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 柴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lumin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少时,我曾一度很厌倦我的故乡。
  在桂东南第一峰——大容山的余脉泥窝里,丘陵犹如肥硕的蘑菇,山岭夹着河蚌唇肉似的梯田,生长原生稻谷,活水汩汩的田头有黄鳝、泥鳅、菩萨鱼、塘角鱼、天星鱼,也有凶狠的吸血蚂蟥,有时还会碰见扭摆腰肢爬行的蛇或盲目逃窜的野鼠。灌木凤尾竹丛生,垦出一点耕地,种花生、包粟、木薯、蕃豆,人吃或喂养鸡鸭鹅猪,调味日子。最令人觉得乏味的是连绵的山岭、葱郁的林木,把天地“罩”了起来,仿佛一口没有盖的大锅,迷糊混沌熬炖,不管锅里趴着的是芋头番薯或是想扑翅闹腾的鸟雀。
  我总忍不住发呆,发呆又寻思:日头从山岭那边升起,又从另一边坠落,“锅”外的天地是什么模样?应该不至于这么单调,放眼就碰上连绵山岭葱郁林木吧。
  后来,我没那么多空闲发呆了,要和父亲去锯木劈柴。我跟着他翻过山梁,到达岭岗,站在岭顶上,遥望所及,仍是山岭林木;只是添了一条又一条的带子,有的是公路,有的是溪河,有时路与河纠缠在一起。
  看不出什么名堂,就老实跟父亲锯木劈柴。一般是要办酒席或准备过冬的柴火才需要劈柴,选定一棵松木,锯倒,剃枝,分段,劈开,找一处平地,搭成劈柴宝塔,连搭几座就足够了。等劈柴日晒风干,再来运回家去。家家户户都这样,因而并无偷盗的缘由——不值得。
  先用斧头往松木根使劲吃咬,大小木屑纷飞,一会儿就砍了一圈疤痕。接着上锯子,来回拉扯,锯齿深入,松木逐渐有点摇晃;继续深入,要小心锯子被吃死,很讲究平稳。锯得差不多了,一棵松木像喝醺双眼的酒鬼,颤颤巍巍,摇摇晃晃,身子一抖,扑在地上。用斧头、柴刀剃削枝丫,用锯子把树干截成一节节小水桶般的木头,又换斧头,一节劈成两半,一半劈成三五片劈柴。就这样劈,劈下去,便得一堆一堆劈柴了。
  劈柴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容易。不仅因为花费力气,还得判断木头的纹路。顺着纹路劈,确实轻松,干脆利落,斧落劈柴出,熟手才能游刃有余。反之,就是把木头劈得撕裂,像缠成死结的破网,到底劈不出好的劈柴。父亲甚少言语,见我两手磨起水泡,痛得有点不忍握斧頭,摆手让我退一旁看。他翻转一下,摆稳木头,高举斧头,顺劲吃下,应声劈开。如此劈完一节,才慢悠悠地说:“看准了木纹,什么样的木头都不怕劈。”
  我再尝试,十有八九又对不上木纹,照例把木头劈成“筛子”。不多久,我的两手就长出了茧子。
  劈柴堆积起来,就可以搭劈柴宝塔了。这也需要“秘笈”,想搭好,要稳。选好的劈柴当塔底,开始搭架,层层往上,一片劈柴吃一片劈柴,搭连咬紧,愈往塔顶愈收缩,终于连成一个整体。完成后的喜悦,像登上荣誉的金字塔。
  劈柴时歇息,山风如飞箭袭来,“射”得人不想再动弹,愈歇愈舒坦。喝几口清冽的水,卧躺在劈柴旁,山岭顿时安静,松木油脂的清香满溢,虫蚁爬过斧头,蝉声连绵悲呕,鸟雀鸣叫枝丫间,天地间的乐曲自有其韵味,为懂得她的人绽放。歇舒服了,有时会浮想联翩:在广寒宫里砍桂花树的吴刚实在可怜,怎么使劲都是徒劳,无语话悲凉。后来上学,读诗经,也有伐木诗句,《伐檀》起句“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伐木》开头“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都有熟悉的感觉。唐代的陈子昂、杜甫也写过伐木。陈子昂的《入峭峡安居溪伐木溪源幽邃林岭相映有奇致焉》似乎在游山玩水,写景清幽深邃,隐士愁绪,风骨苍劲,奇逸悠远。杜甫的《课伐木》讲述其晚年修筑家园、经营日常的轶事,当时在夔州,得刺史关照,田地近百亩,请人上山伐木,修补篱笆围墙;写诗许诺,秋收得粮,酿造醇酒,请大伙尽情喝。
  我跟随父亲翻山越岭锯木劈柴,像踏上远方征程,不管愿不愿意、得不得其法,一切已开始。就算你不得其法,哪怕把木头劈得撕碎,也得硬着头皮去劈。当手脚磨满茧子,身板逐渐硬朗,你劈的柴就可以搭起一座又一座的劈柴宝塔了。
  许多年后,我才明了父亲和我说的另一句话:“你若是懂得劈柴,别的事也都懂得了。”
  作者简介:梁勇,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文学桂军”新锐签约作家,作品发表于《广西文学》《红豆》《三月三》《辽宁青年》《青年作家报》《广西日报》《当代广西》等报刊。曾获第二届广西网络文学大赛散文一等奖、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学、歌曲创作征集活动短篇小说组二等奖。
其他文献
“九街十八巷”是明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对宜山(今宜州)老城区街巷约定俗成的称谓,“九街十八巷”基本上概述了旧时宜山县城街道的格局。在时光无声无息的变迁中,各个街巷的行业、功能等也在悄然变化,对街巷的称谓也会稍有不同。走在宜州的老巷子里,依稀可辨它旧时的模样。温润——是宜州老街给我的印象,它不会过分染上城市的霓虹与车马,似三月里的龙江水,缓缓流过心间,久久不散。  走进老街,立刻感受到少数民族
