员多为森林护林员、伐木工、猎人等。而作为盟国的加拿大皇家陆军同样也按照这个标准对应征人员进行了筛选,最终经过严格的选拔之后,这支初具规模的美加混合部队在海伦娜山脚下组建完成。
“魔鬼”教父让“民兵”脱胎换骨
选拔组建之后,等待这些新兵的是更为严酷的训练课程,无论军官和士兵,每天都要在清晨4时45分开始出操,而出操的强度要高于美国陆军其他作战单位的训练要求。队员每天都要进行50英里(80.45kin)全副武装的山地行军,而行军的步伐节奏甚至要超过一般陆军要求。他们不仅要熟悉山地环境,还要适应其他复杂恶劣的环境,除此之外还要掌握多种武器的使用技巧和射击本领,其中还包括轴心国的武器。队员要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器械利刃格斗技巧及徒手搏斗技巧,而且每人都要精通爆破和炸药的使用技能。他们还前往蒙大拿山区进行寒区山地适应性训练,以满足未来可能在挪威遭遇到的严寒天气,所有人员在此期间都掌握了高山滑雪技术和寒区跳伞技术。
1942年秋,正当费雷德里克满怀信心地在伦敦为其部队的第一次远洋行动搜集情报时,却得到“锄犁计划”被取消的命令。
带着伤心和苦闷,费雷德里克黯然赶回美国,一路上他都在思考如何向自己情同手足的队员解释这个变故,同时如何让他们继续保持高昂的斗志参与到训练中。不过他也注意到,此时盟军与德军在北非激战正酣,而这支擅长在寒区作战的部队很难有大显身手的机会。于是他考虑应该将现有部队打造成可以适应全地域条件的作战部队,以获得军方更多的赏识。就在他刚回国的时候,加拿大军方正在考虑调回加方人员补充到盟军的战略进攻部队中,但在费雷德里克的一再劝说下,这些加方士兵终于被留下继续训练。
多方面的压力让费雷德里克寻求契机为自己的部队寻找全新的发展空间。
此后,他们的训练内容一下被扩充了近一倍,山地训练的复杂性和强度再一次被提升;包括巴祖卡火箭筒、约翰逊轻机枪在内的多种新式武器先后配发到部队进行强化训练,甚至美国海军陆战队最新配备的了24型两栖履带运输车都被带到了训练场。1943年4月,特种作战旅离开了蒙大拿山区,前往美国诺福克海军基地进行两栖作战训练,由于这些队员长期接受最为顶尖的训练,以至于在诺福克的两栖特种训练对于他们显得过于轻松。
诺福克训练之后,他们又接受了强渡河流的特种作战训练,紧接着全旅作战人员被送到西海岸准备与在那里待命的40000名其他部队的士兵一起参与到攻打吉斯卡岛的作战中。费雷德里克的部队被安排为前期两栖作战部队,趁着夜色使用皮划艇登上海滩,对一些日军目标进行先期破坏。但是,当他们登上岛屿后,发现到处空无一人,原来日军在美军采取登陆行动前几天已秘密撤离了该岛,因此美军没费吹灰之力就夺回了该岛。费雷德里克的部队虽然没能发挥作用,但因此受到了军方的重视,很快就接到了前往意大利增援在萨勒诺登陆战役中受到重创的美军部队的命令。
“魔鬼出击”一战成名
在意大利,由美英联军组成的第五军对德国驻守的横亘意大利山地的古斯塔夫防线展开了猛烈的进攻却无功而返,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条防线直接阻断了盟军前往罗马的必经之路,而意大利多山地的复杂作战条件让盟军的优势很难发挥。1943年11月22日,由1800人组成的美加第一特种作战旅作为第36师的先锋部队负责攻占两座高地:拉迪萨芬山(高地代号960)和拉瑞米塔纳山(高地代号907)。这两座山扼守着通往卡奇诺修道院东南侧的入口——米格纳诺隘口,攻占这两座山峰对于盟军在意大利整体行动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1943年12月1日,这支先锋部队准备对距离盟军前线较近的拉迪萨芬山首先发起进攻。由于地质构造的原因,整座山几乎都由悬崖和峭壁构成,驻守在山顶的是德国国防军第15装甲掷弹师,德国人对于固守的现状十分满意,自认为已经控制了通往山顶所有可能的道路。但在费雷德里克亲自对地形进行了勘查和判断以后,他认为这支部队之前的训练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12月1日深夜,伴随着意大利冬季冰冷的瓢泼大雨,第一特种作战旅的战士 们奔袭数英里到达山脚附近。为了使12月4日拂晓前发动的总攻有出其不意的效果,第一特种作战旅第2团的战士们在陡峭的崖壁上探寻出进攻路线,并用绳索等工具将机枪等武器一点点吊至自己手边,利用夜色在严寒中不断逼近德国人的阵地。在进攻发起前,第一特种作战旅的士兵们甚至已经可以闻到德国人阵地上飘来的咖啡香味。
