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开发和利用数学学习资源,设计出能够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和充分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各种活动方案,创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利用 资源
实践证明,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研究学生所在地区的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学生的兴趣、喜欢的种种活动等等外在因素,在教学上有效开发和利用数学学习资源,设计出能够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和充分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各种活动方案,创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一、有效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创建主动探究的平台
教材的编写有它的基础性和普遍适用性,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当地区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环境、亲身经历、兴趣爱好等等因素,对教材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变通,以他们熟悉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教材的“开发”有两层含义:一是从“无”开发出“有”;二是从“有”变通出“新”。
例1、九年级数学(上)“三角形的全等”一节的学习中,我是这样处理的:
先创设这样的情景:“老师刚刚不小心打碎一块三角形玻璃,它碎裂成如下三块。现要重新配置,请同学们帮老师出主意,要带哪块去,才能配置出一模一样的玻璃出来?”学生一听到这个关于现实生活的问题,立即有了兴趣,主动参与,纷纷动手画起来。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选①、选②、选③的都有。我立即请学生相互之间换位置,分成三大阵营,进行辩论,教师从旁指导。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积极投入,主动思索,大胆发表观点,提出质疑,同时又谦逊的听取他人的想法,反思自身观点的不足之处,并作出客观评价,从而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
例2、九年级数学(上)“中点四边形”的课题学习中,有这样一道题:原四边形ABCD与中点四边形EFGH两者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我是这样处理的:
首先,引领学生进行特殊化探索:
(1)探究1:菱形的面积与它的中点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等量关系?
(2)探究2:矩形的面积与它的中点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等量关系?
从中,学生发现:菱(矩)形的面积是它的中点四边形面积的两倍。
其次,我通过“能不能把条件放宽一些,也能得到这样的规律呢?”的提问,激发学生自己提出:
(1)深入探究1: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面积与它中点四边形面积有什么等量关系?
(2)深入探究2: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面积与它中点四边形面积有什么等量关系?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发现上述规律仍然成立。
再次,思维能力强的学生由于受刚刚老师提问形式的刺激,主动提出“能不能更一般化呢?”,引领同学拓展探究:原四边形ABCD与中点四边形EFGH两者的面积有什么等量关系?再次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发现:任意四边形的面积都是其中点四边形面积的两倍。
从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让问题扩展开来,引领学生自己提问题,在合作交流的空间中探索规律,从而更深的了解四边形和它的中点四边形的关系,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一连串的探究活动,学生情绪越来越高涨,兴趣越来越浓,本堂课也收到了预想的效果。
二、有效开发和利用校本资源,创建真实情感的平台
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渡过,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校园活动等等对学生而言,是再熟悉不过的情景,且具有深厚感情。我们可依据自己学校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开发校本资源,创建真实情感的平台,引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并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3、在九年级数学(上)“概率的预测”一节的学习中,我是这样处理的:
首先播放之前录制的我班在校篮球比赛中在实力悬殊的形势下战胜了劲旅三(3)班的精彩片段,一下就抓住学生的兴奋点,然后将镜头停留在赛前裁判与双方队长的身上,提问:“他们在做什么?”学生不假思索,立即回答:“选场地。”我又问:“为什么要这样选?”学生答:“公平呀!”就此,我引入课题学习,设置如下探究空间:
问题1:我校正在进行篮球赛,赛前双方队长会以“剪刀、石头、布”的方式来决定哪方先选场地。
探究1我班先选场地的概率。
探究2这样公平吗?请说明理由。
问题1的设计来源于学生近期参与的校园生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探究的难度系数较小,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接着,依据我校由于近几年扩招生源,造成各年级的班级数目不同的事实(七年级有20个班,八年级有14个班,九年级有12个班),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问题,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
问题2:我校各班派出一支男队参赛,按年级分组,凡获年级前六名的在校运会中有加分。各队条件相同。
探究3我班可获加分的概率
探究4这种加分方法,对各级各班这样公平吗?[小组合作]
探究5你能帮学校设计一个合理的加分方案吗?[小组合作]
问题2的设计取材于我校特殊的年级结构,让学生经历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的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而且探究的难度系数增加,注重个体发展,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互相协助,一方面加强学生对新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个性化的创造精神及互助的团队精神。
三、有效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创建综合实践的平台
初中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今后的社会日常工作、日常生活的需要。适当地将数学教学阵地由课堂转向社区,引领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学习数学对作为现实社会公民的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实践锻炼,才使学生不会成为“口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才能使学生尝试自身的力量,发展自己独特的个性品质,促使学生由一个自然的人向社会的人迈进。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利用 资源
