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内涵、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及推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的方法与途径等方面展开理论探讨,以期对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大学生人数与日俱增,大学生的思想日趋多元化、复杂化,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增加,而高校辅导员队伍却发展缓慢,面临严峻的困难和问题。辅导员,作为高校从事德育工作的主力军,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必须充分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内涵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主要是指辅导员应该具备职业素养和技能,并不是任何学校、任何专业的毕业生都可以胜任辅导员。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需要具备多门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如心理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律等专业知识以及领导、组织、宣传、咨询等技能。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人员, 必须经过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树立专业意识,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强学习和培训。
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实质上就是对辅导员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培养,使之掌握高校德育工作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高工作绩效,全面有效地履行辅导员职责的过程。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呈现年轻化、知识化倾向。辅导员队伍的年轻化有利于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知识化和高学历不等于拥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由于部分辅导员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和知识储备,他们在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和各种复杂局面时,难以避免地普遍存在知识恐慌和本领危机。而加强辅导员能力和素质的专业化培养,就要秉着“科学化模式、专业化培养、多样化发展”的原则,积极探索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新机制,努力建设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辅导员工作定位不明,职责不清
高校辅导员被誉为高校校园稳定的“定海神针”,是教学秩序的“监测仪器”。大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文体、社会实践等方方面面,凡是与学生有关的,最先想到的必然是辅导员。由于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职能的关系,辅导员的工作难以定位,往往容易与一般行政人员不分。辅导员频繁奔波在校内各部门之间,全力周旋于学工部、教务处、校团委等部门之间。甚至一部分学生教务工作和后勤工作也压在辅导员身上,使有些辅导员感觉扛着教师的“牌子”干着学生“保姆”的活儿,使得他们感到精力分散,疲于奔命,难以继续学习和提升自己,更无法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态认真调研,系统分析。
(二)辅导员配备不齐,结构不合理
随着高校的连续扩招,高校大学生人数激增,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需要增加专职辅导员的人数,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根据教育部党组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规定,高校专职思政队伍按照1:120~150的师生配备,辅导员作为专职思政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配备原则上不应低于1:200。但是,目前许多高校还不能达到这个标准。从年龄结构上看,绝大多数高校辅导员都是从应届大学毕业生选拔到队伍中来的,缺乏人生经历和工作经验,有时工作起来不能得心应手。从学历结构上看,一般高校辅导员研究生较少,本科生是主体,有的甚至以专科学历为起点。从专业结构上看,思政、教育专业方面的不多,而且许多辅导员基本上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缺乏系统的理论功底,工作时主要靠过去当学生干部的工作经验。这就造成辅导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偏轻、经验缺乏、学历整体不高、专业程度不深等。
(三)辅导员流动机制不健全,队伍不稳定
辅导员是一支以年轻人为主体的队伍,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动是不可避免的。教育部规定,专职辅导员的任期一般为4-5年,这种短期化的政策,使学校和个人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种过渡性工作,最多作为一种职业对待,干上几年取得一些经验,有机会就“改行”。因此,辅导员队伍中最缺乏的就是理论水平高、经验丰富的专家。这很大程度上与辅导员发展方向不明确,流动机制不健全有关。一直以来,辅导员的工作是最忙、最累、最辛苦的,但却得不到应有的肯定。而辅导员工作的性质使得转岗分流比较难,因此大多数的辅导员对自己今后发展不乐观,担心自己的出路,造成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
(四)辅导员管理机制不完善
大部分高校把辅导员长期处于多人用、少人管的状况,让人产生辅导员“用起来重要,用之后次要,总结起来可以不要”的感觉。再加上辅导员经常处在繁多而具体的工作中,做得多,思考得少,而学校又少有机会组织辅导员到其他高校学习考察或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从而造成辅导员理论水平不高,在组织上无归属感,事业上难有成就感。
(五)辅导员队伍评价激励机制存在问题
高校辅导员面对的直接工作对象是学生,整天与学生打交道,占用大量业余时间,无暇去进行教学和科研。因此职称、待遇等相对比较低,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由于缺乏全面、量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出现“无事就是功,有事功全无”,“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一)提高辅导员的地位,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
高校要提高对辅导员队伍的认识,明确辅导员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辅导员是按照学校党委、行政的部署在从事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他们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思政工作者,而非一般的管理行为和教学行为的服务者。因此,首先要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把辅导员从学生“保姆”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将一部分被认为是辅导员的工作,如宿舍管理、学生饮食等划归到后勤部门,从而既提高了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又保障了工作质量,有利于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