清晨,人员移动造成的碎石坠落岩壁的声音终于被德国人发现了,紧接着一场不期而遇的战斗打响了。在持续2小时的战斗中,双方用密集的火力和手榴弹进行进攻,最终第一特种作战旅取得胜利,占领了拉迪萨芬山峰。
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反攻,费雷德里克通过无线电通知山下的后续部队,为自己的队员运送给养并输送伤员,但由于山路实在陡峭,只好由特种作战旅的战士自己肩扛进行搬运、输送,一趟行程要花费大约6小时。
费雷德里克在观察地形以后认识到,虽然他们成功夺取了拉迪萨芬山峰,但是依然受到来自对面拉瑞米塔纳山德军的威胁,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强行出击夺得主动权,因此决定第一特种作战旅第二天拂晓对对面高地的德军部队发动突然袭击。但是夜色下的寒冷和德军不断的火力压制使得他们前行的脚步不断放缓。当时还下起了大雾,但这突如其来的浓雾却为第一特种作战旅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他们借着雾气的隐蔽,不断摸进德军散兵驻守的战壕,悄无声息地杀死敌人,同时利用小规模人员编队形式慢慢地向德军阵地前进。很快整个高地的南坡就被第一特种作战旅成功控制。在接下来几天中,费雷德里克的部队屡立奇功,最后以73人阵亡的代价换来了军事进攻上的重大突破,成为盟军部队在意大利战场上的一段佳话。
但由于德军在通往罗马的咽喉要地——卡奇诺山布置了重兵把守,完全掌握了进出罗马的要道,因此战局很快再次陷入僵局。此时还有两座高地需要争夺,这两座山峰宛如鲨鱼嘴的上下颚一样拱守着卡奇诺山附近的6号高速公路。盟军先后对两座高地进行攻击,但都没有成效,因此决定再次由第一特种作战旅作为先锋突破德军的防线。此次,第一特种作战旅又不负众望,果断拿下高地并配合盟军82师和36师夺取了这两座山峰。
紧接着第一特种作战旅2团和3团先后向卡奇诺附近多座山峰发起猛烈进攻,并且最终都攻占成功,使得战争形势在1944年元旦扭转向盟军有利的方面。1944年1月4日至7日间,第一特种作战旅2团和3团再次凭借顽强的战斗力先后粉碎了德军的多次反击,并且创造了以少胜多的骄人战绩。
但是,经过一系列高强度的作战后,全旅1800人中仅有400人左右没有负伤。在接下来的几周內,费雷德里克开始专注进行人员的替换和补充,对重新应召来的志愿者进行选拔和快速训练,使得他们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最丰富的作战技能和尽可能多的作战经验。
此时盟军采纳了邱吉尔提出的军事建议,1944年1月22日,盟军第5军在距离罗马南部56kin的安其奥海滩实施登陆,试图从古斯塔夫防线侧后方打击敌人,但是由于德军的迅速反应,使建立滩头阵地愈发困难。而这又为第一特种作战旅创造了绝佳的参战时机,此时的第一特种作战旅不但有大量的伤兵康复归队,加上新应征人员,部队编制扩充到2300人。他们主要负责支持运河沿线的盟军部队,同时掩护登陆部队的右翼防线,并配合正面部队进行进攻。
在与德军的几次交战中,由于这支部队经常借助夜色进入敌占区进行情报搜集和破坏行动,以至于当地的德国守军称其为“黑色魔鬼”。 刹那绽放永恒记忆
1944年6月23日,费雷德里克奉命组建第一空降特遣旅,他在“魔鬼旅”的职务由第一特种作战旅第3团团长埃德温,沃克接任。1944年8月15日,第一特种作战旅受命执行侧翼协助盟军攻占两座法国水域小岛的任务。8月16日盟军成功攻占小岛。但是就在这次任务之后,第一特种作战旅逐渐退出了指挥官的视野,最终在1944年12月5日提前进行撤编,人员被编入了其他作战部队。
