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对接与资源整合

来源 :中国检察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px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检委会作为检察机关集体决策机构,在重大案件、重大事项的讨论、决定中,担当了指挥部、智囊团、减压阀的角色,发挥了重要职能作用。但因其行政性色彩过于浓厚,走形式、走过场现象的普遍存在,检委会在组成、运行的各个环节颇受诟病。自从1999年4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将检委会工作改革列为检察改革内容后,检委会工作改革在各地检察机关纷纷展开。
  
  一、检委会改革尝试的两条路径
  
  各地、各级检察院的检委会改革,概括归纳,不外乎“翻新改造”式与“另起炉灶”式两种。
  所谓“翻新改造”式,乃是立足于现行制度,在现行制度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挖掘其潜力。“翻新改造”式,可再细分为“外部翻新”式与“内部改造”式。只在议事程序、方式上改革,可称为“外部翻新”式,这种改革的优点是基本不触动制度(触动也是表面、局部),更不触动人员,阻力小、成本低;缺点是程序、形式、方式上改革,可能有量的改观,实难有质的提高,极容易流于形式,其效果不会很明显。不仅仅在程序、方式上改革,而且在资格准入、人员组成上改革,可称为“内部改造”式。这种改革的优点是形式上有改观、实质上有改善,从形式到内容都有革新、进步;缺点是,要触动制度,更要触动人员,而一旦涉及到人的问题。就容易和现行党政体制、人事制度、组织原则冲突,就有阻力、有难度。
  所谓“另起炉灶”式,是指保持现有的制度、人员不动,另行设立一个专业方面的议事机构,由单位内部的业务尖子选拔组成。这些业务尖子发挥其专业特长,对讨论事项进行专业分析、论证,拿出专业意见。为检委会提供决策参考。这种改革的优点是不触动现行制度、不变动现有人员,制度成本低、人员阻力小,幾乎为零:缺点是议事与决事分离,虽然提高了议事质量,未必提高决事质量。容易导致议事、决事“两张皮”现象,使得改革的意图落空。
  
