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应用题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它是检验学生数学水平的衡量标准,而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决离不开策略的指导。本文将根据小学中高年级的应用题教学现状,探究中高年级应用题教学的有效解题策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应用题教学 解决问题 解题策略
时光荏苒,我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已有35年了。一开始我以为教小学数学容易,觉得内容简单、题目容易,谁不会做小学数学题目。但是教了以后才知道,会做不代表会教。通过几年的数学教学活动,我发现学生通常认为《解决问题的策略》比较难,尤其是应用题的解法。回顾多年的教学经历,我深深地感到应用题在数学教学中特别重要。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考的过程,能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逐渐形成数学意识。
那么如何教好应用题部分知识呢?下面就应用题教学谈谈我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以图形辅助,数形结合,启发解题思维
数形结合一直是数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解决应用题比较有效的方法。解答应用题时,如果用图形把内在关系表达出来,那么题中的数量关系就具体化、形象化。图形直观,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容易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
(一)用线段图来表示数量关系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有的学生在做题时,着急列式计算,认为画图耽误工夫,因而不乐意去画图。在五年级《基础训练》上有这样一道题,当时班里就有一大部分同学不会做。
例题: 有一堆木料,工程队第一天用了15根,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用了7根,这时还剩56根,原来这堆木料有多少根?
这道题用线段图来表示题意,问题就很容易得到解决。在做这道题时,我鼓励学生先画线段图,别着急列算式。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成功地将图画出来了。
根据线段图,学生很快就列出了算式:56+7=63(根),15×2=30(根),30+63=93(根)。在这种类型的题目中,线段图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学生也慢慢喜欢上画线段图了。遇到类似题目时,他们还会说:“老师我知道,这道题要先画线段图。”
(二)用假设列出表格的方法
小学数学中常出现“鸡兔同笼”问题,要是单纯用“数”的方法,那么学生很难理解。如果运用假设列表方法,那么学生就能轻松理解了,此类题目在表格的帮助下,可以得到快速、准确的解答。此题在用列表的方法解答后,连后进生都大呼太简单了,再遇到此类题目也不怕了,与只运用“数”的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数形结合”在这道题中得到完美的演绎。
(三)画平面图来“以形助学”
在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时,常常需要画出平面图,如果不画图,不借助图形帮助解题,那么有些题目连教师都有点糊涂,更何况学生呢?
例题: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为52厘米,如果它的长增加4厘米,宽也增加4厘米,那么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这道题未给出长方形的长和宽,该如何解答呢?我在教学时,没有立马让学生解题列式,而是引导学生先画出简图。简图如下:
学生很容易知道周长是52厘米,长和宽之和是26厘米,但是没法求出长和宽各是多少。此时引导学生画出长、宽增加后的图形(A、B、C部分),由题意得知长和宽各增加了4厘米。再引导学生将B部分移至C部分后面,这个长方形(由A、C、B部分组成)的长就是原来长方形的长与宽之和26厘米再加上4厘米,即30厘米。那么面积增加30×4=120(平方厘米)。学生在图形的帮助下,成功地分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以后解决类似题目提供了方向。
从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数形转化思想,用图形帮助学生学习。这既激发了学生们对数学的巨大兴趣,又能提升学生对数学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能力及解题能力,更是提高数学素养重要的一步。
二、根据数量关系写等量关系式
正確分析题干中存在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也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六年级的分数应用题,也是学生难以把握的。 那么如何把题中的数量关系表示出来,从而写出等量关系式?学生一般不会写等量关系式,因而不知该如何下笔。
例1:如果桃树有120棵,是苹果树的3[]4,苹果树有多少棵?
此类题目学生不知道是用120÷3[]4,还是用120×3[]4,有的老师可能强调求“单位1”用除法,不是用乘法。我从来不让学生死记硬背。我让学生先读重点语句“桃树有120棵,是苹果树的3[]4”,再引导学生将“是”改成“等于”。那么原题就变成“桃树有120棵等于苹果树的3[]4”,接着引导学生将“苹果树的3[]4”改成“苹果树棵数×3[]4”,那么这道题的等量关系式就出来了:苹果树棵数×3[]4=120。等量关系式一出来,此题便迎刃而解。
在上题中因为只有两个量,所以问题不是很复杂。有时候在分数应用题中出现两个以上的量,那么就不止一道等量关系式。此时找出题中等量关系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常常需要将所有的等量关系式都写出来。
例2:甲楼的高度是36米,是乙楼的1[]4,乙楼高度是丙楼的3[]4。丙楼高多少米?
