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导入环节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如何快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状态的第一个教学环节。它是肩负着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文本和合理衔接文本的重要职责。有效的运用导入环节对上好初中语文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导入环节的目标、理念意义及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正确操作导入环节的问题。
关键词:导入 初中语文 教学
万事开头难,语文课如何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情景中去?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语文课,教师的导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端。教师的导入得好,就能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所教的课文的情境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迅速了解这堂课学什么,目的是什么,学习重点是什么,从而启动学生思想机器,对学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同时也为教学过程定下基调,为整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流程的流畅运行提供了可能。因此,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十分注意教学伊始的导入艺术。
一、课堂导入的原则
导入既然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会影响到学生一堂课的发挥,在设计导入时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围绕语文教学目的设计导入
导入设计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切不可为了使学生产生兴趣而离题万里。
教学的目的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每一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目的。一般说来,一堂课的教学目的应该包括:向学生传授哪些新知识,这节课应达到什么要求;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对学生进行什么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等。能否实现教学目的,是一堂课成败的标准。因此,教师的导入设计,必须围绕教学目的展开,为完成教学目的服务。
2、从学生实际出发
教育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教育必须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有一定的顺序性,又有一定的阶段性。如思维的发展,总是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课堂的导入设计要有明显的针对性,要从学生家庭生活环境,社会生活阅历,文学艺术修养,接受心理水平出发,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客观规律,有的放矢。
3、课堂导入要适应文体
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文体,要作不同的导入设计。教授抒情散文时可以以情导入,以情激趣。教授说明文可以导之以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授议论文应当导之以理,启发学生自主思考。
4、导入要适应不同的课型
课的类型是根据教学的任务而划分的课的种类。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的对象不同,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不同,每节课不可能采取同一模式进行,因而产生了不同类型的课,例如:预习课型、讨论课型、练习课型、复习课型等。课堂导入要因课型的不同而不同。新授课要注意架桥铺路,温故知新;讲授新课要注意前后照应、承上启下,复习课要注意分析比较归纳总结。
二、常用的导入方式
1、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若想使学生乐于接受新知识, 就得让学生兴高趣浓。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 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 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拿来主义》一文时,针对本文内容,用了这样一个故事:著名作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但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③他的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从《拿来主义》中寻找答案吧。这则佚闻,通俗易懂,幽默风趣,而又切合课文内容,给“拿来主义”一个很好的诠释,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能够更好理解课文。教师通过这个故事,强调重点,化解难点,创造出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气氛,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导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2、温故知新导入。
掌握知识的巩固问题,为许多教育家所重视,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的母亲”。就语文课来说,不少课文之间或者在题材、思想内容,或者在写作体裁、表现方法等方面都有比较紧密的联系。同一作家作品,有的编排在初中教,有的编排在高中教,甚至有的作家的作品在小学课本里也能找的到。因此复习、联系旧课或已有的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新课的开始,运用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使学生由已知领域进入到未知领域,让新旧知识相连,从而不断加宽加深学习的内容。
3、设置悬念,整合教学
我们的教学要想方设法地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这是体现教学效果的首要条件, 也是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更是整合本堂课素质渗透的关键。因而, 在导入环节中科学合理地设置悬念, 便能适时抓住学生的心,引导学生能动地思考, 走進教师早已设计好的教学“圈套”。同时对于问题的思考又会帮助学生逐步进入文本, 使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整合。
4、巧抓文眼,妙射主旨
语文学习过程中, 最能反映文章主旨的字眼即文眼, 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许多情况下文眼就在课文标题上, 与文章内涵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学时, 可以此为切入点应用于导入环节之中。点睛之笔的把握可使导入在和谐融洽的言辞中折射出文章主旨的深意。
