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应当把教育信息化放到我国社会整体发展战略的高度层面来认识和理解。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为了丰富教学条件、改善教学方式。教育要实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一条重要的发展战略和必由之路。新的一年,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并探讨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观,深入研究并构建信息时代教育的基础理论体系,深入研究并把握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内容、方法、手段和理念。
一、如何认识教育信息化的历史使命
我们的教育有内在的三重责任:一是实现社会的均衡协调发展;二是创建一流的教育,使教育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三是培养孩子们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这应该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使命。
一个富强、繁荣、民主的现代化社会,总体发展状态应是和谐、均衡的。教育在社会整体发展中处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是实现社会和谐、均衡发展的基础因素。教育信息化为实现这个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可能。当世界进入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已不仅仅是创建一流的教育中的一种可选择的手段或教学的内容,而是一个发展战略和重要途径。即使站在实现教育的基本目标的层面上,为了孩子明天的生活,教育信息化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今天培养的孩子将面临的是21世纪的发展,面临的是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信息素养和能力若缺失,他们的生存都会产生困难。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多地是在把“多样化”变成“一体化”,把“不同的人”变成“同样的人”。这种典型的特征在电影《摩登时代》中得到充分反映。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工业化趋同式的教育培养模式将不能适应“以人为本”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主程度的发展,人的个性发展应该得到尊重,人的个性需求应该得到满足。这是实现教育方法、教育观念改变的内因。教育信息化即使从一个最基础的层面上看,完全可以为个性化的培养提供很好的方式、手段和条件。
二、如何评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评估”这个概念目前比较热,特别是在较大规模地对基础教育领域着眼于教育信息环境以及信息化设施建设投入以后,谈论信息化投入的效益评估似乎更加热烈。
关于“评估”,目前各种观点或者所针对的内容,我认为都很难说其是对还是错。放在教育信息化发展层面来讲,我个人觉得有许多理念和观点值得商榷。
目前,谈论最多的也是最大的话题,莫过于涉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话题。这个话题甚至是一千零一夜也讲不完的故事。面对“应试教育”的桎梏,听到很多的声音是讲采取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什么样的教育方法、什么样的教育手段可以改变,也有人认为教育信息化可以改变“应试教育”的窘境。我个人认为,社会对于教育有充分的要求和期望都无可厚非,但认为是教育助长了“应试”,教育失去了“创新”等等则不尽然。从事教育的人应当理智和冷静地去认识、思考这一问题,而不应过多地热衷自责,热衷从教育自身去挖掘动因。“应试教育”所形成的社会问题,不是教育自身所造成的,起码不是问题的主要因素。把“应试教育”的过错简单地归咎于教育,显然是片面的。简单的自责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应试教育”的深层动因是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是受到社会发展和社会认识的制约,是社会对人才的认知阈和期望值的片面和狭隘的具体体现。教育最多是被动和无奈地起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目前,社会已经内在地赋予了基础教育发挥预分或调节未来高等教育资源的作用,甚至是预分和调节未来社会资源的作用,而且还是在社会的认识处在“不愿意承认人的差异却期望人对于社会资源的满足”这样一个阶段。如何依靠教育来实现并还期望有效地实现社会资源的理想配置,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教育本身实际上解决不了社会资源的理想化配置和分配的问题。无论怎么样改变教育方式、手段和条件,北大还是北大,清华还是清华,教育不可能通过自身的改变来解决社会群体对于教育资源、对于社会资源的竞争状态。在这样的社会影响下,教育并不是完全消极和被动地发展。我们没有能力彻底改变“应试教育”问题,但我们可以减少推波助澜的作用,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做一些切实可行的工作。
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更多地是为了实现内涵的发展。这既是把教育发展放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体现,也是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战略性决策和举措。但是,在目前的一种“效益评估”热中,有一些声音集中在评估教育信息化投入效益上。在评估指标体系和价值观还建立在以考试方式为主、以学生成绩为主、以升学率为主的前提下来衡量教育水平,这样评估教育信息化的作用和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现象和问题。
