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语码混用及其特点论述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d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学校英语教育的普及化程度和学习者外语技能的不断提高,很多学生都可以熟练自如地使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由此产生的以汉语和英语两种语码在大段会话和语篇中混用的现象也越来越频繁和普遍。本文着重探讨了校园文化和流行文化影响下,大学生这一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强的群体中的,其语码混用现象和特点。同时,结合其特点和语义功能上的差异,本文分析了校园语码混用在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的启示。
  关键词: 校园语码混用 社会语言学 特点
  
  1.引言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的国际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英语的广泛使用,能够熟练掌握英语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在这些人的谈话和语言表达当中人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这些熟练掌握英语的学习者或是中英双语使用者会在大段汉语表达中加入个别的英语单词或是语句。这些现象正如对很多其他语言文化或是地域的语言研究,被我们经常称之为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或是语码混用(code-mixing)现象。
  2.语码转换和语码混用
  “code”通常指我们所说的字母、单词构成的语言体系中,或是数字、符号等构成的信息系统中代表着具体含义的构成单位。我们通常可以成为编码或是密码。如同信息交流一样,在语言学的范畴内,语言也有自己的编码,即语码。因此在语码混用被多次提到时,我们会简单理解为语码混用就是一种类型的语码插入到另一种语码当中混合使用。但是由于语码混用或是语码转换现象在各种语言使用群体中越来越多地出现,语言学家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家就此提出了很多的定义和具体划分。Poplack指出,语码转换应被区分为三种,附件语语码转换(tag-switching)、句间语码转换(inter-sentential code-switching)、句内语码转换(intra-sentential code-switching)。其中附加语语码转换被定义为一种语言中的附加语插入到完整的另外一种语言话语当中去。Poplack还特别解释了语句间的转换是指转换只发生在多个从句或是完整句子之间。语句内语码转换则是从句或是句子内不同类型语码之间的转换。[1]甚至Romaine更细化出另一分类单词间转换(intra-word switching),即转换出现在单词内。[2]
  还有很多语言学家也对语码混用给了具体的定义。Charlotte Hoffmann提出,“出现在一个句子内词汇层面上的转换为语码混用(code-mixing)”。[3]正像前面对于语码转换给出的分类,语码混用应该属于语句间语码转换。因此,在Myers-Scotton的解释中,汉英语码混用现象可以理解成语法结构为汉语的句子结构当作整句的主体语言并在其中嵌入英语单词、短语或从句。并且汉语句子若是被看成主体语言,那么英语可以被理解为这种双语混用现象中的嵌入语言。[4]而本文主要讨论的例子主要都是按照Myers-Scotten的主体语言构造模式来提出和细化的。
  3.校园语码混用与特点
  双语使用者的语码混用变成了很多社会语言学家和语言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5],而想要具体研究这种现象,根据作者的个人经历,大学校园则是一个非常合适的研究氛围。第一,很多大学老师已开始了大量使用英语来授课;第二,很多老师或是学生还有过留学经历;第三,更容易理解的是,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一代都拥有良好的英语水平,他们更易于并且更乐意接收最新的信息。鉴于我曾经在本科阶段学习英语专业,而之后又有幸成为高等学校的英语教师,更能收集到更多鲜活的语码混用的例子。下文中举出的很多例子都是来自与朋友的言语交流或是网络上的文本形式的聊天中得来的。问题也随之产生了,通过具体的语料收集和分析,是否可以分析出这一特定社会环境条件下,汉英语码混用是否有其具体特点。下文通过几个实例来分析其中的发现。
  在汉英语码混用中,嵌入的英语语码通常为实义词或是名词性词语结构。[6]而且这些英语词汇嵌入到汉语中无需也没有改变其原有的语法属性和功能。并且通过一些具体语料的收集不难发现,有一些特定类型的实义英语词汇常常被校园内的教师,特别是被学生提及和使用。
  第一,很多常用计算机和网络专用词汇会被作为嵌入的英语单词与汉语句子结构混用。例如下文中的这一小段对话中出现的“down,Maxthon,IE,page”等,都是由于这些名词所指代的事物和概念已被广泛使用,它所代表的英文含义已被母语为汉语的学生所广泛接受和熟知,语码混用就自然而然地频繁出现。
  A:你在忙什么呢?
  B:我在down那个Maxthon浏览器。
  A:你的机子里没有IE吗?
  B:电脑里原来的IE不好用,我发现这个Maxthon可以只打开一个窗口但可以分开浏览不同的page (webpage)。
  第二,熟悉的外国人名或是课程英文名称,或是课程学习中涉及的很多具体学习任务也会经常以嵌入语码混用在汉语句子内。例如下面这段对话中关于作业完成的讨论。
  A:作业做了吗?
  B:你是说English Poetry?