历史学家事后评论美加第一特种作战旅时,认为他们在历史一现中却创造了荣耀。他们在二战期间战功显赫,却没能在他们最熟悉的环境和最擅长的领域中充分发挥作用,比如说没有一次伞降任务,没有一次滑雪任务,没有一次像游击队一样部署在敌后进行袭扰……太多的遗憾让这群精英有着更多的留恋和感慨。不过他们的光荣和传统得到了延续和继承,成为日后美军现代陆军特种部队——绿色贝雷帽的前身和雏形。
“魔鬼”装备
美加第一特种作战旅由于其任务性质特殊,不仅有机会试用军方各种新型武器,还可以充分享用到盟国研发的一些先进武器。另外,他们的其他装备也十分丰富。他们在训练阶段尝试过民用滑雪装备,在登山训练中配发了美军山地部队专用的特种背囊、适应山地地形环境的专用登山靴及工具。除此之外,他们还可以选择其他部队的装备作为个人装备。
美加第一特种作战旅中最具代表性的武器是约翰逊轻机枪和V42格斗匕首。M1941约翰逊轻机枪由海军陆战队军官麦林,约翰逊设计,其原型枪问世于1937年底,之前他提出的半自动步枪射击理念和样枪曾参与了美国陆军半自动步枪的招标,但最后遗憾地败给了M1伽兰德。约翰逊在设计中,不仅吸纳了之前一些关于半自动步枪的设计理念和零部件,同时延续了自己的设计风格,使得约翰逊轻机枪成为当时高水准轻武器之一。该枪采用左侧单排弯弹匣供弹,射速可根据射击人员的需要从200发/分调节为600发/分。在当时的意大利战场上,由于伽兰德步枪(容弹量8发)在发射完最后一发弹后,漏夹会自动弹出,德军很了解这种发射环节的漏洞,因此往往在听到漏夹发出声音后才露头射击。而第一特种作战旅的士兵也利用对方的这个特点,先用约翰逊轻机枪对目标进行8发点射,使德军误认为这是伽兰德步枪的射击,然后掏出一个伽兰德步枪弹夹扔出,发出的声音使得德军自然上当,然后当德军露头时,早有准备的第一特种作战旅士兵使用约翰逊轻机枪连发模式,对其进行快速有效的火力压制和消灭。
费雷德里克在训练中发现,士兵非常需要一款格斗利刃,于是他亲自参与了部分设计工作,最后研发出V42格斗匕首,取名“V”寓意着胜利成功的意思。格斗匕首都是根据实战需要设计的,整体风格简约实用。V42格斗匕首由美国塞斯刀具公司生产,为了满足白刃格斗需要,采用当时高标准的钢材加工,以至于很多人员在初期配备时,锋利的刀刃会刺穿皮质刀鞘并伤害到自身,后来不得不在皮质刀鞘上加装了金属固定装置。为了便于自身使用,士兵多将刀具绑缚在自己腿部。格斗匕首全质量仅198g,全长318mm,刃长178mm,刀柄底端配有金属尖头,以满足其他格斗需要。该刀由于使用范围有限,产量很少,因此现今成为收藏家竞相追逐的收藏极品。在1990年代前后,一些手工刀匠和公司为了满足收藏需要,进行了小批量的复制生产。
编辑 黄 俊
周密计划破德军几经周折始建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爆发的初期,德军一系列凌厉的攻势让英军高层指挥员在细织正面抵抗的同时,不断考虑在德军防守相对松懈的后方统治区组织起有规模的游击队,除担负骚扰和破坏任务外,还要对一些重点军事设施和目标进行针对性的摧毀活动。
1942年3月,一份完整的计划在盟国军事高层联席会议上被英方提出,并将部队创建的部分任务交给了美国,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歇尔上将欣然接受,并且移交给了其下属的部门负责人——罗伯特·弗雷德里克。
费雷德里克毕业于西点军校,曾在美国海岸炮兵学校受训过,后来调入美国陆军参谋部门负责行动计划工作。当1942年3月,从马歇尔手中接到英国提供的摧毀挪威的德军重水工厂行动方案“锄犁计划”时,费雷德里克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对该行动计划进行了完善和补充:组建一支小规模的游击队,以非正规军的角色在挪威等地区对目标展开攻击,并且要求尽可能长时间地拖延德国驻军。但是当他把这份资料递交给上级部门时,有人认为这个计划过于复杂,且存在很多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缺少军事操作可能性。