期刊
凤山成为世界级的风景区,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  时间在凤山大地上凝固,花了几百万年,那些连绵起伏的山峰,生长着茂密的林木和野草,飞奔着山禽野兽,山腰和山脚下住着各族人民,不同风俗争争斗斗又相濡以沫地过了千百年,人文历史如同四处吹拂的风,经久不息化为永恒的典籍史册。而在绵延不绝的群峰下,不是冰冷的熔岩,而是波涛汹涌的海——你没有听错,是海,是大海!  神秘的海,就在凤山的群峰之下。暗流涌动的海
期刊
一  你从哪里来,我神秘的朋友?  是从那冰封的土层下破土而出?  是从庄子的逍遥梦里翩然飘落?  是从故园开满鲜花的路上飞奔而来?  也许是,也许不是。你就是你,你是那只在春天的阳光里脱颖而出的幼蛹,风雨中长成如今的翩翩美少女。  你来了,飞进我的窗口,映入我的视野。你着一袭紫黑色的羽翼,款款而来,那么神秘,那么深邃,那么脱俗,一如冥冥中的某种神奇邂逅,继而相伴同行。  忽然有一天,你从我梦中飞
期刊
在一个凉风鼓荡的雨夜,我独自一人,撑着雨伞,借着忽明忽暗的灯光,绕成龙湖作一次孤独的行走。在近一个小时的独行中,那些平日里聒噪不歇的虫鸣,此刻都已隐遁而去。我也努力平复自己浮躁的心绪,聆听那打在雨伞上“嗒嗒”的雨声,以及自己脚步孤零零的“笃笃”声。身边黑影幢幢,湖面水波不兴。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在黑夜里蛰伏了,唯有那一朵朵耐不住寂寞的韭莲,在昏暗的灯光下兀自绽放着,给这个无边的雨夜增添一抹清丽的亮色
期刊
清明节前夕,父亲来电,催促我回乡:“政府要拆除‘边城’了,尽快回来处理祖母安葬事宜。”  父亲所说的“边城”,是横亘于上林县城东郊2里外我的家乡云温村和邻近村庄广阔田垌间围筑的一座已废弃的古城墙。“边城”就是“城边”的意思,壮语一般是中心成分在前,修饰成分在后,要倒过来理解。例如汉语的公鸡,壮语叫“鸡公”,猪肉壮语是“肉猪”。同理,“云温村”汉译应是“温人村”,指的是姓温的人居住的村庄(云,壮语意
期刊
与徐霞客有着不解之缘的上林县,位于广西中南部、大明山东麓,是一个以壮族人口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秦时为桂林郡地,唐武德四年(621年)始设上林县,县名来源于县治附近有洞口名为“上林”(壮语“有泉水流出的洞口”之意)。上林集天地之灵气、汇山水之精华,旅游资源丰富,文化沉淀悠久深厚。其中“广西庐山”大明山、“水上桂林”大龙湖、让大旅行家徐霞客流连忘返的三里洋渡,以及堪称壮民族文化瑰宝的唐城唐碑遗址和“岭
期刊
隆林各族自治县有个自然风景区叫野猪岭,位于德峨镇德峨村大水井屯,距县城32千米。野猪岭海拔1818米,极为险峻,形如一支如来神笔,高高耸立在大水井屯苗寨的寨门右边。当地人一直把它视为神山,不允许村民上山滥伐林木,这也许是野猪岭原始植被得以保存完好的主要原因。也或许是有这样一座文笔峰的护佑,大水井屯苗寨出了作家杨文升、苗家音乐才子敖威等一批人才。我最初向往野猪岭,源于拜读杨文升老师的《长满苞谷的山寨
期刊
榄角,曾经是物质贫乏时人们用来下饭的好菜。如今,榄角也登上了大雅之堂, 2016年,苍梧榄角制作技艺被列入梧州市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一道寄托乡愁的美食。  榄角是一种健康食品,源自黑榄树的果实。黑榄树又叫乌榄树,属橄榄科,常绿乔木,其树冠宽大,枝干粗壮,树形优美,可做绿化树种。黑榄树寿命长,适应性强,适宜在丘陵山地、路旁、河边种植,粗生易管。黑榄树每年春季开花,挂果之初为青绿色,到秋天
期刊
桂北元宝山下散居着大大小小的苗族村寨,寨子里的苗家人喜欢住在干爽别致的吊脚楼里,这些吊脚楼或掩隐在云山雾罩的山岭上,或依偎在如诗似画的小河旁。吊脚楼保留着7000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建造的干栏式房屋的建筑风格,干爽防潮。吊脚楼不用一颗铁钉,全部用木栅接合,那圆木柱上精致的宝葫芦,飞檐上的凤舞,雕窗木廊,竹栏楼榭——无不匠心独运,浑然天成。  还有吊脚楼旁边那悄然而立的竹晒篮,同样精巧别致,
期刊
对于季节的变化,人们通常是以气温来判断的。可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在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里,每一个季节都应该可以用一种基本色调来表达。哪怕这种基本色调只是一个色系里的一种色差,它也理应有一个足以成为一年中各季节的标志性的色差级。如果这种色差级不明显,甚至就连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感觉不到这种色差,那么,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无论如何,都是一种缺憾。  南宁就是个缺乏明显的季节性色差级的城市。在这里,一年四季
期刊