应当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来认识。充分肯定教育信息化的地位、作用和影响,既不能仅仅停留在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的层面上,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投入和产出的效益分析上。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评估,应当从人的素质培养的层面上,从教育自身内涵发展的层面上,甚至从适应和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层面上去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我们应当冷静地思考、理智地分析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成就和问题。着眼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实和未来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未来,我觉得再过十年、二十年,甚至不用这么长的时间,对在世纪之交提出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深刻性、前瞻性和历史意义,现在的许多正面的肯定,都会感到不足;现在的许多负面的评价,都会感到幼稚。我们的视野要开阔,观察问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要适应时代的变化,陈旧、僵化的思想模式和思维方式要改变,要有冷静而理性的分析、比较、判断和选择。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教育信息化的路程还仅仅是一个开端,还处在蹒跚学步阶段。“路漫漫兮而修远”。当前,重要的不是对蓬勃开展的教育信息化做什么结论性的评估和评判,重要的还是要做好本职工作,深入地研究和探讨,不断地发展和更新我们的教育信息化的新思维、新理念、新思想。
三、如何认识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
基础教育领域从2000年以来,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思想指引下,在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推进信息技术建设,围绕中小学信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建设、教师能力培养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绩显著。但是,教育信息化之路走到今天,我认为,在实际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出现了一些经典化、艺术化、应试化、封闭化、媒体化的现象和趋势,也出现了关于“平台期”、“高原期”、“后网络时代”的现象和探讨。教育信息化之路如何走下去,似乎不会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模式等技术层面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和实质是对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探讨和理解。
信息化时代可以说是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而迅猛地来临。信息时代将改变人类的学习、生活的理念,迅速地被接受并成为“俗话、套话和口头禅”。但是,信息技术教育究竟对我们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将产生怎样的变化?应产生怎样的变化?现有的文献鲜有完整的论述,然而信息化在军事领域发展起步更早、发展更快,我们可以从一些军事领域的文献和论著中窥见其端倪。时下,军事理论家谈论得比较多的一个话题是:重构以信息化为核心的军事理论。国际环境的事实和事件教育了军事家们与时俱进地“重构信息时代的军事理论”。这是一个重要的反思和认识的结果。举一反三地反观我们的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也应该足以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和深刻思考。
目前,教育的理论基础方面并没有出现重大的探讨和研究成果,从国外引进的一些所谓新的理论、理念,不过是我们在信息技术发展时期引进的而已,仍然是十几年前的一些理论的翻版。并不否认,近年来在基础教育领域出现国外的一些理论、理念、观点,甚至是主义、流派等等,作为前一个时代的教育思想的凝炼结晶,有其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有其科学合理的成份,但不加分析、批判和探讨地直接应用于指导信息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并作为理论基础,这一做法值得商榷。把国外的一些教育理论作为信息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论基础的观点,崇拜前一时代的理论架构,则更是到了虚无缥缈的境界。在前工业时代形成的那种批量化、克隆式、产量化的教育理论,在信息时代已经明显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我们拿着信息技术——信息时代的先进生产力的象征,去实践前工业时代的教育理论,作为前工业时期各种教育流派、学说、理论、主义的验证或演绎,这是否合适?对于这些教育理论,“言必称,文必摘,行必循”,是不是拔得太高了?一个重大的社会变革需要有相应的理论作为指引持久发展的基础。教育要适应时代的变革不断地改革和发展,我们有必要在信息时代重构我们的教育理论。目前,比较认同的一个理念是“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那么,如何在我们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创新信息时代的教育理论?我们的思想应该更加放开一些、更有活力一些。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都需要我们的一线教师和教育理论工作者,成为适应时代变革的创新者、改革者,甚至是激进者、革命者。“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在信息时代教育理论的创建过程中,敢于通过实践提出有真知灼见的新理论,寻求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在实施教育信息化的这几年间,实践中出现一些教育教学模式,使用的信息技术手段更多是在完成知识点、难点、重点的传授上,用在完善教学内容的展示和步骤的分解上。