尽管如此,美国陆军并没有完全放弃“锄犁计划”,认为这个计划如果由美军主导,和其他国家军队共同操作,将会极大地促进合作双方在军事结盟的稳固性,惟一需要改变的只是行动执行的具体地点和任务内容。于是美国军方在1942年6月选定由费雷德里克全权负责这个行动,并且根据部队组建需要,尽可能地拨付补给、人员和辎重。
1942年夏末,在美国的海伦娜山脚下,由35岁的美国陆军上校费雷德里克组建的第一支美国与加拿大联合作战旅——第一特种作战旅正式成立。由于之前没有类似的组建和训练模式,因此费雷德里克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设想对这支非军方的敌后游击部队进行了创新性的编排和设计。首先,将应征的相关人员分派成3个小规模作战步兵团,每个步兵团的人数在800人左右;然后将每个步兵团再分划为2个作战营。同时对于应征人员的标准也有着严格的规定,费雷德里克认为特种作战旅队员应该是一群强壮、敏捷、果敢的优秀人员,有长期从事户外工作的经验。因此招募的人员多为森林护林员、伐木工、猎人等。而作为盟国的加拿大皇家陆军同样也按照这个标准对应征人员进行了筛选,最终经过严格的选拔之后,这支初具规模的美加混合部队在海伦娜山脚下组建完成。
“魔鬼”教父让“民兵”脱胎换骨
选拔组建之后,等待这些新兵的是更为严酷的训练课程,无论军官和士兵,每天都要在清晨4时45分开始出操,而出操的强度要高于美国陆军其他作战单位的训练要求。队员每天都要进行50英里(80.45kin)全副武装的山地行军,而行军的步伐节奏甚至要超过一般陆军要求。他们不仅要熟悉山地环境,还要适应其他复杂恶劣的环境,除此之外还要掌握多种武器的使用技巧和射击本领,其中还包括轴心国的武器。队员要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器械利刃格斗技巧及徒手搏斗技巧,而且每人都要精通爆破和炸药的使用技能。他们还前往蒙大拿山区进行寒区山地适应性训练,以满足未来可能在挪威遭遇到的严寒天气,所有人员在此期间都掌握了高山滑雪技术和寒区跳伞技术。
1942年秋,正当费雷德里克满怀信心地在伦敦为其部队的第一次远洋行动搜集情报时,却得到“锄犁计划”被取消的命令。
带着伤心和苦闷,费雷德里克黯然赶回美国,一路上他都在思考如何向自己情同手足的队员解释这个变故,同时如何让他们继续保持高昂的斗志参与到训练中。不过他也注意到,此时盟军与德军在北非激战正酣,而这支擅长在寒区作战的部队很难有大显身手的机会。于是他考虑应该将现有部队打造成可以适应全地域条件的作战部队,以获得军方更多的赏识。就在他刚回国的时候,加拿大军方正在考虑调回加方人员补充到盟军的战略进攻部队中,但在费雷德里克的一再劝说下,这些加方士兵终于被留下继续训练。
多方面的压力让费雷德里克寻求契机为自己的部队寻找全新的发展空间。
此后,他们的训练内容一下被扩充了近一倍,山地训练的复杂性和强度再一次被提升;包括巴祖卡火箭筒、约翰逊轻机枪在内的多种新式武器先后配发到部队进行强化训练,甚至美国海军陆战队最新配备的了24型两栖履带运输车都被带到了训练场。1943年4月,特种作战旅离开了蒙大拿山区,前往美国诺福克海军基地进行两栖作战训练,由于这些队员长期接受最为顶尖的训练,以至于在诺福克的两栖特种训练对于他们显得过于轻松。
诺福克训练之后,他们又接受了强渡河流的特种作战训练,紧接着全旅作战人员被送到西海岸准备与在那里待命的40000名其他部队的士兵一起参与到攻打吉斯卡岛的作战中。费雷德里克的部队被安排为前期两栖作战部队,趁着夜色使用皮划艇登上海滩,对一些日军目标进行先期破坏。但是,当他们登上岛屿后,发现到处空无一人,原来日军在美军采取登陆行动前几天已秘密撤离了该岛,因此美军没费吹灰之力就夺回了该岛。费雷德里克的部队虽然没能发挥作用,但因此受到了军方的重视,很快就接到了前往意大利增援在萨勒诺登陆战役中受到重创的美军部队的命令。
“魔鬼出击”一战成名
