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悄然变化,对于移动电台APP的依赖度也越来越高。在一个愈发复杂的社会语境和网络环境下,移动电台APP如何改变着受众的生活方式,受众又如何反作用促进移动电台APP的不断完善,这种良性改变又在传播领域内推动,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移动电台APP传播媒介获取信息
所谓移动电台APP,是指用户通过移动数据网络或无线WLAN信号来收听、上传、下载音频节目的手机软件。根据速途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移动电台行业分析报告》中显示,2017年,全国移动电台用户达到2.58亿,2018年将突破2.9亿大关。另据《2017移动电台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喜马拉雅FM的用户增量超过了蜻蜓FM、荔枝FM等网络电台,位居榜首,增长量为21775万人,在全球的用户突破4亿人,预计2018年该数据还会增长。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艾媒咨询(iiMediaResearch)权威发布《2016-2017中国移动电台行业研究报告》中显示,2016年中国移动电台整体用户规模达2.26亿,至2019年中国移动电台用户规模预计将超过3亿。这些数字,足以说明手机APP客户端电台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媒介力量,它作为新时期网络电台传播的行业巨擘,融入进了受众的媒介生活,而纵观其传播行为背后的舆论影响,值得人们进一步的关注与研究。
一、移动电台APP发展现状
早在1993年,卡尔·马拉默德将自己的脱口秀节目“Internet Talk Radio”通过互联网电台与传统半導体同步直播的方式进行直播,开启了最早的网络电台节目。而我国的网络电台起步则晚了12年,中国国际在线网络于2005年正式开播,而被业界公认为第一家移动网络电台豆瓣FM正式于2010年上线。在此后的10多年里,国内的手机APP客户端电台如雨后春笋一般开遍手机应用市场,也包括如今坐稳行业前三把交椅的喜马拉雅FM、蜻蜓FM和荔枝FM。
每一个网络电台APP皆推出了个性化信息定制服务。以喜马拉雅FM为例,在APP首页就有非常详细的音频分类,用户可根据喜好点击收听,而与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点并非在个性定制,而是用户角色的转换,由传统媒体的受传者角色一跃成为了传播者,用户可自行录制音频进行上传。喜马拉雅FM有一套自己的把关系统,对音频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反复筛选,对政策及舆论导向进行多重把关。
如今,进入手机应用市场,在搜索栏中输入“电台”二字,便会出现名目繁多的网络电台APP。单从下载量分析,喜马拉雅、蜻蜓、荔枝、酷我听书、企鹅、考拉、凤凰、花生等手机APP客户端电台依然占据着一二线的位置,而且手机网络电台具有便携性、移动性等特点,更省流量,对网速环境要求不高,并与国家台和省市县的广播电台同步直播,增强了受众对信息获取的时效性、时新性和时宜性。
二、手机APP客户端电台的受众特点
如果将网络电台作为一个庞大且独立的媒介生态圈,那么受众就是依附于媒介生态圈中的一个子系统,无论是受众与媒介之间、受众与外部环境之间,还是受众自身,都存在着多重且密切的互动机制和反馈机制。如果从这种互动机制和反馈机制中分析手机APP客户端电台听众的特点,既能反映出网络电台传播的特性,又能体现出公共舆论场的发展趋势。研究者将手机网络电台的听众收听特点概括为“三化”。
(一)信息获取智能化
虽然传统电台不断转型升级,向频率多样化和形式风格化迈进,每个频率根据节目内容增加了短信、微信互动平台,但改变不了电台始终站在信息传播的制高点,进行自上而下的高姿态传播的现状,这就造成了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信息传输,至多根据兴趣喜好在特定时间点等待节目播放,致使信息供给者和接受者因时间矛盾而产生信息供应断层,换言之,听众可能在有限的时间段听不到想听的节目,而电台播放该节目的时间段又可能错失了一部分听众资源。但手机电台APP就成功规避了这个时间节点矛盾,听众既可以随时随地收听下载感兴趣的节目,又可以在该节目的留言区评论,这便形成了不限时空的网络舆论场。以喜马拉雅电台为例,打开首页,有广播、直播、小说、儿童、历史、音乐等13个频道供用户选择,点击广播一栏,则出现新闻台、音乐台、交通台、经济台等15个子频道,任意点开一个交通台,就会出现全国省市县各级交通电台,打开任意一家交通电台,不仅能收听正在直播的节目,还能回听昨天和当天已播过的节目、预约当天即将播出和明天的节目,并有闹铃提醒收听功能。
(二)信息发布多元化