(二)实施辅导员队伍培养工程,建立辅导员培训体系
把辅导员的培养提高纳入学校整体师资培养计划,享受学校有关鼓励政策。鼓励和支持辅导员骨干攻读思想政治教育学位和业务进修。从实际出发,制定辅导员培训规划,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做到日常培训、专题培训和骨干培训相结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定期组织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和辅导员培训班,进行经验交流、专题研讨,聘请校内外专家开设专题讲座,为辅导员了解时事、拓宽视野、提高素质提供学习平台。
(三)切实解决好辅导员的出路,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
辅导员队伍是一支动态而又相对稳定的队伍。因此,对辅导员的生存和发展要结合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采用“重视使用、促进流动、相对稳定”的办法。根据个人特长,为他们任满后的合理分流提供保证,本人适合并愿意从事学生工作的,应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和“两课”教师骨干加以培养;愿意从事教学科研的,应给予一定的进修机会。对于工作成绩突出的辅导员,学校应作为党政干部“后备人才”重点培养,切实解决辅导员出路的后顾之忧。
(四)完善辅导员考核和评价机制
学校要建立合理的工作绩效评价体系,采取适当的物质手段激励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一套完善的辅导员工作目标的科学考核办法,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优罚劣,建立奖惩性评价制及发展性评价制制相结合,从制度上保障学生辅导员在工作中充满积极性、主动性。
(五)切实解决好辅导员职称评定问题
根据辅导员岗位职责要求,进一步完善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所有辅导员均按照教师职务进行聘任。单独设立教师职务评审序列,并在职称限额上给予相应的倾斜。评审中充分考虑学生工作的特点,注重考核辅导员的实绩,特别是在关键时刻的表现。
(六)搭建辅导员工作的创新研究平台
推动辅导员队伍重视研究、勇于创新、指导实践,可以设立专门的课题项目和研究机构,专拨经费等,鼓励辅导员专门从事实践研究和理论创新工作,逐步形成辅导员学习研讨和工作创新的长效机制。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既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又是紧迫的现实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当前辅导员队伍面临的问题,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摆到重要位置,不断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推动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的高素质队伍,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福.新时期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刍议[J].湛江师范学院,2002(4).
[2]徐涛.论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J].乐山师范学报,2003(6).
[3]冯刚.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理论与实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
作者简介:吴丹(1982—),女,河南泌阳人,助教,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大学生人数与日俱增,大学生的思想日趋多元化、复杂化,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增加,而高校辅导员队伍却发展缓慢,面临严峻的困难和问题。辅导员,作为高校从事德育工作的主力军,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必须充分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内涵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主要是指辅导员应该具备职业素养和技能,并不是任何学校、任何专业的毕业生都可以胜任辅导员。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需要具备多门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如心理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律等专业知识以及领导、组织、宣传、咨询等技能。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人员, 必须经过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树立专业意识,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强学习和培训。
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实质上就是对辅导员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培养,使之掌握高校德育工作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高工作绩效,全面有效地履行辅导员职责的过程。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呈现年轻化、知识化倾向。辅导员队伍的年轻化有利于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知识化和高学历不等于拥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由于部分辅导员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和知识储备,他们在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和各种复杂局面时,难以避免地普遍存在知识恐慌和本领危机。而加强辅导员能力和素质的专业化培养,就要秉着“科学化模式、专业化培养、多样化发展”的原则,积极探索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新机制,努力建设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辅导员工作定位不明,职责不清
高校辅导员被誉为高校校园稳定的“定海神针”,是教学秩序的“监测仪器”。大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文体、社会实践等方方面面,凡是与学生有关的,最先想到的必然是辅导员。由于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职能的关系,辅导员的工作难以定位,往往容易与一般行政人员不分。辅导员频繁奔波在校内各部门之间,全力周旋于学工部、教务处、校团委等部门之间。甚至一部分学生教务工作和后勤工作也压在辅导员身上,使有些辅导员感觉扛着教师的“牌子”干着学生“保姆”的活儿,使得他们感到精力分散,疲于奔命,难以继续学习和提升自己,更无法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态认真调研,系统分析。
(二)辅导员配备不齐,结构不合理