在意大利,由美英联军组成的第五军对德国驻守的横亘意大利山地的古斯塔夫防线展开了猛烈的进攻却无功而返,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条防线直接阻断了盟军前往罗马的必经之路,而意大利多山地的复杂作战条件让盟军的优势很难发挥。1943年11月22日,由1800人组成的美加第一特种作战旅作为第36师的先锋部队负责攻占两座高地:拉迪萨芬山(高地代号960)和拉瑞米塔纳山(高地代号907)。这两座山扼守着通往卡奇诺修道院东南侧的入口——米格纳诺隘口,攻占这两座山峰对于盟军在意大利整体行动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1943年12月1日,这支先锋部队准备对距离盟军前线较近的拉迪萨芬山首先发起进攻。由于地质构造的原因,整座山几乎都由悬崖和峭壁构成,驻守在山顶的是德国国防军第15装甲掷弹师,德国人对于固守的现状十分满意,自认为已经控制了通往山顶所有可能的道路。但在费雷德里克亲自对地形进行了勘查和判断以后,他认为这支部队之前的训练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12月1日深夜,伴随着意大利冬季冰冷的瓢泼大雨,第一特种作战旅的战士 们奔袭数英里到达山脚附近。为了使12月4日拂晓前发动的总攻有出其不意的效果,第一特种作战旅第2团的战士们在陡峭的崖壁上探寻出进攻路线,并用绳索等工具将机枪等武器一点点吊至自己手边,利用夜色在严寒中不断逼近德国人的阵地。在进攻发起前,第一特种作战旅的士兵们甚至已经可以闻到德国人阵地上飘来的咖啡香味。
清晨,人员移动造成的碎石坠落岩壁的声音终于被德国人发现了,紧接着一场不期而遇的战斗打响了。在持续2小时的战斗中,双方用密集的火力和手榴弹进行进攻,最终第一特种作战旅取得胜利,占领了拉迪萨芬山峰。
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反攻,费雷德里克通过无线电通知山下的后续部队,为自己的队员运送给养并输送伤员,但由于山路实在陡峭,只好由特种作战旅的战士自己肩扛进行搬运、输送,一趟行程要花费大约6小时。
费雷德里克在观察地形以后认识到,虽然他们成功夺取了拉迪萨芬山峰,但是依然受到来自对面拉瑞米塔纳山德军的威胁,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强行出击夺得主动权,因此决定第一特种作战旅第二天拂晓对对面高地的德军部队发动突然袭击。但是夜色下的寒冷和德军不断的火力压制使得他们前行的脚步不断放缓。当时还下起了大雾,但这突如其来的浓雾却为第一特种作战旅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他们借着雾气的隐蔽,不断摸进德军散兵驻守的战壕,悄无声息地杀死敌人,同时利用小规模人员编队形式慢慢地向德军阵地前进。很快整个高地的南坡就被第一特种作战旅成功控制。在接下来几天中,费雷德里克的部队屡立奇功,最后以73人阵亡的代价换来了军事进攻上的重大突破,成为盟军部队在意大利战场上的一段佳话。
但由于德军在通往罗马的咽喉要地——卡奇诺山布置了重兵把守,完全掌握了进出罗马的要道,因此战局很快再次陷入僵局。此时还有两座高地需要争夺,这两座山峰宛如鲨鱼嘴的上下颚一样拱守着卡奇诺山附近的6号高速公路。盟军先后对两座高地进行攻击,但都没有成效,因此决定再次由第一特种作战旅作为先锋突破德军的防线。此次,第一特种作战旅又不负众望,果断拿下高地并配合盟军82师和36师夺取了这两座山峰。
紧接着第一特种作战旅2团和3团先后向卡奇诺附近多座山峰发起猛烈进攻,并且最终都攻占成功,使得战争形势在1944年元旦扭转向盟军有利的方面。1944年1月4日至7日间,第一特种作战旅2团和3团再次凭借顽强的战斗力先后粉碎了德军的多次反击,并且创造了以少胜多的骄人战绩。
