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简析】
《秋颂》是台湾作家罗兰的散文名篇,文质兼美。全文以情感赞颂为线索,先写“秋的美”,不仅生动描绘了枫树、秋叶、落日、秋院、秋云、秋风、秋水等富有秋天特征的景物,而且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赋予这些景物自己独特的情感,形神兼备;然后水到渠成引出“人的美”,以秋喻人、以秋写人,赞颂了具有透彻洒脱人生态度、追求宁静淡泊的人,给人美的感染和心灵的启迪,情景交融。因此,笔者在教学本课时设计了如下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帮助学生积累词语,揣摩词语的意思,感受课文朴实流畅、形象生动、富有感情的语言特点。
2.梳理从“秋的美”到“人的美”的行文思路,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辨析并且把握文中所写秋景的特点,体会其中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4.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的眼力,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点评】
设计意图:面对人生经历还不是非常丰富、认知还不是十分深刻的初一新生,针对作品要表现的较难体会的“超然淡泊”的思想,笔者在预设时便定下了“以读代讲,入境入情”的教学方向,力求思路清晰,板块教学合理,从整体中来到整体中去,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水到渠成领会文章主旨。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之前我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欣赏了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衡的《夏》,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台湾作家罗兰的散文《秋颂》。题目是什么意思?(赞颂秋天)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主题是“多彩四季,美不胜收”。把本文教学纳入到单元学习之中,一方面体现了整体性,对四季有完整的认识,另一方面都是写景散文,内容、结构、写作方法等都具有借鉴性。简单的复习导入,可以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静心听录音,感受文章营造的氛围和意境,可以拿起笔给不认识的生字词注音。
2.请大家模仿录音自由朗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完一个小节,想一想写了什么。
3.浏览全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落是在赞颂秋天?(1~9)其它段落写的是什么?(颂人)
设计意图:给学生16分钟左右时间,听读三遍课文,让每位学生都亲密接触语言文字,算得上一堂课的奢侈投入了。但笔者认为这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值得投入,如果课文都没读通顺,那接下来对文章的理解必定是囫囵吞枣的。这一环节给了学生最好的音韵示范、最美的意境感染、最充分的听读时间,为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奠定了基础。
三、研读“颂秋”,感悟形神兼备
1.作者在赞颂秋天时,不仅描写了秋天的景物,展现了自己眼中的秋—秋之形态,而且赋予了这些景物独特的情感,表现了自己心中的秋—秋之神韵。
2.例如第2小节,齐读后设问:眼中的秋是什么样?(枫树之美,经霜的素红)心中的秋是什么样的?(临风的飒爽)读出那种“临风飒爽”的感觉了吗?(指导感情朗读,体会秋之神韵)
3.默读1~9小节,在每一节中分别画一画眼中的秋是怎样的,心中的秋是怎样的。(画关键词,提取主要信息)并揣摩一下作者独特的感情。
4.讨论、交流、朗读相关句子段落。(投影。具体内容略)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自我发现、概括“形神兼备”这一写作特色的困难,便直接告诉他们,并以第2自然段教学为示范,让学生在朗读、圈画中通过学法迁移去思考、发现作者赋予秋天的别样的情感。其间不是把这些神韵找出来、贴标签式地呈现在课件上就算完事了,而是在找出文句后,引导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在一遍遍的朗读提升中理解、感悟。语言文字有时候保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随着人生经历的丰富自然而然会懂”的面纱,可能更具有浸润、想象的美感。
5.引读并理解第1自然段:①作者眼中的秋—很美,美在—一份明澈,美得像—有人的眸子,美得像—有人的风神。它与下文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总分)齐读。②这儿的“明澈”什么意思?(清澈、明亮;引申义:高洁、清明)現在明白了,作者最要赞颂的秋之神韵是它的—明澈;再来读这段话,读出赞颂之情。
6.小结过渡:通过学习,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作者笔下的秋“形神兼备”(板书)。那她要赞颂怎样的人呢?
