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的当代启示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世间成事者,大抵可归为两类,一种为痴执,心有一念便兢业从之,任它旁骛嚣尘,自不理会,以愚公之大智铸心志之大坚,余命不息则意念不腐,在决绝中奋勉修行,困顿里勇猛精进,一生付与一道,终得大成。第二种为融汇,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纳百家之长以厚己,先穷究学理而织网,后融会贯通而收鱼,以广博底蕴通天地经纬,举一可反三,闻一可知十,运用之妙,尽皆存乎一心。
  弘一法师因其在文学、音乐、戏剧、绘画、书法、佛学等诸多方面所取得的极高成就,而往往被后人归入上述第二类群体,但笔者以为,贯穿在弘一法师长达六十三载的生命中,支撑他不断超越自我的能量并非大众熟知的天赋异禀——8岁读四书五经,学书法、金石,13岁习训诂、攻历朝书法,颇有名气。15岁那年,便能一口吟诵出 “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的生命哲理。这种能量恰恰来自他内心的一份痴执,是年少早熟的洞达世事和漂泊流离的生活轨迹造就了他对于人生何求的思考和探究。这份痴执始终盘桓在他头顶的星空,渗透在身体的每一次呼吸,以至于他不断游走在每一个可以为其解惑抑或是可以宽慰灵魂的领域。而随着内心执念愈盛,外化在这一领域的造诣便是愈高。
  在红尘中翻江倒海,于空门里静悟达观,弘一法师一直在寻找解脱的途径。如果说吞尽人间的繁华和黯败是他的肉身修行,那么广涉文艺的绚烂与哀歌则是他的精神苦旅。当其沉浸于文学、音乐或是书法带来的滋养和抚慰时,他对生命意义的执着追问似乎找到了出口,于是这种大的执念被细化为诸多小的执念,当这些小的执念被逐一深入践行,最终又聚合融为弘一提升生命质感的精神养分。
  以其书法为例,弘一法师生逢清末,碑学余绪犹盛,《张猛龙碑》既较常见的其他魏碑精严,又比唐宋元明传世楷书更见古朴生动,于是早年间弘一反复习练此碑,碑文的工整结体和厚重骨力为其书法功底打下夯实基础;及中年,因写经需用小楷,弘一法师的书法从此进入魏碑融合钟王帖学的时期,此间其书法法度有变,虽有魏碑体势,而用笔清雅从容,颇具出尘之致,结体修长,下笔轻灵;晚年随人生境界之超然,其书法已无迹可寻,意境苍茫,全然一派“我法”气象,再无他者影子,朴拙圆满,浑若天成。
  其他艺术门类,弘一法师亦复如是。皆为由浅入深,由繁至简,從一个点向外放射,随着修为之精进,又重归原点,恰好印证了佛学“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层境界。在这个过程中,弘一逐渐达成知行合一,了悟生命的实相。
  言至此处,弘一法师对于当代艺术的创作启示实际上已浮出水面,笔者以为有如下几点:一为砥砺执着,必须有一条道走到黑的极大毅力方可在艺术上有所斩获。纵观古今中外艺术史上的留名者,往往一生皆身处冷眼和孤独中,故去数十年后,其成就才能在沉默中泛起惊雷。艺术一途,前提是必须恪守本心且甘于寂寞。二为融汇创新,要在深谙传统文化的底蕴之上融入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正如弘一临习碑帖万遍,始得“我法”,艺术的提升,无一蹴而就的捷径,唯有吃透传统,才有可能突破传统的藩篱,创新出有理可循的艺术样式并最终完成传统语言的当代性转换。三为修缮自我,弘一法师的艺术修行,实则是一场觉知生命的旅程。同理,艺术之于创作者的终极意义,亦在于帮助个体灵魂得以升华,在创作中返躬自省,更新知识储备,精炼艺术语言,深化思想刻度,提高人生境界。而随着自我的逐渐修缮,个体修为的提高又会反哺给艺术创作以灵感源泉,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弘一法师的一生都在为理想人格的完成而永不倦怠,如今,这位堪比达·芬奇的旷世人物已随时代远去成为绝响。其饱尝人间甘甜,阅尽世事乖舛,复又归于平淡的一生,如弥留时所书四字“悲欣交集”,令人扼腕喟叹。偏又在唏嘘之余,警示着我们往人生更高级的层面迈进。
其他文献
在中国当代绘画领域,张晓刚是一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其作品不仅有清晰的线索与个人语言的发展轨迹,并且构建了个人的绘画图像系统。事实上,张晓刚的绘画与中国当代艺术的艺术史情景是紧密维系的,譬如“后文革美术”时期的转变、“新潮时期”的变革、1990年代初在“后冷战”氛围与“后殖民”语境下面对的新的挑战,以及 2000年以来在全球化语境之下对中国文化身份的建构等等。在这些重要的节点,张晓刚都是重要的