但是,经过一系列高强度的作战后,全旅1800人中仅有400人左右没有负伤。在接下来的几周內,费雷德里克开始专注进行人员的替换和补充,对重新应召来的志愿者进行选拔和快速训练,使得他们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最丰富的作战技能和尽可能多的作战经验。
此时盟军采纳了邱吉尔提出的军事建议,1944年1月22日,盟军第5军在距离罗马南部56kin的安其奥海滩实施登陆,试图从古斯塔夫防线侧后方打击敌人,但是由于德军的迅速反应,使建立滩头阵地愈发困难。而这又为第一特种作战旅创造了绝佳的参战时机,此时的第一特种作战旅不但有大量的伤兵康复归队,加上新应征人员,部队编制扩充到2300人。他们主要负责支持运河沿线的盟军部队,同时掩护登陆部队的右翼防线,并配合正面部队进行进攻。
在与德军的几次交战中,由于这支部队经常借助夜色进入敌占区进行情报搜集和破坏行动,以至于当地的德国守军称其为“黑色魔鬼”。 刹那绽放永恒记忆
1944年6月23日,费雷德里克奉命组建第一空降特遣旅,他在“魔鬼旅”的职务由第一特种作战旅第3团团长埃德温,沃克接任。1944年8月15日,第一特种作战旅受命执行侧翼协助盟军攻占两座法国水域小岛的任务。8月16日盟军成功攻占小岛。但是就在这次任务之后,第一特种作战旅逐渐退出了指挥官的视野,最终在1944年12月5日提前进行撤编,人员被编入了其他作战部队。
历史学家事后评论美加第一特种作战旅时,认为他们在历史一现中却创造了荣耀。他们在二战期间战功显赫,却没能在他们最熟悉的环境和最擅长的领域中充分发挥作用,比如说没有一次伞降任务,没有一次滑雪任务,没有一次像游击队一样部署在敌后进行袭扰……太多的遗憾让这群精英有着更多的留恋和感慨。不过他们的光荣和传统得到了延续和继承,成为日后美军现代陆军特种部队——绿色贝雷帽的前身和雏形。
“魔鬼”装备
美加第一特种作战旅由于其任务性质特殊,不仅有机会试用军方各种新型武器,还可以充分享用到盟国研发的一些先进武器。另外,他们的其他装备也十分丰富。他们在训练阶段尝试过民用滑雪装备,在登山训练中配发了美军山地部队专用的特种背囊、适应山地地形环境的专用登山靴及工具。除此之外,他们还可以选择其他部队的装备作为个人装备。
美加第一特种作战旅中最具代表性的武器是约翰逊轻机枪和V42格斗匕首。M1941约翰逊轻机枪由海军陆战队军官麦林,约翰逊设计,其原型枪问世于1937年底,之前他提出的半自动步枪射击理念和样枪曾参与了美国陆军半自动步枪的招标,但最后遗憾地败给了M1伽兰德。约翰逊在设计中,不仅吸纳了之前一些关于半自动步枪的设计理念和零部件,同时延续了自己的设计风格,使得约翰逊轻机枪成为当时高水准轻武器之一。该枪采用左侧单排弯弹匣供弹,射速可根据射击人员的需要从200发/分调节为600发/分。在当时的意大利战场上,由于伽兰德步枪(容弹量8发)在发射完最后一发弹后,漏夹会自动弹出,德军很了解这种发射环节的漏洞,因此往往在听到漏夹发出声音后才露头射击。而第一特种作战旅的士兵也利用对方的这个特点,先用约翰逊轻机枪对目标进行8发点射,使德军误认为这是伽兰德步枪的射击,然后掏出一个伽兰德步枪弹夹扔出,发出的声音使得德军自然上当,然后当德军露头时,早有准备的第一特种作战旅士兵使用约翰逊轻机枪连发模式,对其进行快速有效的火力压制和消灭。
费雷德里克在训练中发现,士兵非常需要一款格斗利刃,于是他亲自参与了部分设计工作,最后研发出V42格斗匕首,取名“V”寓意着胜利成功的意思。格斗匕首都是根据实战需要设计的,整体风格简约实用。V42格斗匕首由美国塞斯刀具公司生产,为了满足白刃格斗需要,采用当时高标准的钢材加工,以至于很多人员在初期配备时,锋利的刀刃会刺穿皮质刀鞘并伤害到自身,后来不得不在皮质刀鞘上加装了金属固定装置。为了便于自身使用,士兵多将刀具绑缚在自己腿部。格斗匕首全质量仅198g,全长318mm,刃长178mm,刀柄底端配有金属尖头,以满足其他格斗需要。该刀由于使用范围有限,产量很少,因此现今成为收藏家竞相追逐的收藏极品。在1990年代前后,一些手工刀匠和公司为了满足收藏需要,进行了小批量的复制生产。
编辑 黄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