设计意图: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起句,“明澈”是作者心中最能概括秋天品质的词语(一词两意、一语双关),将其作为重点句子品析,既是之前“放得开”教学的收拢总结,又突出了“高洁、透彻”的主题,为接下来教学“颂人”做足铺垫。
四、研读“颂人”,感悟“人秋合一”“情景交融”
1.出示11~12段:“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能有这样的美”这儿的“这样”是怎样?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内在美;透彻、洒脱、淡泊)
2.作者从“颂秋”到“颂人”,浑然一体,达到了“人秋合一”的境界(板书)。特别是最后一句话,更是将人和秋完美结合,我们一起读一读(指导感情朗读:慢、柔、富有深情)。
设计意图:化繁为简,紧紧抓住文中多次出现的“这样”一词,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整个段落的理解;对“透彻、洒脱、淡泊”没有进行传统的词语解释教学,而是将它们放到句子中去朗读、体悟,以有感情朗读为抓手,层层深入理解这些词语的内在含义,体现以读代讲的理念。
3.这句话体现的正是作者的人生追求。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出示自由读):
罗兰:台湾散文家,著有《罗兰小语》等。她曾在《超然的人生境界》一文中说:“儒家给我们热情,教我们奋斗;道家给我们境界,教我们超然……人能超然,所见才会普被广远,才会宽大无私,而不会被尘世私利、私欲、私人恩怨所牵绊。尽管自己生活在世间,却能随时腾身而出,置身世界之外,来看这世界。着眼点既大,所见事物的范围也就宽朗。”她认为这样温和谦冲、淡泊超逸,能使人“胸襟博大,度量宽宏,成大事业,造福人群,有利世界”。 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作者才会对秋天有这样丰富的情感,我们再一次欣赏最后这句话(改编出示):她把一切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淡淡的秋光之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人。
4.小结:整篇文章从“颂秋”到“颂人”,形神兼备,人秋合一,可谓“情景交融”(板书),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插入作者生平简介,特别是她人生追求的呈现,可以把课文放到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下去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反复诵读最后一句全文画龙点睛的话,集中于一点深化感悟主题。
五、研读句子,欣赏体悟美感
1.本文语言隽永,充满美感:有的表现在韵律美;有的表现在画面美;有的表现在哲理美;有的表现在情感美……请每位同学找一句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然后互相分享。
2.可分享的重点句子有:第4小节、第7小节、第8小节、第9小节、第11小节。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一年四季,如期而至。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别样的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在羅兰的心中,秋天是明澈的。那在你的心中,冬天是怎样的呢?请你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两处以上的秋景,要有形态,更要有神韵。
2.完成“冬颂”片段。
设计意图:从集体的理解感悟到个体的品味发现,从“听读课文”到“迁移写作”,不断落实共性与个性兼顾的教学理念,落实“学以致用”“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的教学理念,逐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后反思】
这节课笔者进行了公开展示,大家在评课中认为本文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整体把握,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营造审美理解的氛围,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而后披文入境,通过关键词句的分析体会,自然而然地把握文章主旨和中心。
2.重视阅读体验。让学生在充分触碰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去发现、去想象、去感受,激发他们的记忆和情感。因而大多数情况下没有给学生现成的结论,甚至没有展示一幅秋景的图片,力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效果,这样既增强了学生辨析词句的敏感,也加深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3.重视文本的选择性教学。课文第4段关于“秋林落日”凄楚之美的感悟、第5段关于“秋院重门深掩”清寂的感悟都是难点,凭学生的生活阅历很难体会到作者“哀而不伤”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只是“轻描淡写”地读过。而对于同样是难点的课文最后一段,笔者则通过插入作者简介、改变句子字词、指导感情朗读等方法引领学生展开想象,理解文字后面丰富的内涵和意蕴。
另外大家还一致认为:课堂上教师教得非常轻松,学生学得也很有情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逐渐被激发出来;教学思路清晰,学生逐渐走进文本,形成了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共鸣和互动。大家也提出了建议:学生在圈画表现秋天的“形”和“神”的词句时,有点按图索骥,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此,笔者表示认同,准备在教学中淡化这些词是作为作者“眼中看到的秋”还是“心中感到的秋”的辨析,关键是体会到别样的秋天就可以了。
