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建筑的新可能性“不断实验”建筑展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bo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利兹克建筑奖主席、评委、得主、两院院士,MIT、康奈尔、清华、东南、同济建筑学院院长、教授等全球建筑界数十位重量级人物齐聚中国美术学院,这样强大的阵容,也难怪展览消息刚一公布,开幕后讲座的预订就立即满员了。


  2017年4月9日,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不断实验”实验教学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这是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首次大规模集中呈现十年来实验教学,中国建筑界的重要人物几乎悉数到场。
  十年,弹指一挥间。2007年4月,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成立了,和国内传统建筑院校不同,国美走的,是一条富有人文理想的实验建筑之路。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主任王澍说:“如果要问,什么是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最突出的学术特征,我想,应该是它一直坚定推动的‘实验建筑’教学改革运动。”
  这是雅园般的理想实验,苦行的磨炼与生活的文人化,真正的艺者借助精神执守的苦行,也许,这只有在艺术学院里才有可能。
  时值春日,河岸春草时,伴山茂林处,象山的葱绿缓缓地渗出青烟,湿润的空气中泛着绿。国美建筑的成果如春花般绽放,这一次,“不断实验”实验教学展记录了从2016年9月至今为止的教学改革成果,包含所有一年级至五年级本科学生的作品、半成品,共展出作品36组共计1000余件。
  以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成立十周年为契机,这个在中国建筑界一直非常低调的新学院第一次推出面向公众的大型实验教学展览。
  大兴土木,五花八门
  2003年,王澍和他的妻子陆文宇共同起草了第一份“实验建筑”本科五年制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对培养一种能劳作的思想性建筑师的展望,从动手开始的四种材料建造课程,三年制现象素描课程,一年制书法课程,强调现场性的“水墨空间渲染”,以“园宅二元论”为出发点的二年级建筑基础课程,以“城乡对立”为对象的三年级建筑学批判课程,以“自然建造”为主题的四年级建构课程,以山水画研究为观法的“如画建筑”观,五年级毕业设计的开放教学工作坊,对多线索编织型教学与教师结构的期待。这个大纲几乎所有内容都得到实施,覆盖了建筑系五年制全部课程,并从局部开始推动了城市、景观和环艺的教学改革。


  如果说学院现在的哪些状态最让王澍高兴,他想一是课程教学的实验精神始终保持着,二是青年教师人才荟萃。2001年,建筑专业刚刚在中国美术学院重建的时候,只有王澍一个老师,带着二十个学生,很多人说按他的教学思想去教学,学生毕业都会找不到工作的,结果十五年过去了,现在他们有四十多个在编教师,还有十几个常年加盟的教师,学生入学一直保持着除史论专业的最高成绩,就业也一直保持在全校前三。
  而办学之初的那种敢于尝试的精神始终保持着。这种精神有一种特殊的感召力,有的外教在不高的待遇下能够坚持在他们这里教学多年,临走仍然恋恋不舍。让王澍感到欣慰的是,他每次走进建筑学院都会觉得有一种特殊的精神在那里,它的状态始终是不僵化的。
  从一开始,建筑艺术学院就注重与世界对话。王澍说:“十年前,我们就和如美国罗德岛艺术设计学院这样的有特殊创造气质的学院建立起深度联系,教学交流十多年,这也使得我们始终可以有深度的参照国际水准调教自己的探索方向和方式。”
  实验与探索精神在展览的形式和内容中呈现得特别明显。如画、材料、椅房、批判/混响/边缘、建构、观绘、书写、虚无/城市,八个板块,八种路径,建筑教学成为人观看、感知、创造世界的一种方式,同时,又联通着审美。
  如哲人般思考,像工匠般劳作。这里有形而上的哲学术语,也有形而下的模型構造,去亲手体验一座建筑或者园林的生成。
  “椅山”的作品,来自毕业生的上百把样式各异的椅子,堆成了一座小山,在圆厅里尤为壮观。
