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阅读教学;换位思维;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2(A)—0045—01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转变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角色,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的学习方法,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从而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就尝试运用了一些新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管理学中有一种思维方式叫做“换位思维”,笔者将这一思维方式运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中,收到了意料之外的良好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尚小,生活阅历有限,对课文中许多内容的理解存在偏差,对课文所涉及的背景环境也缺乏了解,这就给学生准确理解文章主旨造成了重重障碍,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故事发生的背景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为其换位,即由现实角色进入文章角色提供有利的心理准备。
笔者曾用此法教读人教版新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中的《斑羚飞渡》一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由于斑羚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南、华南等地的山地森林中,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见过,当然也不了解 “伤心崖”有多危险。学生在自学课文后普遍觉得文章较难理解。针对这一情况,笔者采取了两种方法为学生理解主旨提供帮助。一是总体介绍斑羚,包括别名、分布地、形态、生活习性等,并搜集各年龄段的斑羚图片,制作成PPT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课件中的斑羚形态各异,有嬉戏的、有吃草的、有相互追逐的……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学生对斑羚有了初步的认识。二是将“斑羚飞渡”的场景与Flash动画课件链接,为学生呈现课文场景。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呈现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故事,更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
二、换位思考,诱导思维
语文阅读中的“换位”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其中包括读者与主要人物之间、读者与次要人物之间、读者与周围环境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等各个角度的换位,这样学生才能全方位探究文章的内涵,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甚至通过课文这扇窗户发现更广阔的天地。
以《斑羚飞渡》一文为例,具体有三个维度的换位。
1. 与主人公的换位。主人公往往是作者思想感情倾注的对象,所以,教师既要教会学生与主人公对话,还要使学生学会与主人公换位。当讲到“镰刀头羊神态庄重地沿着悬崖巡视了一圈……悲哀地‘咩’了数声”这一句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探讨:“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镰刀头羊,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心里会想些什么?”
2. 与次要人物的换位。次要人物是主人公的陪衬,起着突出文章主旨的作用。因此,与次要人物进行换位思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斑羚飞渡》一文中与次要人物换位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与中年公斑羚的换位,引导学生揣摩几只壮年公斑羚是怎么想的,是什么力量促使它做出这样的选择?二是与小斑羚的换位,引导学生思考:小斑羚成功飞渡后,想对老斑羚说点什么呢?三是与猎人和猎狗的换位,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就是这些猎人中的一位,想想这“目瞪口呆”中包含着怎样复杂的情感?如果你是一只猎狗,这时,你又想说点什么呢?
3. 与作者之间的换位。文章就像作者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处处体现着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只有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算是真正读懂了文章,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才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以课文为楔子,学到更多的知识。
当学生阅读文末“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时,教师可进一步追问:“如果你是作者,为什么要在镰刀头羊壮烈牺牲这催人泪下的场面中,设置这美丽的彩虹呢?而且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彩虹’在文中不只出现过一次?”通过多次换位思考,学生将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在进行了全方位换位后,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现在你想对动物或人类说点什么呢?”课堂又一次热闹了起来,学生们纷纷举手,畅所欲言。之后,笔者再次提问:“在这篇课文中,你们学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自己的总结得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主旨。
笔者在阅读教学中的这一实践证明,换位思维法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诱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唤醒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教学效率得到了很大提升。
编辑:沈丽琼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2(A)—0045—01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转变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角色,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的学习方法,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从而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就尝试运用了一些新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管理学中有一种思维方式叫做“换位思维”,笔者将这一思维方式运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中,收到了意料之外的良好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尚小,生活阅历有限,对课文中许多内容的理解存在偏差,对课文所涉及的背景环境也缺乏了解,这就给学生准确理解文章主旨造成了重重障碍,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故事发生的背景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为其换位,即由现实角色进入文章角色提供有利的心理准备。
笔者曾用此法教读人教版新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中的《斑羚飞渡》一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由于斑羚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南、华南等地的山地森林中,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见过,当然也不了解 “伤心崖”有多危险。学生在自学课文后普遍觉得文章较难理解。针对这一情况,笔者采取了两种方法为学生理解主旨提供帮助。一是总体介绍斑羚,包括别名、分布地、形态、生活习性等,并搜集各年龄段的斑羚图片,制作成PPT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课件中的斑羚形态各异,有嬉戏的、有吃草的、有相互追逐的……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学生对斑羚有了初步的认识。二是将“斑羚飞渡”的场景与Flash动画课件链接,为学生呈现课文场景。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呈现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故事,更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
二、换位思考,诱导思维
语文阅读中的“换位”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其中包括读者与主要人物之间、读者与次要人物之间、读者与周围环境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等各个角度的换位,这样学生才能全方位探究文章的内涵,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甚至通过课文这扇窗户发现更广阔的天地。
以《斑羚飞渡》一文为例,具体有三个维度的换位。
1. 与主人公的换位。主人公往往是作者思想感情倾注的对象,所以,教师既要教会学生与主人公对话,还要使学生学会与主人公换位。当讲到“镰刀头羊神态庄重地沿着悬崖巡视了一圈……悲哀地‘咩’了数声”这一句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探讨:“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镰刀头羊,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心里会想些什么?”
2. 与次要人物的换位。次要人物是主人公的陪衬,起着突出文章主旨的作用。因此,与次要人物进行换位思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斑羚飞渡》一文中与次要人物换位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与中年公斑羚的换位,引导学生揣摩几只壮年公斑羚是怎么想的,是什么力量促使它做出这样的选择?二是与小斑羚的换位,引导学生思考:小斑羚成功飞渡后,想对老斑羚说点什么呢?三是与猎人和猎狗的换位,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就是这些猎人中的一位,想想这“目瞪口呆”中包含着怎样复杂的情感?如果你是一只猎狗,这时,你又想说点什么呢?
3. 与作者之间的换位。文章就像作者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处处体现着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只有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算是真正读懂了文章,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才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以课文为楔子,学到更多的知识。
当学生阅读文末“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时,教师可进一步追问:“如果你是作者,为什么要在镰刀头羊壮烈牺牲这催人泪下的场面中,设置这美丽的彩虹呢?而且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彩虹’在文中不只出现过一次?”通过多次换位思考,学生将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在进行了全方位换位后,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现在你想对动物或人类说点什么呢?”课堂又一次热闹了起来,学生们纷纷举手,畅所欲言。之后,笔者再次提问:“在这篇课文中,你们学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自己的总结得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主旨。
笔者在阅读教学中的这一实践证明,换位思维法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诱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唤醒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教学效率得到了很大提升。
编辑:沈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