周晓平,现任江苏省无锡市滨湖中学校长,高级教师,曾先后获得无锡市又红又专青年教师、无锡市语文教学能手、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优秀组织者等荣誉称号。他曾参与“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初中学科学习策略主动建构的实践研究”等多个省市级课题研究,所撰写的《课堂内让学生“动”起来》《功在教前:把握好阅读教学的适切度》《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探寻精彩语文课堂的奥秘》《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和谐“家园”》《用语文细节创设书香四溢的班级文化点滴谈》等多篇论文分别发表或获奖。
《秋颂》是台湾作家罗兰的散文名篇,文质兼美。全文以情感赞颂为线索,先写“秋的美”,不仅生动描绘了枫树、秋叶、落日、秋院、秋云、秋风、秋水等富有秋天特征的景物,而且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赋予这些景物自己独特的情感,形神兼备;然后水到渠成引出“人的美”,以秋喻人、以秋写人,赞颂了具有透彻洒脱人生态度、追求宁静淡泊的人,给人美的感染和心灵的启迪,情景交融。因此,笔者在教学本课时设计了如下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帮助学生积累词语,揣摩词语的意思,感受课文朴实流畅、形象生动、富有感情的语言特点。
2.梳理从“秋的美”到“人的美”的行文思路,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辨析并且把握文中所写秋景的特点,体会其中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4.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的眼力,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点评】
设计意图:面对人生经历还不是非常丰富、认知还不是十分深刻的初一新生,针对作品要表现的较难体会的“超然淡泊”的思想,笔者在预设时便定下了“以读代讲,入境入情”的教学方向,力求思路清晰,板块教学合理,从整体中来到整体中去,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水到渠成领会文章主旨。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之前我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欣赏了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衡的《夏》,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台湾作家罗兰的散文《秋颂》。题目是什么意思?(赞颂秋天)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主题是“多彩四季,美不胜收”。把本文教学纳入到单元学习之中,一方面体现了整体性,对四季有完整的认识,另一方面都是写景散文,内容、结构、写作方法等都具有借鉴性。简单的复习导入,可以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静心听录音,感受文章营造的氛围和意境,可以拿起笔给不认识的生字词注音。
2.请大家模仿录音自由朗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完一个小节,想一想写了什么。
3.浏览全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落是在赞颂秋天?(1~9)其它段落写的是什么?(颂人)
设计意图:给学生16分钟左右时间,听读三遍课文,让每位学生都亲密接触语言文字,算得上一堂课的奢侈投入了。但笔者认为这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值得投入,如果课文都没读通顺,那接下来对文章的理解必定是囫囵吞枣的。这一环节给了学生最好的音韵示范、最美的意境感染、最充分的听读时间,为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奠定了基础。
三、研读“颂秋”,感悟形神兼备
1.作者在赞颂秋天时,不仅描写了秋天的景物,展现了自己眼中的秋—秋之形态,而且赋予了这些景物独特的情感,表现了自己心中的秋—秋之神韵。
2.例如第2小节,齐读后设问:眼中的秋是什么样?(枫树之美,经霜的素红)心中的秋是什么样的?(临风的飒爽)读出那种“临风飒爽”的感觉了吗?(指导感情朗读,体会秋之神韵)
3.默读1~9小节,在每一节中分别画一画眼中的秋是怎样的,心中的秋是怎样的。(画关键词,提取主要信息)并揣摩一下作者独特的感情。
4.讨论、交流、朗读相关句子段落。(投影。具体内容略)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自我发现、概括“形神兼备”这一写作特色的困难,便直接告诉他们,并以第2自然段教学为示范,让学生在朗读、圈画中通过学法迁移去思考、发现作者赋予秋天的别样的情感。其间不是把这些神韵找出来、贴标签式地呈现在课件上就算完事了,而是在找出文句后,引导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在一遍遍的朗读提升中理解、感悟。语言文字有时候保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随着人生经历的丰富自然而然会懂”的面纱,可能更具有浸润、想象的美感。
5.引读并理解第1自然段:①作者眼中的秋—很美,美在—一份明澈,美得像—有人的眸子,美得像—有人的风神。它与下文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总分)齐读。②这儿的“明澈”什么意思?(清澈、明亮;引申义:高洁、清明)現在明白了,作者最要赞颂的秋之神韵是它的—明澈;再来读这段话,读出赞颂之情。
6.小结过渡:通过学习,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作者笔下的秋“形神兼备”(板书)。那她要赞颂怎样的人呢?