  “如画”板块,居然在画空气!学生走进园林,重新解构和理解园林,理解它的空间结构,渲染空间;在“园宅与院宅·如画观法”课程中,重建一种以山水为媒面向自然的叙事方式;在“亦园亦宅”课程中,确立起自然涵融建造物及园宅一体的营造观;在“西扎与园林”课程中,体会园林中自然形态组合的空间,如何转换成几何形态为要素的建筑空间。
  王澍迷恋园林,他说:“当我们真正凝视一个园林,目光缓慢扫过,我们会惊讶地发现我们从来没有真正进去过。我们仔细观察一个湖石,会发现它原来是如此不自然,如此奇怪。当我们走入一座山岭,会发现所有的固定视线都无法解释它。”
  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对“不断实验”实验教学展做了八字评价:“大兴土木,五花八门”。




  他笔下的“五花”指的是“观看、书法、绘画、材料、劳作”,这是中国美院的特色;“八门”则是“批判之门、混响之门、边缘之门、虚构之门、构造之门”等,是本次展览的8个主题,门中有门,门门相扣,构成了中国美院建筑之门。“这次展览真实展现了学生创造性过程,展览了老师是怎么样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过程。它基本上也是学院教学过程的展示,在把作品从教室直接搬进展馆的同时,也把教室的气氛‘搬’了进来。”
  坂茂的“纸建筑”:临时即永恒
  除了建筑展,同时举行的,还有“重返现实——建筑教育领导者论坛及系列专题讲座”。
  全球建筑界数十位重量级嘉宾悉数到场,其中包括普利兹克建筑奖执行主席、西班牙IE建筑设计学院院长玛莎·索恩女士,世界建筑师协会前任主席埃尔伯特·杜伯乐,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张永和,美国罗德岛设计艺术学院教授皮特·塔朱里,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王建国教授等等。   其中,最大牌的,非201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坂茂莫属。建筑展的前一天,4月8日,坂茂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开讲:“建筑实验的边缘与边界”。
  提到坂茂,我们下意识的反应,就是“纸建筑”。说起来,他与“纸建筑”的缘分来自天灾人祸。
  1994年,卢旺达发生了部落冲突,200万人流失居所,当时他们使用木制建筑,联合国给到他们的居住场所条件非常差,坂茂觉得必须要改善居住环境,否则就会出现一些疾病问题。在日内瓦,他提出他的想法,非常幸运的是,他成为了这个项目的咨询顾问。于是,他为联合国设计了一个临时居所,联合国为当地人提供了一些铝制的管子,但是铝制的管子非常昂贵,于是坂茂就提供了可循环利用的纸管,并受邀担任这个项目的咨询顾问。
  从此以后,他就与纸筒有了不解之缘。1995年,日本神户发生了非常严重的地震,有6000人丧生,许多建筑在地震当中被摧毁,需要在这个地方建造一些临时性居所。坂茂为人们建立了一个临时性的教堂,当地人认为用纸管来打造一个临时性的教堂的想法太荒唐了:本来的建筑就是因为地震出现大火被摧毁的,现在还要打造一个纸板建筑?他们没有办法接受。




  后来坂茂就为他们打造了一个“不可能”的场所:地基是用麒麟啤酒的罐头做的,纸筒是错型的造型,非常坚固,令人惊艳。
  然后是印度、斯里兰卡、中国、海地……有地震海啸的地方,几乎都会见到坂茂的身影。他的紙建筑也神奇地在世界各地安家落户,并且实践着坂茂独特的建筑理想:临时,即永恒。
  王澍和坂茂,一见如故,惺惺相惜,都缘于他们对建筑艺术的热爱。以坂茂现在在世界建筑界的地位,他要从事商业建筑设计,收入根本不是问题,可是他宁愿将绝大多数的实践都花在这些“纸建筑”上,而王澍同样如此,他们对商业有着本能的警觉。
  坂茂说:“如果要和一些商业建筑的开发商持续合作的话会非常容易失去自己的方向,在很大的资金面前很容易迷失自己,所以和他们工作的时候要非常谨慎,我要使我的办公室越小越好,而不是根据开发商来打造我的办公室。并不是说我不想做大项目,我也是会和一些灾区工作,我在选择开发商的时候会小心和谨慎。”
  这,也许正是这次建筑展的意义所在,它的学术性,它的坚守,它的纯洁,恰是这个被房地产绑架的时代所缺少的。让我们多一点纯真,建筑就多一分可能性,这世界也会变得愈发的丰富多彩。
其他文献
“在书写与抽象之间”作为2017年“水+墨”的主题展正在筹备中,这是一次对三十多年来中国现代书法过程中一个话题的再讨论,即即书法如何从传统书法出发,寻找到它的发展的点。1985年,号称第一次现代书法在中国美术馆首展,就是所谓的现代书法运动的开始,但这个现代书法群体在当时和现在都没有好评。可以说后来的一系列的现代书法创作都是以反对这个85现代书法展的作品为开始的。  1988年熊秉明以他的法国艺术家