教育技术的形态发生变化是无可厚非的事实。在这个变化中,我们应当有扬弃的态度和思维,如果仍然秉承着基于视听技术的思维模式和教育方法去实现教育信息化,这种把“信息化”演绎为“媒体化”现象,很可能会是表面热闹繁华,但多少制约了教育信息化内涵和实质的发展。大量的媒体化痕迹很重的教学资源,特别是课件形式的教学资源,一般意义上讲大都是基于传统的教育理论和理念基础上用软件形式体现的。在网络环境下,软件特别是已经可见的智能化的软件将是一个发展方向,无论是内容、方式还是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都有深层次的作用。我们的教学课件、教学资源库等等无论是在那些突出知识传授效果方面,还是绝对数量方面,似乎远远超过了所谓发达国家,但这一点似乎并不能够足以证明我们的教育信息化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反映先进教育理念的、适应于教学的、完整体现信息化内涵的、有创新性设计的教学软件仍是微乎其微。
一些人比较习惯于把计算机当做电视机用,抓住它的展示、演示的功能,而忽视计算机和网络的平台和工具作用。我们在开展一些国际合作项目实验的时候也感到,国外中小学比较普遍使用一些工具性软件、平台性软件。我们不乏拥有热情高涨的、有主动意识的、愿意尝试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学校和老师,但即使为其免费提供使用一些很好的工具性、平台性的教育软件,我们的学校仍然感觉距离我们的教学活动很远,不习惯用,不愿意用,不知道怎样用。这些现象表面上说明了我们的教育和学校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和理解深度还不够,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理论的缺失和创新的缺失,以展示知识点、解决考试难点为基本特点的资源开发理念深深束缚着我们。信息技术工具不能只挖掘其工具属性为传授知识服务,信息技术带来的乐趣和影响,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内容的表达、表现和教学成绩、效率的简单提升。
现代教育技术应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传统的教育技术,例如广播教育技术、电影教育技术,电视教育技术,虽然在技术层面上仍有信息技术的作用和发展空间,也应当可以用,但并不意味着这些技术的优势能够反映和涵盖信息技术的核心。我们应当有一种气度和思考,做一些比较、鉴别和选择,直至放弃。在后工业时代发展视听教育技术和其核心价值观以及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探索和构建信息时代的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观以及新的教育理论。如果对于信息化社会的内涵、对于信息技术的内涵、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内涵提升不到对其核心价值观的探究,提不到应有的深度和高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成为没有理论基础根基的行为,成为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行为。信息社会的信息化环境、社会关系以及教育关系中的潜在发生的变化,是信息时代中的社会高度文明的萌芽,也是建设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的基础。
(作者单位:中央电教馆)
根据作者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上的讲话整理,已经本人审阅。
一、如何认识教育信息化的历史使命
我们的教育有内在的三重责任:一是实现社会的均衡协调发展;二是创建一流的教育,使教育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三是培养孩子们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这应该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使命。
一个富强、繁荣、民主的现代化社会,总体发展状态应是和谐、均衡的。教育在社会整体发展中处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是实现社会和谐、均衡发展的基础因素。教育信息化为实现这个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可能。当世界进入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已不仅仅是创建一流的教育中的一种可选择的手段或教学的内容,而是一个发展战略和重要途径。即使站在实现教育的基本目标的层面上,为了孩子明天的生活,教育信息化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今天培养的孩子将面临的是21世纪的发展,面临的是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信息素养和能力若缺失,他们的生存都会产生困难。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多地是在把“多样化”变成“一体化”,把“不同的人”变成“同样的人”。这种典型的特征在电影《摩登时代》中得到充分反映。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工业化趋同式的教育培养模式将不能适应“以人为本”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主程度的发展,人的个性发展应该得到尊重,人的个性需求应该得到满足。这是实现教育方法、教育观念改变的内因。教育信息化即使从一个最基础的层面上看,完全可以为个性化的培养提供很好的方式、手段和条件。
二、如何评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评估”这个概念目前比较热,特别是在较大规模地对基础教育领域着眼于教育信息环境以及信息化设施建设投入以后,谈论信息化投入的效益评估似乎更加热烈。
关于“评估”,目前各种观点或者所针对的内容,我认为都很难说其是对还是错。放在教育信息化发展层面来讲,我个人觉得有许多理念和观点值得商榷。