与传统电台相比,手机APP网络电台的信息发布不再拘囿于体制内的传统方式,除了各级广播电台以外,还增加了几个群体:一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新媒体运营团队;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个人自媒体团队;三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个人自媒体团队。首先,在目前国内所有的手机APP网络电台的信息发布群体中,第一类和第二类为数最多;其次,第一类的信息发布群体以商业化、规模化为主,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从前期市场调研、中期策划、后期剪辑、终期发布等各环节进行运营与把关,而且把关较为严谨。他们根据时兴热门或历史冷门为话题,找到在该话题领域具有相对话语权威地位的意见领袖,并根据其地位、影响、特点进行商业化设计,制作出受众感兴趣的内容,并以讨喜形式对外发布;第二类群体虽然也是以商业化为主,但规模化不如第一类群体大,他们虽以盈利为目的,但收入比例相对单一,而且个人自媒体团队往往结合地缘传播,在文化、民俗方面很接地气,深受当地听众喜爱;第三类的个人自媒体团队因不以盈利为目的,所以多为散户,纯兴趣爱好者偏多,而且在节目质量上差于前两个群体,这样的传播较为零散,传播攻势和能力较弱。以喜马拉雅为例,在13个频道中,专门开设了精品频道(即付费频道),点开后就有个人提升、人文、财经、外语、亲子、情感等子频道,这些音频栏目全部是由专业团队进行制作,有些还邀请了国内某领域的专家和娱乐明星作为主播,强化节目的市场影响力;同时,个人用户也可以申请账号,在不影响版权的情况下,自己制作音频进行上传,供他人免费收听。笔者看到有一部分个人上传的音频节目,因所选内容好、声音条件好、语言感染力强等原因,依然能吸引到不少听众订阅收听和下载。 (三)受传两端交互化
电台发展至今,从最初的“你播我听”跨越到“播听结合,不分你我”,既要归功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要归功于新时期传播内涵的不断丰富。受传者在接受信息传播后,对编码进行加工改造,以自己特有方式发布出来,摇身一变成为传播者,而信息的接收者,对编码进行再加工再改造,结合认知以不同于以往的形式再发布出去,也成为了一个传播者。如果将我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比喻成一座金矿,那么我们既是金矿的享有者,又是金矿的挖掘者,而挖掘者又可以将金子打造成金项链、金手镯等饰品再有偿传播给有需要的受传者。在新时期,信息的属性可以看作为资源,资源共享的同时,若传播者能对资源进行优化和整合,佐以迎合大众的口味和接地气的方式进行发布,资源就得到了有效利用和二次共享。依然以喜马拉雅为例,同样的素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进行声音演绎,也能收到不一样的收听效果。笔者在搜索栏输入“三国演义”,便会出现很多有关“三国演义”的音频节目,有评书、广播剧、少儿故事、历史探索、脱口秀等不同形式的音频节目,其中既有专业团队的付费音频,也有个人制作的免费收听,而且在节目的下方还设有评论区,主播和听众可以进行交流,增加互动。
三、移动电台APP的未来趋势分析
(一)强化党性已成趋势
虽然移动电台APP及其所属公司的性质不同于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单位性质,但这些私人电台依然存活于我国广播电视体制之下,为党服务和为人民服务是其属性,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是其宗旨。随着目前正在进行的广播电视机构如火如茶的改革,移动电台APP日后在党性方面的不断加强也一定是大势所趋。
(二)融入新技术生态圈已成趋势
2017年,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VR/AR)、机器人写作、人工智能、360°全景技术、H5等新技术悄然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国信息市场的技术生态圈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移动电台APP虽然是靠声音来传递信息,但只有融人生态圈,拥抱新技术,才能发展的更加长远。尤其是随着5G时代的到来,上传和下载的速率要高于4G的好几十倍,无疑会加速信息的传播和流动,尤其是进一步强化UGC、PGC和PUGC的上传。音频点播、音频直播、交互式音频内容、社交媒体内容不仅会在各类移动终端上进行覆盖,而且用户的收听环境会更加开放,体验度也会更加丰富,同时也会进一步激发媒体的内容消费。
(三)知识付费已成趋势
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McLuhan)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媒介即信息”。麦氏认为媒介对信息、知识、内容有强烈的反作用,它是积极的、能动的,对信息有重大的影响,它决定着信息的清晰度和结构方式。麦氏还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任何媒介都是人的延伸,例如轮子是脚的延伸”,知识付费平台俨然在众多媒介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种新的媒介,而且这种新媒介也会成为人们求知欲的另一种延伸。