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在体外循环手术中的肾脏保护作用

来源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1982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丙泊酚在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手术中的肾脏保护作用. 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4年1月期间于我院进行心脏瓣膜ECC手术治疗的患者12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观察组术中采用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进行麻醉,对照组术中采用七氟醚联合舒芬太尼进行麻醉.统计分析两组麻醉效果、炎症因子水平、急性肾损伤发生率、24 h尿量及尿中和血浆中B2微球蛋白水平. 结果 观察组麻醉效果为Ⅰ级、Ⅱ级和Ⅲ级的比例分别为56.48%、41.94%和1.61%,对照组Ⅰ级、Ⅱ级和Ⅲ级的比例分别为54.84%、43.55%和1.61%,两组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1周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周的CRP、IL-6和TNF-α分别为(8.5±1.3) mg/L、(16.1±1.2) pg/L和(141±10) pg/L,均低于治疗前的(18.5±3.6)mg/L、(35.1±2.6) pg/L和(316±14) pg/L,对照组术后1周各炎症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为3.2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24 h尿量增加,尿中和血浆中B2微球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即刻和术后1周24 h尿量增加,尿中和血浆中B2微球蛋白水平则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丙泊酚在ECC手术中麻醉效果好,不会对炎症因子水平造成明显影响且对肾脏的保护作用良好.
其他文献
输尿管软镜诊治上尿路疾病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少等优点.它具有传统手术方式以及检查方法所不具备的优势,不仅能诊断上尿路疾病,还能对其进行必要的治疗.本文主要对输尿管软镜在上尿路各类疾病中的应用和手术并发症方面作一综述。
目的 探讨EphA2在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s,LPS)所致人肺血管内皮细胞(human pulmonary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HPMVECs)凋亡模型中的表达与作用. 方法 体外培
目的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习惯的改变,高血压、冠心痛、糖尿病等慢性心衰原发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慢性心衰发病率也显著上升.为此我们研究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的作用机理,明确中
文章以厦门公交集团翔安公共交通有限公司文化建设的实际工作为出发点,就和谐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经验进行了讨论,以期对我国当前的和谐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一点帮助.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联合乌司他丁对食管癌根治术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患者炎性反应的影响,探讨其对OLV所致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选
目的 评估骨科急诊留观患者术前焦虑的原因,进一步做好心理护理.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表,对286例不同病种的骨科患者进行二次连续性自评,时间为人院时、术前1d,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结果 被测骨科急诊患者均显示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尤其以术前1d最高.结论 通过心理护理,一方面能有效降低焦虑程度,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平稳地度过手术关;另一方面,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丰富了整体护理的内涵,提高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程度低血压对双侧颈动脉中度狭窄模型家兔血清S100β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的表达及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探
目的 研究在米非司酮(minestrone,RU486)干预的条件下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对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致大鼠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的治疗作用. 方
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dysfunction,ED)的治疗方式在近10年获得了飞速的进展,从磷酸二酯酶抑制剂(PDE-5i)的临床广泛应用,新型PDE-5i的市场准入,到阴茎假体的临床应用.从基因治疗到目前热门的干细胞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理论提出及治疗方式的初步尝试,为E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随着分子生物学对ED病因和形成机制研究的深入,转基因治疗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治愈ED最有效的方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