随着高校的连续扩招,高校大学生人数激增,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需要增加专职辅导员的人数,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根据教育部党组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规定,高校专职思政队伍按照1:120~150的师生配备,辅导员作为专职思政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配备原则上不应低于1:200。但是,目前许多高校还不能达到这个标准。从年龄结构上看,绝大多数高校辅导员都是从应届大学毕业生选拔到队伍中来的,缺乏人生经历和工作经验,有时工作起来不能得心应手。从学历结构上看,一般高校辅导员研究生较少,本科生是主体,有的甚至以专科学历为起点。从专业结构上看,思政、教育专业方面的不多,而且许多辅导员基本上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缺乏系统的理论功底,工作时主要靠过去当学生干部的工作经验。这就造成辅导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偏轻、经验缺乏、学历整体不高、专业程度不深等。
(三)辅导员流动机制不健全,队伍不稳定
辅导员是一支以年轻人为主体的队伍,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动是不可避免的。教育部规定,专职辅导员的任期一般为4-5年,这种短期化的政策,使学校和个人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种过渡性工作,最多作为一种职业对待,干上几年取得一些经验,有机会就“改行”。因此,辅导员队伍中最缺乏的就是理论水平高、经验丰富的专家。这很大程度上与辅导员发展方向不明确,流动机制不健全有关。一直以来,辅导员的工作是最忙、最累、最辛苦的,但却得不到应有的肯定。而辅导员工作的性质使得转岗分流比较难,因此大多数的辅导员对自己今后发展不乐观,担心自己的出路,造成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
(四)辅导员管理机制不完善
大部分高校把辅导员长期处于多人用、少人管的状况,让人产生辅导员“用起来重要,用之后次要,总结起来可以不要”的感觉。再加上辅导员经常处在繁多而具体的工作中,做得多,思考得少,而学校又少有机会组织辅导员到其他高校学习考察或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从而造成辅导员理论水平不高,在组织上无归属感,事业上难有成就感。
(五)辅导员队伍评价激励机制存在问题
高校辅导员面对的直接工作对象是学生,整天与学生打交道,占用大量业余时间,无暇去进行教学和科研。因此职称、待遇等相对比较低,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由于缺乏全面、量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出现“无事就是功,有事功全无”,“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一)提高辅导员的地位,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
高校要提高对辅导员队伍的认识,明确辅导员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辅导员是按照学校党委、行政的部署在从事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他们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思政工作者,而非一般的管理行为和教学行为的服务者。因此,首先要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把辅导员从学生“保姆”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将一部分被认为是辅导员的工作,如宿舍管理、学生饮食等划归到后勤部门,从而既提高了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又保障了工作质量,有利于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
(二)实施辅导员队伍培养工程,建立辅导员培训体系
把辅导员的培养提高纳入学校整体师资培养计划,享受学校有关鼓励政策。鼓励和支持辅导员骨干攻读思想政治教育学位和业务进修。从实际出发,制定辅导员培训规划,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做到日常培训、专题培训和骨干培训相结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定期组织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和辅导员培训班,进行经验交流、专题研讨,聘请校内外专家开设专题讲座,为辅导员了解时事、拓宽视野、提高素质提供学习平台。
(三)切实解决好辅导员的出路,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
辅导员队伍是一支动态而又相对稳定的队伍。因此,对辅导员的生存和发展要结合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采用“重视使用、促进流动、相对稳定”的办法。根据个人特长,为他们任满后的合理分流提供保证,本人适合并愿意从事学生工作的,应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和“两课”教师骨干加以培养;愿意从事教学科研的,应给予一定的进修机会。对于工作成绩突出的辅导员,学校应作为党政干部“后备人才”重点培养,切实解决辅导员出路的后顾之忧。
(四)完善辅导员考核和评价机制
学校要建立合理的工作绩效评价体系,采取适当的物质手段激励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一套完善的辅导员工作目标的科学考核办法,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优罚劣,建立奖惩性评价制及发展性评价制制相结合,从制度上保障学生辅导员在工作中充满积极性、主动性。
(五)切实解决好辅导员职称评定问题
根据辅导员岗位职责要求,进一步完善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所有辅导员均按照教师职务进行聘任。单独设立教师职务评审序列,并在职称限额上给予相应的倾斜。评审中充分考虑学生工作的特点,注重考核辅导员的实绩,特别是在关键时刻的表现。
(六)搭建辅导员工作的创新研究平台
推动辅导员队伍重视研究、勇于创新、指导实践,可以设立专门的课题项目和研究机构,专拨经费等,鼓励辅导员专门从事实践研究和理论创新工作,逐步形成辅导员学习研讨和工作创新的长效机制。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既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又是紧迫的现实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当前辅导员队伍面临的问题,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摆到重要位置,不断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推动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的高素质队伍,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福.新时期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刍议[J].湛江师范学院,2002(4).
[2]徐涛.论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J].乐山师范学报,2003(6).
[3]冯刚.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理论与实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
作者简介:吴丹(1982—),女,河南泌阳人,助教,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