期刊
2017年3月28日,LALIQUE法国莱俪在上海国金中心之门店,向公众和媒体隆重推出了其2017年春夏季全新《缪斯女神》系列,作品表达出对女性的歌颂,而女性也一直是荷内·莱俪(RenéLalique)作品中的主要灵感泉源。为了歌颂女性的魅力,LALIQUE以独特工艺与缎面仿水晶完美结合,打造出如天鹅绒般的女性肌肤柔和质感。  LALIQUE为《缪斯女神》经典系列设计赋予新的形象包括 “丰收十美女
期刊
艺术巴塞尔香港展会(ABHK),今年第五届,有242家画廊参展,如往届一般,密密麻麻地铺满了湾仔会议中心的两层楼。从2017年2月22日VVIP日开始到五天后闭幕,在关于ABHK的上千篇评论和报道里,被点名道姓屡次提到的,却不过15家画廊。除却Insights的27家,Discoveries 的25个项目,以及Encounters和Kabinett板块,那么在主画廊的部分,就还有175家。让我们来
期刊
在艺术品拍卖场上,竞价阶梯的大小常常对成交价起关键作用,拍卖师深谙此道。通常,当场上竞争踊跃时,拍卖师为了提高竞买人对成交价的预期,会适当提高加价幅度,而当拍卖师感到竞买人竞价吃力或犹豫不决时,会及时缩小加价幅度。小幅加价不仅会让竞买人感觉不到出价的压力,而且使报价间隔更为密集,从而使竞买人没有足够时间去理性思考。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竞买人会依照惯性,毫无顾虑地一路跟拍,不知不觉便超过了心理底线。
期刊
1980年,油画《父亲》的诞生不仅仅唤起了人们内心对于那个年代的特殊情感,更让“罗中立”这个名字成为了连接过去与当代,乡村与城市的重要人性标志。因为将巨幅创作主题聚焦在农民身上,在当时的国内艺术界还没有人有胆量做这件事,很多人都回忆道:“在那个年代,这种大尺幅的人物肖像也只有领袖人物才会拥有。”但罗中立却这样做了。于是《父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中标志性的作品,但是对于罗中立的个人艺术而言,《父亲》
期刊
首轮报捷开局可圈可点  此次香港第一轮春拍,也是中国艺术市场上春季大拍的第一轮,过去一向被视为春拍行情的风向标。不过今年的这一轮春拍,虽然除主将苏富比之外还有内地两大拍卖公司保利与匡时参与,其拍卖结果却耐人寻味,所传达的信息并不明朗。就以苏富比为例,整个春季大拍整体成交率为87%,共拍得总成交额31.7亿港元。  苏富比行政总裁泰德·斯密斯(Tad Smith)拍后的评价是:“香港春拍的结果与我们
期刊
当蕴含东方文化的意境大宅,遇上当代大师浓墨重彩的手稿真迹,会擦出怎样的火花?3月26日,“大师在保利—— 罗中立相约翡丽甲第共话文化传承”艺术品鉴会带来了别具一格的答案。  手稿亮相现场记录创作背后的点滴积累  本次展览共展出了近2 0张来自艺术家于上世纪自90年代起开始创作的“故乡组画”“巴山夜雨”等系列手稿真迹。那个时期被看作是罗中立艺术历程的重要转折期,他开始将创作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对原始生
期刊
因为做艺术杂志的关系,我们每次的采访地点若不是约在艺术家工作室或校园里,就会约在咖啡馆或茶舍那种文艺小清新的地方。所以当得知此次采访定在MY ST酒吧时,着实惊讶了一下—— 要知道,它可是魔都最为知名的夜店之一,每晚都聚集了潮男潮女们,在时尚人士中的火爆程度不言而喻。  在这样一个另类炫酷的地方进行采访,会是一个怎样特殊的体验,免不了引起了我们一行人的好奇。2017年4月9日,我们在MY ST见到
期刊
凡世间成事者,大抵可归为两类,一种为痴执,心有一念便兢业从之,任它旁骛嚣尘,自不理会,以愚公之大智铸心志之大坚,余命不息则意念不腐,在决绝中奋勉修行,困顿里勇猛精进,一生付与一道,终得大成。第二种为融汇,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纳百家之长以厚己,先穷究学理而织网,后融会贯通而收鱼,以广博底蕴通天地经纬,举一可反三,闻一可知十,运用之妙,尽皆存乎一心。  弘一法师因其在文学、音乐、戏剧、绘画、书法、佛学等
期刊
如今,全世界每个月举办的艺术展大约4万个,国内每月也有数百个展览。艺术展不仅是对艺术语言的探索和艺术家情感思想的表达,艺术展览的空间、形式与主题的变化背后也是政治与文化的演变。而了解展览以及其历史也是我们理解当代艺术的关键所在。  从中国传统文人的书房、园林到盐商富绅的酒席、豪宅。从民国的多样化的空间,再到1950年代之后的官方垄断的展览,再到1980年代之后的“地下展览”……从欧洲宫廷贵族的墙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