期刊
许多人对印度的印象,完全出自一个憧憬旅游的人的想象。譬如泰姬陵,譬如印度门之类。抑或有另一番想象,认为那里脏乱差等等。总之,对于喜马拉雅山另一侧的那个神奇的国度,人们对它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即便是去过印度的人,也往往如此。毕竟,流连几日,做一番旅游,與深入探视一个国家,完全是两回事。何况,印度又是那么大一片国土,并且有着十多亿人口和古老文明的大国。  学者讲座,恰恰能够弥补这一番不足。只需要
期刊
“在书写与抽象之间”作为2017年“水+墨”的主题展正在筹备中,这是一次对三十多年来中国现代书法过程中一个话题的再讨论,即即书法如何从传统书法出发,寻找到它的发展的点。1985年,号称第一次现代书法在中国美术馆首展,就是所谓的现代书法运动的开始,但这个现代书法群体在当时和现在都没有好评。可以说后来的一系列的现代书法创作都是以反对这个85现代书法展的作品为开始的。  1988年熊秉明以他的法国艺术家
期刊
2017年3月28日,LALIQUE法国莱俪在上海国金中心之门店,向公众和媒体隆重推出了其2017年春夏季全新《缪斯女神》系列,作品表达出对女性的歌颂,而女性也一直是荷内·莱俪(RenéLalique)作品中的主要灵感泉源。为了歌颂女性的魅力,LALIQUE以独特工艺与缎面仿水晶完美结合,打造出如天鹅绒般的女性肌肤柔和质感。  LALIQUE为《缪斯女神》经典系列设计赋予新的形象包括 “丰收十美女
期刊
艺术巴塞尔香港展会(ABHK),今年第五届,有242家画廊参展,如往届一般,密密麻麻地铺满了湾仔会议中心的两层楼。从2017年2月22日VVIP日开始到五天后闭幕,在关于ABHK的上千篇评论和报道里,被点名道姓屡次提到的,却不过15家画廊。除却Insights的27家,Discoveries 的25个项目,以及Encounters和Kabinett板块,那么在主画廊的部分,就还有175家。让我们来
期刊
在艺术品拍卖场上,竞价阶梯的大小常常对成交价起关键作用,拍卖师深谙此道。通常,当场上竞争踊跃时,拍卖师为了提高竞买人对成交价的预期,会适当提高加价幅度,而当拍卖师感到竞买人竞价吃力或犹豫不决时,会及时缩小加价幅度。小幅加价不仅会让竞买人感觉不到出价的压力,而且使报价间隔更为密集,从而使竞买人没有足够时间去理性思考。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竞买人会依照惯性,毫无顾虑地一路跟拍,不知不觉便超过了心理底线。
期刊
1980年,油画《父亲》的诞生不仅仅唤起了人们内心对于那个年代的特殊情感,更让“罗中立”这个名字成为了连接过去与当代,乡村与城市的重要人性标志。因为将巨幅创作主题聚焦在农民身上,在当时的国内艺术界还没有人有胆量做这件事,很多人都回忆道:“在那个年代,这种大尺幅的人物肖像也只有领袖人物才会拥有。”但罗中立却这样做了。于是《父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中标志性的作品,但是对于罗中立的个人艺术而言,《父亲》
期刊
首轮报捷开局可圈可点  此次香港第一轮春拍,也是中国艺术市场上春季大拍的第一轮,过去一向被视为春拍行情的风向标。不过今年的这一轮春拍,虽然除主将苏富比之外还有内地两大拍卖公司保利与匡时参与,其拍卖结果却耐人寻味,所传达的信息并不明朗。就以苏富比为例,整个春季大拍整体成交率为87%,共拍得总成交额31.7亿港元。  苏富比行政总裁泰德·斯密斯(Tad Smith)拍后的评价是:“香港春拍的结果与我们
期刊
当蕴含东方文化的意境大宅,遇上当代大师浓墨重彩的手稿真迹,会擦出怎样的火花?3月26日,“大师在保利—— 罗中立相约翡丽甲第共话文化传承”艺术品鉴会带来了别具一格的答案。  手稿亮相现场记录创作背后的点滴积累  本次展览共展出了近2 0张来自艺术家于上世纪自90年代起开始创作的“故乡组画”“巴山夜雨”等系列手稿真迹。那个时期被看作是罗中立艺术历程的重要转折期,他开始将创作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对原始生
期刊
因为做艺术杂志的关系,我们每次的采访地点若不是约在艺术家工作室或校园里,就会约在咖啡馆或茶舍那种文艺小清新的地方。所以当得知此次采访定在MY ST酒吧时,着实惊讶了一下—— 要知道,它可是魔都最为知名的夜店之一,每晚都聚集了潮男潮女们,在时尚人士中的火爆程度不言而喻。  在这样一个另类炫酷的地方进行采访,会是一个怎样特殊的体验,免不了引起了我们一行人的好奇。2017年4月9日,我们在MY ST见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