从一方面来看,知识付费的实质是一种成本的置换行为,即用户将自己的时间成本与商家的知识成本进行互换,交换过程中,信息的商业属性已经大于服务属性,信息此时成为了商品,因为信息本身的产出和输出就是商家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来看,在交换之后,商家获利,用户享用信息,这时信息的服务属性又大于商业属性,因为媒介此时反作用于信息的内容,而信息的内容也反作用于用户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甚至可能会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在如今的快消品时代,许多用户为了节约自己的时间成本,得到更有价值性和针对性的信息,愿意用付费的方式来进行信息交易,为优质的内容买单,而巨大的知识付费市场的商机也成为众多商家改变经营策略和对信息挖掘、分割、解构、重构、包装的动力源泉。笔者认为以后中国的知识付费市场不仅有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且能助推知识经济产业大步前进。目前,喜马拉雅电台知识付费的收入额已经远远超过了流量广告、社群和硬件三者之和。
(四)优质内容已成趋势
2016年开始,各大音视频平台的知识付费已仅次于广告收入,为了将服务性和商业性更好地结合,优质内容成为了夺取用户市场的关键法宝,不仅决定着用户黏性、广告收入和流量变现,更决定着平台能否长期存在。同时,在内容的生产模式上,PUGC将成为主流,内容的生产从上游的孵化、中游的加工、下游的反馈会形成一套成熟的内容生产链条,并成为平台与用户的关系纽带。另外,信息作为商品进行交易的前提是商品的价值能否与它的使用价值相匹配,当信息成为了商品,那么就决定着商品价值的高低,移动电台APP日后会更加注重内容的输出和内容的优质,因为会直接影响到用户的体验度和对市场份额的占有比重。首先,内容为用户服务,用户为内容所吸引。如果从受众心理学出发,商家深谙用户的收听习惯、收听兴趣,那么就需要整合内容资源,“察言观色”“投其所好”,为用户量身定制收听内容;其次,构建音频的知识互动社区。如今在“知识变现”的网络环境中,知识互动社区一直是互联网行业的热词,用户在良好的收听体验的同时能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形成强大的舆论场效应,在稳固市场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内容品质。
有多大的需求,就有多大的市場,在如今资讯泛滥、信息过剩的年代,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已经从粗糙化过度到了精细化,从被动接受升级到了主动搜索。在事物发展曲折统一的定律之下,在移动电台APP传播之路上,如何在市场化运营的环境下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不断完善把关人理论和反馈机制,如何在中心化和娱乐化这根杠杆上找到一个可以平衡发展又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点,是需要经营者、研究者、传播者共同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移动电台APP传播媒介获取信息
所谓移动电台APP,是指用户通过移动数据网络或无线WLAN信号来收听、上传、下载音频节目的手机软件。根据速途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移动电台行业分析报告》中显示,2017年,全国移动电台用户达到2.58亿,2018年将突破2.9亿大关。另据《2017移动电台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喜马拉雅FM的用户增量超过了蜻蜓FM、荔枝FM等网络电台,位居榜首,增长量为21775万人,在全球的用户突破4亿人,预计2018年该数据还会增长。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艾媒咨询(iiMediaResearch)权威发布《2016-2017中国移动电台行业研究报告》中显示,2016年中国移动电台整体用户规模达2.26亿,至2019年中国移动电台用户规模预计将超过3亿。这些数字,足以说明手机APP客户端电台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媒介力量,它作为新时期网络电台传播的行业巨擘,融入进了受众的媒介生活,而纵观其传播行为背后的舆论影响,值得人们进一步的关注与研究。
一、移动电台APP发展现状
早在1993年,卡尔·马拉默德将自己的脱口秀节目“Internet Talk Radio”通过互联网电台与传统半導体同步直播的方式进行直播,开启了最早的网络电台节目。而我国的网络电台起步则晚了12年,中国国际在线网络于2005年正式开播,而被业界公认为第一家移动网络电台豆瓣FM正式于2010年上线。在此后的10多年里,国内的手机APP客户端电台如雨后春笋一般开遍手机应用市场,也包括如今坐稳行业前三把交椅的喜马拉雅FM、蜻蜓FM和荔枝FM。
每一个网络电台APP皆推出了个性化信息定制服务。以喜马拉雅FM为例,在APP首页就有非常详细的音频分类,用户可根据喜好点击收听,而与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点并非在个性定制,而是用户角色的转换,由传统媒体的受传者角色一跃成为了传播者,用户可自行录制音频进行上传。喜马拉雅FM有一套自己的把关系统,对音频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反复筛选,对政策及舆论导向进行多重把关。