  二、资源整合与制度对接——检委会改革的新思路
  
  之所以进行检委会改革,是因为检委会行政化色彩太过浓厚、专业性严重不足,从而改革的初衷就是“去行政化”。
  检察机关在组织上实行检察一体原则,行政化几乎是天然的底色。“行政化”既然是给定的前提,“去行政化”就定然很难。笔者的主张是:检委会制度应与专家咨询制度、人民监督员制度链接,进行内外制度对接与内外资源整合,为检委会制度从外部注入能量,激活、拓展检委会的制度生命。
  之所以与专家咨询制度对接,是因为内部潜力的十分有限。检察机关内部的人才资源储备、培养、使用,仍是远远跟不上执法形势与任务不断加高的要求,素质短时间内突飞猛进基本不可能,短时间内实现人员的“升级换代”、“大换血”更不可能。从现实情况与可以预见的未来看,内部可挖掘潜力有限。从而眼光必须向外。
  另外,与专家咨询制度对接,也是司法作为一种职业、法律作为一门科学的内在要求与本质反映。长期以来,学界与实务部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互动,形成“理论实践两张皮”现象,导致实务部门专业层次提升不上去,学界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性不强的“对称型职业病”。这样的状况形成与存在,对于司法实践水平与理论研究高度是一种双重的妨碍,理论界与实务界须达成共识,共同解决。专家咨询委员会与检委会的制度对接,无疑是一种很好的设想。
  之所以与人民监督员制度对接。是为提高司法的民主性。从广义上讲,司法民主可分为内部民主与外部民主。检委会、审委会讨论案件的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就是内部民主的表现;人民监督员、人民陪审员、陪审团发表意见、投票表决,则是外部民主的体现。司法吸纳民意,是司法社会化趋势的反映与要求,在这方面,法院系统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已经积累了多年经验,陪审团制度的探索在一些地方初见成效,作为司法另一翼的检察机关,应作出积极回应。尤其是中国的检察机关,一直以来被定位于法律监督机关,对民意的吸纳,对司法民主的响应,就更为必要。
其他文献
参考译文  和我结婚21年后,我的妻子提出让我帶另一位女士去吃饭看电影。她说,“我爱你,但我知道还有另一个女人也爱你,并且她很希望能与你一起度过美好的时光。”  我妻子想让我去探望的女人就是我母亲——她已守寡了19年,而出于我工作的需要,再加上还得照顾我的三个孩子,我只能偶尔去看看她。那晚,我打了一通电话邀请她出去吃饭看电影。“怎么了,你还好吗?”她问道。  我母亲是那种典型的女人,会觉得深夜来电
内容摘要:疑罪不诉,即指证据不足不起诉。其法源旨在体现尊重与保障人权的宪法原理、罪刑法定的实体法原理和疑罪从无的程序法原理。  关键词:疑罪 保障人权 罪刑法定 不起诉    何谓疑罪?我国立法并未明确其概念,在司法实践及刑事诉讼理论界中对疑罪的概念的解释多种多样。本文认为,“疑罪不诉”之“疑罪”,应指行为人的行为虽然依法经过反复的侦查、审查,仍然犯罪事实不清,有罪证据不足,难以认定有罪,但又存在
内容摘要:1997年刑法颁布后,刑法追诉时效延长制度做了重大修改,按照刑法“从旧兼从轻”的溯及力原则,新的制度不应具有溯及力。但从刑法第12条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程序问题所遵循的溯及力原则、“有利于被告原则”的正确理解等角度,对发生在1997年刑法颁布前的犯罪行为如果在1997年刑法生效后仍然处于追诉期,则一律采用1997年刑法相关规定处理刑法追诉问题。  关键词:刑法溯及力 追诉时效 延长制度
引言  检察权的规范行使,是依法治检、依法强检的重要内容。我国检察机关近年来加大了规范执法的力度,通过了一系列颇具成效的改革举措。例如,特别案件备案审查制度、人民监督员制度、检察机关鉴定机构不再接受社会上的鉴定申请的规定、检察机关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讯问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等。这些改革举措,大大促进了检察机关的执法规范化,为检察机关减少错案、提高办案质量、树立检察机关在社会上的良好声誉等都起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有时若能找到合适的伙伴,并与伙伴一起努力,能达到比自已单干更好的效果。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小伙伴”呢?  參考译文  从前,在一座小城市里,有一本空白的故事书。那本故事书看起来很棒,可里面的书页却一片空白。路过的人会满怀期待地拿起故事书,却又因为里头没有任何故事而将书丢至一边。不远处,有一个好看的墨水瓶,里头的墨水多年来都是满的。可他的主人已经将他遗忘。  有一次,故事书再次被
内容摘要:近年来,部分当事人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利用诉讼这一合法形式谋取不正当利益,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民事虚假诉讼不仅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合法权益,而且破坏正常司法秩序,严重损害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检察机关充分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办理了一大批虚假诉讼监督案件,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在全面分析2012年至2014年全国检察机关民行检察部门虚假诉讼监督工作情况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工作中遇见的困难、问题及原因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民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正是这些人用忠诚和信念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河南省洛阳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监所检察处处长王建召同志,正因为有着鲁迅先生赞颂的中国脊梁的伟大精神,忠诚党的事业,在政法战线工作26个春秋中,历经考验,屡建功勋,他组织查办职务犯罪案件330多起,编著出版文集4本,撰写论文100多篇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社会建设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也许是由于问题过于浅显,我们没有刻意追求;也许是因为问题过于深邃,我们未能轻易破的。大家都在往一个漏桶里不断盛水,却亦然那样乐观快乐,无所顾忌。当社会管理的困惑已经悄悄与我们为邻,成为我们履行职责中的积重难返,其实也就意味着我们破题的时机应当并且已经开始成熟。    一、在检察之上研究检察,在问题之上破题    任何方法都跟一种哲学思想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类计算机犯罪也接踵而至,其犯罪手法之高、专业化之强给刑法的规制带来了严峻挑战。立法者综合各方意见,做出了有力回应。在《刑法修正案(七)》中对原有的计算机犯罪的条款进行了增补,增设了非法获取计算机系统数据罪和提供用于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工具罪。然而,自《修正案(七)》生效以来,由于相关案例研究较少。给这类案件的准确定性带来一定困难。2011年8月,最高人民法
编者按:在我国宪政体制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具有相对独立的对象、程序与标准.在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等方面,具有不同特点的打击、预防、监督和保护作用。如何有效的衔接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是促进法律有效实施的重要内容。本专题通过实证分析和理论探讨,展示了“两法衔接”的现状,直击问题与原因,从不同视角提出解决的路径。  一、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双向衔接的现状  (一)政策法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