  A:我是说Professor Deborah的课的。
  B:我都快要崩溃了,那个essay question的部分也太难了吧。
  A:是啊,我都把好几个chapter看完了也还是不会做。
  这段对话中其实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chapter”的嵌入和混用。之前提到过汉英语句内的语码混用多为实义词,且无需改变其原有的英语语法属性。但这里“chapter”未以复数形式出现,体现出了一个规律,既然汉语作为主体语言,那么嵌入的英语语码就应在句法结构上遵循汉语的句法规则。而这一规律也常常使得很多学者从句法结构角度对汉英语码混用进行研究。
  同样的因素,第三种经常被作为嵌入语码和汉语混用的英语信息是一些当下的流行词汇。由于校园里学生这一特定社会群体的存在,他们大多乐于追赶和接触流行文化和前沿信息,而很多流行词汇一时间又没有对应的汉语词汇,这使得其很容易就成为混用的语码出现在学生之间的言语交际里。例如我们经常听到的“BOBO,SOHO,loft,SIM,IELTS”。
  除此之外,有一种语码混用在校园这一环境中也有较高的出现频率。而这种语码混用带有更多的个体或是小众群体的特点。这也体现了语码混用现象的研究需要更多结合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观点。[7]
  A:今天早上见你穿得很beau[bju:](=beautiful)啊!
  B:谢谢!因为觉得今天天气不错啊,所以就找件beau的衣服穿一下嘛。你今天准备干什么?
  A:我今天准备出去high一下,难得考完试了,天气又不错。
  这句中的“beau”可以理解为已经将原词的词素结构作了修改。而这种改动使得这一语码使用体现了更多个体语言使用者的性格特点,并且只有与其相熟知的朋友或是同学才能理解其代表的含义,这或许可以看成是个人语码转换和混用的一个具体实例。
  4.结语
  通过上述实例,不难看出在校园环境下汉英间的语码混用有着很多特别之处。流行词汇,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专有词汇常常被作为嵌入的英语语码和汉语句子混用[8],以达到更有效的交流,又或者潜移默化地拉近了相互间的人际关系。而这些也是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经常会提及和关注的问题。同样值得分析的问题是,在校园文化特别是大学校园中,为什么会有一些特定的汉英语码混用出现?什么样的限制因素使得汉英语码混用会以特定类型出现,例如大多时候都是语句内语码混用。这些都还值得进一步的分析。
  
  参考文献:
  [1]Poplack,S.Sometimes I’ll start a sentence in Spanish:y terminò en espa?觡ol:Towards a typology of code-switching[J].Linguistics,1980,(18):581-618.
  [2]Romaine,S.Bilingualism[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9:156-166.
  [3]Hoffmann,C.An Introduction to Bilingualism[M].London;New York:Longman,1991:13-32.
  [4]Myers-Scotten,C.Constructing the frame in intrasentential codeswitching[J].Multilingua,1992.11:101-127.
  [5]赵湘.汉英语码混用现象探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6:10-12.
  [6]徐敏.英語专业学生校园用语情况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6:61-64.
  [7]牛忠光.个人语码转换的动机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5:89-93.
  [8]彭滨.论中英混合语码的类型及成因[J].广西大学学报,2001.3:104-108.
其他文献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在自己的行为活动中经常表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反映出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具有创新个性的人,往往表现出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等特点。提倡“个性化”教育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谈几点体会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某一学科的关键,而兴趣教育又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一环,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能?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培养学习兴趣  1.“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而教育好是爱的归宿”。师爱是学生智力开发的能源。要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教师就要关心学生、热爱学生、信任学生、和学生友好相处。只要這样,你的周围就会聚集一大群“子弟兵”,学生就能“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在心灵深
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就是把学生当作储存知识的“容器”,情感因素的动力作用被忽略了,沉重的作业负担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教学艺术去感染学生,用丰富的感情、生活的语言、形象的事例,把知识性、思想性、新颖性和科学性融为一体,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从六
古今中外凡在学业中有成就的人,对学习都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对数学保持浓厚兴趣的人,他会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千方百计地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平时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学生如果对学习不能保持兴趣,就会视学习为一种苦役,就不可能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从而导致学习效果较低,成绩下降。据有关调查分析,造成一些小学生数学学习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他们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引发学生学习兴
小学数学发展性评价,是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正在探索的一个课题。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进行数学发展性评价,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更新评价观念促进评价的合理性  传统数学教学的评价观是“以教师评价为中心、以结果评价为中心、以认知评价为中心”,这种“三中心”的评价观一直以来对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有深刻的影响。要想使评价取得实效,更有针对性及科学性,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改变
摘 要: 提高小学数学教与学的效率是新课改背景下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命题,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数学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去学等方式是提高课堂效率,促使学生好学、乐学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课堂效率 有效手段    数学作为人类在生产、生活、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而且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
一、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由解决问题引入计算教学。  数学问题是直接或间接指向某一特定数学知识,能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思考,并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去“做”,但又不能马上知道该采取何种方式去做的事件。  数学问题情境是以数学问题为主体的真实的任务环境。它包括知识的背景、数学问题、数学问题表征和问题的操作空间。  根据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数学学科特点,创设计算教学的数学问题情境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