设计意图: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起句,“明澈”是作者心中最能概括秋天品质的词语(一词两意、一语双关),将其作为重点句子品析,既是之前“放得开”教学的收拢总结,又突出了“高洁、透彻”的主题,为接下来教学“颂人”做足铺垫。
四、研读“颂人”,感悟“人秋合一”“情景交融”
1.出示11~12段:“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能有这样的美”这儿的“这样”是怎样?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内在美;透彻、洒脱、淡泊)
2.作者从“颂秋”到“颂人”,浑然一体,达到了“人秋合一”的境界(板书)。特别是最后一句话,更是将人和秋完美结合,我们一起读一读(指导感情朗读:慢、柔、富有深情)。
设计意图:化繁为简,紧紧抓住文中多次出现的“这样”一词,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整个段落的理解;对“透彻、洒脱、淡泊”没有进行传统的词语解释教学,而是将它们放到句子中去朗读、体悟,以有感情朗读为抓手,层层深入理解这些词语的内在含义,体现以读代讲的理念。
3.这句话体现的正是作者的人生追求。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出示自由读):
罗兰:台湾散文家,著有《罗兰小语》等。她曾在《超然的人生境界》一文中说:“儒家给我们热情,教我们奋斗;道家给我们境界,教我们超然……人能超然,所见才会普被广远,才会宽大无私,而不会被尘世私利、私欲、私人恩怨所牵绊。尽管自己生活在世间,却能随时腾身而出,置身世界之外,来看这世界。着眼点既大,所见事物的范围也就宽朗。”她认为这样温和谦冲、淡泊超逸,能使人“胸襟博大,度量宽宏,成大事业,造福人群,有利世界”。 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作者才会对秋天有这样丰富的情感,我们再一次欣赏最后这句话(改编出示):她把一切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淡淡的秋光之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人。
4.小结:整篇文章从“颂秋”到“颂人”,形神兼备,人秋合一,可谓“情景交融”(板书),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插入作者生平简介,特别是她人生追求的呈现,可以把课文放到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下去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反复诵读最后一句全文画龙点睛的话,集中于一点深化感悟主题。
五、研读句子,欣赏体悟美感
1.本文语言隽永,充满美感:有的表现在韵律美;有的表现在画面美;有的表现在哲理美;有的表现在情感美……请每位同学找一句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然后互相分享。
2.可分享的重点句子有:第4小节、第7小节、第8小节、第9小节、第11小节。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一年四季,如期而至。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别样的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在羅兰的心中,秋天是明澈的。那在你的心中,冬天是怎样的呢?请你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两处以上的秋景,要有形态,更要有神韵。
2.完成“冬颂”片段。
设计意图:从集体的理解感悟到个体的品味发现,从“听读课文”到“迁移写作”,不断落实共性与个性兼顾的教学理念,落实“学以致用”“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的教学理念,逐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后反思】
这节课笔者进行了公开展示,大家在评课中认为本文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整体把握,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营造审美理解的氛围,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而后披文入境,通过关键词句的分析体会,自然而然地把握文章主旨和中心。
2.重视阅读体验。让学生在充分触碰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去发现、去想象、去感受,激发他们的记忆和情感。因而大多数情况下没有给学生现成的结论,甚至没有展示一幅秋景的图片,力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效果,这样既增强了学生辨析词句的敏感,也加深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3.重视文本的选择性教学。课文第4段关于“秋林落日”凄楚之美的感悟、第5段关于“秋院重门深掩”清寂的感悟都是难点,凭学生的生活阅历很难体会到作者“哀而不伤”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只是“轻描淡写”地读过。而对于同样是难点的课文最后一段,笔者则通过插入作者简介、改变句子字词、指导感情朗读等方法引领学生展开想象,理解文字后面丰富的内涵和意蕴。
另外大家还一致认为:课堂上教师教得非常轻松,学生学得也很有情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逐渐被激发出来;教学思路清晰,学生逐渐走进文本,形成了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共鸣和互动。大家也提出了建议:学生在圈画表现秋天的“形”和“神”的词句时,有点按图索骥,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此,笔者表示认同,准备在教学中淡化这些词是作为作者“眼中看到的秋”还是“心中感到的秋”的辨析,关键是体会到别样的秋天就可以了。
周晓平,现任江苏省无锡市滨湖中学校长,高级教师,曾先后获得无锡市又红又专青年教师、无锡市语文教学能手、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优秀组织者等荣誉称号。他曾参与“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初中学科学习策略主动建构的实践研究”等多个省市级课题研究,所撰写的《课堂内让学生“动”起来》《功在教前:把握好阅读教学的适切度》《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探寻精彩语文课堂的奥秘》《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和谐“家园”》《用语文细节创设书香四溢的班级文化点滴谈》等多篇论文分别发表或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