当然,新课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本文前提到过的设置悬念法,音乐导入法,实物导入法以及各地教师根据需要独创的乡土教学导入法等等。不管是什么样的教学法导入法,都是以学生为主题,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手段,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教育工作者们都应该结合实际,对教学法加以专研。本文只在此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导入 初中语文 教学
万事开头难,语文课如何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情景中去?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语文课,教师的导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端。教师的导入得好,就能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所教的课文的情境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迅速了解这堂课学什么,目的是什么,学习重点是什么,从而启动学生思想机器,对学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同时也为教学过程定下基调,为整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流程的流畅运行提供了可能。因此,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十分注意教学伊始的导入艺术。
一、课堂导入的原则
导入既然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会影响到学生一堂课的发挥,在设计导入时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围绕语文教学目的设计导入
导入设计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切不可为了使学生产生兴趣而离题万里。
教学的目的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每一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目的。一般说来,一堂课的教学目的应该包括:向学生传授哪些新知识,这节课应达到什么要求;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对学生进行什么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等。能否实现教学目的,是一堂课成败的标准。因此,教师的导入设计,必须围绕教学目的展开,为完成教学目的服务。
2、从学生实际出发
教育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教育必须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有一定的顺序性,又有一定的阶段性。如思维的发展,总是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课堂的导入设计要有明显的针对性,要从学生家庭生活环境,社会生活阅历,文学艺术修养,接受心理水平出发,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客观规律,有的放矢。
3、课堂导入要适应文体
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文体,要作不同的导入设计。教授抒情散文时可以以情导入,以情激趣。教授说明文可以导之以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授议论文应当导之以理,启发学生自主思考。
4、导入要适应不同的课型
课的类型是根据教学的任务而划分的课的种类。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的对象不同,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不同,每节课不可能采取同一模式进行,因而产生了不同类型的课,例如:预习课型、讨论课型、练习课型、复习课型等。课堂导入要因课型的不同而不同。新授课要注意架桥铺路,温故知新;讲授新课要注意前后照应、承上启下,复习课要注意分析比较归纳总结。
二、常用的导入方式
1、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若想使学生乐于接受新知识, 就得让学生兴高趣浓。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 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 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拿来主义》一文时,针对本文内容,用了这样一个故事:著名作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但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③他的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从《拿来主义》中寻找答案吧。这则佚闻,通俗易懂,幽默风趣,而又切合课文内容,给“拿来主义”一个很好的诠释,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能够更好理解课文。教师通过这个故事,强调重点,化解难点,创造出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气氛,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导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2、温故知新导入。
掌握知识的巩固问题,为许多教育家所重视,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的母亲”。就语文课来说,不少课文之间或者在题材、思想内容,或者在写作体裁、表现方法等方面都有比较紧密的联系。同一作家作品,有的编排在初中教,有的编排在高中教,甚至有的作家的作品在小学课本里也能找的到。因此复习、联系旧课或已有的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新课的开始,运用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使学生由已知领域进入到未知领域,让新旧知识相连,从而不断加宽加深学习的内容。
3、设置悬念,整合教学
我们的教学要想方设法地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这是体现教学效果的首要条件, 也是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更是整合本堂课素质渗透的关键。因而, 在导入环节中科学合理地设置悬念, 便能适时抓住学生的心,引导学生能动地思考, 走進教师早已设计好的教学“圈套”。同时对于问题的思考又会帮助学生逐步进入文本, 使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整合。
4、巧抓文眼,妙射主旨
语文学习过程中, 最能反映文章主旨的字眼即文眼, 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许多情况下文眼就在课文标题上, 与文章内涵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学时, 可以此为切入点应用于导入环节之中。点睛之笔的把握可使导入在和谐融洽的言辞中折射出文章主旨的深意。
当然,新课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本文前提到过的设置悬念法,音乐导入法,实物导入法以及各地教师根据需要独创的乡土教学导入法等等。不管是什么样的教学法导入法,都是以学生为主题,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手段,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教育工作者们都应该结合实际,对教学法加以专研。本文只在此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