本题涉及三个量,并且“单位1”不是固定的。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看到题目后,抱怨不知道什么时候乘以分数、什么时候除以分数。如果不会写出等量关系式,就非常容易出错。在这道题中我没给学生讲解怎么做,而是引导他们先将题目中几道等量关系式都写出来:甲楼高36米=乙楼高的1[]4,乙楼高度=丙楼高的3[]4。再引导学生写出:甲楼高36米=乙楼高×1[]4,乙楼高度=丙楼高×3[]4。看着这两个等量关系式,学生瞬间就懂了,无须我再解释,再没学生说不知道怎么做了。
总之,找出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
三、列辅助横式解决问题
有一些题目学生往往也容易出错,常常将题目中的数字或者运算符号看错,还有学生总是无法理解题意,也无从下笔。
例题:小敏在算一道减法算式时将51减去某个数看成51加一个数,算得的结果是90,那么原来的计算结果是多少?
学生看到题目,有点糊涂,有些学生即使做出来了,也说不出来道理。针对此题,我只列了两个横式,学生就恍然大悟了:51-原来的减数=?51+原来的减数=90。写出两个横式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接下来学生都会做题了。同样道理,如果将运算符号看错,而数字没看错,也可列出以上类似的横式帮助理解。
四、拓展思路,鼓励解题方法多样化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提倡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数学解题方法多样化的教学作为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能够真正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换。学生的思维有差异,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他们会根据已有的实际经验,多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
其实我们都知道,追求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实质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体现他们的个性,并且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我们教师要进一步拓宽教学思路,鼓励他们发散思维。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想法,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而要引导学生比较、分析,选择正确且适合自己的方法。他们获得成就感,享受解题后成功的愉悦,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主动学习。
对于小学应用题教学,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题型,选取不同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找到解决应用题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应用题教学 解决问题 解题策略
时光荏苒,我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已有35年了。一开始我以为教小学数学容易,觉得内容简单、题目容易,谁不会做小学数学题目。但是教了以后才知道,会做不代表会教。通过几年的数学教学活动,我发现学生通常认为《解决问题的策略》比较难,尤其是应用题的解法。回顾多年的教学经历,我深深地感到应用题在数学教学中特别重要。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考的过程,能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逐渐形成数学意识。
那么如何教好应用题部分知识呢?下面就应用题教学谈谈我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以图形辅助,数形结合,启发解题思维
数形结合一直是数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解决应用题比较有效的方法。解答应用题时,如果用图形把内在关系表达出来,那么题中的数量关系就具体化、形象化。图形直观,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容易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
(一)用线段图来表示数量关系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有的学生在做题时,着急列式计算,认为画图耽误工夫,因而不乐意去画图。在五年级《基础训练》上有这样一道题,当时班里就有一大部分同学不会做。
例题: 有一堆木料,工程队第一天用了15根,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用了7根,这时还剩56根,原来这堆木料有多少根?
这道题用线段图来表示题意,问题就很容易得到解决。在做这道题时,我鼓励学生先画线段图,别着急列算式。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成功地将图画出来了。
根据线段图,学生很快就列出了算式:56+7=63(根),15×2=30(根),30+63=93(根)。在这种类型的题目中,线段图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学生也慢慢喜欢上画线段图了。遇到类似题目时,他们还会说:“老师我知道,这道题要先画线段图。”
(二)用假设列出表格的方法
小学数学中常出现“鸡兔同笼”问题,要是单纯用“数”的方法,那么学生很难理解。如果运用假设列表方法,那么学生就能轻松理解了,此类题目在表格的帮助下,可以得到快速、准确的解答。此题在用列表的方法解答后,连后进生都大呼太简单了,再遇到此类题目也不怕了,与只运用“数”的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数形结合”在这道题中得到完美的演绎。
(三)画平面图来“以形助学”
在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时,常常需要画出平面图,如果不画图,不借助图形帮助解题,那么有些题目连教师都有点糊涂,更何况学生呢?