目前,谈论最多的也是最大的话题,莫过于涉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话题。这个话题甚至是一千零一夜也讲不完的故事。面对“应试教育”的桎梏,听到很多的声音是讲采取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什么样的教育方法、什么样的教育手段可以改变,也有人认为教育信息化可以改变“应试教育”的窘境。我个人认为,社会对于教育有充分的要求和期望都无可厚非,但认为是教育助长了“应试”,教育失去了“创新”等等则不尽然。从事教育的人应当理智和冷静地去认识、思考这一问题,而不应过多地热衷自责,热衷从教育自身去挖掘动因。“应试教育”所形成的社会问题,不是教育自身所造成的,起码不是问题的主要因素。把“应试教育”的过错简单地归咎于教育,显然是片面的。简单的自责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应试教育”的深层动因是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是受到社会发展和社会认识的制约,是社会对人才的认知阈和期望值的片面和狭隘的具体体现。教育最多是被动和无奈地起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目前,社会已经内在地赋予了基础教育发挥预分或调节未来高等教育资源的作用,甚至是预分和调节未来社会资源的作用,而且还是在社会的认识处在“不愿意承认人的差异却期望人对于社会资源的满足”这样一个阶段。如何依靠教育来实现并还期望有效地实现社会资源的理想配置,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教育本身实际上解决不了社会资源的理想化配置和分配的问题。无论怎么样改变教育方式、手段和条件,北大还是北大,清华还是清华,教育不可能通过自身的改变来解决社会群体对于教育资源、对于社会资源的竞争状态。在这样的社会影响下,教育并不是完全消极和被动地发展。我们没有能力彻底改变“应试教育”问题,但我们可以减少推波助澜的作用,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做一些切实可行的工作。
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更多地是为了实现内涵的发展。这既是把教育发展放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体现,也是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战略性决策和举措。但是,在目前的一种“效益评估”热中,有一些声音集中在评估教育信息化投入效益上。在评估指标体系和价值观还建立在以考试方式为主、以学生成绩为主、以升学率为主的前提下来衡量教育水平,这样评估教育信息化的作用和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现象和问题。
应当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来认识。充分肯定教育信息化的地位、作用和影响,既不能仅仅停留在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的层面上,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投入和产出的效益分析上。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评估,应当从人的素质培养的层面上,从教育自身内涵发展的层面上,甚至从适应和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层面上去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我们应当冷静地思考、理智地分析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成就和问题。着眼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实和未来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未来,我觉得再过十年、二十年,甚至不用这么长的时间,对在世纪之交提出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深刻性、前瞻性和历史意义,现在的许多正面的肯定,都会感到不足;现在的许多负面的评价,都会感到幼稚。我们的视野要开阔,观察问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要适应时代的变化,陈旧、僵化的思想模式和思维方式要改变,要有冷静而理性的分析、比较、判断和选择。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教育信息化的路程还仅仅是一个开端,还处在蹒跚学步阶段。“路漫漫兮而修远”。当前,重要的不是对蓬勃开展的教育信息化做什么结论性的评估和评判,重要的还是要做好本职工作,深入地研究和探讨,不断地发展和更新我们的教育信息化的新思维、新理念、新思想。
三、如何认识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
基础教育领域从2000年以来,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思想指引下,在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推进信息技术建设,围绕中小学信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建设、教师能力培养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绩显著。但是,教育信息化之路走到今天,我认为,在实际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出现了一些经典化、艺术化、应试化、封闭化、媒体化的现象和趋势,也出现了关于“平台期”、“高原期”、“后网络时代”的现象和探讨。教育信息化之路如何走下去,似乎不会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模式等技术层面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和实质是对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探讨和理解。
信息化时代可以说是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而迅猛地来临。信息时代将改变人类的学习、生活的理念,迅速地被接受并成为“俗话、套话和口头禅”。但是,信息技术教育究竟对我们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将产生怎样的变化?应产生怎样的变化?现有的文献鲜有完整的论述,然而信息化在军事领域发展起步更早、发展更快,我们可以从一些军事领域的文献和论著中窥见其端倪。时下,军事理论家谈论得比较多的一个话题是:重构以信息化为核心的军事理论。国际环境的事实和事件教育了军事家们与时俱进地“重构信息时代的军事理论”。这是一个重要的反思和认识的结果。举一反三地反观我们的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也应该足以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和深刻思考。