如今,进入手机应用市场,在搜索栏中输入“电台”二字,便会出现名目繁多的网络电台APP。单从下载量分析,喜马拉雅、蜻蜓、荔枝、酷我听书、企鹅、考拉、凤凰、花生等手机APP客户端电台依然占据着一二线的位置,而且手机网络电台具有便携性、移动性等特点,更省流量,对网速环境要求不高,并与国家台和省市县的广播电台同步直播,增强了受众对信息获取的时效性、时新性和时宜性。
二、手机APP客户端电台的受众特点
如果将网络电台作为一个庞大且独立的媒介生态圈,那么受众就是依附于媒介生态圈中的一个子系统,无论是受众与媒介之间、受众与外部环境之间,还是受众自身,都存在着多重且密切的互动机制和反馈机制。如果从这种互动机制和反馈机制中分析手机APP客户端电台听众的特点,既能反映出网络电台传播的特性,又能体现出公共舆论场的发展趋势。研究者将手机网络电台的听众收听特点概括为“三化”。
(一)信息获取智能化
虽然传统电台不断转型升级,向频率多样化和形式风格化迈进,每个频率根据节目内容增加了短信、微信互动平台,但改变不了电台始终站在信息传播的制高点,进行自上而下的高姿态传播的现状,这就造成了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信息传输,至多根据兴趣喜好在特定时间点等待节目播放,致使信息供给者和接受者因时间矛盾而产生信息供应断层,换言之,听众可能在有限的时间段听不到想听的节目,而电台播放该节目的时间段又可能错失了一部分听众资源。但手机电台APP就成功规避了这个时间节点矛盾,听众既可以随时随地收听下载感兴趣的节目,又可以在该节目的留言区评论,这便形成了不限时空的网络舆论场。以喜马拉雅电台为例,打开首页,有广播、直播、小说、儿童、历史、音乐等13个频道供用户选择,点击广播一栏,则出现新闻台、音乐台、交通台、经济台等15个子频道,任意点开一个交通台,就会出现全国省市县各级交通电台,打开任意一家交通电台,不仅能收听正在直播的节目,还能回听昨天和当天已播过的节目、预约当天即将播出和明天的节目,并有闹铃提醒收听功能。
(二)信息发布多元化
与传统电台相比,手机APP网络电台的信息发布不再拘囿于体制内的传统方式,除了各级广播电台以外,还增加了几个群体:一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新媒体运营团队;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个人自媒体团队;三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个人自媒体团队。首先,在目前国内所有的手机APP网络电台的信息发布群体中,第一类和第二类为数最多;其次,第一类的信息发布群体以商业化、规模化为主,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从前期市场调研、中期策划、后期剪辑、终期发布等各环节进行运营与把关,而且把关较为严谨。他们根据时兴热门或历史冷门为话题,找到在该话题领域具有相对话语权威地位的意见领袖,并根据其地位、影响、特点进行商业化设计,制作出受众感兴趣的内容,并以讨喜形式对外发布;第二类群体虽然也是以商业化为主,但规模化不如第一类群体大,他们虽以盈利为目的,但收入比例相对单一,而且个人自媒体团队往往结合地缘传播,在文化、民俗方面很接地气,深受当地听众喜爱;第三类的个人自媒体团队因不以盈利为目的,所以多为散户,纯兴趣爱好者偏多,而且在节目质量上差于前两个群体,这样的传播较为零散,传播攻势和能力较弱。以喜马拉雅为例,在13个频道中,专门开设了精品频道(即付费频道),点开后就有个人提升、人文、财经、外语、亲子、情感等子频道,这些音频栏目全部是由专业团队进行制作,有些还邀请了国内某领域的专家和娱乐明星作为主播,强化节目的市场影响力;同时,个人用户也可以申请账号,在不影响版权的情况下,自己制作音频进行上传,供他人免费收听。笔者看到有一部分个人上传的音频节目,因所选内容好、声音条件好、语言感染力强等原因,依然能吸引到不少听众订阅收听和下载。 (三)受传两端交互化
电台发展至今,从最初的“你播我听”跨越到“播听结合,不分你我”,既要归功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要归功于新时期传播内涵的不断丰富。受传者在接受信息传播后,对编码进行加工改造,以自己特有方式发布出来,摇身一变成为传播者,而信息的接收者,对编码进行再加工再改造,结合认知以不同于以往的形式再发布出去,也成为了一个传播者。如果将我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比喻成一座金矿,那么我们既是金矿的享有者,又是金矿的挖掘者,而挖掘者又可以将金子打造成金项链、金手镯等饰品再有偿传播给有需要的受传者。在新时期,信息的属性可以看作为资源,资源共享的同时,若传播者能对资源进行优化和整合,佐以迎合大众的口味和接地气的方式进行发布,资源就得到了有效利用和二次共享。依然以喜马拉雅为例,同样的素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进行声音演绎,也能收到不一样的收听效果。笔者在搜索栏输入“三国演义”,便会出现很多有关“三国演义”的音频节目,有评书、广播剧、少儿故事、历史探索、脱口秀等不同形式的音频节目,其中既有专业团队的付费音频,也有个人制作的免费收听,而且在节目的下方还设有评论区,主播和听众可以进行交流,增加互动。
三、移动电台APP的未来趋势分析
(一)强化党性已成趋势