实践证明,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研究学生所在地区的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学生的兴趣、喜欢的种种活动等等外在因素,在教学上有效开发和利用数学学习资源,设计出能够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和充分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各种活动方案,创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一、有效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创建主动探究的平台
教材的编写有它的基础性和普遍适用性,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当地区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环境、亲身经历、兴趣爱好等等因素,对教材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变通,以他们熟悉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教材的“开发”有两层含义:一是从“无”开发出“有”;二是从“有”变通出“新”。
例1、九年级数学(上)“三角形的全等”一节的学习中,我是这样处理的:
先创设这样的情景:“老师刚刚不小心打碎一块三角形玻璃,它碎裂成如下三块。现要重新配置,请同学们帮老师出主意,要带哪块去,才能配置出一模一样的玻璃出来?”学生一听到这个关于现实生活的问题,立即有了兴趣,主动参与,纷纷动手画起来。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选①、选②、选③的都有。我立即请学生相互之间换位置,分成三大阵营,进行辩论,教师从旁指导。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积极投入,主动思索,大胆发表观点,提出质疑,同时又谦逊的听取他人的想法,反思自身观点的不足之处,并作出客观评价,从而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
例2、九年级数学(上)“中点四边形”的课题学习中,有这样一道题:原四边形ABCD与中点四边形EFGH两者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我是这样处理的:
首先,引领学生进行特殊化探索:
(1)探究1:菱形的面积与它的中点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等量关系?
(2)探究2:矩形的面积与它的中点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等量关系?
从中,学生发现:菱(矩)形的面积是它的中点四边形面积的两倍。
其次,我通过“能不能把条件放宽一些,也能得到这样的规律呢?”的提问,激发学生自己提出:
(1)深入探究1: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面积与它中点四边形面积有什么等量关系?
(2)深入探究2: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面积与它中点四边形面积有什么等量关系?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发现上述规律仍然成立。
再次,思维能力强的学生由于受刚刚老师提问形式的刺激,主动提出“能不能更一般化呢?”,引领同学拓展探究:原四边形ABCD与中点四边形EFGH两者的面积有什么等量关系?再次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发现:任意四边形的面积都是其中点四边形面积的两倍。
从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让问题扩展开来,引领学生自己提问题,在合作交流的空间中探索规律,从而更深的了解四边形和它的中点四边形的关系,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一连串的探究活动,学生情绪越来越高涨,兴趣越来越浓,本堂课也收到了预想的效果。
二、有效开发和利用校本资源,创建真实情感的平台
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渡过,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校园活动等等对学生而言,是再熟悉不过的情景,且具有深厚感情。我们可依据自己学校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开发校本资源,创建真实情感的平台,引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并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3、在九年级数学(上)“概率的预测”一节的学习中,我是这样处理的:
首先播放之前录制的我班在校篮球比赛中在实力悬殊的形势下战胜了劲旅三(3)班的精彩片段,一下就抓住学生的兴奋点,然后将镜头停留在赛前裁判与双方队长的身上,提问:“他们在做什么?”学生不假思索,立即回答:“选场地。”我又问:“为什么要这样选?”学生答:“公平呀!”就此,我引入课题学习,设置如下探究空间:
问题1:我校正在进行篮球赛,赛前双方队长会以“剪刀、石头、布”的方式来决定哪方先选场地。
探究1我班先选场地的概率。
探究2这样公平吗?请说明理由。
问题1的设计来源于学生近期参与的校园生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探究的难度系数较小,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接着,依据我校由于近几年扩招生源,造成各年级的班级数目不同的事实(七年级有20个班,八年级有14个班,九年级有12个班),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问题,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
问题2:我校各班派出一支男队参赛,按年级分组,凡获年级前六名的在校运会中有加分。各队条件相同。
探究3我班可获加分的概率
探究4这种加分方法,对各级各班这样公平吗?[小组合作]
探究5你能帮学校设计一个合理的加分方案吗?[小组合作]
问题2的设计取材于我校特殊的年级结构,让学生经历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的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而且探究的难度系数增加,注重个体发展,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互相协助,一方面加强学生对新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个性化的创造精神及互助的团队精神。
三、有效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创建综合实践的平台
初中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今后的社会日常工作、日常生活的需要。适当地将数学教学阵地由课堂转向社区,引领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学习数学对作为现实社会公民的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实践锻炼,才使学生不会成为“口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才能使学生尝试自身的力量,发展自己独特的个性品质,促使学生由一个自然的人向社会的人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