目前,教育的理论基础方面并没有出现重大的探讨和研究成果,从国外引进的一些所谓新的理论、理念,不过是我们在信息技术发展时期引进的而已,仍然是十几年前的一些理论的翻版。并不否认,近年来在基础教育领域出现国外的一些理论、理念、观点,甚至是主义、流派等等,作为前一个时代的教育思想的凝炼结晶,有其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有其科学合理的成份,但不加分析、批判和探讨地直接应用于指导信息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并作为理论基础,这一做法值得商榷。把国外的一些教育理论作为信息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论基础的观点,崇拜前一时代的理论架构,则更是到了虚无缥缈的境界。在前工业时代形成的那种批量化、克隆式、产量化的教育理论,在信息时代已经明显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我们拿着信息技术——信息时代的先进生产力的象征,去实践前工业时代的教育理论,作为前工业时期各种教育流派、学说、理论、主义的验证或演绎,这是否合适?对于这些教育理论,“言必称,文必摘,行必循”,是不是拔得太高了?一个重大的社会变革需要有相应的理论作为指引持久发展的基础。教育要适应时代的变革不断地改革和发展,我们有必要在信息时代重构我们的教育理论。目前,比较认同的一个理念是“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那么,如何在我们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创新信息时代的教育理论?我们的思想应该更加放开一些、更有活力一些。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都需要我们的一线教师和教育理论工作者,成为适应时代变革的创新者、改革者,甚至是激进者、革命者。“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在信息时代教育理论的创建过程中,敢于通过实践提出有真知灼见的新理论,寻求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在实施教育信息化的这几年间,实践中出现一些教育教学模式,使用的信息技术手段更多是在完成知识点、难点、重点的传授上,用在完善教学内容的展示和步骤的分解上。教育技术的形态发生变化是无可厚非的事实。在这个变化中,我们应当有扬弃的态度和思维,如果仍然秉承着基于视听技术的思维模式和教育方法去实现教育信息化,这种把“信息化”演绎为“媒体化”现象,很可能会是表面热闹繁华,但多少制约了教育信息化内涵和实质的发展。大量的媒体化痕迹很重的教学资源,特别是课件形式的教学资源,一般意义上讲大都是基于传统的教育理论和理念基础上用软件形式体现的。在网络环境下,软件特别是已经可见的智能化的软件将是一个发展方向,无论是内容、方式还是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都有深层次的作用。我们的教学课件、教学资源库等等无论是在那些突出知识传授效果方面,还是绝对数量方面,似乎远远超过了所谓发达国家,但这一点似乎并不能够足以证明我们的教育信息化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反映先进教育理念的、适应于教学的、完整体现信息化内涵的、有创新性设计的教学软件仍是微乎其微。
一些人比较习惯于把计算机当做电视机用,抓住它的展示、演示的功能,而忽视计算机和网络的平台和工具作用。我们在开展一些国际合作项目实验的时候也感到,国外中小学比较普遍使用一些工具性软件、平台性软件。我们不乏拥有热情高涨的、有主动意识的、愿意尝试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学校和老师,但即使为其免费提供使用一些很好的工具性、平台性的教育软件,我们的学校仍然感觉距离我们的教学活动很远,不习惯用,不愿意用,不知道怎样用。这些现象表面上说明了我们的教育和学校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和理解深度还不够,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理论的缺失和创新的缺失,以展示知识点、解决考试难点为基本特点的资源开发理念深深束缚着我们。信息技术工具不能只挖掘其工具属性为传授知识服务,信息技术带来的乐趣和影响,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内容的表达、表现和教学成绩、效率的简单提升。
现代教育技术应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传统的教育技术,例如广播教育技术、电影教育技术,电视教育技术,虽然在技术层面上仍有信息技术的作用和发展空间,也应当可以用,但并不意味着这些技术的优势能够反映和涵盖信息技术的核心。我们应当有一种气度和思考,做一些比较、鉴别和选择,直至放弃。在后工业时代发展视听教育技术和其核心价值观以及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探索和构建信息时代的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观以及新的教育理论。如果对于信息化社会的内涵、对于信息技术的内涵、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内涵提升不到对其核心价值观的探究,提不到应有的深度和高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成为没有理论基础根基的行为,成为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行为。信息社会的信息化环境、社会关系以及教育关系中的潜在发生的变化,是信息时代中的社会高度文明的萌芽,也是建设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的基础。
(作者单位:中央电教馆)
根据作者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上的讲话整理,已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