虽然移动电台APP及其所属公司的性质不同于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单位性质,但这些私人电台依然存活于我国广播电视体制之下,为党服务和为人民服务是其属性,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是其宗旨。随着目前正在进行的广播电视机构如火如茶的改革,移动电台APP日后在党性方面的不断加强也一定是大势所趋。
(二)融入新技术生态圈已成趋势
2017年,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VR/AR)、机器人写作、人工智能、360°全景技术、H5等新技术悄然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国信息市场的技术生态圈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移动电台APP虽然是靠声音来传递信息,但只有融人生态圈,拥抱新技术,才能发展的更加长远。尤其是随着5G时代的到来,上传和下载的速率要高于4G的好几十倍,无疑会加速信息的传播和流动,尤其是进一步强化UGC、PGC和PUGC的上传。音频点播、音频直播、交互式音频内容、社交媒体内容不仅会在各类移动终端上进行覆盖,而且用户的收听环境会更加开放,体验度也会更加丰富,同时也会进一步激发媒体的内容消费。
(三)知识付费已成趋势
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McLuhan)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媒介即信息”。麦氏认为媒介对信息、知识、内容有强烈的反作用,它是积极的、能动的,对信息有重大的影响,它决定着信息的清晰度和结构方式。麦氏还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任何媒介都是人的延伸,例如轮子是脚的延伸”,知识付费平台俨然在众多媒介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种新的媒介,而且这种新媒介也会成为人们求知欲的另一种延伸。从一方面来看,知识付费的实质是一种成本的置换行为,即用户将自己的时间成本与商家的知识成本进行互换,交换过程中,信息的商业属性已经大于服务属性,信息此时成为了商品,因为信息本身的产出和输出就是商家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来看,在交换之后,商家获利,用户享用信息,这时信息的服务属性又大于商业属性,因为媒介此时反作用于信息的内容,而信息的内容也反作用于用户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甚至可能会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在如今的快消品时代,许多用户为了节约自己的时间成本,得到更有价值性和针对性的信息,愿意用付费的方式来进行信息交易,为优质的内容买单,而巨大的知识付费市场的商机也成为众多商家改变经营策略和对信息挖掘、分割、解构、重构、包装的动力源泉。笔者认为以后中国的知识付费市场不仅有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且能助推知识经济产业大步前进。目前,喜马拉雅电台知识付费的收入额已经远远超过了流量广告、社群和硬件三者之和。
(四)优质内容已成趋势
2016年开始,各大音视频平台的知识付费已仅次于广告收入,为了将服务性和商业性更好地结合,优质内容成为了夺取用户市场的关键法宝,不仅决定着用户黏性、广告收入和流量变现,更决定着平台能否长期存在。同时,在内容的生产模式上,PUGC将成为主流,内容的生产从上游的孵化、中游的加工、下游的反馈会形成一套成熟的内容生产链条,并成为平台与用户的关系纽带。另外,信息作为商品进行交易的前提是商品的价值能否与它的使用价值相匹配,当信息成为了商品,那么就决定着商品价值的高低,移动电台APP日后会更加注重内容的输出和内容的优质,因为会直接影响到用户的体验度和对市场份额的占有比重。首先,内容为用户服务,用户为内容所吸引。如果从受众心理学出发,商家深谙用户的收听习惯、收听兴趣,那么就需要整合内容资源,“察言观色”“投其所好”,为用户量身定制收听内容;其次,构建音频的知识互动社区。如今在“知识变现”的网络环境中,知识互动社区一直是互联网行业的热词,用户在良好的收听体验的同时能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形成强大的舆论场效应,在稳固市场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内容品质。
有多大的需求,就有多大的市場,在如今资讯泛滥、信息过剩的年代,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已经从粗糙化过度到了精细化,从被动接受升级到了主动搜索。在事物发展曲折统一的定律之下,在移动电台APP传播之路上,如何在市场化运营的环境下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不断完善把关人理论和反馈机制,如何在中心化和娱乐化这根杠杆上找到一个可以平衡发展又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点,是需要经营者、研究者、传播者共同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