例题: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为52厘米,如果它的长增加4厘米,宽也增加4厘米,那么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这道题未给出长方形的长和宽,该如何解答呢?我在教学时,没有立马让学生解题列式,而是引导学生先画出简图。简图如下:
学生很容易知道周长是52厘米,长和宽之和是26厘米,但是没法求出长和宽各是多少。此时引导学生画出长、宽增加后的图形(A、B、C部分),由题意得知长和宽各增加了4厘米。再引导学生将B部分移至C部分后面,这个长方形(由A、C、B部分组成)的长就是原来长方形的长与宽之和26厘米再加上4厘米,即30厘米。那么面积增加30×4=120(平方厘米)。学生在图形的帮助下,成功地分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以后解决类似题目提供了方向。
从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数形转化思想,用图形帮助学生学习。这既激发了学生们对数学的巨大兴趣,又能提升学生对数学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能力及解题能力,更是提高数学素养重要的一步。
二、根据数量关系写等量关系式
正確分析题干中存在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也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六年级的分数应用题,也是学生难以把握的。 那么如何把题中的数量关系表示出来,从而写出等量关系式?学生一般不会写等量关系式,因而不知该如何下笔。
例1:如果桃树有120棵,是苹果树的3[]4,苹果树有多少棵?
此类题目学生不知道是用120÷3[]4,还是用120×3[]4,有的老师可能强调求“单位1”用除法,不是用乘法。我从来不让学生死记硬背。我让学生先读重点语句“桃树有120棵,是苹果树的3[]4”,再引导学生将“是”改成“等于”。那么原题就变成“桃树有120棵等于苹果树的3[]4”,接着引导学生将“苹果树的3[]4”改成“苹果树棵数×3[]4”,那么这道题的等量关系式就出来了:苹果树棵数×3[]4=120。等量关系式一出来,此题便迎刃而解。
在上题中因为只有两个量,所以问题不是很复杂。有时候在分数应用题中出现两个以上的量,那么就不止一道等量关系式。此时找出题中等量关系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常常需要将所有的等量关系式都写出来。
例2:甲楼的高度是36米,是乙楼的1[]4,乙楼高度是丙楼的3[]4。丙楼高多少米?
本题涉及三个量,并且“单位1”不是固定的。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看到题目后,抱怨不知道什么时候乘以分数、什么时候除以分数。如果不会写出等量关系式,就非常容易出错。在这道题中我没给学生讲解怎么做,而是引导他们先将题目中几道等量关系式都写出来:甲楼高36米=乙楼高的1[]4,乙楼高度=丙楼高的3[]4。再引导学生写出:甲楼高36米=乙楼高×1[]4,乙楼高度=丙楼高×3[]4。看着这两个等量关系式,学生瞬间就懂了,无须我再解释,再没学生说不知道怎么做了。
总之,找出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
三、列辅助横式解决问题
有一些题目学生往往也容易出错,常常将题目中的数字或者运算符号看错,还有学生总是无法理解题意,也无从下笔。
例题:小敏在算一道减法算式时将51减去某个数看成51加一个数,算得的结果是90,那么原来的计算结果是多少?
学生看到题目,有点糊涂,有些学生即使做出来了,也说不出来道理。针对此题,我只列了两个横式,学生就恍然大悟了:51-原来的减数=?51+原来的减数=90。写出两个横式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接下来学生都会做题了。同样道理,如果将运算符号看错,而数字没看错,也可列出以上类似的横式帮助理解。
四、拓展思路,鼓励解题方法多样化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提倡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数学解题方法多样化的教学作为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能够真正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换。学生的思维有差异,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他们会根据已有的实际经验,多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
其实我们都知道,追求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实质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体现他们的个性,并且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我们教师要进一步拓宽教学思路,鼓励他们发散思维。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想法,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而要引导学生比较、分析,选择正确且适合自己的方法。他们获得成就感,享受解题后成功的愉悦,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主动学习。
对于小学应用题教学,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题型,选取不同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找到解决应用题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